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布线的光伏生态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0744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便于布线的光伏生态大棚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布线的光伏生态大棚。



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光伏组件被应用于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而被太阳能光伏组件下方的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若能使阳光照入太阳能光伏组件下方,并在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下方种植农作物、花卉、中草药等植物,或养殖家禽家畜水产等,则会较大提高阳光和土地的利用率。

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安装在组件支架的上部,组件支架的下部和光伏生态大棚大棚的支承架连接。通常光伏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和接线盒等,太阳能电池片接收太阳光并转化为电能,接线盒将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的电能导出,然后通过导线连接接线盒而将光伏组件的电能输出。然而对于光伏生态大棚来说,布线规整有序会对光伏生态大棚的安装和后续使用十分有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布线的光伏生态大棚,其布线规整有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便于布线的光伏生态大棚,包括支承架、至少一个上部连接有光伏组件的组件支架,所述支承架包括多个用于安装在地面上形成支承的立柱组件、固设在所述立柱组件上端的至少一个横梁,该光伏生态大棚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横梁和所述组件支架的第一连接机构、用于连接所述组件支架和光伏组件的第二连接机构,该光伏生态大棚还包括设在所述横梁下方的布线槽,所述布线槽内具有容纳用于将光伏组件的电能导出的导线的空间以将所述导线置于所述布线槽内。

优选地,所述布线槽固定连接在所述立柱组件的上端,且所述布线槽的上端和所述横梁的下端相接。

更优选地,所述布线槽的侧部开设有供导线通过的过线孔。

更优选地,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立柱、两个下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立柱的上部的支杆,所述立柱的上端和所述横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杆位于所述立柱的相对两侧且各所述支杆的上端部分别和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布线槽和所述支杆及所述立柱的上端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包裹在所述横梁上的抱箍件,所述抱箍件的上端具有供所述横梁进入所述抱箍件内的槽口,且所述抱箍件的上端的两槽壁和所述组件支架固定连接以将所述横梁锁紧在所述抱箍件和所述组件支架之间。

更优选地,所述组件支架的下端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角钢,各所述角钢的下端分别弯折形成水平延伸的上连接部,所述抱箍件的上端的两槽壁分别弯折形成水平延伸的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和所述下连接部相对应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具有相对的两端的本体、分别自所述本体的两端弯折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端贴合部和所述光伏组件贴合并固定连接,第二贴合部和所述组件支架的上端部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与所述组件支架的上端部相固定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本体相固定连接的第二端。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贴合部和所述光伏组件相焊接,第二贴合部和所述组件支架的上端部相焊接,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螺栓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组件支架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中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相反向弯折。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贴合部和所述光伏组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贴合部和所述组件支架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螺栓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组件支架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本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本体中部和第一贴合部或第二贴合部之间的加强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在横梁的下方设置布线槽,将自接线盒引出的导线布置在布线槽内,布线规整有序,便于安装和后续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光伏生态大棚的侧视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3为附图3中B-B处的部分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连接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未示出横梁;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二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

1、支承架;10、横梁;11、立柱;12、支杆

2、组件支架;21、立柱;22、顶杆;

3、光伏组件;

4、第一连接机构;41、抱箍件;410、下连接部;42、角钢;420、上连接件;

5、第二连接机构;51、第一连接件;511、第一贴合部;512、第二贴合部;513、加强部;52、第二连接件;

6、螺栓;

7、接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至5所示,一种便于布线的光伏生态大棚,包括支承架1、多个上部连接有光伏组件3的组件支架2,太阳能光伏组件3的下方种植农作物、花卉、中草药等植物,或养殖家禽家畜水产等,较大提高阳光和土地的利用率。支承架1包括多个用于安装在地面上形成支承的立柱组件、多个间隔排列且横向延伸的横梁10,横梁10固设在立柱组件的上端。该光伏生态大棚还包括用于连接横梁10和组件支架2的第一连接机构4、用于连接组件支架2和光伏组件3的第二连接机构5,具体地,各组件支架2分别通过一个第一连接机构4连接至横梁10,各光伏组件3分别通过一个第二连接机构5连接至相应的组件支架2。

该光伏生态大棚还包括设在横梁下方的布线槽7,布线槽7内具有容纳用于将光伏组件3的电能导出的导线的空间以将导线置于布线槽7内。布线槽7的槽口向上,布线槽7的上端和横梁10的下端相接,布线槽7的侧部开设有供导线通过的过线孔。布线槽7固设在立柱组件的上端。具体地,立柱组件包括立柱11、两个下端部固定连接在立柱11的上部的支杆12,立柱11的上端和横梁12固定连接,两个支杆12位于立柱11的相对两侧且各支杆12的上端部分别和横梁10固定连接,布线槽7和支杆12及立柱11的上端部固定连接,具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第一连接机构4包括包裹在横梁10上的抱箍件41,抱箍件41的上端具有供横梁10进入抱箍件41内的槽口,且抱箍件41的上端的两槽壁和组件支架2固定连接以将横梁10锁紧在抱箍件41和组件支架2之间。具体地,组件支架2包括立柱21及设在立柱21上端的顶杆22,立柱21下端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角钢42,两侧的角钢42通过同一螺栓6和立柱21下端部固定连接,即一个螺栓6水平贯穿立柱21的下端部和两个角钢42而将三者固定连接,角钢42的下端弯折形成水平延伸的上连接部420,两侧的角钢42相反向弯折形成上述上连接部420。抱箍件41的上端的两槽壁分别弯折形成水平延伸的下连接部410,抱箍件41的两槽壁相反向弯折形成上述下连接部410,上连接部420和下连接部410通过螺栓6相对应固定连接从而将横梁10锁紧在抱箍件41和角钢42之间。

第二连接机构5包括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第一连接件51包括具有相对的两端的本体、分别自所述本体的两端弯折的第一贴合部511和第二贴合部512。第一贴合部511和第二贴合部512相反向弯折,第一贴合部511与光伏组件3相贴合并和光伏组件3相焊接,第二贴合部512与顶杆22相贴合并和顶杆22相焊接,第一贴合部511和第二贴合部512相平行,且第一贴合部511/第二贴合部512与本体间构成的夹角接近直角。第二连接件52具有与顶杆22相固定连接的第一端和与第一连接件51的本体相固定连接的第二端。第二连接件52通过螺栓6分别固定连接至顶杆22和第一连接件51的本体。

实施例2

参照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基本同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

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贴合部511和光伏组件3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第二贴合部512和顶杆2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机构5还包括连接在本体中部和第一贴合部511或第二贴合部512之间的加强部513,第一贴合部511/第二贴合部512与本体间构成的夹角为锐角。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