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蛎养殖吸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1276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海蛎养殖吸附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海蛎养殖通常都是采用贝壳作为附着基进行养殖,而贝壳的承载能力比较差,当贝壳上吸附的海蛎数量较多时,贝壳极易发生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强度高、海蛎吸附量大的海蛎养殖吸附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海蛎养殖吸附设备,包括塑料绳和多个水泥块,所述水泥块呈方形,所述水泥块的中心开设有穿线孔,塑料绳依次通过各个水泥块上的穿线孔将多个水泥块连接成串。

其中,所述水泥块的表面密布有凹槽,所述凹槽的直径为5~10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5mm。

其中,所述塑料绳有两根,两根塑料绳呈8字形绑缚在水泥块上,两根塑料绳在相邻二个水泥块之间形成有绳结。

其中,所述塑料绳的一端设置有环扣或连接有挂钩。

其中,所述水泥块的边长为10~15cm,所述水泥块的厚度为2~3cm,相邻二个水泥块之间的间距为5~1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方形的水泥块作为附着基并通过塑料绳将多个水泥块连接成串,结构简单,水泥块的结构强度高,不易损坏,可以吸附更多的海蛎,连接成串后既可以提供更大的吸附空间,又可以防止水泥块在海水中随波流动或丢失,而且便于悬挂在养殖浮筏或养殖笼上进行养殖,养殖时可以形成垂直分布状态,提高养殖空间利用率,提高海蛎分布的均匀性,而且也便于收成。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海蛎养殖吸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塑料绳;2-水泥块;10-绳结;11-环扣;20-穿线孔;2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海蛎养殖吸附设备,包括塑料绳1和多个水泥块2,所述水泥块2呈方形,所述水泥块2的中心开设有穿线孔20,塑料绳1依次通过各个水泥块2上的穿线孔20将多个水泥块2连接成串。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方形的水泥块作为附着基并通过塑料绳将多个水泥块连接成串,结构简单,水泥块的结构强度高,不易损坏,可以吸附更多的海蛎,连接成串后既可以提供更大的吸附空间,又可以防止水泥块在海水中随波流动或丢失,而且便于悬挂在养殖浮筏或养殖笼上进行养殖,养殖时可以形成垂直分布状态,提高养殖空间利用率,提高海蛎分布的均匀性,而且也便于收成。

进一步的,所述水泥块2的表面密布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的直径为5~10mm,所述凹槽21的深度为1~5mm。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凹槽的设计使得海蛎更容易吸附在水泥块上,而且便于攫取营养和排泄废物。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绳1有两根,两根塑料绳1呈8字形绑缚在水泥块2上,两根塑料绳1在相邻二个水泥块2之间形成有绳结10。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可以将水泥块牢牢地固定在塑料绳上,保持位置和相互间距不变,提高海蛎分布的均匀性。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绳1的一端设置有环扣11或连接有挂钩。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环扣或挂钩的设置,更便于将本设备悬挂在养殖浮筏或养殖笼上进行养殖,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水泥块2的边长为10~15cm,所述水泥块2的厚度为2~3cm,相邻二个水泥块2之间的间距为5~10cm。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尺寸设计,既可以充分利用每个水泥块进行海蛎吸附养殖,使吸附量尽可能多,又可以防止海蛎因分布密度过大而不利于其生长,每个水泥块上的海蛎密度可以控制在最适宜海蛎生长的范围内,相邻二个水泥块上的海蛎也不会相互影响生长,最大化地提高产量。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海蛎养殖吸附设备,包括塑料绳1和多个水泥块2,所述水泥块2呈方形,所述水泥块2的中心开设有穿线孔20,塑料绳1依次通过各个水泥块2上的穿线孔20将多个水泥块2连接成串。所述水泥块2的表面密布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的直径为5~10mm,所述凹槽21的深度为1~5mm。所述塑料绳1有两根,两根塑料绳1呈8字形绑缚在水泥块2上,两根塑料绳1在相邻二个水泥块2之间形成有绳结10。所述塑料绳1的一端设置有环扣11或连接有挂钩。所述水泥块2的边长为10~15cm,所述水泥块2的厚度为2~3cm,相邻二个水泥块2之间的间距为5~10c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海蛎养殖吸附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结构强度高,海蛎吸附量大,空间利用率高,海蛎分布均匀,具有十分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