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培养管、小麦棒菌种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71533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菌种培养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菌种培养管、小麦棒菌种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食用菌菌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棉籽壳菌种,以棉籽壳为培养基原料培养形成的菌种,棉籽壳也可以是谷粒、木屑、草料等,该类菌种接种前需将菌种打散成菌种块,接种时先用接种棒将菌包打上预留孔,然后将菌种块塞进预留孔,待菌丝萌发。使用该类菌种接种时工序繁琐,接种时间长,接种一袋菌包需耗时40s,因而接种过程中易受杂菌感染;此外,由于菌种块难以均匀分散于预留孔内,不能多点同时发菌,影响发菌速度,且各发菌点的菌龄差异大,导致出菇不整齐,影响产量。另一种是枝条菌种,以树木制成的枝条作为培养基,枝条表面附上麸皮等辅料,菌丝利用辅料生长,形成枝条菌种。枝条菌种的菌丝主要利用附着于表面的麸皮等辅料生长,由于附着的辅料量小,且菌丝利用菌条木质部的能力很弱,导致枝条菌种的菌丝活性差,因而发菌慢,发菌周期长,增加了发菌过程中的感染率。另外,为防止附着在枝条表面的菌丝被擦落,接种时仍需先用接种棒将菌包打上预留孔,然后将枝条菌种插进预留孔,待菌丝萌发,接种过程仍较繁琐,接种一袋菌包需耗时20s。

综上所述,现有的食用菌菌种受限于培养基的形状或结构(棉籽壳菌种为块状、枝条菌种的菌丝附着于枝条表面),导致接种工序繁琐,接种效率低,发菌周期长,感染率高。亟待开发一种接种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感染率低、菌种质量好的新型菌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菌种培养管、小麦棒菌种及其制备方法,旨在简化接种工序、提高接种效率、降低杂菌感染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菌种培养管,包括上端开口的管体和管帽;管体包括近开口端的管头、与管头连为一体的管身,以及与管身连为一体的管尾;管身的侧壁开设有多个条状通孔;条状通孔呈多行多列设置,相邻两行的条状通孔之间的间距为1~3mm;管帽与管头扣接。

菌种培养管的管体用于容纳培养料和食用菌菌种,可先将培养料装入该菌种培养管,形成棒状培养基,然后再接种食用菌菌种,形成棒状菌种,也可将以其他方式培养的食用菌菌种在无菌条件下装入该菌种培养管。接种时,直接将该棒状菌种插入菌包或菌棒内,无需先用接种棒打孔,接种工序得到简化,接种效率非常高,菌种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短,降低了接种过程中的杂菌感染机会,产量更高。菌丝通过培养管侧壁的通孔向管外萌发,通孔设置为条状,是为了确保管内的培养料和菌种不往外漏出的同时保留较大的孔隙率,即提供了较多的菌丝向外萌发的通道,菌丝萌发更快。如果条状通孔是从管身上端一直连通到下端,那样的孔隙率会非常大,但是管身的强度很低,容易弯折,不易将由其制得的棒状菌种插入菌棒内,故将条状通孔呈多行多列设置,且相邻两行之间留有1~3mm的间距,这1~3mm的间距即作为管身的加固环,起到加强管身强度的作用,若加固环窄于1mm,则加固作用不理想,若宽于1mm,则过于遮挡该处的发菌通道,影响发菌速度,故设置为1~3mm更为合适。

优选的,条状通孔长3~20mm、宽1~3mm。基于管身强度和孔隙率的考虑,将条状通孔的长度设置为3~20mm较合适,即管身上每隔3~20mm就设置一圈加固环,如短于3mm,则加固环的密度较大,孔隙率过小,不利于菌丝萌发,如长于20mm,则管身的强度不够,容易弯折。如条状通孔的宽度小于1mm,则加工难度较大,且孔隙率较小,影响发菌速度,如宽度大于3mm,则内部的培养料容易漏出,特别是对于小麦、高粱等优良的谷粒类培养料,条状通孔的宽度设置为1~3mm比较合适。

优选的,管头和管尾高5~10mm,管体长14~16cm,管头和管身的内径为5~20mm,壁厚为0.5~2mm。将由该菌种培养管制备的棒状菌种插入菌棒时,可用无菌镊或戴有无菌手套的手指夹住管头,由管尾率先插入菌包或菌棒,因此管头和管尾的侧壁没有设置通孔,便于受力,接种时不会损坏内部菌丝。若管头和管尾高于10mm,则对管体的孔隙率影响较大,影响整体发菌速度;若管头低于5mm,不便于夹持,若管尾低于5mm,则管尾强度不够,不便于插入菌包或菌棒。基于常规的生产需要,为适应常用的菌瓶、菌包或菌棒长度,管体的长度设置为14~16cm较为合适。若管头和管身的内径小于5mm,则培养料或菌种不易装入管内,若内径大于20mm,则需要在管内装入更多的培养料和菌种,对于用于接种菌包或菌棒的一支菌种来说,不需要那么多原料和菌种,否则造成浪费。若壁厚小于0.5mm,培养管的整体强度很低,不宜使用,且加工精度高,进而增大加工成本,若壁厚大于2mm,需要的原材料更多,增大成本,菌丝往外萌发的通道更长,影响菌丝萌发速度,且培养管自身占据的空间过大,空间利于率低。

优选的,管头的侧壁的内表面设有环形凹槽,管帽的侧壁外表面设有环形凸棱,管帽与管头通过环形凹槽和环形凸棱扣接。相比使用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使用环形凹槽和环形凸棱扣接的方式更便于使用。

优选的,培养管的材质为聚丙烯。培养管采用塑料材质,方便加工,成本低廉,且制备菌种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在温度为120~130℃的条件下进行灭菌处理,聚丙烯能承受该温度,且不产生有害物质,不会对菌丝产生影响。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小麦棒菌种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小麦颗粒装入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菌种培养管,制得小麦棒培养基;

2)将所述小麦棒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

3)将食用菌菌种接入灭菌后的小麦棒培养基,培养至菌丝长满培养基,得到所述小麦棒菌种。

使用菌种培养管制备的小麦棒菌种,制备方法简单,且制备的小麦棒菌种,省去了接种时使用接种棒打孔的步骤,简化了接种工序,进而提高接种效率、降低杂菌感染率,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使用小麦颗粒作为培养料,一是小麦颗粒的尺寸和形态合适,非常方便装入该菌种培养管,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二是小麦颗粒是非常优良的食用菌菌种培养料,培养的菌丝活力强,抵抗杂菌感染的能力更强,发菌速度快,培养时间和生产周期短,生产的食用菌质量好,产量高。

优选的,小麦颗粒为干燥的小麦颗粒,在步骤2)前将步骤1)制得的小麦培养基用水浸泡24~36h。

优选的,干燥的小麦颗粒的填充量为管体容量的60%~80%。

优选的,灭菌处理的压力为0.2mpa,温度为121℃,时间为120分钟。

相比先将小麦浸泡膨胀后再装填,干燥的小麦颗粒粒度小,且颗颗分明,不黏腻,更易于装入菌种培养管,生产效率高,由于小麦颗粒吸水后膨胀,故装填干燥的小麦颗粒时不需要装填满,仅60%~80%即可,装填工序更便捷,且小麦通过吸水膨胀而填满菌种培养管,填充率更高,菌种密度更大,菌丝的活力更强。灭菌处理采用常规条件即可。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的小麦棒菌种,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得,该小麦棒菌种相比现有菌种具有如下优点:

1、接种效率高。小麦棒菌种的菌种部分由菌种培养管包裹,接种时,菌种培养管即充当接种棒的作用,不需要额外打预留孔,直接将小麦棒菌种插入菌包或菌棒内,接种一袋菌包仅需耗时5s,大幅提高接种效率。

2、发菌速度快。相比传统的块状棉籽壳或麦粒菌种,该小麦棒菌种在菌瓶或菌袋中的发菌点更多,多点同时发菌,故发菌速度更快;相比枝条菌种主要利用枝条表面非常有限的辅料进行生长,该小麦棒菌种的菌丝利用培养管内充足的培养料进行生长,且培养料为营养丰富的小麦,生长的菌丝活力更强,发菌速度更快。该小麦棒菌种发满一袋菌包仅需15~20天,而传统的棉籽壳菌种发满一袋菌包需耗时25天,枝条菌种需耗时35天。

3、杂菌感染率低。一是由于接种效率高,减少了接种过程中菌种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降低接种时的杂菌感染率,二是由于菌丝活力强,抗杂菌感染的能力更强,三是因为发菌速度快,发菌周期短,降低了发菌过程中受感染的几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菌种培养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管体;101-管头;102-管身;103-管尾;104-条状通孔;105-加固环;2-管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菌种培养管,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上端开口的管体1和管帽2,管体1包括近开口端的管头101、与管头101连为一体的管身102,以及与管身102连为一体的管尾103,本发明对管体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图1所示的管体1为圆柱状,在本发明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管体可以是椭圆柱状、多边棱柱状等,或者管头和管身为圆柱状,管尾为椎状;管身102的侧壁开设有多个条状通孔104,条状通孔104呈多行多列设置,图1所示的条状通孔呈两行设置,在本发明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条状通孔的行数和列数可根据管身长度、管身直径、条状通孔的宽度等参数进行调整;相邻两行的条状通孔104之间的间距为1~3mm,该1~3mm的间距即作为管身102的加固环105,起到加强管体强度的作用;管体1用于容纳培养料和食用菌菌种,可先将培养料装入该菌种培养管,形成棒状培养基,然后再接种食用菌菌种,形成棒状菌种,也可将以其他方式培养的食用菌菌种在无菌条件下装入该菌种培养管,形成棒状菌种;接种时,直接将利用本发明制备的棒状菌种插入菌包或菌棒内,无需先用接种棒打孔,接种工序得到简化,接种效率非常高,菌种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短,降低了接种过程中的杂菌感染机会,产量更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棒状菌种插入菌包或菌棒后,菌丝通过条状通孔104向管外萌发,通孔设置为条状,是为了确保管内的培养料和菌种不往外漏出的同时保留较大的孔隙率,即提供了较多的菌丝向外萌发的通道,菌丝萌发更快;为了快速、方便地盖上管帽,管帽2与管头101采用扣接,扣接的方式可以是在管头101的侧壁的内表面设置环形凹槽,管帽2的侧壁外表面设置环形凸棱,管帽2与管头101通过环形凹槽和环形凸棱扣接,图1所示的管帽2的上表面为密闭的平面,事实上,在本发明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管帽的上表面可以设置多个与管体连通的通孔,便于菌丝从培养管上表面向外萌发。

本发明提供的菌种培养管,其规格不受特别限制,但基于常规的生产需要,为适应常用的菌瓶、菌包或菌棒长度,满足培养管的整体强度,降低加工难度,以及为适应小麦、高粱、玉米、大麦等优良的谷粒类培养料,将条状通孔优选设置为长3~20mm,宽1~3mm,进一步优选为长3mm,宽1mm,管头和管尾优选设置为高5~10mm,进一步优选为5mm,管体优选设置为长14~16cm,进一步优选为15mm,管头和管身的内径优选设置为5~20mm,进一步优选为8mm,壁厚优选为0.5~2mm,进一步优选为0.5mm,培养管的材质优选为聚丙烯。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菌种培养管,包括圆柱状的管体和管帽,管体长15cm,内径为8mm,壁厚为0.5mm,管体包括管头、管身和管尾,管头和管尾高5mm,管头的侧壁的内表面设有环形凹槽,管身侧壁设置有多行多列的条状通孔,条状通孔长3mm,宽2mm,相邻两行条状通孔之间形成加固环,加固环宽1mm,管帽呈与管头匹配的圆柱状,管帽的侧壁外表面设有环形凸棱,管帽与管头通过环形凹槽和环形凸棱扣接,管帽的上表面设有多个与管体内部连通的通孔,通孔呈网状排布。本实施例的菌种培养管的材质为聚丙烯。

本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棒菌种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装料:将干燥的小麦颗粒装入本实施例提供的菌种培养管,小麦颗粒的填充量为管体容量的75%;

浸泡:将装有干燥的小麦颗粒的菌种培养管用清水浸泡36h,小麦颗粒吸水膨胀,充满整个培养管,制得小麦棒培养基;

灭菌:将小麦棒培养基装入菌种瓶中,然后在0.2mpa、121℃条件下灭菌120分钟。

接种培养:将灭菌后的小麦棒菌种冷却后,接入平菇菌种,在26℃条件下培养15天,菌丝即长满小麦棒培养基,制得小麦棒菌种。

本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棒菌种与现有菌种的菌丝发满菌包时长、接种一袋菌包时长和感染率的对比如表1所示,对比例1为棉籽壳菌种,对比例2为枝条菌种。本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棒菌种的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制备的小麦棒菌种方便接种,可省去接种时使用接种棒打孔的步骤,简化了接种工序,进而提高接种效率、降低杂菌感染率,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另外,使用小麦颗粒作为培养料,非常方便装入该菌种培养管,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并且小麦颗粒是非常优良的食用菌菌种培养料,培养的菌丝活力强,抵抗杂菌感染的能力更强,发菌速度快,培养时间和生产周期短,生产的食用菌质量好,产量高。

表1本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棒菌种与现有菌种的相关数据对比(100个实施例样本)

本发明提供的小麦棒菌种的制备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是先将小麦颗粒浸泡,然后再装入菌种培养管,灭菌条件也可采用其他常规灭菌条件,达到灭菌目的即可,当然优选为先装料再浸泡,干燥的小麦颗粒粒度小,且颗颗分明,不黏腻,更易于装入菌种培养管,填料效率高,由于小麦颗粒吸水后膨胀,故装填干燥的小麦颗粒时不需要装填满,一般填充量为60%~80%即可,装填工序更便捷,且小麦通过吸水膨胀而填满菌种培养管,填充率更高,菌种密度更大,菌丝的活力更强。浸泡时间根据季节、水温、小麦颗粒尺寸、小麦的干燥程度等实际情况选择,一般需浸泡24~36h。另外,本发明不限定食用菌菌种的种类,还可以是杏鲍菇、金针菇、猴头菇、木耳、茶树菇、香菇等,制备的小麦棒菌种可作为原种和栽培种。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