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控制气力驱动液态肥双肥道排施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6925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电磁控制气力驱动液态肥双肥道排施分配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创造属于农业机械,主要涉及一种液态肥输送排施分配控制部件。



背景技术:

目前,液态肥料以生产费用低、施肥方便、吸收快、用肥省、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科学合理的施用液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对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民投入成本、防止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生产液态肥的企业虽然很多,但生产液态肥施用机具的企业却很少。由于结构设计、加工工艺等缺陷,现实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液态施肥机具多存在输送肥路能量损失大、喷施压力不足等缺点。同时,其肥路控制系统主要采用凸轮顶杆配合进行控制喷施作业,此类部件结构复杂,加工精度及密封性能要求高,在长期施肥作业中,控制系统腐蚀磨损严重,大大缩短机具使用寿命,影响使用效果,造成肥料损失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研发一种电磁控制气力驱动液态肥双肥道排施分配器,达到减轻零部件腐蚀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作业效率高、保证作业质量和性能的目的。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筒式主壳体内部固装支撑架,在所述支撑架两端与筒式主壳体之间分别且对称的配装第一弹性膜片和第二弹性膜片,第一弹性膜片与支撑架之间构成第一气力驱动室,第二弹性膜片与支撑架之间构成第二气力驱动室,同步驱动连接轴可轴向移动的插装在支撑架中心部位上,其两端部分别与第一、二弹性膜片连接,第一压力弹簧和第二压力弹簧套装在同步驱动连接轴上,所述第一压力弹簧位于第一弹性膜片与支撑架之间,第二压力弹簧位于第二弹性膜片与支撑架之间,在所述第一弹性膜片与筒式主壳体之间构成第一液肥室,在所述第二弹性膜片与筒式主壳体之间构成第二液肥室,在所述筒式主壳体的两侧端部上分别密封固装前壳体和后壳体,在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与支撑架侧部之间分别构成进气腔室和排气腔室,压力气输入口与进气腔室连通,在所述前壳体上开设液肥总入口,在所述后壳体上分别开设液肥第一出口和液肥第二出口,由所述前壳体、筒式主壳体和后壳体连通构成的第一输肥道将液肥总入口与第一液肥室和液肥第一出口连通,由所述前壳体、筒式主壳体和后壳体连通构成的第二输肥道将液肥总入口与第二液肥室和液肥第二出口连通,在所述第一输肥道内从前至后依次配装液肥输入第一单向阀和液肥输出第一单向阀,在所述第二输肥道内从前至后依次配装液肥输入第二单向阀和液肥输出第二单向阀,在所述支撑架前侧部上配装前配气阀体和进气电磁控制阀,在所述前配气阀体内设置T字形进气道,所述T字形进气道与支撑架前部上的进气口相通,所述T字形进气道与支撑架前部上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依次分别呈连通或关闭配合,在所述支撑架后侧部上配装后配气阀体和排气电磁控制开关,在所述后配气阀体内设置L形排气道,所述L形排气道与支撑架后部上的排气口相通,所述L形排气道与支撑架后部上的第二排气孔呈连通或关闭配合,后配气阀体与支撑架后部上的第一排气孔呈开启或关闭配合,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固装在固定架上,至此构成电磁控制气力驱动液态肥双肥道排施分配器。

本发明创造采用电磁控制与气力驱动双膜片式双肥道的液态肥排施输送技术方案,具有结构新颖、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平稳、作业使用可靠、作业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磁控制气力驱动液态肥双肥道排施分配器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件号说明:

1、液肥输出第二单向阀、2、排气腔室、3、液肥第二出口、4、支撑架、5、排气电磁控制开关、6、排气口、7、L形排气道、8、后配气阀体、9、液肥第一出口、10、后壳体、11、液肥输出第一单向阀、12、第一排气孔、13、第一弹性膜片、14、第一压力弹簧、15、筒式主壳体、16、第一进气孔、17、液肥输入第一单向阀、18、第一输肥道、19、前壳体、20、进气腔室、21、进气口、22、液肥总入口、23、压力气输入口、24、T字形进气道、25、前配气阀体、26、进气电磁控制阀、27、第二输肥道、28、液肥输入第二单向阀、29、第二进气孔、30、第二压力弹簧、31、同步驱动连接轴、32、第二弹性膜片、33、第二排气孔、34、固定架、35、第一气力驱动室、36、第二气力驱动室、37、第一液肥室、38、第二液肥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创造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一种电磁控制气力驱动液态肥双肥道排施分配器,在筒式主壳体15内部固装支撑架4,在所述支撑架4两端与筒式主壳体15之间分别且对称的配装第一弹性膜片13和第二弹性膜片32,第一弹性膜片13与支撑架4之间构成第一气力驱动室35,第二弹性膜片32与支撑架4之间构成第二气力驱动室36,同步驱动连接轴31可轴向移动的插装在支撑架4中心部位上,其两端部分别与第一、二弹性膜片13、32连接,第一压力弹簧14和第二压力弹簧30套装在同步驱动连接轴31上,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4位于第一弹性膜片13与支撑架4之间,第二压力弹簧30位于第二弹性膜片32与支撑架4之间,在所述第一弹性膜片13与筒式主壳体15之间构成第一液肥室37,在所述第二弹性膜片32与筒式主壳体15之间构成第二液肥室38,在所述筒式主壳体15的两侧端部上分别密封固装前壳体19和后壳体10,在所述前壳体19和后壳体10与支撑架4侧部之间分别构成进气腔室20和排气腔室2,压力气输入口23与进气腔室20连通,在所述前壳体19上开设液肥总入口22,在所述后壳体10上分别开设液肥第一出口9和液肥第二出口3,由所述前壳体19、筒式主壳体15和后壳体10连通构成的第一输肥道18将液肥总入口22与第一液肥室37和液肥第一出口9连通,由所述前壳体19、筒式主壳体15和后壳体10连通构成的第二输肥道27将液肥总入口22与第二液肥室38和液肥第二出口3连通,在所述第一输肥道18内从前至后依次配装液肥输入第一单向阀17和液肥输出第一单向阀11,在所述第二输肥道27内从前至后依次配装液肥输入第二单向阀28和液肥输出第二单向阀1,在所述支撑架4前侧部上配装前配气阀体25和进气电磁控制阀26,在所述前配气阀体25内设置T字形进气道24,所述T字形进气道24与支撑架4前部上的进气口21相通,所述T字形进气道24与支撑架4前部上的第一进气孔16和第二进气孔29依次分别呈连通或关闭配合,在所述支撑架4后侧部上配装后配气阀体8和排气电磁控制开关5,在所述后配气阀体8内设置L形排气道7,所述L形排气道7与支撑架4后部上的排气口6相通,所述L形排气道7与支撑架4后部上的第二排气孔33呈连通或关闭配合,后配气阀体8与支撑架4后部上的第一排气孔12呈开启或关闭配合,所述前壳体19和后壳体10固装在固定架34上。

作业时,液态肥从液肥总入口22分别依次经第一、二输肥道18、27、液肥输入第一、二单向阀17、28充入到第一、二液肥室37、38内,在进气电磁控制阀26将前配气阀体25的T字形进气道24与第二进气孔29连通时,从压力气输入口23进入到进气腔室20内的压力气体经进气口21、T字形进气道24、第二进气孔29充入到第二气力驱动室36内,并在第二压力弹簧30配合下,推动第二弹性膜片32向外侧凸起,挤压位于第二液肥室38内的液态肥打开液肥输出第二单向阀1使液态肥从液肥第二出口3排出;与此同步,排气电磁控制开关5将后配气阀体8上的L形排气道7与第二排气孔33切断连通,在同步驱动连接轴31拉动下,第一弹性膜片13向内侧凹陷,将第一气力驱动室35内的气体从第一排气孔12、排气口6排出,此时,液肥输出第一单向阀11关闭,液态肥打开液肥输入第一单向阀17充入到第一液肥室37内。在第一、二弹性膜片13、32同步反向运动时,T字形进气道24与第一进气孔16连通,L形排气道7与第二排气孔33连通,第一液肥室37内的液态肥经液肥输出第一单向阀11从液肥第一出口9排出,同步,液态肥经液肥输入第二单向阀28充入到第二液肥室38内,液肥输出第二单向阀1关闭。第一、二弹性膜片13、32的组合,实现了双通道高效作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