龟类饲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2495阅读:1847来源:国知局
龟类饲喂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物饲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龟类饲喂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龟类的利用价值凸显,加之投入和产出优势明显,对冲市场下跌能力强等特点,龟类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尤其在两广和港澳地区,市场日最高需求量可达上百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目前国内现存的大型养殖场的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再加上龟类的繁殖和生长周期都很长,这极大的限制了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正是这一市场特征让目前国内的室内养殖模式和庭院养殖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两种养殖模式下,大多数的养殖户都是在行业内兼职养龟,每天能够在养龟这件事情上投入的精力是有限的。室内和庭院式养殖过程中,每天最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就是投食之后对水体进行更换。

目前饲喂方式基本上是直接将饲料投入到水体中,或者将食物放在分食器上,乌龟抢到食物后拖下水进行吞咽,但是不管哪种方式,都会造成水体水质变差,进而需要频繁对水体进行更换。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清洁式龟类饲喂器来防止在饲喂过程中对水体造成污染,进而减少更换水体的频率,节省龟类养殖所需时间、精力和成本,促进整个行业更高效且高速的运行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具体要提供可以实现在龟类饲喂过程中保持龟池内水体的清洁,减少水体更换的频率,节省饲养时间和成本的龟类饲喂器。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龟类饲喂器,包括龟类饲喂器本体和分食器,分食器为立方体,分食器的底面与龟类饲喂器本体相接,龟类饲喂器本体与分食器相接的一面设有凹陷的进食水槽和脱污水槽,进食水槽包围在分食器外,脱污水槽包围在进食水槽外。

进一步地,分食器、进食水槽和脱污水槽的为圆形,以同心圆的形式相包围。

进一步地,分食器为圆锥形。

进一步地,龟类饲喂器本体底部中央设置为与分食器相配合的圆锥形凹陷。

进一步地,进食水槽和脱污水槽中分别设置有进出水孔,进出水孔由溢水管密封。

进一步地,龟类饲喂器本体的外缘上设有防滑斜板。

进一步地,进食水槽的内壁与进食水槽的底部的夹角为120°~150°。

进一步地,脱污水槽的内壁与脱污水槽的底部的夹角为120°~150°。

进一步地,龟类饲喂器本体的底部设有支撑脚。

进一步地,支撑脚为可伸缩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既可以满足龟在饲喂过程中的取食均匀,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龟所生活的水体不被饲料所污染,进而减少水体更换的频率,节省饲养时间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龟类饲喂器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龟类饲喂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和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龟类饲喂器。

参照图1所示的龟类饲喂器,包括龟类饲喂器本体1和分食器2,分食器2为立方体,分食器2的底面与龟类饲喂器本体1相接,龟类饲喂器本体1与分食器2相接的一面设有凹陷的进食水槽3和脱污水槽4,进食水槽3包围在分食器2外,脱污水槽4包围在进食水槽3外。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龟在饲喂过程中取食均匀,分食器2、进食水槽3和脱污水槽4都是圆形,以同心圆的形式设置。乌龟在进食水槽3进食,进食完毕后,必须通过脱污水槽4才能进入到生活水体,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进而减少水体更换的频率,从而节省饲养时间和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饲料可以均匀分到进食水槽3,分食器2设置为圆锥体形。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龟类饲喂器本体1底部中央设置为与分食器2的形状相配合的圆锥形凹陷22,可方便饲喂器相互叠放,节省空间。分食器2的顶端置有圆形手提环21,便于取放饲喂器。

在本实施例中,进食水槽3和脱污水槽4中分别设置有进出水孔5,进出水孔5由溢水管6密封。饲喂前将进出水孔5处于开放状态,用力将饲喂器按压在水面之上,使进食水槽3和脱污水槽4充满水,用于乌龟进食和脱污,然后用溢水管6封闭进出水孔5,进食完毕后,将饲喂器移出龟池,打开进出水孔5将污水放出。无论进水或者排水,只要将溢水管6打开即可快速完成,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保证龟的生活水体干净卫生。

龟类饲喂器本体1的外缘上设有防滑斜板7。可供乌龟平稳进出龟类饲喂器,防止龟因不慎、打滑或者受惊吓而快速落入水中发生呛水、溺水或者划伤等现象。

进食水槽3的内壁与进食水槽3的底部的夹角为120°~150°。脱污水槽4的内壁与脱污水槽4的底部的夹角为120°~150°。可供乌龟平稳进出进食水槽3和脱污水槽4,防止发生划伤或者溺水现象。

为了方便在龟池或龟箱里面放置龟类饲喂器,龟类饲喂器本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脚8。

为了适应和满足不同深浅的龟池或龟箱,支撑脚8为可伸缩的。支撑脚8上设置有固定旋钮,当支撑脚8调整至合适高度时,可通过旋转固定旋钮对支撑脚8的高度进行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