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的工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超高茬麦田套稻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水稻由于单产高且稳产,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而可耕地少的农业大国,要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就要不断地
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水稻的种植方式一般分为插秧、抛秧和直播,插秧分为手工插秧和机械插秧,人工插秧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机插秧可以解决插秧环节的劳动力问题,但存在育苗技术要求高,整地质量要求高等新问题,抛秧方式由于难以保障基本苗数量很难大面积应用,所以直播是非常有前景的一种水稻种植方式。水稻直播分为水直播和旱直播两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传统直播都存在整地、秸秆还田和出苗率难以协调等问题。
每到麦收季节,大量出现农田焚烧秸秆的现象,烟雾弥漫周边地区。焚烧秸秆不但污染环境、浪费有机资源,且危害土壤微生物、有机质等。农民随知晓其害,但如采用覆盖还田或清理除田等措施,则费时费工费力,难以适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抢季节的现状,农民只有焚烧麦草以便耕作。
所谓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简称麦套稻),即在麦收前把经过处理的稻种撒播套种于麦田里,形成稻麦一定的共生期,麦收时留高茬30cm左右,机收后将打堆的桔秆就近撒开或埋入麦田沟内,任其自然腐解还田,并进行配套管理的一项新的稻作技能体系,是一项集免耕、套播、旱育、免插、桔秆全量还田于一体的新型稻作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茬麦田套稻种植方法,能解决水稻插秧、抛秧以及普通直播方法中劳动强度大、收割秸秆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超高茬麦田套稻种植方法,是在麦子灌浆中后期,将处理后的稻种撒播到麦田地表。该套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日浸夜露,确保播种时70%~80%左右种子破胸露白无根芽;
(2)小麦灌浆中后期播种,播种当天先将稠泥与破胸稻种拌和,加入干细土揉成颗粒状,
筛去多余细土,按畦面积分摊,将种子均匀撒播到麦田;
(3)播后当天傍晚田间及时灌水,直到麦田高墩全部淹没水中并迅速排清,确保第2天
日出前田间墒沟无积水;
(4)麦收前熏治灰飞虱,在麦收前7~10天,选择晴好天气,用毒土熏治灰飞虱;
(5)收获小麦时,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抛散装置,留茬20~30cm并将秸秆粉碎随机撒
落在麦田中形成秸秆层;
(6)小麦收获后的田间管理,包括水浆管理、肥料运筹、化学除草以及病虫防治。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限定,步骤(1)中浸种药剂药剂为浸种灵、施百克和吡虫啉中
的至少一种。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优化,步骤(4)中熏治灰飞虱的具体方法为用敌敌畏拌湿润细土,叶面无露水后,统一对大田及周边田埂、沟渠均匀撒毒土,消灭虫源,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限定,步骤(6)的水浆管理包括播种当天傍晚大水漫灌,使麦田畦面全部淹没,土壤充分浸透后应迅速排水,以确保第2天早晨畦面及沟内无积水。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限定,步骤(6)的肥料运筹按照肥料少量多次施用的原则,全生
育期施纯氮,其中分蘖肥占70%,穗肥以促花为主。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麦田套播水稻后,通过收割时留高茬、再将大部分麦草埋入墒沟,实现了麦秸秆全量还田,这样既能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能避免农民露天焚烧秸秆、避免了环境污染;
(2)由于不需要耕整土地,不需要机械插秧,可节省机械油耗,同时保护环境;
(3)种植一亩水稻大约需要0.15亩秧池育苗,而本方法不需育秧,其节约秧地面积可直接种植麦子或油菜,节约了耕地。
具体实施方式
准备工作包括前茬田地和良种选用:
前茬田地的要求是,麦田套稻能及时灌排水,田面平整。认真抓好前茬杂草防除,麦田化除禁用绿磺隆和甲磺隆除草剂,以免对套播稻苗造成损伤。套稻田每2.5~3米开一宽30厘米、深10~15厘米的沟,将土培到两边的埂上,确保能灌能排,有利秸秆全量还田,小麦返青前弄净地里的杂草树叶,以利种子着地。小麦返青后施一次免深耕土壤调理剂,以疏松土壤。
良种选用的要求是,麦田套稻宜选用分蘖性强、根系发达、生育期适宜、穗型较大、抗病(主要是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可用“南粳9108”、“武运粳24”等。
一种超高茬麦田套稻种植方法,是在麦子灌浆中后期,将处理后的稻种撒播到麦田地表。该套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播种前用10%浸种灵浸种,日浸夜露,确保播种时70%~80%左右种子破胸露白无
根芽;
(2)小麦灌浆中后期(小麦收获3~5天)播种,每亩5~7kg,播种当天先将稠泥与破
胸稻种拌和,加入干细土揉成颗粒状,筛去多余细土,按畦面积分摊,将种子均匀撒播到麦田;
(3)播后当天傍晚田间及时灌水,直到麦田高墩全部淹没水中并迅速排清,确保第2天
日出前田间墒沟无积水;
(4)麦收前熏治灰飞虱,在麦收前7~10天,选择晴好天气,用毒土熏治灰飞虱,具体
方法为用80%敌敌畏拌湿润细土,叶面无露水后,统一对大田及周边田埂、沟渠均匀撒毒土,消灭虫源,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
(5)收获小麦时,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抛散装置,留茬20~30cm并将秸秆粉碎随机撒
落在麦田中形成秸秆层;机收时,除田头外,尽量减少机械在套播稻田内的重复碾压,机收留茬高度一般为20~30cm;机收后当天至第2天上午,立即灌水湿润5天左右,可有效避免旱死或淹死让茬初期稻苗;趁田间湿润及早追施尿素75~112.5kg/亩;以后由满沟水过渡到薄水层,采取浅水勤灌,适当露田,促进秧苗生长和分蘖发生;
(6)小麦收获后的田间管理,包括水浆管理、肥料运筹、化学除草以及病虫防治。其中
水浆管理包括播种当天傍晚大水漫灌,使麦田畦面全部淹没,土壤充分浸透后应迅速排水,以确保第2天早晨畦面及沟内无积水;按照肥料少量多次施用的原则,全生育期施纯氮,其中分蘖肥占70%,穗肥以促花为主;化学除草每亩用苄二氯(麦田套稻专用)75~100g对水15kg进行喷雾化除,间隔1天后建立薄水层(不能淹没苗心),并保持3天。7~10天后,对漏喷的少量杂草,可每亩用稻喜150g对水20kg进行补除,注意在田面无水时见草喷雾,草多或草大时要重复喷雾,用药后隔1天建立薄水层,必要时辅以人工拔草(杂草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这种方式因其劳动强度大,费工费力,已逐渐成为发展农业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以省力、节本、省工为目标的超高茬麦田套稻,符合持续农业和优质生产需求,符合秸秆禁烧、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需求,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特别是种田大户的重视,推广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通过该方法水稻平均产量9000kg/亩,最高达10875kg/亩,与常规栽插水稻产量持平或略高,节本增效1500元/亩左右。
麦田套播水稻后,通过收割时留高茬、再将大部分麦草埋入墒沟,实现了麦秸秆全量还田,这样既能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能避免农民露天焚烧秸秆、避免了环境污染;由于不需要耕整土地,不需要机械插秧,可节省机械油耗,同时保护环境。种植一亩水稻大约需要0.15亩秧池育苗,而本方法不需育秧,其节约秧地面积可直接种植麦子或油菜,节约了耕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