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棕色蘑菇无公害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54981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蘑菇种植方法,尤其涉及棕色蘑菇无公害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2005年开始,长乐市希尔帆食用菌有限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合作从澳大利亚引进了棕色蘑菇品种,进行了栽培试验,累计种植了近5万m2,所引品种适合秋冬季栽培,其栽培技术与白色双孢蘑菇相近。棕色蘑菇出菇期略比白色蘑菇品种提早几天;产品不易褐变,保质期长;出菇温度范围广,尤其是低温结实能力比常规白色蘑菇强,但高温易开伞,该品种在长乐市已开绐较大面积的推广,每公斤鲜菇价格比白色品种高出2~4元。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满足市场供应,提高菇农收入和种植效益,对实施循环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产品不易褐变,保质期长;出菇温度范围广,尤其是低温结实能力比常规白色蘑菇强,提高菇农收入和种植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棕色蘑菇无公害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营养条件、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栽培季节、栽培前准备、堆肥的制备、栽培床的制备、播种、菌丝体培养阶段的管理、子实体发育阶段的管理、采收,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进一步,所述营养条件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碳源棕色蘑菇能广泛利用各种碳源,常用禾秆和牛粪作为堆制培养料的原料;

氮源主要以牛粪为主,由于目前牛粪的比例偏小,在堆制发酵中可添加少量氮源,如(nh4)2:so4,尿素、饼肥,其作用是促进草秆软化和微生物群体的活跃,并转化成菌体蛋白及其副产品。

矿物质蘑菇生长发育所需的矿物质有钾、磷、镁、钙、铁和微量元素,一般在堆肥原料中含量足够,其中钙是蘑菇菌丝生长所必需的,其生理效应是和钾、镁等对抗,当钾、镁、钠、磷元素过量时,钙能抵消它们对菌丝的有害影响;

维生素是从堆肥发酵期问微生物活动代谢产物中得到,如腐殖霉合成b族维生素,嗜热放线菌产生的生物素、硫胺素和烟酸。

进一步,所述栽培季节具体要点如下:

棕色双孢蘑菇属于中、低温恒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适温为15~17℃,因而栽培季节多安排在秋冬并延续到早春,长乐市一般安排在9~10月上旬建堆。

进一步,所述栽培前准备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栽培原料主材料:稻草、干牛粪;辅料:石膏、石灰、过磷酸钙、硫酸铵、尿素、饼肥等;

粪肥,粪块必须晒足干,堆肥前必须敲碎;

稻草,若要确保正常堆料时间,应提前备草,要彻底晒干后贮藏,一般晚稻草硬实,早稻草易腐烂;主要配方:干稻草2000kg、干牛粪1300kg、菜籽饼粉80k、过磷酸钙30kg、石膏50kg、碳酸钙40kg、尿素30kg、碳酸氢铵30kg、石灰50kg,一般培养料的碳氮比发酵前为33:l、发酵后为17~18:1;

菇房设置通风良好,又能保温、保湿、遮光,排水方便,近水源,周围环境清洁,一般每间菇房栽培面积控制在100m2左右,床架宽双列为1.4~1.5m、单列为0.7m,设置8~9层,床面可用竹子和尼龙网等铺设,顶层与屋盖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利通气,底架离地面不少于33cm,否则蘑菇代谢产生的co:等有害气体沉积于此,不易排除,易感病,层架间距66cm为宜,以便操作。

进一步,所述堆肥的制备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前发酵预先对稻草对切或碾压,再用0.5%石灰水淋透,假堆2d,牛粪捣碎并充分预湿;

建堆:先在地上铺放一层预湿过的稻草,厚10~20cm、宽1.6~2.0m、长8~10m或更长,往草面上撒放预湿过的牛粪,盖满草面为度,其上再铺一层稻草,要求与第一层相同,随后再撒放一层牛粪,这样一层草一层粪直到堆高1.8m左右,顶层用牛粪全面覆盖。氮肥在建堆时一次性加入,否则,后期加入的不能全部被微生物所利用,上床后还易释放游离氨,引起蘑菇菌丝氨中毒,一般在2周内翻堆3~4次,翻堆以堆温下降为准,前发酵结束时,堆肥发酵标准为草料呈咖啡色、扁平、较柔软、有触手感、具有少量氨味或微香甜霉味;

后发酵将前发酵培养料搬入菇房,外热加温,1~2d内使菇房温度尽快上升至57~60℃,维持6~8h;随后通风,降至48~52℃,维持4~6d,进行控温发酵,后发酵一般用废汽油桶加热。

进一步,所述栽培床的制备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二次发酵后,将培养料分层,大致弄平,厚度为20~25cm。料偏干可喷些清水或石灰水,偏湿可在床架上反面凿洞加强通风,含水量控制在62%。

进一步,所述播种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选择菌丝洁白、强壮、无污染的菌种,播种前,操作工具及人员的手须用酒精消毒,取出菌种袋内麦粒,倒入盆皿,将团块掰成粒状,播种量控制在300—400g/m2,先将总用种量的75%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料上,之后,用手将培养料轻轻提起些,通过麦粒滚动均匀散开,“沉人”培养料中,另外,将剩下的25%菌种再撒入菌床面上,并覆盖一层薄薄培养料,轻轻地整理菇床的表面,使其平坦,并稍压实。注意防鼠工作。

进一步,所述菌丝体培养阶段的管理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播种压实之后,一般经12~24h菌丝恢复生长;72h后明显形成菌落;72h后要适当通风,降低床温,以保温、微通风为主,一般播种后12~14d,当穴播的菌丝连成同心圆、混播的菌丝蔓延至菌床2/3左右时覆土,大约栽培100m2需用土粒4.5m3,其中粗土(直径1.5cm)2/3、细土(直径0.5cm)1/3,一般覆土厚度为2.5~3.0cm,覆土要平整,采后还要补土,长乐市一般采用先覆干土,后调湿的方式,菌丝爬到粗土层的2/3时可覆细土,覆土初期仍属发菌阶段,床温尽可能保持在22℃左右,促使菌丝尽快爬上覆土层,每日仅需适当喷水,维持床面湿润,切忌过量、漏床,引起菌丝萎缩,甚至下沉。

进一步,所述子实体发育阶段的管理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出菇水,出菇后,菌丝爬上粗土层2/3时,原绒毛状菌丝变粗,开始形成线状,交织出现扭结米粒状大小的小白点,俗称米粒菇,此时,加大喷水量2d,一般每次喷水到细土发亮,水分渗透到粗土的中上部,在重水的冲击下,使原来少量在细土中露头的菌丝压到细土层之间,促使菌丝横向蔓延并结菇;

喷出菇水不能过早或过迟,过早会导致出菇部位低,形成“地蕾菇”,畸形菇多,转潮慢;过迟会抬高出菇部位,使子实体在细土层甚至细土层面上形成质菇,还易出现白心菇、空心菇,喷出菇水后应加大通风量,以利细土层水分蒸发,否则粗结的小白点常会因缺氧窒息而死,而粗土层中菌丝又冒出细土层,并易出现细土层菌丝板结。

保质水日喷1~2次,以轻喷为主,过2~3d米粒菇转为发圆发硬的小菌蕾,似蚕豆大小时再喷1次重水;

维持水为了维持空间相对湿度,满足菇蕾的发育,每天要喷维持水,保持覆土湿润,同时要喷空间、地上、墙上,以保持空间相对湿度。阴雨天不喷;

转潮水菇采收后,剔除长根,稍减少喷水量,养菌2~4d,然后逐渐加大喷水量,使下潮菇得到适宜的水分后加快转潮,一般每平方米喷2000~2500ml,2d内分4~5次喷,随后喷维持水直至下潮米粒菇重新形成,再喷出菇水;

喷水要因时、因地制宜,一般以覆土手捏会缩、搓会圆、泥不散、不粘水、不漏床为标准。

进一步,所述采收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从现蕾至采收历时4~6d,每潮菇约生长8~10d,间歇10~15d后再出第2潮菇,一般可出6~8批菇,采收期从11月至次年4月中旬,采后要及时补土。

进一步,所述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菇房要远离发酵房和堆放废料地,房内外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具和进出人员也要清洁和消毒,以杀灭杂菌和害虫;

后发酵和覆土57~60℃维持6~8h,48~52℃维持4~6d,覆土可用5%福尔马林喷湿覆土粒,每100kg土粒喷80ml,用薄膜覆盖2d,翻动土粒,1周后无药味时,可封存备用;

改善环境因子改变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通气等状况,使之达到蘑菇生长最适宜的条件,可使某些蘑菇病害和杂菌感染率减轻到最低限度,如在子实体发育阶段培养料的温度大于21℃,特别是短期维持27℃,就可能暴发胡桃肉状菌,同样,栽培料的湿度太大和栽培环境通风不良均会引起各种病害发生,因此,要根据菌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进行调控,创造有利于蘑菇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发现病菇要严格消毒处理。注意地面消毒;

菇房消毒,可喷2%~5%福尔马林或每28m3用0.5l福尔马林加适量高锰酸钾熏蒸,尽可能提高相对湿度,时间24h,化学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施保功、阿维菌素、漂白粉等,一般用于覆土与菇房的消毒,无菇期时可少量使用已获批准在蘑菇上使用的农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无污染;

2.生长速度快,周期短,口感好;

3.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更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一种棕色蘑菇无公害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营养条件、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栽培季节、栽培前准备、堆肥的制备、栽培床的制备、播种、菌丝体培养阶段的管理、子实体发育阶段的管理、采收,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实施例1:

碳源棕色蘑菇能广泛利用各种碳源,常用禾秆和牛粪作为堆制培养料的原料;氮源主要以牛粪为主,由于目前牛粪的比例偏小,在堆制发酵中可添加少量氮源,如(nh4)2:so4,尿素、饼肥,其作用是促进草秆软化和微生物群体的活跃,并转化成菌体蛋白及其副产品。矿物质蘑菇生长发育所需的矿物质有钾、磷、镁、钙、铁和微量元素,一般在堆肥原料中含量足够,其中钙是蘑菇菌丝生长所必需的,其生理效应是和钾、镁等对抗,当钾、镁、钠、磷元素过量时,钙能抵消它们对菌丝的有害影响;维生素是从堆肥发酵期问微生物活动代谢产物中得到,如腐殖霉合成b族维生素,嗜热放线菌产生的生物素、硫胺素和烟酸。

实施例2:

棕色双孢蘑菇属于中、低温恒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适温为15~17℃,因而栽培季节多安排在秋冬并延续到早春,长乐市一般安排在9~10月上旬建堆。栽培原料主材料:稻草、干牛粪;辅料:石膏、石灰、过磷酸钙、硫酸铵、尿素、饼肥等;粪肥,粪块必须晒足干,堆肥前必须敲碎;稻草,若要确保正常堆料时间,应提前备草,要彻底晒干后贮藏,一般晚稻草硬实,早稻草易腐烂;主要配方:干稻草2000kg、干牛粪1300kg、菜籽饼粉80k、过磷酸钙30kg、石膏50kg、碳酸钙40kg、尿素30kg、碳酸氢铵30kg、石灰50kg,一般培养料的碳氮比发酵前为33:l、发酵后为17~18:1;菇房设置通风良好,又能保温、保湿、遮光,排水方便,近水源,周围环境清洁,一般每间菇房栽培面积控制在100m2左右,床架宽双列为1.4~1.5m、单列为0.7m,设置8~9层,床面可用竹子和尼龙网等铺设,顶层与屋盖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利通气,底架离地面不少于33cm,否则蘑菇代谢产生的co:等有害气体沉积于此,不易排除,易感病,层架间距66cm为宜,以便操作。

实施例3:

前发酵预先对稻草对切或碾压,再用0.5%石灰水淋透,假堆2d,牛粪捣碎并充分预湿;建堆:先在地上铺放一层预湿过的稻草,厚10~20cm、宽1.6~2.0m、长8~10m或更长,往草面上撒放预湿过的牛粪,盖满草面为度,其上再铺一层稻草,要求与第一层相同,随后再撒放一层牛粪,这样一层草一层粪直到堆高1.8m左右,顶层用牛粪全面覆盖。氮肥在建堆时一次性加入,否则,后期加入的不能全部被微生物所利用,上床后还易释放游离氨,引起蘑菇菌丝氨中毒,一般在2周内翻堆3~4次,翻堆以堆温下降为准,前发酵结束时,堆肥发酵标准为草料呈咖啡色、扁平、较柔软、有触手感、具有少量氨味或微香甜霉味;后发酵将前发酵培养料搬入菇房,外热加温,1~2d内使菇房温度尽快上升至57~60℃,维持6~8h;随后通风,降至48~52℃,维持4~6d,进行控温发酵,后发酵一般用废汽油桶加热。

实施例4:

二次发酵后,将培养料分层,大致弄平,厚度为20~25cm。料偏干可喷些清水或石灰水,偏湿可在床架上反面凿洞加强通风,含水量控制在62%。

选择菌丝洁白、强壮、无污染的菌种,播种前,操作工具及人员的手须用酒精消毒,取出菌种袋内麦粒,倒入盆皿,将团块掰成粒状,播种量控制在300—400g/m2,先将总用种量的75%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料上,之后,用手将培养料轻轻提起些,通过麦粒滚动均匀散开,“沉人”培养料中,另外,将剩下的25%菌种再撒入菌床面上,并覆盖一层薄薄培养料,轻轻地整理菇床的表面,使其平坦,并稍压实。注意防鼠工作。播种压实之后,一般经12~24h菌丝恢复生长;72h后明显形成菌落;72h后要适当通风,降低床温,以保温、微通风为主,一般播种后12~14d,当穴播的菌丝连成同心圆、混播的菌丝蔓延至菌床2/3左右时覆土,大约栽培100m2需用土粒4.5m3,其中粗土(直径1.5cm)2/3、细土(直径0.5cm)1/3,一般覆土厚度为2.5~3.0cm,覆土要平整,采后还要补土,长乐市一般采用先覆干土,后调湿的方式,菌丝爬到粗土层的2/3时可覆细土,覆土初期仍属发菌阶段,床温尽可能保持在22℃左右,促使菌丝尽快爬上覆土层,每日仅需适当喷水,维持床面湿润,切忌过量、漏床,引起菌丝萎缩,甚至下沉。出菇水,出菇后,菌丝爬上粗土层2/3时,原绒毛状菌丝变粗,开始形成线状,交织出现扭结米粒状大小的小白点,俗称米粒菇,此时,加大喷水量2d,一般每次喷水到细土发亮,水分渗透到粗土的中上部,在重水的冲击下,使原来少量在细土中露头的菌丝压到细土层之间,促使菌丝横向蔓延并结菇;喷出菇水不能过早或过迟,过早会导致出菇部位低,形成“地蕾菇”,畸形菇多,转潮慢;过迟会抬高出菇部位,使子实体在细土层甚至细土层面上形成质菇,还易出现白心菇、空心菇,喷出菇水后应加大通风量,以利细土层水分蒸发,否则粗结的小白点常会因缺氧窒息而死,而粗土层中菌丝又冒出细土层,并易出现细土层菌丝板结。保质水日喷1~2次,以轻喷为主,过2~3d米粒菇转为发圆发硬的小菌蕾,似蚕豆大小时再喷1次重水;维持水为了维持空间相对湿度,满足菇蕾的发育,每天要喷维持水,保持覆土湿润,同时要喷空间、地上、墙上,以保持空间相对湿度。阴雨天不喷;转潮水菇采收后,剔除长根,稍减少喷水量,养菌2~4d,然后逐渐加大喷水量,使下潮菇得到适宜的水分后加快转潮,一般每平方米喷2000~2500ml,2d内分4~5次喷,随后喷维持水直至下潮米粒菇重新形成,再喷出菇水;喷水要因时、因地制宜,一般以覆土手捏会缩、搓会圆、泥不散、不粘水、不漏床为标准。

实施例6:

从现蕾至采收历时4~6d,每潮菇约生长8~10d,间歇10~15d后再出第2潮菇,一般可出6~8批菇,采收期从11月至次年4月中旬,采后要及时补土。菇房要远离发酵房和堆放废料地,房内外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具和进出人员也要清洁和消毒,以杀灭杂菌和害虫;后发酵和覆土57~60℃维持6~8h,48~52℃维持4~6d,覆土可用5%福尔马林喷湿覆土粒,每100kg土粒喷80ml,用薄膜覆盖2d,翻动土粒,1周后无药味时,可封存备用;改善环境因子改变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通气等状况,使之达到蘑菇生长最适宜的条件,可使某些蘑菇病害和杂菌感染率减轻到最低限度,如在子实体发育阶段培养料的温度大于21℃,特别是短期维持27℃,就可能暴发胡桃肉状菌,同样,栽培料的湿度太大和栽培环境通风不良均会引起各种病害发生,因此,要根据菌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进行调控,创造有利于蘑菇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发现病菇要严格消毒处理。注意地面消毒;菇房消毒,可喷2%~5%福尔马林或每28m3用0.5l福尔马林加适量高锰酸钾熏蒸,尽可能提高相对湿度,时间24h,化学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施保功、阿维菌素、漂白粉等,一般用于覆土与菇房的消毒,无菇期时可少量使用已获批准在蘑菇上使用的农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