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灯盏花缓苗期成活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64326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灯盏花缓苗期成活率的方法,属于灯盏花植物的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为菊科植物短葶飞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全草,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灯盏花性味辛、微苦,温,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温、温络止痛之功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灯盏花及其制剂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灯盏花是云南省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野生灯盏花于上世纪90年代经人工引种驯化为大田种植,种植面积已超8万亩,是云南继三七之后的第二大中药产业,经过众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长期努力,灯盏花大田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现目前人工种植灯盏花主要靠漂浮育苗移栽到大田进行规模化生产,较之前采用直播方式种植有许多突出优点,比如减少种子用量、降低人工管理成本、增强植株长势等方面的优势都是直播技术所不具有的。但漂浮育苗移栽也有一些不足,病害发生严重且不容易控制,灯盏花移栽结束到成活这个时期统称缓苗期,虽然灯盏花的缓苗期比较短只有15天左右,但是多种因素造成缓苗期灯盏花幼苗死亡率高达5%—20%,给大田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灯盏花种植技术人员和相关的科研人员,也围绕着灯盏花的病虫害防治做过较多的研究,其中“严世武,李林玉,李绍平,等.一种灯盏细辛根腐病和茎腐病的防治方法:cn,cn101690450b[p].2011.”文中针对大田管理时期,对灯盏花的主要病害根腐病做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使用杀菌剂百菌清、五氯硝基苯来预防灯盏花的根腐病和茎腐病,效果比较明显。有众多文献资料中论述用百菌清、多菌灵、敌磺钠、五氯硝基苯等常用杀菌剂来防治灯盏花根腐病,但以上常规杀菌剂在灯盏花种植过程中长期使用并且使用量常年居高不下,导致致病菌镰刀菌抗药性已经非常强,所以现在使用防病效果越来越差。本发明主要针对灯盏花缓苗期根腐病和其他操作规范问题展开研究探讨,采用多种措施协同使用,以达到降低灯盏花缓苗期幼苗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是通过多种农艺措施相结合使用,营造一种适宜灯盏花幼苗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的环境,并且规范移栽操作过程,从而降低缓苗期幼苗死亡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移栽过程中因为外界不利的环境因素和人为操作不规范的原因,加之多种因素造成灯盏花缓苗期根腐病频发,导致了缓苗期灯盏花幼苗死亡率较高。

灯盏花属于喜阳植物,但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区间比较小,虽然根部须根系比较发达,但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5—20cm的土层,属于浅根系作物,且比较脆弱,土壤含水量较多透气性不好时容易引起根部腐烂,灯盏花另一个特性就是喜肥而不耐肥,综合以上灯盏花生长习性,移栽灯盏花的地块要求土质疏松肥沃排水便利,浇水便利且向阳的坡地最为适宜灯盏花的种植。灯盏花的种植每年需要轮茬,且前茬忌十字花科和茄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灯盏花植株长势最佳患病率最低,所以选择适宜的地块和进行科学的轮茬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4—5月为云南灯盏花主要移栽时期,此时间内晴天正午气温多在28℃以上,并且降雨相对较少空气湿度较小,灯盏花幼苗苗期生活在湿度较大育苗池中,环境突然改变,幼苗处于比较脆弱的时期,外界不利的高温低湿条件很容易造成幼苗脱水死亡,晴天高温灼伤灯盏花幼苗,所以移栽工作尽量选择多云或阴天进行,此时移栽成活率最高,另外雨天大田泥泞不便于移栽进行工作,并且稀泥容易裹住幼苗,移栽成活率较低。

在移栽过程中灯盏花幼苗根部没有全部栽入到泥土中,或者与泥土接触面过小,另外如果移栽之后不及时对幼苗进行浇水或浇水量,也会造成幼苗死亡。

据研究表明灯盏花缓苗期根腐病致病病原菌主要是镰刀菌属和腐霉属等真菌,诱发灯盏花缓苗期根腐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1、土壤环境因素,土壤高温高湿不透气,或者连作障碍,土壤性质等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根腐病的发生。2、幼苗因素,主要表现为漂浮育苗环境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状态,病原菌滋生严重,或者苗期幼苗感病未愈,携带大量病原菌,另外育苗时间过长会导致灯盏花幼根老化生长能力减弱容易感病。病原菌能在高温高湿不透气的环境中快速增殖,产生的孢子能在土壤中越冬,连作地块致病率更高,所以想要防治缓苗期灯盏花根腐病首先就要营造一种不适宜病原菌生存的环境,灯盏花适宜的生长环境恰好和致病菌生存环境相反,控制好土壤的相对湿度和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助于灯盏花的生长和降低根腐病的发生。

灯盏花幼苗的育苗时期对后续的移栽成活率有较大的影响,育苗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移栽期而定,当灯盏花幼根生长空房间占到漂浮育苗盘孔穴70—90%,或者株高8—12cm无病害发生时便达到移栽标准,漂浮育苗时间尽量控制在70—80天,这个时间内的灯盏花幼苗移栽简单并且成活率最高,当育苗期超过100天到达120天这个时期,灯盏花根部占满整个育苗盘孔穴,移栽时幼苗不容易拔起,并且根部有发黄老化现象,部分幼苗根部腐烂,幼苗大量起苔移栽后会大面积感染根腐病,移栽成活率较低,当漂浮育苗期超过120天灯盏花幼苗大量死亡失去移栽价值。

灯盏花幼苗按株距15cm行距20cm的间隔进行移栽,根部全部栽入土中,并适当用力把幼苗根部和土壤按紧实,根部和土壤接触充分接触有利于幼根的生长,对移栽完成之后的灯盏花幼苗,每亩地块浇水量控制在3000—4000kg之间。

在移栽过程中,因为灯盏花幼苗比较脆弱,所以移栽之后的幼苗要及时浇定根水,当气温高于25℃时,间隔时间不可超过1个小时,如果气温超过30℃应停止幼苗移栽工作,并给移栽完成的幼苗再浇一次水,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灯盏花幼苗死亡。

为了杀死土壤中和植株上携带的有害的病原菌并且促进幼苗根部的生长,合理使用杀菌剂和促生根剂能有效的提升缓苗期幼苗的成活率。

精甲霜灵属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具有为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施药方式多样化的特点,保护与治疗效果均优异的广谱内吸杀菌剂,对霜霉菌、疫霉菌、腐霉菌等引起的作物病害有显革的防治效果。恶霉灵属内吸性高效杀菌剂、土壤消毒剂、而且也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恶霉灵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死病菌,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作物的成活率的作用。吲哚丁酸的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分裂、伸长、扩大,诱发组织分化,提高细胞膜的透性,加快原生质流动,但吲哚丁酸见光易分解,需要避光保存并且被植物吸收后不易在体内传导,往往停留在处理部位,吲哚丁酸可诱导根原体的形成,促进细胞分化和分裂,有利于新根生成和维管束系统的分化,促进不定根的形成,因而主要用于促进插条生根,吲哚丁酸是人工合成的类激素,属于生长素类似物,使用浓度有严格的要求,使用浓度偏高反而会抑制根部的分化,因其特殊的作用机理性质,在农业生产中除了用于扦插生根之外很少有其他使用领域。本发明中所用的精甲霜恶霉灵是精甲霜灵与恶霉灵的复配杀菌剂,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联合使用,防治效果和范围比单一药剂效果好,且不容易使致病菌产生较高抗药性,其中恶霉灵除杀菌效果比较明显外,恶霉灵能被植物的根吸收及在根系内移动,在植株内代谢产生两种糖苷,对作物有提高生理活性的效果,从而能促进植株生长,根的分蘖,根毛的增加和根的活性提高。吲哚丁酸优点是促进植株毛须根生长作用明显,缺点是吲哚丁酸不能在植株体内移动,只能促进沾到药剂的根部组织分化。恶霉灵除了杀菌作用外还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恶霉灵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短时间内便可传达植株全身,能整体提高根部组织活性促进毛须根的生长,缺点是促进作用成分为恶霉灵次生代谢产物,在植株体内产生量有限,促进作用和类生长素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恶霉灵和吲哚丁酸复配使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两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效果会叠加,能有效提高植株根部的生根量和根部组织的活性。

更进一步技术方案为,灯盏花属于浅根系药用植物,主根不明显,根系为毛须根,而灯盏花移栽之后因为环境由水生变为陆生,幼根对环境应激反应不及时,造成幼根生长速度较慢且容易感病,使用吲哚丁酸和精甲霜恶霉灵药剂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致病菌并促进幼苗侧根的分化和生长,及早成活缩短缓苗期,降低感病风险,从而提高成活率。

因为土壤环境和幼苗多方面因素,导致灯盏花幼苗的生长环境病原菌较多,所以适当的喷洒杀菌剂有助于防治灯盏花缓苗期根腐病。对移栽完成之后的幼苗浇足定根水,每亩均匀喷施由精甲霜*恶霉灵和吲哚丁酸配制而成的100—110kg的药液。

精甲霜*恶霉灵有效成分含量为30%,剂型为可湿性粉剂,复配剂中的精甲霜灵有效成分含量为5%,恶霉灵为25%。吲哚丁酸有效成分含量为1%,剂型为水剂。药液中使用精甲霜*恶霉灵100g和吲哚丁酸20g。如果移栽幼苗育苗期超过100天用药量要适当增加,药液中精甲霜*恶霉灵使用量为150g,吲哚丁酸使用量不变。

吲哚丁酸属于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灯盏花幼根对浓度特别敏感,浓度过高会对植物生长形成抑制作用,过低达不到预期目的。精甲霜恶霉灵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浓度较高使用之后植株容易产生药害,文中药剂使用量不存在过量用药行为,但为了避免药液成分浓度不均匀对灯盏花幼苗产生次生毒害,所以首先对药剂进行母液配制再进行二次稀释兑成药液。

药剂的母液配制方法为:精甲霜*恶霉灵和吲哚丁酸之间不会反应,为了方便可以混合配制。取100g精甲霜*恶霉灵和20g吲哚丁酸加入5kg清水中搅拌3—5分钟均匀后配成药剂母液。搅拌均匀之后对药剂母液进行二次稀释,将母液按1:20或1:22的质量比加入到清水中搅拌3—5分钟之后得到喷施使用的药液。使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的喷洒在灯盏花幼苗上,每亩喷施100—110kg药液,直至药液从叶片淋下。

药液喷洒完成后紧接着再少量的浇一次水,使得药液能到达根部起到杀菌和促生根的作用,每亩浇水量控制在1000—2000kg。为了减少药液浪费,所以不采用直接把药剂加入水中的方式对灯盏花幼苗进行浇灌,采用把药液喷洒在幼苗上再浇水冲淋进入土壤中的方式,药液可以有效的对幼苗和根部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药液利用率较高且也比较容易操作。

移栽之后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适当浇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15—20%,或土壤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保持土壤透水透气性,使用土壤温湿度仪经常监控土壤含水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做出调整措施。

为确保幼苗成活,移栽后第三天再次对移栽地块进行浇水,浇水量为2000—3000kg/亩。以后通过参考土壤含水率测量值进行浇水,当土壤含水率低于15%或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的时候,及时对灯盏花地块进行浇水,每次浇水量2000—3000kg/亩。

因为灯盏花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5—20cm的土层,灯盏花幼苗根系稍浅,所以缓苗期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相对湿度的数据,通过土壤测湿仪测量土层下5—10cm的土层获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灯盏花缓苗期移栽的成活率,本发明中关键技术手段是使用杀菌剂精甲霜*恶霉灵和促生根剂吲哚丁酸配合使用,并且控制土壤含水率和规范移栽操作过程,来提高缓苗期灯盏花成活率。灯盏花苗期生活在漂浮育苗池水中,从移栽到大田到成活需要15天左右的缓苗时间,有一部分幼苗会因为自身因素和土壤因素相互作用发生根腐病导致死亡,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灯盏花幼苗死亡,比如高温晴天移栽、浇水不足,地块淹水等原因是灯盏花缓苗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现目前云南灯盏花的种植都是以企业种植为主,然后在推广农户种植,在灯盏花大面积种植过程中正常大田移栽结束后除了浇水一般不做其他处理,操作环节比较少并且不规范,普片缺乏有序管理。经过试验验证得知:以移栽过程和缓苗期不做特殊处理为对照,灯盏花缓苗期死亡率为9.23%。移栽结束后喷洒杀菌剂灯盏花死亡率为5.65%,按文中多种操作方式综合使用灯盏花缓苗期死亡率为2.67%。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提高灯盏花缓苗期成活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保护两部分:

物理处理包括:

a、灯盏花幼苗移栽前,1)备选地块的选择,该地块要求土质疏松、排水便利、向阳;2)对备选地块进行30cm—40cm的深翻处理,剔除杂物,深翻后每亩施入1500—2000kg腐熟的农家肥;3)理墒:墒面宽1.2±0.05m、沟宽0.3±0.05m、沟深0.3±0.05m;4)在墒上覆膜,并在膜上覆盖泥土,覆盖面积占膜面积的60—80%;

b、灯盏花幼苗移栽时,1)标准苗的选择:灯盏花苗龄处于70-80天,幼根生长空间占到漂浮育苗盘孔穴的70-90%,株高8—12cm且无病虫害的灯盏花幼苗即为标准苗;2)移栽时间的选择:选择多云或阴天进行;3)灯盏花幼苗按株距15cm行距20cm的间隔进行移栽;

化学保护包括:

a、灯盏花幼苗移栽前,理墒后,在墒面上按照每亩地块均匀撒施20-25kg平衡型复合肥;

b、灯盏花幼苗移栽后,1)移栽完成之后浇足定根水,每亩地块浇水量为3000-4000kg;2)每亩均匀喷施由精甲霜*恶霉灵和吲哚丁酸配制而成的药液,药液质量为100-110kg;3)药液喷洒完成后紧接着每亩地块再进行浇水,浇水为将喷洒在幼苗叶片上的药液冲淋进入土壤中的方式进行施肥;每亩地块浇水量为1000-2000kg;

c、灯盏花幼苗移栽后期,控制土壤含水率为15—20%,或土壤相对湿度为60%-80%。

本发明药液按质量组分为,精甲霜*恶霉灵有效含量为30±5%:其中复配药剂中精甲霜灵有效成分含量为5±2%,恶霉灵有效成分含量为25±3%;精甲霜*恶霉灵复配药剂剂型为可湿性粉剂,吲哚丁酸有效成分含量为1±0.2%,剂型为水剂。

本发明所述的药液是由药剂预先配制成母液,然后再进行二次稀释得到;每亩使用药剂的母液配制方法为:取100g精甲霜*恶霉灵和20g吲哚丁酸加入5kg清水中搅拌3-5分钟均匀后配成药剂母液。

本发明所述的药剂母液进行二次稀释为,搅拌均匀之后,将母液按1:20或1:22的质量比加入到水中,均匀搅拌3—5分钟之后得到喷施所使用的药液。

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土壤含水率为15—20%,或土壤相对湿度为60%-80%,采用使用土壤湿度仪的方式进行,即使用土壤测湿仪测量土层下5-10cm的土层获得。

实施例

1、地块整理

1.1、深翻

使用耕地机械对地块进行30cm—40cm的深翻处理,捡出大块石头和其他杂物。

1.2、施农家肥

深翻结束后每亩施入1500—2000kg腐熟的农家肥,再次使用耕地器械对地块进行旋耕,耙平地块。

1.3、理墒

按墒面宽1.2m、长20m、沟宽0.3m、沟深0.3m进行理墒。

1.4、施底肥

墒面平整完毕之后,每亩地块墒面墒均匀撒施20—25kg平衡型复合肥(15—15—15)。

1.5、盖膜

底肥撒施完毕之后在墒面墒盖上宽度为1.2m厚度为0.01mm的黑色薄膜,从沟中挖取少量泥土均匀的盖在薄膜上,泥土厚度1.0—2.0cm,覆盖面积60—80%。

移栽

2.1、选择标准苗

灯盏花苗龄处于70—80天,幼根生长空间占到漂浮育苗盘孔穴70—90%,株高8—12cm且无病虫害的灯盏花幼苗。

2.2、多云或者阴天移栽

选择多云或者阴天天气进行移栽,移栽时气温15—25℃。灯盏花幼苗按株距15cm行距20cm的间隔进行移栽,根部全部栽入土中,并适当用力把幼苗根部和土壤按紧实。

2.3、浇定根水

对移栽完成之后的灯盏花幼苗及时浇足定根水,每亩地块浇水3000—4000kg。

3、喷洒药液

3.1、喷药液

完成灯盏花幼苗移栽浇足定根水之后,每亩均匀喷施由精甲霜*恶霉灵和吲哚丁酸配制而成的药液100—110kg。

2.5、再次浇水

药液喷洒完成后紧接着再次适量的浇一次水,使得药液能到达幼苗根部,每亩浇水1000—2000kg。

4、缓苗期水分管理

使用土壤湿度仪经常监控土壤含水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措施,移栽之后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适当浇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15—20%,或土壤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保持土壤透水透气性。

实施例一

1、地块整理

1.1、深翻

使用耕地机械对地块进行30cm的深翻处理,捡出大块石头和其他杂物。

1.2、施农家肥

深翻结束后每亩施入1500kg腐熟的农家肥,再次使用耕地器械对地块进行旋耕,耙平地块。

1.3、理墒

按墒面宽1.2m、长20m、沟宽0.3m、沟深0.3m进行理墒。

1.4、施底肥

墒面平整完毕之后,每亩地块墒面墒均匀撒施20kg平衡型复合肥(15—15—15)。

1.5、盖膜

底肥撒施完毕之后在墒面墒盖上宽度为1.2m厚度为0.01mm的黑色薄膜,从沟中挖取少量泥土均匀的盖在薄膜上,泥土厚度1.0cm,覆盖面积60%。

2、移栽

2.1、选择标准苗

灯盏花苗龄处于70天,幼根生长空间占到漂浮育苗盘孔穴70%,株高8cm且无病虫害的灯盏花幼苗。

2.2、多云或者阴天移栽

选择多云或者阴天天气进行移栽,移栽时气温15℃。灯盏花幼苗按株距15cm行距20cm的间隔进行移栽,根部全部栽入土中,并适当用力把幼苗根部和土壤按紧实。

2.3、浇定根水

对移栽完成之后的灯盏花幼苗及时浇足定根水,每亩地块浇水3000kg。

3、喷洒药液

3.1、喷药液

完成灯盏花幼苗移栽浇足定根水之后,每亩均匀喷施由精甲霜*恶霉灵和吲哚丁酸配制而成的药液100kg。

3.2、再次浇水

药液喷洒完成后紧接着再次适量的浇一次水,使得药液能到达幼苗根部,每亩浇水1000kg。

4、缓苗期水分管理

使用土壤湿度仪经常监控土壤含水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措施,移栽之后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适当浇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15%,或土壤相对湿度在60%之间,保持土壤透水透气性。

实施例二

1、地块整理

1.1、深翻

使用耕地机械对地块进行35cm的深翻处理,捡出大块石头和其他杂物。

1.2、施农家肥

深翻结束后每亩施入2000kg腐熟的农家肥,再次使用耕地器械对地块进行旋耕,耙平地块。

1.3、理墒

按墒面宽1.2m、长20m、沟宽0.3m、沟深0.3m进行理墒。

1.4、施底肥

墒面平整完毕之后,每亩地块墒面墒均匀撒施25kg平衡型复合肥(15—15—15)。

1.5、盖膜

底肥撒施完毕之后在墒面墒盖上宽度为1.2m厚度为0.01mm的黑色薄膜,从沟中挖取少量泥土均匀的盖在薄膜上,泥土厚度1.5cm,覆盖面积70%。

2、移栽

2.1、选择标准苗

灯盏花苗龄处于75天,幼根生长空间占到漂浮育苗盘孔穴80%,株高10cm且无病虫害的灯盏花幼苗。

2.2、多云或者阴天移栽

选择多云或者阴天天气进行移栽,移栽时气温20℃。灯盏花幼苗按株距15cm行距20cm的间隔进行移栽,根部全部栽入土中,并适当用力把幼苗根部和土壤按紧实。

2.3、浇定根水

对移栽完成之后的灯盏花幼苗及时浇足定根水,每亩地块浇水3500kg。

3、喷洒药液

3.1、喷药液

完成灯盏花幼苗移栽浇足定根水之后,每亩均匀喷施由精甲霜*恶霉灵和吲哚丁酸配制而成的药液105kg。

3.2、再次浇水

药液喷洒完成后紧接着再次适量的浇一次水,使得药液能到达幼苗根部,每亩浇水1500kg。

4、缓苗期水分管理

使用土壤湿度仪经常监控土壤含水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措施,移栽之后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适当浇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20%,或土壤相对湿度在70%之间,保持土壤透水透气性。

实施例三

1、地块整理

1.1、深翻

使用耕地机械对地块进行40cm的深翻处理,捡出大块石头和其他杂物。

1.2、施农家肥

深翻结束后每亩施入1500kg腐熟的农家肥,再次使用耕地器械对地块进行旋耕,耙平地块。

1.3、理墒

按墒面宽1.2m、长20m、沟宽0.3m、沟深0.3m进行理墒。

1.4、施底肥

墒面平整完毕之后,每亩地块墒面墒均匀撒施20kg平衡型复合肥(15—15—15)。

1.5、盖膜

底肥撒施完毕之后在墒面墒盖上宽度为1.2m厚度为0.01mm的黑色薄膜,从沟中挖取少量泥土均匀的盖在薄膜上,泥土厚度2.0cm,覆盖面积80%。

2、移栽

2.1、选择标准苗

灯盏花苗龄处于80天,幼根生长空间占到漂浮育苗盘孔穴90%,株高12cm且无病虫害的灯盏花幼苗。

2.2、多云或者阴天移栽

选择多云或者阴天天气进行移栽,移栽时气温25℃。灯盏花幼苗按株距15cm行距20cm的间隔进行移栽,根部全部栽入土中,并适当用力把幼苗根部和土壤按紧实。

2.3、浇定根水

对移栽完成之后的灯盏花幼苗及时浇足定根水,每亩地块浇水4000kg。

3、喷洒药液

3.1、喷药液

完成灯盏花幼苗移栽浇足定根水之后,每亩均匀喷施由精甲霜*恶霉灵和吲哚丁酸配制而成的药液110kg。

3.2、再次浇水

药液喷洒完成后紧接着再次适量的浇一次水,使得药液能到达幼苗根部,每亩浇水2000kg。

4、缓苗期水分管理

使用土壤湿度仪经常监控土壤含水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措施,移栽之后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适当浇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15%,或土壤相对湿度在80%之间,保持土壤透水透气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