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沙半干旱区玉米防蚀微地形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8416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风沙半干旱区玉米防蚀微地形模型。



背景技术:

风沙半干旱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决定了其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落后的现实。风蚀和水土流失是风沙半干旱地区农田普遍存在的问题,实现风沙半干旱区农田的防蚀增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在该区域传统的耕作方法破坏土壤结构,造成风蚀严重,农田土壤肥力较低,以春旱为主的“三旱”频繁发生,严重影响该区域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农田微地形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耕作制度,降低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田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风沙半干旱区农田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沙半干旱区玉米防蚀微地形模型。该微地形模型在田间实际应用减少了风沙半干旱区农田风蚀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玉米抗蚀稳产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盘,该底盘内填充有种植土壤,所述种植土壤区域的两侧均为起垄区,在该两侧起垄区之间分别设有玉米种植区及秸秆覆盖区,该玉米种植区与秸秆覆盖区根据在种植周期中交替转换;

其中:所述玉米种植区与秸秆覆盖区的长度相同,均为51cm,在种植第一年的所述玉米种植区及秸秆覆盖区中均种植有玉米;

秋季收获后的所述玉米种植区及秸秆覆盖区均留茬35cm,并在所述秸秆覆盖区铺设秸秆;铺设秸秆的所述秸秆覆盖区在种植第二年处于休耕状态,所述玉米种植区在种植第二年种植玉米;所述玉米种植区与秸秆覆盖区在种植第三年开始交替转换,即上一年铺设秸秆的区域种植玉米,种植玉米的区域转换为铺设秸秆、处于休耕状态;

两侧所述起垄区的长度相同,均为24cm,所述起垄区的起垄高度为11cm;

所述微地形长度为150c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微地形构建和轮休耕转换,能增加农田地表粗糙度,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量,提高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其应用价值高,农业生产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土壤表面,2为玉米植株,3为玉米秸秆,4为底盘,5为种植土壤,A为起垄区,B为玉米种植区,C为秸秆覆盖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盘4,该底盘4内填充有种植土壤5,种植土壤5区域的两侧均为起垄区A,在该两侧起垄区A之间分别设有玉米种植区B及秸秆覆盖区C,该玉米种植区B与秸秆覆盖区C根据在种植周期中交替转换。

本实用新型构建的微地形模型将传统的100~120cm的耕作垄改变为150cm的大垄,即微地形长度为150cm,增加了种植土壤5的粗糙度,提高抗风蚀能力,增加玉米产量。两侧起垄区A的长度相同,均为24cm,起垄区A的起垄高度为11cm。玉米种植区B与秸秆覆盖区C的长度相同,均为51cm。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为:

第一年玉米按照传统播种方式,在玉米种植区B和秸秆覆盖区C共种植两行玉米,秋季收获后,除留茬35cm外,其余秸秆均铺设在秸秆覆盖区C;第二年,缩小垄距将传统种植于102cm的玉米种植在51cm的玉米种植区B,秸秆覆盖区C保持休耕状态,秋季收获后除留茬35cm外,其余秸秆铺设在玉米种植区B;第三年,玉米种植区B和秸秆覆盖区C交替转换,即上一年铺设秸秆的区域种植玉米,种植玉米的区域转换为铺设秸秆、处于休耕状态。

通过在田间应用该微地形模型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比试验,可以得出,本实用新型的微地形模型能够显著降低种植土壤风蚀量,降低幅度为52.2%;同时,经过秋季测产,本实用新型的微地形模型上种植的玉米产量增加显著,幅度为23.6%,水分利用效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18.5%。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玉米防蚀微地形模型可增加农田地表粗糙度,明显减少土壤风蚀,同时,有利于蓄积降水,减少养分流失,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