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葱培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1526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用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葱培土机。



背景技术:

目前大葱培土一般都是手动进行的,费时费力,有些机器也能给大葱培土,如申请号为2016100124785的一项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斗轮式培土机》,其采用斗轮连续旋转的方式取土,这种取土方式会在田垄上造成明显的沟槽,不利于农民日后行走,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培土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葱培土机,采用连杆驱动土铲进行铲土的方式,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铲土效率高,且由于土铲是在行进过程中间歇铲土,所以不会在田垄上造成明显的沟槽,有利于农民日后在田垄间行走。

本发明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葱培土机,包括机架、输送带支架、输送皮带、翅板、电动轮、分土槽、支撑电缸、伺服电机、车轮、步进电机、曲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固定杆、土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是一个长方形框架,机架前端设有分土槽,机架两侧各设有两个支撑电缸,支撑电缸的伸缩杆下端部设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电机轴端部设有车轮,机架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平行的输送带支架,两个输送带支架是向前倾斜放置的,输送带支架的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电动轮,电动轮外侧安装有输送皮带,输送皮带外侧设有若干翅板;机架的尾部横梁上方安装有一个方形电机安装座,机架的尾部横梁前部安装有一个铰支座,铰支座上转动安装有一个第三连杆,第三连杆前端部与固定杆中部铰接,固定杆的上端部与第一连杆的前端部铰接,第一连杆的后部与曲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步进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的第二连杆一端与第一连杆铰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杆铰接,固定杆下部安装有土铲。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动轮内置电动机,通电后可以旋转。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连杆驱动土铲进行铲土的方式,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铲土效率高,且由于土铲是在行进过程中间歇铲土,所以不会在田垄上造成明显的沟槽,有利于农民日后在田垄间行走。

2.由于采用输送皮带运输土壤并通过分土槽将土壤分流到大葱根部,可以使培土作业更加均匀、整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装配图。

附图标号:1-机架;2-输送带支架;3-输送皮带;4-翅板;5-电动轮;6-分土槽;7-支撑电缸;8-伺服电机;9-车轮;10-步进电机;11-曲柄;12-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第三连杆;15-固定杆;16-土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大葱培土机,包括机架1、输送带支架2、输送皮带3、翅板4、电动轮5、分土槽6、支撑电缸7、伺服电机8、车轮9、步进电机10、曲柄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4、固定杆15、土铲1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1是一个长方形框架,机架1前端设有分土槽6,机架1两侧各设有两个支撑电缸7,支撑电缸7的伸缩杆下端部设有伺服电机8,伺服电机8的电机轴端部设有车轮9,机架1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平行的输送带支架2,两个输送带支架2是向前倾斜放置的,输送带支架2的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电动轮5,电动轮5外侧安装有输送皮带3,输送皮带3外侧设有若干翅板4;机架1的尾部横梁上方安装有一个方形电机安装座,机架1的尾部横梁前部安装有一个铰支座,铰支座上转动安装有一个第三连杆14,第三连杆14前端部与固定杆15中部铰接,固定杆15的上端部与第一连杆12的前端部铰接,第一连杆12的后部与曲柄11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2的另一端固定在步进电机10的电机轴上,所述的第二连杆13一端与第一连杆12铰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杆14铰接,固定杆15下部安装有土铲16。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动轮5内置电动机,通电后可以旋转。

本发明工作原理:本发明在使用时首先将本机器放到两列大葱之间,然后通过四个伺服电机8驱动车轮9行走,在铲土的时候通过步进电机10带动曲柄11转动,曲柄11通过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4带动固定杆15、土铲16向下、向前铲土并把土壤铲到输送皮带3的翅板4上,输送皮带3将土壤输送到分土槽6上方,土壤从分土槽6两侧流到大葱根部,自动完成培土作业。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葱培土机,包括机架、输送带支架、输送皮带、翅板、电动轮、分土槽、支撑电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是一个长方形框架,机架前端设有分土槽,机架两侧各设有两个支撑电缸,支撑电缸的伸缩杆下端部设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电机轴端部设有车轮,机架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平行的输送带支架,本发明采用连杆驱动土铲进行铲土的方式,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铲土效率高,且由于土铲是在行进过程中间歇铲土,所以不会在田垄上造成明显的沟槽,有利于农民日后在田垄间行走。

技术研发人员:柳忠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柳忠洋
技术研发日:2017.12.05
技术公布日:2018.03.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