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池的供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3906阅读:15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池的供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水产养殖业兴起,在沿海、沿江以及内陆地区的一些水域,出现了大量的水产品养殖用户,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诸多方便。

但是,发明人发现,多数鱼类养殖用户使用的供氧装置,多数直接设置在鱼池底部,当供氧装置发生故障时,其检修十分不便;同时,现在使用的多数供氧装置,其排气孔容易堵塞,供氧不均匀,对鱼群供氧质量容易造成影响。

因此,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鱼池的供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鱼池的供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鱼池的供氧装置,包括供氧机、输氧管、排气孔以及过滤网,所述输氧管包括主输氧管和次输氧管;所述供氧机安装在鱼池外部,所述主输氧管的一端与所述供氧机相连通,另一端延伸入所述鱼池底部,连接所述次输氧管;所述次输氧管由若干管道相互交叉连接,组成网状结构,安装在所述鱼池内的底部,所述管道之间互相连通;所述次输氧管上开设有所述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上设置有防止渣质堵塞的所述过滤网。

本申请的供氧装置,其优点在于:首先,供氧机安装在所述鱼池外部,能够便于故障检修和机器维护;其次,所述次输氧管和所述过滤网的设置,有利于供氧均匀,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所述排气孔堵塞的问题,提高供氧质量和效率;再次,本实用新型通过一台供氧机便可完成鱼池供氧,降低了供氧成本。

优选的,所述主输氧管与所述供氧机之间为封闭连接,能有效避免氧气泄露,造成供氧不足。

优选的,所述主输氧管与所述次输氧管之间为封闭连接,能够有效避免氧气泄露,造成供氧不足。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的面积大于所述排气孔的面积,便于所述过滤网将所述排气孔全部遮挡,起到更好的过滤挡渣效果。

优选的,所述次输氧管未与其它管道连接的一端为封闭堵塞状态,能够有效避免氧气泄露,造成供氧不足和氧气浪费。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可拆卸的包覆安装在所述次输氧管上,便于所述过滤网更换,也利于所述过滤网安装更为牢固。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的供氧装置,其优点在于:首先,供氧机安装在所述鱼池外部,能够便于故障检修和机器维护;其次,所述次输氧管和所述过滤网的设置,有利于供氧均匀,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所述排气孔堵塞的问题,提高供氧质量和效率;再次,本实用新型通过一台供氧机便可完成鱼池供氧,降低了供氧成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鱼池;2、供氧机;3、输氧管;4、主输氧管;5、次输氧管;6、排气孔;7、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所示:

一种鱼池的供氧装置,包括供氧机2、输氧管3、排气孔6以及过滤网7,所述输氧管3包括主输氧管4和次输氧管5;所述供氧机2安装在鱼池1外部,所述主输氧管4的一端与所述供氧机2相连通,另一端延伸入所述鱼池1底部,连接所述次输氧管5;所述次输氧管5由若干管道相互交叉连接,组成网状结构,安装在所述鱼池1内的底部,所述管道之间互相连通;所述次输氧管5上开设有所述排气孔6,所述排气孔6上设置有防止渣质堵塞的所述过滤网7。

本申请的供氧装置,其优点在于:首先,供氧机2安装在所述鱼池1外部,能够便于故障检修和机器维护;其次,所述次输氧管5和所述过滤网7的设置,有利于供氧均匀,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所述排气孔6堵塞的问题,提高供氧质量和效率;再次,本实用新型通过一台供氧机2便可完成鱼池1供氧,降低了供氧成本。

优选的,所述主输氧管4与所述供氧机2之间为封闭连接,能有效避免氧气泄露,造成供氧不足。

优选的,所述主输氧管4与所述次输氧管5之间为封闭连接,能够有效避免氧气泄露,造成供氧不足。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7的面积大于所述排气孔6的面积,便于所述过滤网7将所述排气孔6全部遮挡,起到更好的过滤挡渣效果。

优选的,所述次输氧管5未与其它管道连接的一端为封闭堵塞状态,能够有效避免氧气泄露,造成供氧不足和氧气浪费。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7可拆卸的包覆安装在所述次输氧管5上,便于所述过滤网7更换,也利于所述过滤网7安装更为牢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