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4487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虫控草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全球约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5亿亩以上,稻谷总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其中85%以上作为口粮消费。因此,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有效供给和口粮消费安全。

水田病虫草害是制约我国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因素,在现有防治水平下,每年因病虫草危害造成稻谷产量损失约10%~30%,重者可达50%~70%甚至减产绝收。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草害发生总体呈上升趋势,病虫种类和田间杂草繁多,防治难度增大,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加重。其中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三大病害和稻曲病、恶苗病、条纹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其他病害。水稻虫害主要有钻蛀性害虫(二化螟、三化螟)、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瘿蚊、稻蓟马、灰飞虱、稻秆蝇、稻蝗等其他害虫。稻田杂草主要有禾本科杂草(稗草、千金子、双穗雀稗、李氏禾、牛筋草)、莎草科杂草(异型莎草、萤蔺、野荸荠、扁秆草、三棱草、牛毛毡)和阔叶杂草(泽泻、慈姑、鸭舌草、眼子菜、陌上菜、节节菜、空心莲子草、丁香蓼、浮萍、水竹叶)等,由于其争夺水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光、温、肥、水,传播病虫害,恶化水稻生长环境,降低稻谷产量和影响品质。

病虫草害防治是水稻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生产条件改善和农业技术发展,对病虫草害的防治要求越来越高,形成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农业措施、物理措施、人工措施、生物防治等的水稻病虫草害统合防治技术。但在生产实际中,受农村小规模经济所造成的生产分散、操作随意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存在着“技术难推广、病虫难防治”的困境。由于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率高、经济方便等优点,成为控制病虫草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稻农对化学农药过分依赖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使用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农药,尤其是剧毒、高毒化学农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在追求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甚至有机稻米的消费形势下,现有以控害保产为目标的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已不能满足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生产安全优质稻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多重需要。因此,结合国内外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构建以自然控制、生态控制和农业的、物理的、机械的控制措施为主要手段,辅之以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为特色的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既为解决稻米质量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又可实现病虫草害防治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并重。

有机水稻区别于常规水稻,根本在于化学合成的和转基因的生产投入品的不可使用和生产管理的全程可追溯性,关键在于非化学物质使用前提下的生产技术应用。常规水稻生产以农药、化肥等手段为主,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使得农田生态系统遭到干扰,不重视农业体系内部及其周边环境的平衡与保护,是一种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生产技术模式。有机水稻生产则主要以农业综合措施和生物防治为基础,保护农田环境、利用自然天敌、建立生态平衡为持续有机生产体系良性循环的核心,是一种在保证一定产量前提下追求产品质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技术模式。

因此,在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绿色装置进行防虫控草,以杜绝任何化学农药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油筒,所述的柱形油筒中配合设置推油杆,所述的推油杆下端固定设置止油杆,所述的推油杆上端与设置在柱形油筒上卡条卡接配合,所述的止油杆与设置在柱形油筒底部的出油孔配合。

所述的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形油筒顶部进油口为椭圆结构,所述的柱形油筒顶端设有手柄。

所述的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形油筒底端设有插片,所述的插片为弧形结构。

所述的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油杆上端设有卡槽,所述的卡槽与卡条卡接配合。

上述的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一方面柱形油筒可用于将附着在植株上的虫子扫落掉入水中,另一方面柱形油筒可用于盛放植物油,植物油在推油杆和止油杆的作用下均匀滴入稻田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既粘住扫落的虫子使其在水中被淹死,达到治虫的目的,也抑制杂草种子的萌发和田间杂草的生长,达到除草控草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插片;2-止油杆;3-柱形油筒;4-推油杆;5-手柄;6-卡条;7-卡槽;8-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所示,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包括柱形油筒3,柱形油筒3顶部设有进油口,进油口具体为椭圆形结构,柱形油筒3底部设有出油孔8。为了便于使用者手持该装置,柱形油筒3顶端设有手柄5。为了便于使用者在闲置时放置该装置,将其竖直固定,柱形油筒3底端设有插片1,插片1为弧形结构。柱形油筒3中配合设置推油杆4,推油杆4下端固定设置止油杆2,止油杆2与设置在柱形油筒3底部的出油孔8配合,即止油杆2可插入出油孔8中将出油孔8堵住。推油杆4上端设有卡槽7,卡槽7与设置在柱形油筒3上卡条6卡接配合,卡条6起到限位作用,限制推油杆4上升和下降的高度。推油杆4的作用是控制止油杆2插入或拔出出油孔8,从而控制柱形油筒3中植物油进行滴油。

正常情况下,柱形油筒3底部的出油孔8与止油杆2配合(即止油杆2插在出油孔8中),此时植物油不能从柱形油筒3中流出。当需要对植株行间均匀地滴入植物油时,将推油杆4上移,使止油杆2与出油孔8脱离(即止油杆2从出油孔8中拔出),此时植物油便从出油孔8流出,均匀地滴入植株行间。

使用时,使用者手握手柄5,使水田滴油防虫控草器从竖直状态,使用者行走在植物行间,通过摆动柱形油筒3,将附着在植株上的虫子扫落掉入水中;同时,使用者控制推油杆4上移,使得止油杆2与出油孔8脱离,将油均匀滴在稻田水面上。

以上所述及图中所示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