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蚜虫防虫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3772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豆蚜虫防虫网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虫网,尤其涉及一种大豆蚜虫防虫网。



背景技术: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对包括大豆在内的众多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防治蚜虫成了一件重要的事,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有采用杀虫剂和防虫网,前者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果,而且杀虫剂对人体有害;后者成本较高,结构复杂,而且效果也不尽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大豆蚜虫防虫网,该防虫网结构简单,防虫、杀虫效果好,而且成本较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大豆蚜虫防虫网,包括左叉形架体和右叉形架体,所述左叉形架体和右叉形架体之间的上端、左端和右端分别连接有上防虫网本体、左防虫网本体和右防虫网本体,所述上防虫网本体的上端、左防虫网本体的左端和右防虫网本体的右端均间隔式贴设有银色反光条,所述左叉形架体和右叉形架体内,分别设有第一粘性网、第二粘性网和第三粘性网,所述第一粘性网位于上防虫网本体的下端,第二粘性网位于左防虫网本体有右端,第三粘性网位于右防虫网本体的左端,且三张粘性网的两端均和左叉形架体和右叉形架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左防虫网本体左端的下部和右防虫网本体右端的下部,均设有一软性诱捕盒,所述软性诱捕盒上端设有一黑光灯,所述上防虫网本体的上端设有和该黑光灯电性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

本实用新型采用叉形结构和银色反光条、防虫网以及粘性网相结合,简化了结构的同时,防虫和杀虫的功能并存,并且还设置了诱捕装置,进一步达到了杀虫、防、治标治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外观结构图。

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外观结构图。

其中:1、左叉形架体;2、右叉形架体;3、上防虫网本体;4、左防虫网本体;5、右防虫网本体;6、银色反光条;7、第一粘性网;8、第二粘性网;9、第三粘性网;10、软性诱捕盒;11、黑光灯;12、太阳能电池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结合图1和图2可知,一种大豆蚜虫防虫网,包括左叉形架体1和右叉形架体2,在左叉形架体1和右叉形架体2之间的上端、左端和右端分别连接有上防虫网本体3、左防虫网本体4和右防虫网本体5,在上防虫网本体3的上端、左防虫网本体4的左端和右防虫网本体5的右端均间隔式贴设有银色反光条6,在左叉形架体1和右叉形架体2内,分别设有第一粘性网7、第二粘性网8和第三粘性网9,第一粘性网7位于上防虫网本体3的下端,第二粘性网8位于左防虫网本体4有右端,第三粘性网9位于右防虫网本体5的左端,且三张粘性网的两端均和1左叉形架体和右叉形架体2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等于是设置了三道防止蚜虫进入的防线,分别为防虫网本体、银色反光条(蚜虫比较害怕银色)以及粘性网,层层防护,蚜虫就算是突破一层,还有第二层和第三层,有效地防止了蚜虫破坏大豆农作物,而且,左叉形架体1和右叉形架体2便于本实用新型防虫网的架设和收放。

在左防虫网本体4的左端的下部和右防虫网本体5的右端的下部,均设有一软性诱捕盒10,在软性诱捕盒10上端设有一黑光灯11,在上防虫网本体3的上端设有和该黑光灯11电性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12。

黑光灯11可以把蚜虫引诱过来,进入事先放置有粘液或药水的软性诱捕盒10内,达到杀灭蚜虫的目的,而且软性诱捕盒10可随着左叉形架体1和右叉形架体2进行折叠,使用比较方便,而且,太阳能电池板12可以在有阳光时储存电能,给黑光灯11供电,从而避免了需要外接电源,简化了结构。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采用叉形结构和银色反光条、防虫网以及粘性网相结合,简化了结构的同时,防虫和杀虫的功能并存,并且还设置了诱捕装置,进一步达到了杀虫、防、治标治本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