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以及具有蓄热功能的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2435阅读:7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以及具有蓄热功能的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技术属于温室大棚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温室大棚以及具有蓄热功能的新型温室大棚。



背景技术:

日光温室大棚的推广应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它摆脱了传统农业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长,同时也保证了蔬菜瓜果的全年均衡供应。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以及秋冬和冬春之交,气候寒冷且昼夜温差大。为了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日光温室除了白天依靠太阳辐射外,夜间还必须进行人工加温,如烟道加温、热风炉加温等。这些传统的加热方式消耗了大量的传统能源,加大了温室成本,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

利用常规能源加热温室时,由于空气受热后密度减小,发生浮力对流,热量迅速传递至温室上方,故作物所在的地表面升温慢。有时为了提高地温而过度加热,使室内气温过高,至使浪费燃料,增加成本,也满足不了喜温蔬菜对地温的要求。因此,现有的日光温室普遍依赖传统能源,并存在费用高、热效率低等问题。另外,现有的温室由于只使用保温层隔热,在极寒地区保温效果不佳。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泛,转换技术成熟等特点。水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可以作为储存热量的介质。在温室增温中结合太阳能集热和蓄热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利用集热管式热水器吸收太阳能,然后对水温加热然后进行转接到温室的土壤中,从而解决温室内昼夜温差问题,该种方式投入成本较高,不能够普及使用,而且在转接上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温室大棚,通过在温室大棚的内部设置保温装置,能够加强温室的保温效果,而且在极寒的环境下能够使作物种植区达到更高的温度;通过在温室内设置储热系统,能够将太阳能进行收集,然后在温室内缓慢释放,从而达到更好的能源利用率,提高温室内作物的产量。

一种新型温室大棚,包括顶部的弧形支架和侧面竖直的保温墙体,所述顶部弧形支架上通过卷帘机安装有保温棉被,温室本体内还设置有保温装置,所述保温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一体设置的保温膜,所述保温膜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托幕线和支撑杆,所述托幕线一端固定在后侧所述保温墙体的上端,另一端通过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弧形支架的下端,所述保温膜搭设在所述托幕线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贯穿整个温室宽度方向的横杆,所述横杆架设在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所有的所述托幕线分别搭设在所述横杆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温墙体上设置有覆盖其全部的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上部与所述保温墙体的顶端相平齐,底部向土壤下延伸深度为60-80cm;所述温室本体的前部设置有隔热被,所述隔热被向向土壤下延伸深度为60-80cm,上部留出30-40cm。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弧形支架的顶部与温室后墙体顶部的支架之间设置有加固支架;所述加固支架上设置有至少两套保温棉被,且分别与不同的卷帘机相连接。

一种具有蓄热功能的新型温室大棚,包括上述新型温室大棚的主架结构和蓄热系统,所述蓄热系统设置在所述温室大棚后保温墙的内侧。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蓄热系统包括蓄热支架和蓄热水袋,所述蓄热水袋设置在所述蓄热支架内,且所述蓄热水袋的外侧设置有黑色PE塑料制成的太阳能集热层。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蓄热支架上横向并排设置有至少一层储热空间,每个所述储热空间内分别设置有蓄热水袋。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太阳能蓄热装置的前端还设置有至少一层保温空间,所述保温空间由设置在所述太阳能蓄热装置前面的透明PO塑料布和所述太阳能蓄热装置的前侧壁组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温室内还设置有地表蓄热装置,所述地表蓄热装置包括地表蓄热槽、地表储热袋和地表集热板,所述地表储热袋设置在所述地表储热槽内,所述地表集热板盖设在所述地表储热槽上;所述地表储热槽的底部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地表储热装置设置在温室内作物之间的采摘通道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温室内设置支撑机构以及一体设置的保温膜,能够更好的达到保温密封的效果,相当于在温室的主骨架上的保温膜与作物之间设置了一个保温屏障,而且该保温屏障是一体设置的,中间没有衔接缝隙,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有热量散失,影响保温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机构能够将保温膜从上部顺接到底部,不会与温室主骨架的保温膜接触,从而降低了热传递,防止温室前部的作物因为温度低而影响生长。

在温室大棚的的保温墙体上设置保温层,能够增加其保温效果,而且保温层深入到地下,这样可以防止温室内部的土壤与外部土壤发生热传递,从而保证了温室内的地温。

在温室大棚的上部设置加固支架,因为由于现有大棚支架的承载重量有限,所以通过设置分别有不同卷帘机控制的多层保温被,能够依次盖设在大棚上,避免了由于在卷帘和放帘的过程中由于局部重量过大损坏大棚支架。

通过在温室内设置太阳能蓄热装置,能够在白天将尽可能多的太阳能进行收集,通过该设计,能够根据温室内温度的需要在保温空间的配合下进行灵活调节,从而节省了能源,而且能够大大的增加温室作物的产量。通过将太阳能储热装置镶嵌在温室的后墙中,一是能够增加温室的保温效果;二是通过设置能够加强蓄热支架的牢固性;三是能够延长蓄热水袋的使用寿命,防止在温室农作时对其的意外伤害等。通过设置PO塑料布,能够增大太阳能蓄热装置的集热效果,防止热量的扩散,而且该设计能够控制蓄热水袋与温室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灵活的控制两者之间的热传递。

在温室内的地面上设置地表蓄热装置,能够提高地温,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而且通过该设置能够在傍晚仍持续为温室的地表释放热量,更有利于作物的增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新型以及具有蓄热功能温室大棚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是本发明中温室大棚地表蓄热装置的切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弧形支架;11-隔热被;2-保温墙体;21-保温层;3-保温装置;31-保温膜;32-支撑杆;33-横杆;4-卷帘机;5-保温棉被;6-蓄热系统;61-蓄热水袋;62-蓄热支架;63-保温空间;64-PO塑料布;7-加固支架;8-地表蓄热装置;81-地表集热板;82-地表储热槽;9-地表储热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温室大棚,包括顶部的弧形支架1和侧面竖直的保温墙体2,所述顶部弧形支架1上通过卷帘机4安装有保温棉被5,温室本体内还设置有保温装置3,因为在极寒地区,由于日光照射时间比较短,当太阳落山之后周围的环境会快速回落,保温棉被5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但是由于温室内外的温差较大,所以温室内热量散失的比较快,现有技术中也有类似的保温装置3,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温室前端一米范围内种植有作物,所以保温层21接近弧形支架1底部时就会与其上面的保温膜31相接触,加速热量散失的速度,另外现有的保温装置3上的隔层一般在靠近底面一米左右的地方为了不影响前排作物的生长通常是断开的,该种设置使保温装置3不能达到完全隔离作物所在空间与上层空间之间的热气流动,所以保温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中的所述保温装置3包括支撑机构和一体设置的保温膜31,将保温膜31一体设置能够达到完全隔离的目的,从而达到了更好的保温效果;所述保温膜31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托幕线和支撑杆32,所述托幕线一端固定在后侧所述保温墙体2的上端,另一端通过所述支撑杆32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弧形支架1的下端,所述保温膜31搭设在所述托幕线上,且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贯穿整个温室宽度方向的横杆33,所述横杆33架设在所述支撑杆32的顶部,所有的所述托幕线分别搭设在所述横杆33上。通过设置支撑杆32,一是能够改变保温膜31在弧形支架1前端的的弧度方向,在不影响作物种植和生长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隔温效果;二是支撑杆32能够改变保温膜31的走向,从而保证更大的作物种植空间,而且在支撑杆32上设置横杆33能够使保证保温膜31的延展度,增加透光率。同样的替代技术方案支撑杆32也可以换成与弧形支架1相连接的吊杆,即在弧形支架1的相应位置焊接一个垂直的吊杆,在吊杆的底端设置横杆33,托幕线连接在吊杆的底端。

同样优选的在保温膜31上还设置有将其卷起来的卷线,或者在其顶端设置卷帘机4构,如能够旋转的缠绕杆,通过电机或者手动机构进行控制。

所述保温墙体2上设置有覆盖其全部的保温层21,能够在极寒地区增加墙体的保温性,所述保温层21上部与所述保温墙体2的顶端相平齐,底部向土壤下延伸深度为60-80cm;所述温室本体的前部设置有隔热被11,所述隔热被11向向土壤下延伸深度为60-80cm,上部留出30-40cm。通过将保温层21或者隔热被11延伸到土壤的深处能够降低温室内土壤与外部的热传递速度,从而能够更好的保证温室大棚内的地温。同样的也可以在温室外侧的四周设置隔温带,即紧挨着温室四周的外侧壁挖一个深度为60-80cm,宽度为20-30cm的环形坑,在坑内填充一些稻草或者废旧棉被等热传递比较低的介质,从能降低温室大棚的温度散失。

为了是温室大棚具有更好的保温效果,在所述弧形支架1的顶部与温室后墙体顶部的支架之间设置有加固支架7;所述加固支架7上设置有至少两套保温棉被5,且分别与不同的卷帘机4相连接。因为保温棉被5随着厚度的增加重量也会随着增加,在收放的过程中会对弧形支架1单位面积内产生很大的负重,通过本技术方案设置并排的多个保温棉被5,能够分担卷放时局部的压力,而且在顶部设置加固支架7,不会对大棚主支架产生影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个大棚上设置两套或者三套能够达到最好的保温效果。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蓄热功能的新型温室大棚,包括上述新型温室大棚的主架结构和蓄热系统6,所述蓄热系统6设置在所述温室大棚后保温墙的内侧,所述蓄热系统6为太阳能自动加热系统,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蓄热系统6包括蓄热支架62和蓄热水袋61,所述蓄热水袋61设置在所述蓄热支架62内,且所述蓄热水袋61的外侧设置有黑色PE塑料制成的太阳能集热层。通过黑色的PE塑料能够增加太阳能的收集效率,然后将其收集的太阳能转化为蓄热水袋61内的热能,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能在没有阳光时在温室内进行缓慢释放,提高温室内的整体温度。

为增加储蓄热能的可控性,在所述蓄热支架62上横向并排设置有至少一层储热空间,每个所述储热空间内分别设置有蓄热水袋61,通过该设计能够降低蓄水袋安装的难度,同时也能够增加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以从市场上买来现有筒型塑料膜加工制成蓄热水袋61,制作更加的方便。

为了更好的控制蓄热系统6的散热效果,在所述太阳能蓄热装置的前端还设置有至少一层保温空间63,所述保温空间63由设置在所述太阳能蓄热装置前面的透明PO塑料布64和所述太阳能蓄热装置的前侧壁组成。其能够在蓄热水袋61和温室空间之间设置一个气体保温层21,白天保温空间63能够加速蓄热水袋61内水温的升高,晚上根据温室内温度的需求通过PO塑料布64来控制蓄热水袋61与温室空间之间热量的传递。

如图2所示,为了更加充分的收集太阳能,同时更好的提高温室内的地温,在所述温室内还设置有地表蓄热装置8,所述地表蓄热装置8包括地表蓄热槽82、地表储热袋9和地表集热板81,所述地表储热袋9设置在所述地表储热槽82内,所述地表集热板81盖设在所述地表储热槽82上;所述地表储热槽82的底部设置有保温层21;所述地表储热装置8设置在温室内作物之间的采摘通道上,地表集热板81上能够供人行走通过,不影响对温室内作物的管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