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10966阅读:7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耳,商品名金耳、金木耳、黄金银耳、黄木耳、金黄银耳、金银耳等,分类学上属,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属,野生金耳主要分布在我国横断山区。金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名贵的食、药用真菌,且一直是云南当地土司进贡皇宫佳丽的珍品;其子实体富含胶质蛋白、味美可口,并含有多种多糖、稀有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具有化痰、止咳、定喘、调气、平肝阳;同时,由于其胶质细腻、洁白润滑、气味清香,可制成护肤、美容品,用于美化皮肤、改善皮肤的功效。

金耳是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云南的食用菌工作者驯化栽培成功的食、药用菌新品种之一。当前,尽管金耳菌种制作和栽培技术已有大量成功报道,如,中国专利(zl89100117.4)报道了一种金耳代料栽培方法;中国专利(zl200410022376.9)提出了金耳栽培种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zl200410022377.3)报道了一种金耳酵母状孢子的培养方法;中国专利(zl103396198b)提出了一种金耳菌种培养基及菌种制备的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1022550.4)公开了金耳栽培种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731953.x)报道了金耳的工厂化栽培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1067843.9)提出了一种金耳高产制种栽培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1080753.3)报道了一种金耳有效菌种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1185541.1)提出了一种金耳袋料栽培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10193207.9公开了一种金耳袋装培育方法。但由于金耳生长需要毛硬革菌属真菌提供营养,同时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才能正常,因此栽培技术难度大,成功率很低。此外,我国袋料金耳的主要栽培方法为“一元”栽培方法,即:常规食用菌栽培通用的,接种、发菌、出菇、采收四个步骤。但金耳采用“二元”栽培方法,即:第一次接种、菌丝体第一阶段培养、第二次接种、封口、菌丝体第二阶段培养和出菇管理等步骤,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栽培技术中易发生烂耳、死耳和病虫害等问题,提出一种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提高金耳出菇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1)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培养:采用65~80%阔叶树木屑、10~15%棉籽壳、9~18%麸皮、1~2%碳酸钙,含水量60~65%,ph为6.5~7.5,常规装袋、灭菌、冷却后,将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种置于23~25℃培养至金耳子实体直径1~5cm;其中阔叶树木屑为不含松脂、丹宁类的壳斗科、蔷薇科、桦木科和杨柳科等木屑,其含水量5~10%,颗粒大小0.3~0.6cm。

(2)栽培袋制作:60~75%阔叶树木屑、5~10%棉籽壳、18~26%麦麸、1~2%糖、1~2%轻质碳酸钙,含水量为55~63%,ph为6.5~7.5,装入塑料袋、扎口,在121~126℃下灭菌1.5~2小时,冷却至室温备用;

(3)第一次接种: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打孔机在栽培袋的侧面打2~4个孔,每个孔深1~3cm,将5~10g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入每个孔中,采用菌种套袋封口;

(4)菌丝体第一阶段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0~28℃、空气相对湿度50~70%、黑暗条件下培养15~25天;

(5)第二次接种:在洁净环境中,在第一次接种口处侧面打2~4个新孔每个孔深0.5~1cm,接入直径0.5~1.5cm的金耳新鲜子实体;

(6)封口:采用封口胶带将第二次接种后的接种口密封;

(7)菌丝体第二阶段培养:将封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18~25℃、空气相对湿度60~75%、光照强度500~1800lx,培养3~7天至金耳原基将封口胶带顶开;

(8)出菇管理:开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0~26℃、湿度85~95%、二氧化碳浓度≤400ppm,光照强度500~8000lx,培养20~25天至金耳子实体瓣片全部打开并呈金黄色,既可采收。

本发明解决了易发生烂耳、死耳和病虫害危害严重等问题,提高了金耳出菇率,且操作简单、重复性高、周期短(38~65天)、成本低、标准可控,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商业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尽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的技术或产品,均为现有技术或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本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培养:采用80%阔叶树木屑、10%棉籽壳、9%麸皮、1%碳酸钙,含水量63%,ph为6.5,常规装袋、灭菌、冷却后,将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种置于25℃培养至金耳子实体直径5cm;其中阔叶树木屑为不含松脂、丹宁类的壳斗科,其含水量5%,颗粒大小0.5cm;

(2)栽培袋制作:75%阔叶树木屑、5%棉籽壳、18%麦麸、1%糖、1%轻质碳酸钙,含水量为55%,ph为7,装入14*27*0.05cm聚丙烯塑料袋、扎口,在126℃下灭菌1.5小时,冷却至室温备用;

(3)第一次接种: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打孔机在栽培袋的侧面打2个孔,每个孔深3cm,将10g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入每个孔中,采用塑料胶带封口;

(4)菌丝体第一阶段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6℃、空气相对湿度50%、黑暗条件下培养23天;

(5)第二次接种:在洁净环境中,在第一次接种口处侧面打2个新孔每个孔深0.5cm,接入直径1cm的金耳新鲜子实体;

(6)封口:采用医用封口胶带将第二次接种后的接种口密封;

(7)菌丝体第二阶段培养:将封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5℃、空气相对湿度70%、光照强度500lx,培养3天至金耳原基将封口胶带顶开;

(8)出菇管理:开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3℃、湿度95%、二氧化碳浓度≤400ppm,光照强度3000lx,培养25天至金耳子实体瓣片全部打开并呈金黄色,既可采收。

实施例2:本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培养:采用65%阔叶树木屑、15%棉籽壳、18%麸皮、2%碳酸钙,含水量65%,ph为7.5,常规装袋、灭菌、冷却后,将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种置于23℃培养至金耳子实体直径1cm;其中阔叶树木屑为蔷薇科,其含水量10%,颗粒大小0.6cm;

(2)栽培袋制作:70%阔叶树木屑、5%棉籽壳、18%麦麸、1.3%糖、1.5%轻质碳酸钙,含水量为63%,ph为6.5,装入14*45*0.05cm聚丙烯塑料袋、扎口,在125℃下灭菌2小时,冷却至室温备用;

(3)第一次接种: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打孔机在栽培袋的侧面打4个孔,每个孔深3cm,将10g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入每个孔中,采用塑食用菌常用聚乙烯菌种套袋封口;

(4)菌丝体第一阶段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8℃、空气相对湿度50%、黑暗条件下培养25天;

(5)第二次接种:在洁净环境中,在第一次接种口处侧面打4个新孔每个孔深1cm,接入直径1.5cm的金耳新鲜子实体;

(6)封口:采用无毒、无残留塑料封口胶带将第二次接种后的接种口密封;

(7)菌丝体第二阶段培养:将封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5℃、空气相对湿度75%、光照强度1800lx,培养7天至金耳原基将封口胶带顶开;

(8)出菇管理:开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0℃、湿度90%、二氧化碳浓度≤400ppm,光照强度5000lx,培养24天至金耳子实体瓣片全部打开并呈金黄色,既可采收。

实施例3:本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培养:采用65%阔叶树木屑、14%棉籽壳、18%麸皮、2%碳酸钙,含水量64%,ph为7,常规装袋、灭菌、冷却后,将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种置于24℃培养至金耳子实体直径14cm;其中阔叶树木屑为桦木科,其含水量8%,颗粒大小0.3cm;

(2)栽培袋制作:63%阔叶树木屑、10%棉籽壳、26%麦麸、2%糖、2%轻质碳酸钙,含水量为56%,ph为7.5,装入14*27*0.05cm聚丙烯塑料袋、扎口,在124℃下灭菌1.6小时,冷却至室温备用;

(3)第一次接种: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打孔机在栽培袋的侧面打2个孔,每个孔深1cm,将8g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入每个孔中,采用塑料胶带将菌种套袋封口;

(4)菌丝体第一阶段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0℃、空气相对湿度70%、黑暗条件下培养15天;

(5)第二次接种:在洁净环境中,在第一次接种口处侧面打2个新孔每个孔深0.6cm,接入直径1cm的金耳新鲜子实体;

(6)封口:采用纸胶带将第二次接种后的接种口密封;

(7)菌丝体第二阶段培养:将封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18℃、空气相对湿度60%、光照强度600lx,培养5天至金耳原基将封口胶带顶开;

(8)出菇管理:开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5℃、湿度90%、二氧化碳浓度≤400ppm,光照强度500lx,培养22天至金耳子实体瓣片全部打开并呈金黄色,既可采收。

实施例4:本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培养:采用68%阔叶树木屑、15%棉籽壳、15%麸皮、2%碳酸钙,含水量65%,ph为7.2,常规装袋、灭菌、冷却后,将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种置于23℃培养至金耳子实体直径5cm;其中阔叶树木屑为杨柳科,其含水量6%,颗粒大小0.4cm;

(2)栽培袋制作:60%阔叶树木屑、9%棉籽壳、21%麦麸、2%糖、2%轻质碳酸钙,含水量为55%,ph为6.8,装入14*27*0.05cm聚丙烯塑料袋、扎口,在121℃下灭菌1.5小时,冷却至室温备用;

(3)第一次接种: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打孔机在栽培袋的侧面打2个孔,每个孔深1cm,将5g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入每个孔中,采用塑料胶带将菌种套袋封口;

(4)菌丝体第一阶段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5℃、空气相对湿度70%、黑暗条件下培养18天;

(5)第二次接种:在洁净环境中,在第一次接种口处侧面打2个新孔每个孔深0.5cm,接入直径0.7cm的金耳新鲜子实体;

(6)封口:采用纸胶带将第二次接种后的接种口密封;

(7)菌丝体第二阶段培养:将封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18℃、空气相对湿度60%、光照强度800lx,培养7天至金耳原基将封口胶带顶开;

(8)出菇管理:开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5℃、湿度85%、二氧化碳浓度≤400ppm,光照强度6000lx,培养20天至金耳子实体瓣片全部打开并呈金黄色,既可采收。

实施例5:本袋料金耳二元栽培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培养:采用70%阔叶树木屑、13%棉籽壳、10%麸皮、1.5%碳酸钙,含水量60%,ph为6.8,常规装袋、灭菌、冷却后,将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种置于25℃培养至金耳子实体直径3cm;其中阔叶树木屑为不含松脂、丹宁类的壳斗科,其含水量5%,颗粒大小0.5cm;

(2)栽培袋制作:65%阔叶树木屑、7%棉籽壳、20%麦麸、1.5%糖、1.6%轻质碳酸钙,含水量为60%,ph为7.3,装入14*45*0.05cm聚丙烯塑料袋、扎口,在123℃下灭菌1.3小时,冷却至室温备用;

(3)第一次接种: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打孔机在栽培袋的侧面打3个孔,每个孔深2cm,将7g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菌丝体接入每个孔中,采用塑料胶带将菌种套袋封口;

(4)菌丝体第一阶段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3℃、空气相对湿度60%、黑暗条件下培养20天;

(5)第二次接种:在洁净环境中,在第一次接种口处侧面打3个新孔每个孔深0.8cm,接入直径0.5cm的金耳新鲜子实体;

(6)封口:采用医用封口胶带将第二次接种后的接种口密封;

(7)菌丝体第二阶段培养:将封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0℃、空气相对湿度65%、光照强度1500lx,培养4天至金耳原基将封口胶带顶开;

(8)出菇管理:开口后的菌袋置于温室,温度为26℃、湿度88%、二氧化碳浓度≤400ppm,光照强度8000lx,培养23天至金耳子实体瓣片全部打开并呈金黄色,既可采收。

上面对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作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所述内容,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对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做出各种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