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稻螟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61528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昆虫生物防治
技术领域
,具体地指一种台湾稻螟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台湾稻螟(Chiloauricilius)属鳞翅目螟蛾科(Pyralidae),一种钻蛀性的害虫,主要危害水稻、茭白、玉米和甘蔗等禾本作物,严重时可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等症状,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台湾稻螟具有食性杂、越冬场所多、转株为害等特点,是我国水稻害虫之一,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化学药物防治具有见效快和杀虫彻底等优点是目前防治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药剂的不合理和长期的使用,台湾稻螟的抗药性越来越显著。同时由于药剂的大量使用,对环境、水和人畜危害巨大。性诱剂具有环保、安全等特点,使用简单、便于推广。主要通过诱杀雄虫,减少害虫的种群密度,减少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实现对台湾稻螟的综合防治重要意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台湾稻螟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引诱剂提高台湾稻螟成虫的诱集效果,提高对台湾稻螟的虫情预报的敏感性,通过更加准确的对台湾稻螟进行预测预报,以实现台湾稻螟综合治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台湾稻螟引诱剂,所述引诱剂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数比计由1~50%的水杨酸甲酯和50~99%的二化螟引诱剂组成,其中,所述二化螟引诱剂为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中的2种或者3种。进一步地,所述引诱剂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数比计由30~50%的水杨酸甲酯和50~70%的二化螟引诱剂组成。再进一步地,所述引诱剂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数比计由50%的水杨酸甲酯和50%的二化螟引诱剂组成。再进一步地,二化螟引诱剂由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组成,所述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的重量比为48:4~6:3~5。再进一步地,所述引诱剂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数比计由50%的水杨酸甲酯和50%的二化螟引诱剂组成,其中,所述二化螟引诱剂由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组成,所述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的重量比为48:6: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台湾稻螟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百分数比称取水杨酸甲酯和二化螟引诱剂;2)将水杨酸甲酯和二化螟引诱剂混合均匀,即得到台湾稻螟引诱剂。上述台湾稻螟引诱剂的应用,所述应用是将引诱剂加入诱芯中,然后将诱芯固定在船型捕器内,用于诱捕台湾稻螟。所述应用中,每微升的诱芯中,加入1.25~12.5μg。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昆虫信息素)利用二化螟性诱剂和水杨酸甲酯相结合,能够有效诱杀二化螟,控制种群增长、降低种群数量,同时又能有效的对台湾稻螟成虫进行诱捕,减少台湾稻螟的种群密度,对台湾稻螟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主要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台湾稻螟引诱剂1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比为48:6:5称取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混合均匀,得到二化螟引诱剂;2)按重量百分数比称取50%的水杨酸甲酯和50%的二化螟引诱剂;3)将水杨酸甲酯和二化螟引诱剂混合均匀,即得到台湾稻螟引诱剂1。实施例2台湾稻螟引诱剂2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比为48:4:3称取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混合均匀,得到二化螟引诱剂;2)按重量百分数比称取1%的水杨酸甲酯和99%的二化螟引诱剂;3)将水杨酸甲酯和二化螟引诱剂混合均匀,即得到台湾稻螟引诱剂2。实施例3台湾稻螟引诱剂3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比为48:5:4称取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混合均匀,得到二化螟引诱剂;2)按重量百分数比称取30%的水杨酸甲酯和70%的二化螟引诱剂;3)将水杨酸甲酯和二化螟引诱剂混合均匀,即得到台湾稻螟引诱剂3。实施例4台湾稻螟引诱剂4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比为48:6:5称取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混合均匀,得到二化螟引诱剂;2)按重量百分数比称取30%的水杨酸甲酯和70%的二化螟引诱剂;3)将水杨酸甲酯和二化螟引诱剂混合均匀,即得到台湾稻螟引诱剂4。将实施例1~4得到的台湾稻螟引诱剂1~4加入诱芯中,将诱芯固定在船型诱捕器的中央。选择一个2亩的水稻田间,均匀设置3个装有台湾稻螟引诱剂的诱捕器、同时设置空白和性诱剂的诱捕器作为对照。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随机排列。诱捕器放置后的第二天开始检查诱捕台湾稻螟的数量,每一天调查诱捕台湾稻螟的数量,并每两天更换一次粘虫板,持续调查7天。试验效果见表1。表1台湾稻螟引诱剂1~4对台湾稻螟的诱虫效果实施例总诱捕量(头)平均诱捕量(头/d)11165.502512.423743.524914.33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1得到台湾稻螟引诱剂1对台湾稻螟诱集效果最好。将实施例1制备得到台湾稻螟引诱剂1、苯乙醛和二化螟引诱剂与苯乙醛的混合物,配方如下表2表2台湾稻螟的引诱剂的几个配方对比将四个配方配成诱芯后,将诱芯固定在船型诱捕器的中央。选择一个2亩的水稻田间,均匀设置3个装有台湾稻螟引诱剂的诱捕器、同时设置空白和性诱剂的诱捕器作为对照。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随机排列。诱捕器放置后的第二天开始检查诱捕台湾稻螟的数量,每一天调查诱捕台湾稻螟的数量,并每两天更换一次粘虫板,持续调查7天。试验效果见表3。表3不同引诱剂对台湾稻螟的诱虫效果组别总诱捕量(头)平均诱捕量(头/d)空白对照00对比例1793.76对比例2251.19实施例11165.5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1得到台湾稻螟引诱剂1对台湾稻螟诱集效果最好。其它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