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毁损山体生态环保低成本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38505发布日期:2019-03-30 08:28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损毁山体的修复方法,具体为一种建设工程毁损山体生态环保低成本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建道路、开山取石、矿山开采、城市扩容等建设开挖山体造成的山体毁损日益严重,原坡度较缓的山地开挖成为陡峭的山崖断面,原有山体上的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不同强度的损害,尤为突出的是在降雨集中的雨季,容易造成山体坍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造成交通阻塞、厂矿停工、村镇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现有对破坏后的损毁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的方法:一是采用在破坏山体上钻孔浇注水泥浆,插入一定粗度的镙纹钢作支架,植入草籽和灌木种子或码放植生袋,在镙纹钢上焊接钢筋网罩住植生袋,以恢复损毁山体;二是依山体浇筑钢筋混泥土框架,框架中回填种植土,植入草种和灌木种子,然后把种植土罩上钢筋网,浇水促进种子发芽,以恢复损毁山体;三是在岩石山体上设计钻孔位,按孔位横纵排列钻孔,注入一定比例水泥砂浆,插入基础钢筋,钢筋在岩石体外留出一定高度,再用钢丝连接各基础钢筋桩,织成剪力框架,然后灌注水泥砂浆,形成种植土层或植生袋框架,待浇注的水泥砂浆框架凝固后,填入种植土层,种上树种、草籽,外罩钢丝网,然后定期浇水养护,以恢复损毁山体。

对于大于70度以上的岩质山体,目前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制作泥浆,拌入草籽,泥浆连同草籽一同喷播在岩壁上,罩上无纺布,定时浇水养护。

现有上述方法的不足之处是:生态环保性差,人力财力投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操作繁杂,管理不便,管理费用高。虽有短时修复效应,如遇上连续干旱,管理缺位时,保水困难,植物会因缺水导致干枯死亡,又有可能回到山体修复前的原状;70度以上的山体,难以生态修复,由于断面较高,坡度较大,植物生长周期长、速度漫、覆盖率低,如遭遇连续大雨冲涮,易造成山体二次泥石流,刚刚恢复的植被连泥带物被冲涮干净,又回到了修复之前的原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建设工程毁损山体生态环保低成本修复方法,它可以低成本实施损毁山体的生态环保修复,操作简易,投入成本低、植物生长快,可将种植土、植物与损毁山体结合为一体,可防止长期干旱和大雨对山体造成的冲涮、滑坡、坍塌等灾害,可阻滞水土流失,能在损毁山体上重建植物的生存土壤环境,能够较快衍生新的损毁山体植被群落,可免除现有损毁山体修复后的长期人工养护、管理费用,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生态环保修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建设工程毁损山体生态环保低成本修复方法是:

a.制作毁损山体生态孔:在毁损山体的坡面,以孔的轴线自水平面向上倾斜15~20度钻入损毁山体,孔间距1000~1500mm,孔深300~400mm,孔径150~200mm,得损毁山体生态孔;

b.制备生态本体:选用深200~250mm,直径130~180mm的长圆柱状无纺布袋或纸袋,将羊粪三份、秸秆碎料二份、长效花肥一份、壤土四份混拌而成的营养土装入无纺布袋或纸袋中,将预培的发芽生根的爬墙类植物、藤本类植物或者灌木类植物的幼苗,移植至无纺布袋或纸袋中的营养土里,培育形成一至二年生植物,得生态本体;

c.制作损毁山体生态坡面:将所述生态本体植入损毁山体生态孔中,确保营养土与植物灌压严实,做到土壤、植物、孔洞三者不留间隙,养护20~30天,植物的根系便能伸入损毁山体的缝隙内定根生长,继续养护,即可形成损毁山体生态坡面。

在毁损山体的坡面打孔,以孔的轴线自水平面向上倾斜15~20度钻入损毁山体,即可使坡面上的雨水合适地流入损毁山体生态孔内,进而渗入损毁山体生态孔周围的缝隙中,又适宜排出过量过急的雨水,增强了损毁山体生态坡面抗旱防涝。

在毁损山体的坡面打孔,以孔的轴线自水平面向上倾斜15~20度钻入损毁山体,依据具体情况和喜好,若干损毁山体生态孔的布局可以呈品字形、三角形、波浪形等进行排列,制备生态本体的植物可选择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一种或者多种,孔的间距、直径、深度可以因地制宜调节,从而制作形成具有多种图案富于变化的更加美丽的损毁山体生态坡面。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坡度大于70°的岩质山体的生态环保低成本修复,一是不受春、夏、秋、冬季节施工限制,且即栽即活,植物根系逐步伸入岩石缝隙,固石吸收养分,无需长期人工养护;二是大量节约山体修复投资成本,免除浇筑混凝土、钢筋罩网等繁杂技术手段,劳动强度低,施工安全;三是操作简便易行,技术容易掌握,管护工作一步到位;四是植物、土壤与山体能够牢固完好结合,植物成活率高、生长快,覆盖岩体面大、迅速,绿化成效显著,能抑制边坡坍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发生,较快形成稳定、持久、新的植物生态群落,达到山体生态修复和治理的目标。

本发明用于建设工程毁损山体生态环保低成本修复,它可以低成本实施损毁山体的生态环保修复,操作简易,投入成本低、植物生长快,可将种植土、植物与损毁山体结合为一体,可防止长期干旱和大雨对山体造成的冲涮、滑坡、坍塌等灾害,可阻滞水土流失,能在损毁山体上重建植物的生存土壤环境,能够较快衍生新的损毁山体植被群落,可免除现有损毁山体修复后的长期人工养护、管理费用,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保修复,效果好,效率高,修复成本降低百分之七十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建设工程毁损山体生态环保低成本修复方法是:

a.制作毁损山体生态孔:在毁损山体的坡面,以孔的轴线自水平面向上倾斜15~20度钻入损毁山体,孔间距1000~1500mm,孔深300~400mm,孔径150~200mm,得损毁山体生态孔;

b.制备生态本体:选用深200~250mm,直径130~180mm的长圆柱状无纺布袋或纸袋,将羊粪三份、秸秆碎料二份、长效花肥一份、壤土四份混拌而成的营养土装入无纺布袋或纸袋中,将预培的发芽生根的爬墙类植物、藤本类植物或者灌木类植物的幼苗,移植至无纺布袋或纸袋中的营养土里,培育形成一至二年生植物,得生态本体;

c.制作损毁山体生态坡面:将所述生态本体植入损毁山体生态孔中,确保营养土与植物灌压严实,做到土壤、植物、孔洞三者不留间隙,养护20~30天,植物的根系便能伸入损毁山体的缝隙内定根生长,继续养护,即可形成损毁山体生态坡面。

本发明具体操作实施时,可使用工程机械制作损毁山体生态孔;人工制作时,可因地制宜搭建脚手架,确保机械钻孔施工和人工制作与种植的安全。

在毁损山体的坡面打孔,以孔的轴线自水平面向上倾斜15~20度钻入损毁山体,是为了填充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养分、生长元素和径流收集天降雨水,保持土壤长期湿润,多余雨水能够自然排捞流出。50~70度岩质坡面,钻孔位由上而下,可以垂直于坡面呈“品”字型排列打孔,孔与孔间距1~1.5m,孔深300~400mm,孔径150~200mm;70~90度岩质坡面,钻孔位由上而下,沿坡面呈“品”字形排列打孔,孔位与岩体断面成15~20°角(以孔的轴线自水平面向上倾斜15~20度),孔与孔间距1~1.5m,孔深300~400mm,孔径150~200mm。如此制作毁损山体生态孔。

本发明根据工程量大小,制备与工程量相当的生态本体的量。选用易腐烂的无纺布袋或纸袋,袋深200~250mm,袋口直径130~180mm,呈长圆柱状。取羊粪三份,秸秆碎渣材料(高粱、玉米秸秆均可)二份,长效花肥一份,腐殖质含量高的壤土四份,混拌成干湿适中的营养土,装入上述无纺布袋或纸袋中,形成营养培植袋。

本发明可选择耐湿、耐旱、抗高温和吸附力强的攀援植物,或生长较快的花灌木作为穗木插条。较为理想的苗木有爬墙类植物,如葛麻藤、爬墙虎、络石等;藤本类植物,如金银花、凌霄等;灌木类植物:如耐瘠薄的胡枝子、黄荆、迎春、黄花槐等。

采用常规预培育苗,采集黄壤土、河砂、玉米砂,制作成砂床。玉米砂铺在底层,利于排水,厚度30~50mm;黄壤土铺在中部,利于生根,厚度160~200mm;河砂铺在上层,利于透气,厚度200~300mm,并进行分箱处理。将选定的上述一种或者多种植物穗条制作成为插条,插条顶端平剪,减少水分蒸发。插条入土端部剪口呈斜面马蹄状,斜口光滑,易于促进插条发芽多生根;插条长150~200mm,插条上留有2~3棵芽苞,插条制作好后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插条插入深度为留下1个芽在土壤表面,定期喷水,保持湿润,待其发芽生根后,便可移植至无纺布袋或纸袋中进行培育,通过人工摘芽或修剪,促其多头分枝,形成一至二年生壮苗(植物),生长繁茂后,便得生态本体。

如通过大棚培育苗木,还需进行常规揭棚炼苗,增强苗木的自然抗性。

本发明制作损毁山体生态坡面,根据苗木配置设计方案和边坡断面现场施工要求,将生态本体运输至现场,植入毁损山体生态孔的孔洞中(也可将生态本体脱袋后的土球连同苗木共同植入),确保营养土与植物灌压严实,做到土壤、植物、孔洞三者不留间隙。

植入生态本体后,根据场地施工季节、天气睛雨状况、土壤干湿程度,即时观察苗木(植物)的生长成活情况,适时适量常规雾化喷水,保持山体苗木润湿不脱水。通过20~30天时间,生态本体的植物根系便可伸入岩石缝隙内定根生长,获得新的稳定、持久的植物生态群落,形成损毁山体生态坡面。这种损毁山体生态坡面可抑制坍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达到建设工程毁损山体生态环保低成本修复的目的,而且治理效果好,效率高,治理修复成本降低百分之七十以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