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川沙塘鳢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7906阅读:7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类的养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河川沙塘鳢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俗称土布鱼、塘乌鳢,为小型底层野生淡水鱼类,自然条件下在江河、湖泊底层或近岸的水草和碎石中生活,以小型鱼类和甲壳类为主食,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和闽江等水系。因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考虑到河川沙塘鳢自然资源日渐短缺,近年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通过对沙塘鳢繁殖特性观察及繁殖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建立了成熟的以亲鱼培育、雄鱼护卵、池塘苗种培育为核心的沙塘鳢大规格苗种生产工艺,亲鱼催产率和孵化率都达到90%以上,年平均收集水花苗种150万尾以上,为江浙地区提供大量优质的苗种。但在池塘培育过程中发现,苗种存在明显的生长差异,回捕率低等情况,从而影响了大规格夏花(约5cm以上)的产量。因此本领域亟需开发新的养殖方式,以提高综合养殖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池塘内沙塘鳢幼鱼的生长状态,本发明以不同规格的沙塘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幼鱼生长性能的具体差异,从而提供一种河川沙塘鳢的养殖方法,以期给沙塘鳢的池塘大规模培育提供指导和建议。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河川沙塘鳢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建立生态养殖模型

A-a)、配备多个养殖池,并给每个养殖池安装充氧系统和给排水系统;再给每个养殖池及其充氧系统和给排水系统进行消毒,消毒后洗净;

A-b)、选取河川沙塘鳢幼鱼,依据幼鱼体长分为若干组,将若干组幼鱼分别养殖于步骤A-a)中的多个养殖池内,每个养殖池的水深维持在50~70cm;

A-c)、选择青虾作为河川沙塘鳢幼鱼的活饲料,并将青虾与河川沙塘鳢幼鱼一同混养于所述的养殖池内;

A-d)、在每个所述的养殖池内加入富含小球藻和轮虫的藻液,水面上种植水生植物,养殖池内放入供沙塘鳢和青虾栖身的管件;

B)、具体养殖管理

捞出多余水生植物,保证水面覆盖面积不超过80%;为合理控制水质,每隔1~2天投喂青虾饲料1次,每5~7天检测水质一次,每2~4天换水1/4~1/2并进行吸污处理。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轮虫可作为青虾和河川沙塘鳢的开口饲料;而轮虫可以以小球藻为生。小球藻则是一类自养型单细胞生物。而青虾则可作为河川沙塘鳢的后备饲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沙塘鳢幼鱼的体长为25mm~45mm;青虾的规格为体长25.17±3.10mm,体重0.29±0.11g。

青虾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幼虾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自然水域中成虾的主要食物是各种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动物的尸体、固着藻类、多种丝状藻类、有机碎屑、植物碎片等。人工养殖的青虾能摄食各种饲料,如酒糟、豆腐渣、豆饼、蚕蛹、蚌肉、麦粉、鱼肉粉、米饭、螺蛳等。作为后备饲料的青虾在投放阶段不能选择较大个体,要与河川沙塘鳢保持一定的生长状态差异度。如果青虾整体个头大,也会捕食相对幼小的河川沙塘鳢,即使青虾没有能力捕食河川沙塘鳢幼鱼,也很难被个头相对大一些的河川沙塘鳢捕食;更加严重的是,会产生种间竞食,即虽然青虾与河川沙塘鳢不会相互捕食,但是青虾的食谱与河川沙塘鳢至少有部分重叠,这就会使得青虾挤压河川沙塘鳢的生存空间,不利于河川沙塘鳢的养殖。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依据河川沙塘鳢幼鱼的体长分为三组,其中小鱼组30mm以下,中鱼组30mm~35mm,大鱼组35mm以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养殖池内的水为过滤的池塘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对所述沙塘鳢幼鱼分组时,还要保证单位水体内沙塘鳢幼鱼的体重一致,即每组总体重差在2g/m3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对所述沙塘鳢幼鱼分组时,还要保证单位水体内沙塘鳢幼鱼的体重一致,即每组总体重差在1.5g/m3内。

河川沙塘鳢是一种小型的底栖肉食性淡水鱼类,野生的河川沙塘鳢性凶猛,喜捕食小型鱼类、虾蟹类、蚌贝螺类等。通常肉食性鱼类在养殖后,也能够接受动物蛋白含量较高的配合饲料。但河川沙塘鳢除外,采用配合饲料饲养成功的实例尚未见报道。这就需要在养殖河川沙塘鳢时同步养殖它的饲料,如小型鱼类。但河川沙塘鳢在幼鱼阶段捕食能力尚弱,只能选用游泳能力较差且防御不高的小型水生生物,而不能启用小型鱼类作为它的饲料。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河川沙塘鳢还是种内竞食的鱼类,也就是个头较大的河川沙塘鳢会捕食个头较小的河川沙塘鳢。这种现象不仅导致整体存活率的下降,也使得小个鱼类难以长大,严重压缩弱势鱼群的生存空间。

本发明在解决上述问题时,采用了按体型将河川沙塘鳢分级的方案,在投放之初将同组的个体差异控制在±0.05cm以内。在经过了2~4周的喂养后,小鱼组中部分鱼个头将超过中鱼组中部分鱼的个头,甚至是大鱼组中部分鱼的个头。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继续喂养2~4,直至大规格夏花出塘。

作为优选,本发明在经过了2~4周的喂养后,再次对所述河川沙塘鳢按体型分级,此时个体差异控制在±0.5cm以内。

由于捕捞后再次分级不仅是一项强度较大的劳动,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河川沙塘鳢的进食,也叫停食;通常停食1~5。这就需要一种迅速且对鱼群影响小的分级方案,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

本发明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将鱼塘设置为多级串联的形式。即设置多个相对独立并且连在一起的鱼塘,使相邻的两个鱼塘在塘坝处相通。一开始将同一组的鱼均投放在第一池子内,在隔壁池子靠近塘坝的连通处投养较多的青虾,在第一池子远离塘坝的连通处投养少量青虾,两个池子内都放有便于青虾和河川沙塘鳢栖身的石块、管件、水生植物等;并在每天下午选择一个固定时间段在塘坝的连通处引流1~2小时,所述引流是指用水管从隔壁池子向第一池子引水。养殖管理中,只要以养殖青虾为主,并且青虾饲料的投喂就没有那么讲究,只要在隔壁池子投喂较多的青虾饲料,在第一池子投喂较少的青虾饲料即可。2~4周后,第一池子和隔壁池子逐渐形成分化,第一池子中的河川沙塘鳢整体偏小,隔壁池子中的河川沙塘鳢整体偏大。如需再次分级,可将隔壁池子视为第一池子,将第三池子视为隔壁池子再进行一次操作即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水生植物选自水花生、水浮莲和浮萍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管件为圆柱状塑料管,长15cm~45cm,直径5cm~15cm,数量8~12个。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还包括在养殖池内投加EM菌制剂的步骤,EM菌制剂的投加时机比较自由,在水质没有明显恶化前即可。就算水质恶化,投加EM菌对水质的调节也有作用,甚至可以逆转水质。而通常水质恶化后需要换水,换水操作在试验中比较简单。考虑到这项技术最终是要推广的,而当技术推广后进行露天池塘养殖时,换水操作就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在试验中就要充分考虑这个情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换水。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池塘养殖时,由于池塘的水量大,包含微生物在内池塘中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是一个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水的自净能力也更强。因此,我们在试验中,允许小规模换水,以求解决水质相对稳定的问题。以体积计算,通常换水可以是每2~3天换水1/3。

在养殖行业有句话,养鱼即养水。只有把水质调理好,才能养出健康的鱼,才能养出产量。而水质的好坏也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影响池水清澈程度的因素主要是水中固体悬浮物颗粒的量。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说明鱼类并不喜欢特别清澈的水,当然水浑浊了也不行。而更为重要的是各种生化指标,比如富营养化污染物的量、溶解氧含量、有益微生物的量、有害微生物的量、水产毒素等。其中以溶解氧含量和水产毒素含量最为关键。另外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会直接感染鱼类或者次级代谢产物影响鱼类的生存状态。水产毒素主要包括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阿维菌素类杀虫剂、重金属盐、氯盐、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藻类毒素等。在现有技术中,调理水质通常采用物理增氧、络合剂、特异性的化学解毒剂等。由于在实际养殖中,养殖户很难得到实时水质分析的技术支持,养殖户通常只能够凭经验用药。而且会受到天气的极大影响,有时候因为水花的形成和炎热的天气,致使水质显著恶化,其主要使水中的溶解氧急剧下降和厌氧性微生物的迅速繁殖,而此时若一阵雷雨下来,可能会迅速扭转这个局面,转而使得池塘周围的各种物质被雨水冲刷带到池塘中,厌氧性微生物被稀释,池塘中的溶解氧问题也得到解决,但同时却显著地增加了池塘中的水产毒素。在现有的技术体系下,保障水质的技术手段相对单一,并且难以知道水质变化的本质原因,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部署。更大程度上只能依靠鱼塘固有生态系统的水质自净能力。鱼塘面积越大,则水质自净能力越高,但对养殖户来说,这也是更大的养殖风险。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EM菌制剂对水质进行调节。EM菌是一种益生菌,也相当于一种缓冲制剂,其一方面能够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对抗水中的毒素,同时它也能帮助建立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水质自净能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养殖池为玻璃钢养殖池,规格为190cm×160cm×100c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以体重比计,所述青虾的投养量为沙塘鳢幼鱼量的5~10倍。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青虾和河川沙塘鳢同塘养殖的方案,给青虾喂饲料,让河川沙塘鳢捕食青虾,避免了河川沙塘鳢单独养殖时需要定时给河川沙塘鳢投喂活饲料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户的劳动强度;

2、本发明在塘中设置了管件、水生植物,既给青虾和沙塘鳢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生长环境,也给它们躲避敌害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有效缓解了种内竞食的现象;

3、本发明采用定期部分换水和投加EM菌制剂的方案联合控制水质,给青虾和河川沙塘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4、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青虾的规格大小和河川沙塘鳢的规格大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既避免了种间竞争,也避免了不合理的种间竞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本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说明书之后所做的任何改变只要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都将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和条件

试验于2016年8月23日至9月28日进行,养殖时间37天。养殖地点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八里店综合试验基地的车间内玻璃钢养殖池,养殖池规格为190厘米×160厘米×100厘米,配备有充氧和给排水系统。

1.2沙塘鳢幼鱼放养

8月22日,从夏花培育池塘内捕捞出沙塘鳢幼鱼200尾左右,逐一进行体长和体重的测量,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鱼体长分为3个不同组,分别为大鱼组(体长35mm-45mm)、中鱼组(体长30-35mm)和小鱼组(体长25-30mm)。在保证单位水体内体重一致(22.2±1.48 g/m3)的前提下,选取了30条大鱼苗(体长40.89 ±5.35mm,体重1.62 ±0.78g),62条中等鱼苗(体长32.28±1.33mm,体重 0.75±0.15g)和87条小鱼苗(体长26.67±2.41mm,体重 0.47±0.12g)。三组鱼分别放置于不同的玻璃钢养殖池内,水深保持在60厘米左右。

1.3饵料虾的放养

于试验开始当日捕捞1万尾左右的小青虾(体长25.17±3.10mm,体重0.29± 0.11g)作为后备饵料虾,试验开始时分别投喂300g的小青虾于三个养殖池内,在试验结束后测量20尾虾的体长、头胸甲长和体重,以了解饵料虾在试验阶段的生长状态。

1.4模拟池塘生态的建立

在养殖池内加入过滤的池塘水后,加入富含小球藻和轮虫的藻液,因此在水面上种植水花生、水浮莲和浮萍等水生植物,考虑到沙塘鳢和青虾白天都喜欢在阴暗处活动,每个池子内放入10个长24cm,直径9.5cm的圆柱状塑料管,供沙塘鳢藏身。

1.5饲养管理

每日观察虾的数量和状态,保证沙塘鳢有足够的饵料供应。每天捞出多余的浮萍,保证水面覆盖面积不超过80%。另外,为合理控制水质,每隔两天投喂青虾饲料1次,每周检测水质一次,每3天换水1/3并进行吸污处理。

2试验结果

2.1 生长情况分析

试验开始时,投入的沙塘鳢179条,总体重为121.5g,平均体重0.71 ±0.36g,平均体长30.81±4.98 mm,试验结束时共149条鱼,体重总体为478.51g,平均体重为3.21±2.55g,平均体长为48.23 ±12.90mm(具体数据详见表1 )。总存活率为83%,其中,大鱼组、中鱼组和小鱼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0%、87.1%和81.6%。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 (SGR=100*(lnW末-lnW初)/t(养殖天数))为4.07%,其中大鱼组、中鱼组和小鱼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3.72%、3.71%和4.78%。试验后各个组的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C.V =(标准偏差/平均值)×100%)都有所增加,中鱼组的体重变异系数增加的尤其明显,达到87.6%。

表1:沙塘鳢生长状态的前后对比

2.2不同规格沙塘鳢的生长情况分析

养殖试验后,每个试验组中都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差异的现象,即大、中、小个体分化明显,因此人为将体长划分为55mm以上(为大规格鱼), 55-35mm(中等规格鱼)和35mm以下(小规格鱼)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大鱼组中大部分的鱼(62.5%)都生长成为大规格的鱼,仅有37.5%的鱼仍处于中规格,但是其平均体长也已经达到了50mm左右,虽然体长相差不大,但是大规格的鱼的体重却是中规格鱼的2.5倍。中鱼组中,35-55mm的中等规格鱼所占比例较大(46.3%),而大规格和小规格的鱼所占比例相差不多,但是体重方面,大规格鱼是中等规格和小规格鱼体重的2.8倍和11.1倍。在小鱼组中,大规格鱼所占比例较大(43.1%),大规格鱼是中等规格体重的2.3 和7.4倍,小规格鱼体重的2.84倍和11.1倍,值得注意的是,小鱼组中的小规格鱼类的体长和体重都比中等鱼的稍大一些。

表2:三个处理组生长状态分析

2.3饵料虾的状态

试验期间共投入青虾1500g,试验结束后剩余青虾760g ,试验期间青虾生长状态也发生了变化,结果见表3。养殖前后的平均体长和平均头胸甲长差别不大,但平均体重却增加了1.5倍,值得注意的是,试验后青虾的各项变异系数明显增加,尤其是体重的变异系数,达到了83.3%。

表3:青虾生长状态的前后对比

3.讨论:

变异系数能够反映数据离散程度,对于研究沙塘鳢和青虾这种存在种内相互残食现象的生物时,引入变异系数这一指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本试验中发现,中鱼组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在试验开始前为最低,而在试验结束后变为最高,尤其是体重的离散度达到了87.6%,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中等鱼组中存在很大比例(25%)的小规格鱼,试验中发现这部分鱼在整个过程中几乎很少摄食,常缓慢游动于水面上层或趴在养殖池壁上,分析它们出现这种表现可能是为了逃避在池底潜伏的大规格的沙塘鳢或青虾的捕食。而试验中小鱼组这种现象不如中鱼组这么明显,可能是因为早期小鱼组的鱼普遍都较小,各个鱼之间的影响较小,前期有较好的生长空间。而且,试验后青虾的各项变异系数明显增加,尤其是体重的变异系数达到了83.3%,这是因为试验后青虾个体间大小差异明显,极大和极小个体所占比例较大所致,甚至存在大规格的青虾追逐和捕食小规格沙塘鳢的现象。

对于这三个不同处理组的研究发现,大鱼组中的鱼能很好的捕食青虾,体长体重都增长很快,而中等鱼和小鱼中都存在1/4左右的小规格鱼不能捕食青虾,对它们进行精细饲养(投喂更小规格的青虾),也都不能改善它们不进食的状态,推测在饵料不充足或野外状态下,这部分鱼将会被更大的鱼或虾所捕食,从而降低了整体的存活率,这种现象是特例还是广泛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多次分苗(时间间隔15-30天),从而减少沙塘鳢的种内残食,提高产量。

4.总结:

本试验对模拟池塘生态这一模式的探索,不仅保证了沙塘鳢有较高的存活率,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池塘内沙塘鳢幼鱼的生长状态,加上对生长关键时期,不同规格沙塘鳢幼鱼的研究,对于实际的池塘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另外,此方法可以长期稳定的进行沙塘鳢的室内调控实验,这将为以后的沙塘鳢的繁殖、生长、免疫等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