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028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绿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旱区植被修复是对被破坏的林地进行优化改造的一种造林水段,是以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利用为基础,以降水的合理时空分配为手段,从而使植物的生长接近当地生态条件下最大的生产力的一种技术。目前旱区植被修复的集水方法有两种:(1) 挖植树穴并在植物周围修筑集水区域以收集天然降水;(2) 修建集水池、水窖等设施,在雨水充沛的季节收集雨水并在树木缺水时补灌。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旱区植被修复工程施工复杂,水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加水分利用率的旱区植被修复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结构,包括种植区和集水区,集水区和种植区间隔交替换分布,所述种植区设有保育桶,该保育桶侧壁由纸浆和植物纤维混合压制而成,并且该保育桶侧壁开设有若干通孔,保育桶内设有隔离盖板,该隔离盖板为滤网结构,并且该隔离盖板铺设有由海绵构成的蓄水层,集水区包括蓄水槽腔,该蓄水槽腔内铺设有带过滤孔的隔板,该隔板将蓄水槽腔分隔为下腔体和上腔体,上腔体内铺设有泥土,并且该上腔体用于种植草本植物,下腔体的内壁铺设有吸水海绵,下腔体内填充有位于吸水海绵上的砾石层,下腔体与保育桶下部之间设有连接通道,该连接通道内设有吸水纤维,该吸水纤维一端延伸入下腔体内并压紧在砾石层间、另一端伸入保育桶内的泥土中。

所述连接通过呈由蓄水槽腔朝向保育桶方向倾斜的结构。

所述下腔体中的砾石层填充与隔板接触。

所述下腔体中的砾石层与隔板之间具有间隔空隙。

所述砾石层由外向内堆砌,该砾石层顶部与下腔体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下腔体的内壁与吸水海绵之间还设有隔水层,该隔水层为塑料布。

本实用新型利用蓄水槽腔和保育桶,实现蓄水目的,增加水分的保护时间,提高对水分的利用率,提高植被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结构,包括种植区和集水区,集水区和种植区间隔交替换分布,所述种植区设有保育桶,该保育桶侧壁由纸浆和植物纤维混合压制而成,并且该保育桶侧壁开设有若干通孔,保育桶内设有隔离盖板,该隔离盖板为滤网结构,并且该隔离盖板铺设有由海绵构成的蓄水层,集水区包括蓄水槽腔,该蓄水槽腔内铺设有带过滤孔的隔板,该隔板将蓄水槽腔分隔为下腔体和上腔体,上腔体内铺设有泥土,并且该上腔体用于种植草本植物,下腔体的内壁铺设有吸水海绵,下腔体内填充有位于吸水海绵上的砾石层,下腔体与保育桶下部之间设有连接通道,该连接通道内设有吸水纤维,该吸水纤维一端延伸入下腔体内并压紧在砾石层间、另一端伸入保育桶内的泥土中。连接通过呈由蓄水槽腔朝向保育桶方向倾斜的结构,有利于水从蓄水槽腔各保育桶流动。

下腔体中的砾石层填充与隔板接触;或者下腔体中的砾石层与隔板之间具有间隔空隙。砾石层由外向内堆砌,该砾石层顶部与下腔体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下腔体的内壁与吸水海绵之间还设有隔水层,该隔水层为塑料布,进一步防止水分从土壤中过快的流失掉。

本实用新型,蓄水槽腔上部种植草本植物,利用草本植物对蓄水腔形成一个隔热保护作用,使下腔休内的水分不易受热挥发。当遇到雨水天气或者灌溉时,水进入到蓄水槽腔的下腔体中,被吸水海绵吸收,形成蓄水。而保育桶内也进行一定程度的蓄水。由于种植区通常用于种植树木,需要较多的水资源,因此,当保育桶内的土壤较为干旱时,连接通道中的吸水纤维将下腔体中的水分释放到保育桶内,形成水的补给,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