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32582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花生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中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和亚油酸,普通花生中,油酸的含量约为45%,亚油酸的含量约为35%。其中,亚油酸是导致油脂腐败变质的根本原因,而油酸能降低人体血液总胆固醇及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对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没有影响,在降低冠心病等心脏病风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油酸不易被氧化、产品耐贮存,也具有重要的产业经济价值。高油酸含量的植物油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喜爱,如素有“液体黄金”美誉的橄榄油,油酸含量达80%以上,还有山茶油,油酸含量也非常高,营养界通常把油酸称为“安全脂肪酸”,油酸的含量是评定食用油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十几年来,提高花生的油酸含量、降低花生的亚油酸含量一直是花生育种工作者改良花生品质的研究热点。此外,由于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之一,高产一直是花生育种的主要目标。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展花生高油酸育种研究。1987年,Norden等从对花生育种材料的脂肪酸分析中发现了油酸含量80%左右高油酸种质“F435”(Norden et al,1987)。以“F435”为高油酸亲本,美国佛罗里达农业试验站通过有性杂交、回交手段在1995年最早育成了高油酸花生品种“Sunoleic95R”(Gorbet and Knauft 1997)。在随后的10年左右时间里,美国育种单位或公司又相继育成了“SunOliec97”等10多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陈静,2011)。国内花生高油酸育种研究大概始于2000年后,包括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在内的国内一些研究机构相继从美国引进高油酸花生种质进行利用研究。2003年禹山林等利用辐射方法获得一批高油酸突变体,利用其中的“SP1098”为亲本于2009年育成高油酸新品种“花育32”并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河南开封农科院于2006年育成高油酸品种“开农H03-3”并通过安徽省品种鉴定(陈静,2011)。截止2015年,我国已相继育成了18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王传堂,2015;王传堂,2016)。但在我国南方花生产区,迄今为止,尚没有高油酸花生品种的育成报道。南方生态气候条件主要适合种植本地选育的珍珠豆型花生品种,引自我国北方或国外的花生品种在本地种植普遍表现结果偏少、产量不稳定、后期早衰、抗病性差等,难以在生产上直接应用。2001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美国引进高油酸品种“Sunoleic95R”,经试种后发现其也存在上述类似的问题,因此决定对其进行本地化育种改良,通过与区域内品种杂交,选育出适合在我国南方花生产区种植的珍珠豆型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高油酸品种“Sunoleic95R”在本地试种中存在的产量低及其它性状缺陷,选育出适合本区域种植并兼具有高油酸、低亚油酸且高产,出仁率较高,田间青枯病抗性、叶斑病抗性、锈病抗性均强的珍珠豆型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母本1与父本1进行杂交,获得第一代子代F1,将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将F2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3代,将F3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4代种子;对所述F4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获得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

(2)将步骤(1)的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2进行杂交得到另一子代F′1,将F′1代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种子,对所述F′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高油酸花生株系共11株;所述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别为:高油酸株系14、高油酸株系16、高油酸株系107、高油酸株系109、高油酸株系150、高油酸株系212、高油酸株系421、高油酸株系425、高油酸株系586、高油酸株系902和高油酸株系1083;

(3)将步骤(2)的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别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3进行杂交得到子代F″1,将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将F″2代的进行自交得到F″3代,将F″2代与F″3代进行混合种植得到F″4代,剔除假杂种后将F″4代进行自交得到F″5代;F″5代进行自交得到F″6代;对所述F″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并进行株系比较,选择优良株系进入鉴定圃,然后进行2年多点的产量品质鉴定试验,从而获得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进一步的,所述母本1为汕油162,所述父本1为Sunleic95R,所述父本2为粤油13。

进一步的,所述父本3为湛油75。

进一步的,所述父本3为粤油45。

进一步的,步骤(1)和/或步骤(2)中对F4代和/或F′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的方法为高效气相色谱法。

进一步的,步骤(3)中对F″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的方法为近红外分析法。

上述亲本材料来源:

“Sunleic95R”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2001年从美国引进的高油酸品种(油酸含量80%左右)(Gorbet and Knauft 1997);

“汕油162”是由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郑奕雄,2005);

“粤油13”和“粤油45”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洪彦彬,2011;李少雄,2010);

“湛油75”是由广东省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汪云,2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利用本地的高产、高抗病性的花生品种与引进的品种“Sunleic95R”进行有性杂交,在杂交过程中,除了定向选择优质的种质材料外,还通过2次有性杂交对子代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了花生的基因重组能力,实现优良性状的互补,有效提高了实现育种目标的成功率,进一步缩短育种时间,同时,使得选育出来的新种质更能适应我国南方生态气候条件,达到油酸含量高、亚油酸含量低且高产,出仁率较高,田间青枯病抗性、叶斑病抗性、锈病抗性均强并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优势。

2、在育种过程中,本发明采用非破坏性的近红外分析技术分析花生高油酸含量,该技术操作简单、准确度高、测定速度快,能满足育种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育种方法的系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003年春,将母本1(汕油162: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与父本1(SunOliec95R是申请人通过948项目从美国引进的高油酸花生品种,经农业部油料分析测试中心分析其油酸含量64.14%、亚油酸15.86%、油/亚比4.04)进行杂交,获得第一代子代F1,2004年春将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F2代在收获时所有单株单独收获;2004年秋将F2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3代,2005年春将F3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4代种子;对所述F4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分析方法为:高效气相色谱法),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获得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原高油酸亲本“Sunleic95R”相比,“8-153”的株形已变直立,荚果也变大变多,但其产量与本地主栽品种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2)2006年秋,将步骤(1)的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2(粤油13: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进行杂交得到另一子代F′1,2007年春,将F′1代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种子,F′2代收获时所有单株单独收获;对所述F′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分析方法为:高效气相色谱法),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获得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所述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别为:高油酸株系14、高油酸株系16、高油酸株系107、高油酸株系109、高油酸株系150、高油酸株系212、高油酸株系421、高油酸株系425、高油酸株系586、高油酸株系902和高油酸株系1083(于2008-2009年,对上述获得的高油酸花生株系进行株系和品系比较试验,发现这些高油酸花生株系的产量性状还是不够理想,荚果不多且普遍较短);

(3)2010春将步骤(2)的高油酸花生株系425(本实施例仅是举一个例子说明,上述的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高油酸株系14、高油酸株系16、高油酸株系107、高油酸株系109、高油酸株系150、高油酸株系212、高油酸株系421、高油酸株系425、高油酸株系586、高油酸株系902和高油酸株系1083均能满足本发明的要求)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3(湛油75: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得到子代F″1,将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将F″2代的进行自交得到F″3代,将F″2代与F″3代进行混合种植得到F″4代,剔除假杂种后将F″4代进行自交得到F″5代;F″5代进行自交得到F″6代(在F″1代-F″6代的选育过程中,淘汰掉结果相对较少、农艺性状相对较差的单株然后再进行种植);对所述F″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分析方法为:近红外分析法)并进行株系比较,选择优良株系进入鉴定圃,然后进行2年多点的产量品质鉴定试验,获得高油酸花生新种质1(12秋株/5-3)。

实施例2

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003年春,将母本1(汕油162: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与父本1(SunOliec95R是申请人通过948项目从美国引进的高油酸花生品种,经农业部油料分析测试中心分析其油酸含量64.14%、亚油酸15.86%、油/亚比4.04)进行杂交,获得第一代子代F1,2004年春将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F2代在收获时所有单株单独收获;2004年秋将F2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3代,2005年春将F3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4代种子;对所述F4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分析方法为:高效气相色谱法),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获得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原高油酸亲本“Sunleic95R”相比,“8-153”的株形已变直立、荚果也变大变多,但其产量与本地主栽品种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2)2006年秋,将步骤(1)的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2(粤油13: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进行杂交得到另一子代F′1,2007年春,将F′1代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种子,F′2代收获时所有单株单独收获;对所述F′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分析方法为:高效气相色谱法),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获得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所述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别为:高油酸株系14、高油酸株系16、高油酸株系107、高油酸株系109、高油酸株系150、高油酸株系212、高油酸株系421、高油酸株系425、高油酸株系586、高油酸株系902和高油酸株系1083(于2008-2009年,对上述获得的高油酸花生株系进行株系和品系比较试验,发现这些高油酸花生株系的产量性状还是不够理想,荚果不多且普遍较短);

(3)2010春将步骤(2)的高油酸花生株系16(本实施例仅是举一个例子说明,上述的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高油酸株系14、高油酸株系16、高油酸株系107、高油酸株系109、高油酸株系150、高油酸株系212、高油酸株系421、高油酸株系425、高油酸株系586、高油酸株系902和高油酸株系1083均能满足本发明的要求)与另一父本3(粤油45: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得到子代F″1,将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将F″2代的进行自交得到F″3代,将F″2代与F″3代进行混合种植得到F″4代,剔除假杂种后将F″4代进行自交得到F″5代;F″5代进行自交得到F″6代(在F″1代-F″6代的选育过程中,淘汰掉结果相对较少、农艺性状相对较差的单株然后再进行种植);对所述F″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分析方法为:近红外分析法)并进行株系比较,选择优良株系进入鉴定圃,然后进行2年多点的产量品质鉴定试验,获得高油酸花生新种质2(12秋株/1-3)和新种质3(12秋株/1-8)。

经测定上述新种质2有如下特性:

全生育期约125天左右,株型直立紧凑,生长势强,叶片中,叶色绿色。各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考种平均值为:主茎高60.8cm,分枝长62.1cm,总分枝数6.5条,结果枝4.7条,单株结果数13.3个,饱果率87.17%,双仁果率79.3%,百果重186.4g,百仁重63.6g,公斤果数668个,出仁率60.22%。

试种对比试验:

对比试验1:

试验年度和地点:2013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县。

试验样品:实施例1中获得的新种质1(12秋株/5-3)、实施例2中获得的新种质2(12秋株/1-3)和新种质3(12秋株/1-8)。

对照样品:汕油523。

栽培要点: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和石灰质的沙壤土为实验区,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试种和田间管理。种植采用“起畦双行双粒”方式种植。规格:畦宽80厘米(行沟33厘米、畦面宽47公分),畦高13-16厘米,每畦播种两行,两行距23-27厘米,穴距13-16厘米,每穴播种2粒。每亩播种各样品花生种仁重量相等。

田间管理:按统一标准进行,重施基肥,适时追肥。亩施基肥:磷肥(45公斤)+花生麸(20公斤)+猪牛粪(130公斤)+草木灰(75)公斤+土杂肥(4000公斤),经混合堆沤腐熟后,65%撒施作底肥,35%作盖种肥。播种后及时喷施除草剂。3-4片真叶时,根据苗长势适施6.5公斤尿素。开花15天后迎针培土,追施钙、钾肥(石灰25公斤+草木灰25公斤)。

结果分析:由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测试籽仁中的油酸含量,统计并计算亩产量,具体结果见下表1。

表1试验结果统计表

从上表1结果中可以看出,新种质1、新种质2和新种质3的油酸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种,新种质2的荚果产量比对照种略高,新种质1、新种质3的荚果产量比对照种稍低。

为了更进一步对新种质2进行稳定性和普适性试验,本发明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对比试验2:

试验年度:2014年和2015年。

试验地点:广西区域:包括广西南宁市、桂林、北海、贺州、柳州、平南等地;国家南方片:包括福建南安、广东高州等地。

试验样品:实施例2中得到的新种质2(12秋株/1-3)。

对照样品:汕油523和桂花21。

栽培要点: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和石灰质的沙壤土为实验区,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试种和田间管理。种植采用“起畦双行双粒”方式种植。规格:畦宽80厘米(行沟33厘米、畦面宽47公分),畦高13-16厘米,每畦播种两行,两行距23-27厘米,穴距13-16厘米,每穴播种2粒。每亩播种各样品花生种仁重量相等。

田间管理:按统一标准进行,重施基肥,适时追肥。亩施基肥:磷肥(45公斤)+花生麸(20公斤)+猪牛粪(130公斤)+草木灰(75)公斤+土杂肥(4000公斤),经混合堆沤腐熟后,65%撒施作底肥,35%作盖种肥。播种后及时喷施除草剂。3-4片真叶时,根据苗长势适施6.5公斤尿素。开花15天后迎针培土,追施钙、钾肥(石灰25公斤+草木灰25公斤)。

结果分析:

(1)由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新种质2的籽仁平均粗脂肪含量;并测定脂肪酸组份中的平均油酸含量、平均亚油酸含量和平均油亚比,具体结果见下表2。

(2)根据国家南方片及广西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新种质2的病圃及人工接种鉴定抗病性,具体结果见下表3。

(3)统计并计算新种质2的平均荚果产量,具体结果见下表4。

表2新种质2的平均粗脂肪、油酸、亚油酸含量及油/亚比值

由上表2可知,新种质2的平均油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种;平均亚油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种;平均油亚比明显高于对照种。

表3新种质2的抗病性测试表

由上表3可知,新种质2的青枯病抗性、叶斑病抗性和锈病抗性均优于对照种。

表4新种质2的平均荚果产量统计表

由上表4可知,新种质2的平均荚果产量与对照种相当。

综上所述,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花生育种,能有效改善高油酸品种“Sunoleic95R”在广西本地种植时存在的产量低、抗病差等缺陷,能选育出适合本区域种植且兼具有高油酸、低亚油酸且高产,出仁率较高,田间青枯病抗性、叶斑病抗性、锈病抗性均强的珍珠豆型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