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龟裂碱土的改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96108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盐碱土地的改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龟裂碱土,且土地主要盐分为na2so4和nacl的碱土地的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龟裂碱土的改良是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治理难度大,严重影响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宁夏银北地区龟裂碱土容重大,以粘土为主,结构不良物理性质差,灌水后土粒分散导致土壤孔隙淤闭,透水性差,盐分难以快速淋洗,盐分以na2so4和nacl为主,显著特点是土壤紧实,干时收缩板结、坚硬,湿时吸水膨胀、泥泞不易透水。但该地区地势平坦,毗邻黄河,土层深厚,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土资源部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等相关规划,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对东北、西北干旱、半干旱等盐碱地资源主要分布地区,结合实施吉林西部、宁夏中北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运用开挖明沟排盐碱等传统技术,整治盐碱地100多万亩,工程建设区内盐碱地及盐渍化耕地得到了治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粘土为主,结构不良、物理性质差、以na2so4和nacl为主要盐分”的盐碱土地,采用“开挖明沟灌溉排盐碱”的方法进行土地改良时,存在“灌水后土粒分散导致土壤吸水膨胀、孔隙淤闭,泥泞不易透水,盐分难以快速淋洗,土壤干时收缩板结、坚硬”,以及“淋洗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速度慢”等技术弊端,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龟裂碱土的改良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及方案如下:

1.在土地表面施改良剂、肥料,并对土地进行深松深翻使改良剂、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

2.在整块土地的一外侧开设排水沟;

3.在土地上垂直于排水沟的方向开设暗沟,并向暗沟内依次填充砾石、秸秆、土直至与土地水平面齐平;

4.对土地进行均匀灌水、洗盐压碱;

5.待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土地干燥后,种植耐盐碱植物;

6.在植物生长期内根据需要进行灌水,灌完立马排干,确保田间不能积水,降水和灌水后及时破除板结,植物成熟收获后,对土地再次进行深翻;

7.冬季再次进行灌水、压碱保墒,所述灌水量为80m3~100m3/亩。

进一步地,步骤1之前需要将土地平整,高低差不超过5cm。

进一步地,步骤1中的改良剂为脱硫石膏、糠醛渣、黄沙、有机肥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步骤1中的肥料为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混合物,所述有机肥为农家肥。

进一步地,步骤2中的排水沟与土地连接处有坡度。

进一步地,步骤3中的暗沟,其深度为100cm~120cm,宽为25cm~40cm。

进一步地,步骤3)中铺设的砾石层厚为30cm~40cm,铺设的秸秆层厚为35cm~45cm。

进一步地,步骤4前,需要在土地内打高埂,将土地划分为多个面积为1~2亩的小区域。

进一步地,步骤4中灌水定额为4300m3/hm2~4800m3/hm2,共分三次灌水,第一次灌水量为定额的1/2,24小时后,待各区域水排干后进行第二次灌水,灌水量为定额的1/3,48小时后,待各区域水排干后进行第三次灌水,灌水量为剩余定额量。

进一步地,步骤6中,土地再次深翻的深度为30cm~40cm,深翻后进行晒垡一段时间,如遇降雨及时耙磨保墒。

进一步地,步骤3中的暗沟为多个,彼此间的间距为4m~8m。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发明方法综合了土地理化改良法、灌溉排盐法、农作物耕种法,通过步骤1在土地中施入改良剂和肥料调理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结构,配合步骤2至步骤7的灌溉排盐措施,能够有效提供离子交换条件、加速土壤盐分的运移,利于土壤盐分的淋洗,步骤5至步骤6中配合种植耐盐碱作物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渗透性利于土壤盐分淋洗;

2.本发明在步骤1之前需要将土地平整,高低差不超过5cm,在步骤4之前,需要在土地内打高埂,将土地划分为多个面积为1~2亩的小区域,都是为了确保均匀灌水,可有效避免土壤局部积盐;

3.步骤3中开设暗沟,且向暗沟中依次填充砾石、秸秆、土直至与土地水平面齐平,暗沟具有低成本、长效、不占用耕作层、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优点,具有排水洗盐和控制地下水位的功效,能加速土体中重力水的下渗排除土壤滞水,利于土体排盐,脱盐效果显著。暗沟回填的材料要比土壤透水性好,如秸秆、柴禾、粗砂混合物等,但淤堵问题难以解决,砾石作为回填材料可以有效解决淤堵问题而且长期有效。砾石暗沟附近的土壤水动力条件较强,水分运动较快,加速土壤盐分的运移,脱盐效果显著,暗沟深100cm~120cm,能将1米土体的盐分排出土体;

4.经过本发明方法改良过的龟裂碱土,种植当年的保苗率在7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方三个实施例,均是在宁夏银北地区选取的实验盐碱土地,土质特征为:ph值在8.74-9.8之间,碱化度在18.56%-24.5%之间,总碱度在0.45-0.74cmol/kg,全盐在2.8-4.2g/kg之间,盐分类型以na+为主,包括nacl、na2so4、na2co3等,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年平均地下水埋深1.4m左右,矿化度<3g/l,属于中度碱土。

一下实施例采用3个处理,两个因素:改良剂和暗沟间距,随机排列田间试验,其中暗沟间距设3个水平:4m、6m、8m,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实施例一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先对土地进行平整,高低相差不超过5cm,在土地表面施改良剂、肥料,并对土地进行深松深翻使改良剂、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其中改良剂的成分及用量为脱硫石膏28t/hm2,糠醛渣7.5t/hm2,有机肥35t/hm2,羊粪或牛粪50m3/hm2,黄沙100m3/hm2,其中深翻的深度为20cm;

2.在整块土地的一外侧开设排水沟;

3.在土地上垂直于排水沟的方向开设深为100cm~120cm、宽为30cm的多条暗沟,并向暗沟内依次填充层厚30cm的砾石、层厚40cm的秸秆、土直至与土地水平面齐平,其中暗沟间的间距为4m;

4.在土地上打高埂,将土地划分为面积为1亩的小区域,其中埂高50cm,然后对土地均匀灌水、洗盐压碱,灌水定额为4500m3/hm2,共分三次灌水,第一次灌水24小时后,待各区域水排干后进行第二次灌水,48小时后,待各区域水排干后进行第三次灌水;

5.待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土地干燥后,种植油葵植物;

6.在植物育苗期和花期各灌水1次,灌完立马排干,确保田间不能积水,降水和灌水后及时破除板结,植物成熟收获后,对土地再次进行深翻,深挖30~40cm,翻耕后进行晒垡一段时间,以备来年再种植;

7.10月底至11月初再次进行灌水、压碱保墒,所述灌水量为80m3~100m3/亩。

实施例二

将实施例一步骤3中暗沟间距调整为6m,其他实施内容和实施一保持一致。

实施例三

将实施例一步骤3中暗沟间距调整为8m,其他实施内容和实施一保持一致。

表1示意了采用不同暗沟间距的三个实施例的盐碱土地改良结果。

表2示意了三个实施例中距离暗沟不同距离处的盐碱土地改良结果。

表1

表2

试验结果表明,水盐调控措施配合砾石暗沟排盐条件下,土壤ph、碱化度、全盐都有所下降。在砾石暗沟附近的土壤水动力条件较强,水分运动较快,洗盐效果较明显。从改良效果和工程投入可以看出,暗沟间距6m效果最好。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依据本发明所做的同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