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清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862阅读:1029来源:国知局
鱼塘清污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鱼塘清污设备技术。



背景技术:

鱼塘,捕鱼或养鱼的地方,特指鱼围塘的内部间格或圈住鱼的围网。一般理想的池塘,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光照充分,水源畅通,水质肥沃,交通方便,以利于鱼类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并利于生产管理。

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养鱼后,塘底逐渐形成一层厚的淤泥,这是残剩的饲料、肥料、鱼粪和死亡的生物体等不断沉积,与池底的泥砂混合而成。池塘中有一定的淤泥,塘水容易变肥,有利于养鱼和高产。但淤泥过多会使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引起鱼的死亡。

因此,淤泥过多必须及时清除,以保持良好的水质。

现行的淤泥清理设备往往是放置于船上,由工人将淤泥清理设备的吸泥管道放置于鱼塘中,对淤泥进行吸收清理,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下,人工参与多,自动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鱼塘自动清污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实现快速清污,清污效果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鱼塘自动清污系统,包括固定支架、移动支架、吸污装置、牵引装置,所述的固定支架设置在鱼塘内,固定支架底边沿鱼塘长度方向固定预设轨道,移动支架固定在预设轨道上并可沿预设轨道自由移动;吸污装置固定在移动支架上,随移动支架移动;牵引装置包括牵引电机、卷线筒和牵引线,所述的牵引电机和卷线筒均设于固定支架上,卷线筒与牵引电机输出轴连接,牵引绳一端卷设在卷线筒上,另一端与移动支架连接;移动支架沿其移动方向的前后两 端均设有接近开关,接近开关与牵引电机电连接。通过牵引装置带动移动支架上的吸污装置进行移动作业,能够对鱼塘底部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工作更加彻底避免死角,同时,通过移动支架上的接近开关自动识别移动位置,实现自动作业,同时,由于接近开关设置在移动支架上,当鱼塘水面上设有其他阻挡物时,比如作业时恰好有其他作业工具设置在鱼塘内,当移动支架移动到一定距离后,接近开关自动识别而停止继续向前运行,从而避免移动支架与其他作业工具发送碰撞而损坏设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塘自动清污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吸污装置包括吸污泵、吸污板,吸污板固定在移动支架下端,吸污板与鱼塘底面正对,吸污泵固定在移动支架水面以上的位置,吸污泵进水口通过吸污管与吸污板连接,吸污泵设置在水面以上,减少对吸污泵的潜水要求,实现水上作业,也能减少对鱼塘内鱼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对鱼塘生态环境的破坏。所述的吸污泵可以为水泵也可以为气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塘自动清污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吸污板固定在移动支架底部,吸污板底面上固定聚污杆,吸污板上设有贯通的吸污口,吸污口上端通过吸污管与吸污泵进水口连接,通过聚污杆对鱼塘底部的待清理物进行聚拢,而提高吸污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的聚污杆为多根,呈连续V型固定在吸污板底面,在相邻两个聚污杆连接形成的V型结构转折点附近设有吸污口,吸污口贯穿吸污板,聚污杆V型固定,在水流作用下可以将待清理物更多的聚集在吸污口附近,从而利于吸污泵吸出,进一步地提高了吸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鱼塘清污系统左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鱼塘清污系统正剖视图。

1、固定支架 1.1、预设轨道 2、移动支架 3、吸污装置 3.1、吸污泵 3.2、吸污板 3.3、吸污管 3.4、聚污杆 3.5、吸污口 4、牵引装置 4.1、牵引电机 4.2、牵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所示,一种鱼塘自动清污系统,包括固定支架1、移动支架2、吸污装置3、牵引装置4。其中,固定支架1设置在鱼塘内,固定支架1底边沿鱼塘长度方向固定预设轨道1.1,移动支架2活动固定在固定支架上,移动支架2可沿预设轨道1.1自由移动。

牵引装置4包括牵引电机4.1、卷线筒和牵引线4.2,所述的牵引电机和卷线筒均设于固定支架上,卷线筒与牵引电机输出轴连接,牵引绳一端卷设在卷线筒上,另一端与移动支架连接;移动支架沿其移动方向的前后两端均设有接近开关,接近开关与牵引电机电连接。

吸污装置3包括吸污泵3.1、吸污板3.2,吸污板3.2固定在移动支架2下端,吸污板3.2与鱼塘底面正对,吸污泵3.1固定在移动支架水面以上的位置,吸污泵进水口通过吸污管3.3与吸污板3.2连接,吸污板3.2固定在移动支架底部,吸污板底面上固定聚污杆3.4,吸污板上设有贯通的吸污口3.5,吸污口上端通过吸污管与吸污泵进水口连接。吸污泵3.1可以为水泵也可以为气泵。

聚污杆3.4为多根,呈连续V型固定在吸污板底面,在相邻两个聚污杆连接形成的V型结构转折点附近设有吸污口,吸污口贯穿吸污板。

虽然说明书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提示,不应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