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产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2460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对虾产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动物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对虾养殖装置,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对虾产卵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虾选育过程中,需要使用产卵孵化装置获得选育所用的对虾幼体。现有产卵孵化装置为一个孵化桶,在孵化桶中盛有一定温度的海水,待产卵的亲虾放入孵化桶中产卵孵化。在孵化过程中,需要使用专门的搅动工具搅动,防止产的卵沉积在桶底发生挤压、缺氧而影响孵化率。在孵化出幼体后,需要人工使用捞网反复捞取。

现有产卵孵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下述缺点:第一,孵化桶中的海水温度难以维持孵化所需温度,造成孵化率低;第二,孵化过程中需要人工搅动,孵化出的幼体需要人工用捞网捞取,操作复杂,浪费人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虾产卵孵化装置,解决现有装置存在的孵化率低、操作复杂、人力和时间浪费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对虾产卵孵化装置,包括桶体和底座,所述桶体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内形成有加热单元,所述桶体底部形成有气石和/或微孔管,所述气石和/或所述微孔管通过气管与气源连接,在所述桶体的桶壁上形成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开口处形成有第一排放管。

如上所述的对虾产卵孵化装置,为尽量减少卵在桶底的沉积而降低孵化率,所述桶体包括上部的主体和下部的桶底,所述桶底为倒锥形或漏斗形,所述底座内形成有与所述桶底适配的凹槽,所述桶底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气石和/或所述微孔管形成在所述桶底内,所述第一开口形成在所述主体上。

如上所述的对虾产卵孵化装置,所述主体的上端开口,形成所述桶体的桶口;所述第一开口形成在所述主体上、靠近所述桶口的一端。从而,使得上浮的幼体快速排出,且排出的幼体较为纯净。

如上所述的对虾产卵孵化装置,为方便桶体内残留物质的排放,在所述桶体的桶壁上、所述第一开口的下方还形成有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开口处形成有第二排放管,在所述第二排放管上形成有阀门。

如上所述的对虾产卵孵化装置,为方便桶体倾倒进行排放彻底或清洗,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排放管的下方形成有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虾产卵孵化装置中,通过将桶体放置在底座上,在底座上设置加热单元,能够利用加热单元对桶体进行加热,可以维持桶体内海水温度恒定在孵化所需温度,提高了孵化率;通过在桶体底部设置气石和/或微孔管,利用气源和气管向气石和/或微孔管充气实现对桶体内的卵的自动、快速、持续搅动,解决了人工搅动存在的操作复杂、搅动不均匀、浪费人力和时间等的问题;通过在桶壁上开口、在开口上设置排放管,可以将孵化出的幼体通过排放管自动、快速排出,避免了人工捞取幼体存在的操作复杂、捞取不彻底、浪费人力和时间等的问题。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对虾产卵孵化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各附图中,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桶体;11、主体;12、桶底;13、桶口;

2、底座;21、凹槽;22、缺口;

3、气石;4、气管;5、第一开口;6、第一排放管;7、第二开口;8、第二排放管;9、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对虾产卵孵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是该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意,该实施例的对虾产卵孵化装置包括有桶体1和底座2,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桶体1作为对虾产卵孵化的容器,用来盛放待产卵的对虾、产卵孵化所需的海水以及产的卵和孵化出的幼体;而底座2内形成有加热单元(图中未示出),不仅作为放置桶体1的基座来使用,还作为对桶体1进行加热的加热体来使用。因此,在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桶体内加入一定温度的海水进行对虾产卵孵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底座2中加热单元的控制,实现对桶体1内海水的加热,维持海水温度恒定在孵化所需的温度,避免因温度下降而降低孵化率的问题。

在桶体1底部放置有气石3,该气石3通过气管4与气源(图中未示出,位于桶体1外部)连接。在产卵孵化过程中,可以控制气源工作,通过气管4及气石3向桶体1的底部充气,利用气流的作用使得受精卵悬浮而不是沉积,能够有效避免因受精卵沉积在桶底发送挤压、缺氧而影响孵化率的问题。而且,利用气源和气管向气石充气实现对桶体内的卵的自动、快速、持续搅动,解决了人工搅动存在的操作复杂、搅动不均匀、浪费人力和时间等的问题。气石3可用微孔管来代替,例如利用纳米管来代替,实现对桶体1底部的充气、搅动。

此外,在桶体1的桶壁上形成有第一开口5,在该第一开口5上形成有第一排放管6。具体来说,排放管6插在第一开口5,一端与桶体1内部连通,另一端外露于桶体1的桶壁,并与形成第一开口5的桶壁密封。通过设置该第一排放管6,可以将孵化出的幼体通过第一排放管6自动、快速排出,避免了人工捞取幼体存在的操作复杂、捞取不彻底、浪费人力和时间等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孵化出幼体后,可以通过加水管道(图中未示出)慢慢向桶体1内加入海水,由于孵化出的幼体会上浮,当桶体1内的水位高于第一开口5之后,幼体将随水流从第一排放管6中流出。通过在第一排放管6末端设置网具,可以方便地收集幼体。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桶体1包括两部分,分别为上部的主体11和下部的桶底12,气石3形成在主体11的侧壁上。其中,桶底12呈倒锥形或漏斗形,从而减少了桶底部的沉积面积,便于利用较小的气流搅动底部的受精卵,减少了受精卵在桶底的沉积,有助于孵化率的提升。与倒锥形或漏斗形桶底12结构相匹配的,在底座2上形成有凹槽21,桶底12放置于凹槽21内,实现桶体1的稳固放置。

而且,主体11的上端开口,形成桶体1的桶口13,第一开口5形成在主体11上、靠近桶口13的一端。从而,使得上浮的幼体快速排出,且排出的幼体较为纯净。

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方便桶体1内残留物质、如残留海水的排放,在桶体1的桶壁上、第一开口5的下方还形成有第二开口7,在第二开口7处形成有第二排放管8,在第二排放管8上形成有阀门9。在产卵孵化及幼体排出过程中,阀门9关闭,桶体1内的物体不会从第二排放管8排出。在幼体排放完毕,需要将桶体1内的残留物质排出时,打开阀门9,桶体1内的排放物从第二排放管8排出。

更优选的,为方便将桶体1倾倒进行彻底排放或者清洗,在底座2上、第二排放管8的下方形成有缺口22。通过设置缺口22而留出容纳第一排放管8及阀门9的空间,可以将桶体1朝向该缺口22方向倾倒,而不会受到底座22的干涉,以便于桶体1内的排放物从第二排放管8中排出。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