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植物白蜡的组培苗移栽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88931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木本植物白蜡的组培苗移栽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中组培苗移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木本植物白蜡的组培苗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

白蜡为木犀科白蜡属植物的通称,因树上放养白蜡虫故取名白蜡树。白蜡树别名又叫青榔木、白荆树,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是温带落叶乔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分布范围从我国东北中南部一直到长江流域都可见,极少数向南延伸至热带。白蜡树的木材坚韧耐水湿,宜制作家具、农具、胶合板等,其枝条可编筐,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型材树种。白蜡还是一种药材性植物,具有止血、生肌、定痛,治出血、尿血、下血等作用,其树皮中医用作清热药,原料市场需求稳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潜力。此外,白蜡树种形体端正,树干通直雅致,枝叶繁茂而鲜绿,秋叶橙黄,是优良的固沙树,和遮荫效果很好的行道树;可用于湖岸绿化、工矿区绿化、校园、园林与大型绿地的上层绿化,或用于轻度土壤碱性地带绿化;对抗烟尘和改良环境有一定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组培苗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外殖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条件下,培育的完整植株。组培苗的移栽是否成活是组培苗能否应用推广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环节做不好,会造成前功尽弃,导致种质资源和投入的浪费。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得到的组培苗,由于长期在人为无菌、温度与光照的调控环境中生长,在生理、形态等方面都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小苗有着很大差异,将组培苗移栽到基质后,由于生理、生态、外界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组培苗的不适应性,致使成活率偏低。为提高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通常在移栽前需要对组培苗进行培养壮苗、炼苗等操作步骤,移栽后需要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整个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操作繁杂,且不易控制,往往较难提高成活率,限制了组培苗的生产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本植物白蜡的组培苗移栽方法,该移栽方法对组培苗进行直接移栽,不需经过对组培苗的炼苗处理,不但能简化移栽流程,还能显著提高移栽成活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本植物白蜡的组培苗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a、组培苗的移栽:将清洗干净的组培苗移栽到填充有基质的苗盘中,移栽完成后喷洒薄水至90%以上,然后使用塑料盖完全覆盖苗盘,置于培养温度22±2℃、光照强度2000~2500lx、光照时间12h的环境下培养移栽苗生长;

b、移栽苗的管理:组培苗移栽6~7天揭开塑料盖,抖落塑料盖上的水滴并避免掉入苗盘内,使苗盘通风30~50分钟,然后将塑料盖重新覆盖苗盘,覆盖时在苗盘的短边处留2~3cm缝隙,待移栽苗生长12~15天后,移栽苗长出新茎尖和新根时,全部揭开塑料盖,对移栽苗进行常规生长管理。

本发明的组培苗移栽方法,在依据木本植物白蜡的组培苗植株特性基础上,采用对组培苗不经过炼苗处理,直接进行移栽的方法,通过限定组培苗移栽后在由塑料盖完全覆盖苗盘的条件下进行特定培养,并在后续的培养过程进行特定的移栽苗管理操作,使组培苗移栽后能够逐渐适应移栽环境和自然环境,促使成活,并显著提高成活率。组培苗移栽后先在塑料盖完全覆盖苗盘的条件下培养生长,同时限定基质的湿度、移栽培养的温度、光强、光照条件,以模拟接近于组培苗移栽前的培养环境,经6~7天培养后,移栽苗逐渐适应基质环境,此时需揭开塑料盖并抖落水滴,避免水滴掉入苗盘对基质产生污染,同时使苗盘通风,待定时通风后重新覆盖塑料盖,此时使苗盘留有缝隙,以使苗盘内的环境与外界空气进行流通,使移栽苗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在此环境下继续培养至12~15天后,待移栽苗长出新尖和新根,表明移栽苗已经进入自养阶段,全部揭开塑料盖,进行移栽苗的常规管理。经过上述操作,使白蜡组培苗适应直接移栽的方法,不仅极大简化了移栽操作流程,而且减少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使移栽操作稳定、易控制,并能够显著提高白蜡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使成活率达到90%以上,并为移栽后白蜡植株的健康生长提供支撑。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限定,在所述步骤b之后还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c、移栽苗的壮苗培养:对长出新茎尖和新根的移栽苗进行生长管理,每3~4天喷水一次,15天后均匀撒施复合肥和农药,每7~10天施肥1次,每7~10天喷洒多菌灵一次,待移栽苗生长30~40天后,移栽苗植株浓绿、健壮,高达15~20cm,即可移栽到营养钵。

在移栽苗成活后进一步进行壮苗培养,通过限定水肥管理、用药管理,使移栽苗生长更浓绿、健壮,为后续快速健康生长提供支持。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限定,步骤a所述组培苗移栽前的清洗要求为:

选取带有3条以上根的健壮组培苗,立即从培养容器中取出,不要伤害或碰掉根,并用清水轻轻洗去根基部培养基,清新2~3次。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限定,步骤a所述基质选用蛭石,所述每个苗盘装蛭石量达到4~5cm高,并喷洒水至所述基质含水量为70%以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限定,步骤a所述苗盘选用长53cm×宽28cm×高5cm的标准塑料苗盘。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限定,步骤b所述苗盘内移栽50株组培苗。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限定,步骤b所述苗盘通风后、重新覆盖塑料盖前,向苗盘补充水分。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限定,步骤b所述苗盘在重新覆盖塑料盖进行培养阶段,根据移栽苗形态,每2~3天向苗盘补充水分。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限定,步骤c所述复合肥选用颗粒复合肥,其施肥量为5~10g/盘。

进一步限定组培苗的清洗标准,基质的选择及基质用量、含水量要求,苗盘的选择及苗盘内组培苗移栽数量、移栽后水量补充管理、复合肥施用管理等操作,以更有效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为移栽苗的健康生长起到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获得的木本植物白蜡的组培苗移栽方法,通过将组培苗移栽至苗盘后,在由塑料盖完全覆盖苗盘的条件下进行特定培养,并在后续的培养过程进行特定的移栽苗管理操作,使组培苗移栽后能够逐渐适应移栽环境和自然环境,促使成活,实现了在不经过炼苗处理的前提下,组培苗经直接移栽的高成活率。本发明的组培苗移栽方法,极大简化和规范了移栽操作流程,减少了移栽过程影响组培苗成活的因素,使移栽操作更稳定、易控制,能够显著提高白蜡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使其达到90%以上,并为移栽后白蜡植株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还为优质组培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具有显著的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组培苗移栽6~7天时得到的移栽苗即小苗生长状态照片;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得到的移栽培养成活的可转至培养钵的移栽苗即大苗生长状态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涉及木本植物白蜡组培苗的移栽。

实施例1.1

白蜡组培苗的移栽方法如下:

a、组培苗的移栽:

a1、移栽容器选择:采用无挥发性气味的标准塑料苗盘,苗盘长53cm×宽28cm×高5cm,该苗盘轻便实用;

a2、基质选择:适合于栽种组培苗的基质要具备透气性、保湿性和一定的营养,选择有机基质——蛭石(新蛭石),蛭石标准为1~3毫米,每个苗盘装蛭石量为4~4.5cm高,基质太少不利于组培苗生长和保湿,然后喷洒水至基质含水量70%以上,以备组培苗移栽;

a3、组培苗移栽前的清洗:选取带有3条以上根(根上需带有根毛)的健壮组培苗,去掉培养瓶上的封口膜,立即用镊子从培养瓶中轻轻取出,避免组培苗萎焉影响成活率,采用清水轻轻洗去组培苗根基部的培养基,不要伤害到幼小的根和根毛,清新2~3次;

a4、移栽操作:将清洗干净的组培苗移栽到基质含水量70%以上的苗盘中,移栽时采用栽苗小铲开洞,每个洞放一株组培苗,将组培苗轻轻放入并压实,移栽的小苗根一定要伸展,以利于缓苗和生长,每盘标准为50株,然后选用雾状喷头壶喷洒薄水(呈雾状薄水可避免因水滴太大或浇水太多导致幼苗受伤害的情况)至90%以上,浇水完成后在较短时间用无色塑料盖完全覆盖苗盘,避免和外界接触。置于培养温度22±2℃、光照强度2000~2500lx、光照时间12h的环境下培养移栽苗生长;

b、移栽苗的管理:组培苗移栽6~7天揭开塑料盖,抖落塑料盖上的大量水滴并避免掉入苗盘内,使苗盘通风30分钟,此阶段移栽苗生长状态如图1所示,喷洒少量水,每盘喷水量为1500-2000毫升,然后将塑料盖重新覆盖苗盘,覆盖时在苗盘的短边处留2cm以上缝隙,以便空气流通,使移栽苗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在此阶段一定要认真观察移栽苗形态,2~3天喷水一次,在12~15天后移栽苗生长出新尖和乳白色新根,从形态上看移栽苗已经进入自养阶段时,全部揭开塑料盖,对移栽苗进行常规生长管理;

c、移栽苗的壮苗培养:长出新茎尖和新根的移栽苗进行生长管理,每3天喷水一次,喷水量2000~2500毫升;为了促使移栽苗健康生长,15天后均匀撒施颗粒复合肥,每10天施肥1次,初次施肥为5克/盘;第二次为7克,第三次为10克;同时,为避免菌类繁殖蔓延和生长,每7~10天喷洒多菌灵一次,喷洒浓度为800-1000倍的多菌灵;待移栽苗生长30~40天后,移栽苗株高达15~20cm,移栽苗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浓绿,植株健壮,其生长状态如图2所示,即可移栽到营养钵。

上述操作,一次移栽12盘,移栽成活率达92%以上,常规组培苗的移栽,需经炼苗阶段,其移栽成活率仅75%左右;相比较之,本发明的移栽方法简单,成活率显著提高。

实施例1.2

白蜡组培苗的移栽方法如下:

a、组培苗的移栽:

a1、移栽容器选择:采用无挥发性气味的标准塑料苗盘,苗盘长53cm×宽28cm×高5cm,该苗盘轻便实用;

a2、基质选择:适合于栽种组培苗的基质要具备透气性、保湿性和一定的肥力,选择有机基质——蛭石(新蛭石),蛭石标准为1~3毫米,每个苗盘装蛭石量为4.5~5cm高,基质太少不利于组培苗生长和保湿,然后喷洒至基质含水量70%以上,以备组培苗移栽;

a3、组培苗移栽前的清洗:选取带有3条以上根(根上需带有根毛)的健壮组培苗,去掉培养瓶上的封口膜,立即用镊子从培养瓶中轻轻取出,避免组培苗萎焉影响成活率,采用清水轻轻洗去组培苗根基部的培养基,不要伤害到幼小的根和根毛,清新2-3次;

a4、移栽操作:将清洗干净的组培苗移栽到基质含水量70%以上的苗盘中,移栽时采用栽苗小铲开洞,每个洞放一株组培苗,将组培苗轻轻放入并压实,移栽的小苗根一定要伸展,根系团在一起不利于缓苗和生长,每盘标准为50株,然后选用雾状喷头壶喷洒薄水(薄水指无水滴,看似雾状一样,可避免因水滴太大或浇水太多导致幼苗受伤害)至90%以上,浇水完成后在较短时间用无色塑料盖完全覆盖苗盘,避免和外界接触。置于培养温度22±2℃、光照强度2000~2500lx、光照时间12h的环境下继续生长;

b、移栽苗的管理:组培苗移栽6~7天揭开塑料盖,抖落塑料盖上的大量水滴并避免掉入苗盘内,使苗盘通风50分钟,根据基质含量,喷洒2000毫升水,然后将塑料盖重新覆盖苗盘,覆盖时在苗盘的短边处留3cm缝隙,以便空气流通,使组培移栽苗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在此阶段一定要认真观察移栽苗形态,3天补水一次,12~15天后移栽苗生长新尖和乳白色新根,全部揭开塑料盖,进行移栽苗常规生长管理;

c、移栽苗的壮苗培养:长出新茎尖和新根的移栽苗进行生长管理,每3天喷水一次,喷水量2000~2500毫升;为了促使移栽苗健康生长,15天后均匀撒施颗粒复合肥,每10天施肥1次,初次施肥为5克/盘;第二次为7克,第三次为10克;同时,为了避免菌类繁殖蔓延生长,每7~10天喷洒多菌灵一次,喷洒浓度为800-1000倍的多菌灵;待移栽苗生长30~40天后,移栽苗株高达15~20cm,移栽苗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浓绿,植株健壮,即可移栽到营养钵。

上述操作,一次移栽10盘,移栽成活率达95.5%;常规组培苗的移栽,需经炼苗阶段,其移栽成活率仅75%;相比较之,本发明的移栽方法简单,成活率显著提高20%以上。

步骤b中将塑料盖重新覆盖苗盘时,留有的缝隙需严格控制大小,如果缝隙小于2cm,不利于空气与外界的流通,空气湿度大,导致未长新根的小苗易出现腐烂并逐渐死亡的现象,如果缝隙大于3cm,由于移栽时间短,组培移栽苗未长出新生长点和新根,未进入自养阶段,突然受到干燥的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移栽苗干尖和萎蔫,使移栽苗生长或成活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例

本实施例涉及本发明的组培苗移栽方法中塑料盖覆盖苗盘操作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采取如下移栽方法:

a、组培苗的移栽:采取与实施例步骤a相同的操作步骤;

b、移栽苗的管理:组培苗移栽6~7天揭开塑料盖,抖落塑料盖上的大量水滴并避免掉入苗盘内,使苗盘通风30分钟,根据基质含量喷洒水2000毫升,然后将塑料盖重新完全覆盖苗盘,10天后直接打开塑料盖,使移栽苗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在此阶段3天微喷补水一次,12~15天后移栽苗有些生长出新尖和白色新根,从形态特征观察移栽苗成活,有部分移栽苗已死亡;

c、移栽苗的壮苗培养:具有与实施例步骤c相同的操作步骤;待移栽苗生长30~40天后,移栽苗高达10~15cm,移栽苗植株高、低不等,苗细弱,共移栽5盘,有一盘成活率只有25%,统计移栽成活率在25~75%,很不理想,致使几十道工序前功尽弃。

对比实施例与对比例可见,本发明的移栽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白蜡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培苗移栽方法,实现了在不经过炼苗处理的前提下,组培苗经直接移栽和严格管理措施,提高了移栽成活率;极大简化和规范了移栽操作流程,减少了移栽过程影响组培苗成活的因素,使移栽操作更稳定、易控制,能够显著提高白蜡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使其达到90%以上,并为移栽后白蜡植株的健康生长提供支撑,还为优质组培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具有显著的推广意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