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蝠蛾养殖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056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生蝠蛾养殖室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蝠蛾养殖室。



背景技术:

蝠蛾属昆虫(Hepialus spp.)是名贵中药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寄主昆虫类群,人工规模化养殖蝠蛾是实现规模化培育虫菌结合体的冬虫夏草全株的首要条件。现有技术在进行蝠蛾养殖时在化蛹前利用常规房屋或冷库饲养,在化蛹后将蛹取出移到底部有泥土的交配笼中,在泥土中做洞穴放入蛹,等待蛹的羽化和成虫交配产卵。现有技术在取蛹时破坏了蛹原来的生活环境,蛹被移入新环境后,死亡率高,成虫的交配率低。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目前昆虫养殖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仿生蝠蛾养殖室。该养殖室可将蝠蛾幼虫在生殖生长季节以前养殖于仿生养虫池,不需在化蛹季节移动蛹,使蛹在可接受雨露、光照、空气湿润的条件下自然羽化,成虫的存活率比已有养殖室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仿生蝠蛾养殖室,包括外室和一个或多个内室;

所述的外室包括一端设有入口的遮荫棚,遮荫棚上覆盖一层遮阳网;遮荫棚内与入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外室排水沟;外室排水沟底部设有一层混凝土层;混凝土层上固定有一根或多根与蝠蛾养殖室外相连通的外室排水管;

外室内还设有通往外室排水沟及每个内室的外室过道;

内室包括养殖池、内室过道及用于密封养殖池、内室过道的网棚;

养殖池深20-100cm,侧壁高出内室过道5-30cm;在养殖池底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铺设有一根或多根与外室排水沟相连通的内室排水管;内室排水管与外室排水沟相连通的一端盖设地漏;养殖池内从下到上依次铺设有池内透水层和养殖材料层;

外室排水沟的沟底低于养殖池池底。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混凝土层厚度为5-10cm。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外室排水沟宽15-40cm,深为30-80cm。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外室排水管的直径为5-10cm,材质为PVC。

进一步,优选的是,遮阳网的遮阴率为30-90%。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网棚是由支架和60-100目的网组成;所述的网为尼龙网或金属网。

进一步,优选的是,养殖池池底向外室排水沟的一端倾斜,便于池内积水排至外室排水沟。

进一步,优选的是,地漏用尼龙网或金属网包裹。

进一步,优选的是,内室排水管的直径为3-10cm;池内透水层的高度为3-10cm,养殖材料层的高度为10-80cm。

本实用新型外室骨架为抗雪灾的钢架、混凝土或木质骨架;

本实用新型外室排水沟用于排除养殖室内的雨水,外室排水沟须低于内室的养殖池底,可排出外室、内室过道和养殖池内排出的积水。

养殖池宽度和长度不限,可根据使用需要,养虫池底和壁可用砖、混凝土、金属板、塑料、木板建造,或不用任何材料在地下直接开挖出所需要的尺寸,这时池壁和内室过道必须夯实。养殖池池底向外室排水沟的一端倾斜或不倾斜,只要可以排水。

本实用新型内室排水管为直径3-10cm塑料管或金属管,管口外端用相应直径的地漏盖住,为预防有害昆虫进入或池内的蝠蛾幼虫逃逸,可用尼龙网或金属网包裹地漏。

池内透水层厚度为3—10cm,材质为透水的粗砂或碎石;

养殖材料层所采用的养殖基质没有具体限制,可以采用疏松土壤、腐殖土、泥炭等。

养殖池和内室过道用60-100目的尼龙网或金属网封闭,骨架可用钢材、塑料、木材,根据需要可将单个养殖池或多个养殖池封闭为一个单元。

本实用新型养殖室在用于养殖前遮荫棚外面、内面、内室过道、外室过道、养殖池和网棚均需喷洒次氯酸钠水溶液消毒,再用热蒸汽处理养殖池,再铺设经过蒸汽消毒处理过的池内透水层和养殖材料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仿生蝠蛾养殖室结构新颖,设计合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室使蝠蛾幼虫在可接受雨露、光照、空气湿润的生活环境下自然羽化,成虫的存活率平均达到12.67%,比已有养殖室提高7%,羽化率达到77.57%,比已有养殖室提高21%。6龄虫饲养密度500头/m2,交配率可达到92%。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仿生蝠蛾养殖室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仿生蝠蛾养殖室的入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4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5为图1的C-C剖面图;

图6为图1的D-D剖面图;

其中,1、外室;2、内室;3、入口;4、遮荫棚;5、遮阳网;6、外室排水沟;7、混凝土层;8、外室排水管;9、外室过道;10、养殖池;11、内室过道;12、网棚;13、内室排水管;14、池内透水层;15、养殖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连接关系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连接关系、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材料、仪器或设备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如图1-6所示,一种仿生蝠蛾养殖室,包括外室1和一个或多个内室2,本实施例优选包括四个内室2;

所述的外室1包括一端设有入口3的遮荫棚4,遮荫棚4上覆盖一层遮阳网5,遮阴率优选为30-90%;遮荫棚4内与入口3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外室排水沟6;外室排水沟6优选宽为15-40cm,深为30-80cm。

外室排水沟6底部设有一层混凝土层7,厚度优选为5-10cm;混凝土层7上固定有一根或多根与蝠蛾养殖室外相连通的外室排水管8,本实施例优选为一根,直径优选为5-10cm,材质优选为PVC。

外室1内还设有通往外室排水沟6及每个内室2的外室过道9;

内室2包括养殖池10、内室过道11及用于密封养殖池10、内室过道11的网棚12;网棚12是由支架和60-100目的网组成,网的材质优选为尼龙网或金属网。

养殖池10深20-100cm,侧壁高出内室过道11 5-30cm;在养殖池10底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铺设有一根或多根与外室排水沟6相连通的内室排水管13;内室排水管13与外室排水沟6相连通的一端盖设地漏;养殖池10内从下到上依次铺设有池内透水层14和养殖材料层15;

外室排水沟6的沟底低于养殖池10池底。

优选实施例,养殖池10池底向外室排水沟6的一端倾斜,便于池内积水排至外室排水沟6。

又一优选实施例,地漏用尼龙网或金属网包裹。

再一优选实施例,内室排水管13的直径为3-10cm;池内透水层14的高度为3-10cm;养殖材料层15的高度为10-80cm。

应用实例1 验证各龄期蝠蛾幼虫的养殖效果

1 试验用仿生养殖室选型

本应用实例外室用60%的遮阳网封闭。内室用60目尼龙网分隔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高1.8m、宽1.6m、长12米,包含一个内室过道和一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可用于养殖的净面积为9m2。养殖池底部倾斜,起始深度40cm,靠近外室排水沟的一端深度55cm,养殖池底部铺埋池内透水层采用的碎石的直径约3-4cm,养殖材料层顶部表面低于养殖池侧壁顶部5cm,养殖材料为疏松的壤土,来源于养殖池施工时取出的表层土,pH值6.5,EC值1-2ms/cm。

2 试验组设置

设4个实验。组1从即将开始孵化的卵饲养;组2从4龄虫开始放养;组3从6龄虫开始放养,组4为对照,从蛹虫开始放养。每组试验面积9m2。起始虫口密度组1为1000条/m2,组2为250条/m2,组3为220条/m2。给予每组相同的饲养温度、饲料种类、饲喂量等养殖条件,仅是开始进入仿生蝠蛾养殖室的时间不同。组4为对照,用已有养殖室饲养,2-4组的养殖温度根据养殖池10cm地温控制。

3 供试蝠蛾卵及幼虫

卵来源于野外采集,蝠蛾幼虫为专利申请人自育,虫种为白马蝠蛾。

4 试验地点

香格里拉市郊区,专利申请人研究基地。

5 起始放养和饲养管理方法

5.1组1

开始放养卵时养殖池内的养殖材料层高度比其他组低6cm。

将胡萝卜用清水洗净后,切成厚2-3mm的薄片,晾干表面水分后备用。

按照计划的密度,将卵均匀散播在养殖材料层(土壤)表面,按野生白马蝠蛾卵的历史孵化率90%计算需要撒播的卵量,密度为1111粒卵/m2。然后覆盖胡萝卜片,胡萝卜片之间前后、左右的间隔为2-3厘米,最后盖上经过热蒸汽消毒后的土壤,覆盖厚度0.5-1cm。为检测实际孵化率,将同批次的卵1000粒另置于培养皿中孵化,孵化率实测值为91%,1龄虫实际虫口密度为 1011条/m2

幼虫孵化后,定期检查幼虫取食饲料的情况,及时添加饲料。添加饲料时,在原来放饲料的位置清除残余饲料,放上新鲜胡萝卜片,胡萝卜片厚3-4mm,再覆盖厚约0.5cm的湿润泥土,饲料片之间前后、左右的间隔同上。再如此反复2次,幼虫将发育到3龄虫。幼虫发育到3龄虫后,取食量增大,这时可饲喂整个萝卜,饲喂量按6-8kg/m2,胡萝卜之间用热蒸汽消毒过的土壤填齐胡萝卜的顶部。胡萝卜经过清洗、表面水分干燥后使用。

以后及时添加饲料。土壤干燥时及时洒水,水用冷开水,为减少洒水量,养殖池表面可覆盖水苔,水苔经过热蒸汽消毒。

5.2 组2和组3

供试幼虫先养殖于室内器皿中,器皿底部泥土厚10cm,器皿可堆叠,卵的起始放养方法和后续养殖方法同组1,然后一直养殖到相应的试验龄期。在达到相应龄期时,统计存活幼虫数量,组2为3761条,组3为2942条,组2按418条/m2的养殖密度、组3按327条/m2的养殖密度,在养殖池中做深7-10cm,直径1-1.5cm的洞穴,将需要养殖的虫逐一放置于洞中,洞口用整个胡萝卜盖住,胡萝卜之间填土。填土方法同组1,之后管理方法同1。

5.3 组4

6龄期前的养殖方法同组3,6龄期时取出,统计存活幼虫数量,为2816条,按313条/m2的养殖密度,在已有养殖室中养殖(已有养殖室为阴凉、无阳光直射的冷室,可制冷控温),养殖室底部放置厚40cm的泥土,将6龄虫逐一放入洞穴中。洞口用整个胡萝卜盖住,胡萝卜之间填土。填土方法同组1,之后管理方法同组1。

6 试验数据统计

主要统计各组的羽化开始时间、成虫数量、交配率。

7 实施结果

实施结果见表1,用仿生养殖室养殖时,成虫存活率和交配率显著高于对照。

表1 不同龄期的蝠蛾幼虫在仿生养殖室中的养殖效果

组1、组2、组3用本新型实用专利养殖,组4为对照、用已有养殖室养殖。

应用实例2 测试可以养殖的最高虫口密度

1 试验用仿生养殖室选型

同应用实例1。

2 试验组设置

设3个实验。组1为饲养6龄虫密度300头/m2,组2为450头/m2,组3为500头/m2

3 供试蝠蛾幼虫

供试蝠蛾幼虫为专利申请人自育,虫种为白马蝠蛾。养殖方法同实施实例组3。

4 实施地点

同应用实例1。

5 起始放养和饲养管理方法

同应用实例组3,饲料使用数量则按虫口密度按比例增加。

做深3cm、直径1cm的洞穴,将蛹逐一放入洞穴中。经常洒水,保持土壤湿度。

6 试验数据统计

主要统计各组的羽化开始时间、成虫数量、交配率。

7、实施结果

实施结果见表2,在所采用的虫口密度下,成虫存活率和交配率变化不大,在相同的面积下,成虫越多,交配率越高。

表2 不同6龄蝠蛾幼虫养殖虫口密度在仿生养殖室中的养殖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