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温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1342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通风温室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通风温室。



背景技术:

日光温室及大棚通风换气主要是通过前屋面上设置的通风口进行自然通风。通风口指两片棚膜之间的空隙,靠拉人工拽风口控制绳方法调节风口的开关及大小,以达到开放关闭上下风口、进行通风换气,调节室内温度、空气湿度、补充二氧化碳或排出有害气体等目的。

通风口一般设置上下两排,也有地区只保留了上排通风口。上风口通常设在近屋脊处,当冬季外界气温较低时,温室主要通过上风口进行通风。下风口通常设在距前屋面底角l米左右。它主要起进气作用,通风后对室内湿、气、温环境影响较大,当外界气温较高或室内温度过高,仅靠上排通风口进行通风、降温效果较差时,则主要靠下风口进行通风。在冬季,下风口通常只在用于临时性排湿时打开。

根据通风口设计要求,日光温室及大棚的前屋面棚膜安装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留上下两排风口需使用“3块棚膜覆盖方式”—由温室前屋面顶部到底部依次使用“小—大—小”3块棚膜覆盖,3块棚膜的长度略大于温室前屋面长度,上、下两块小棚膜宽1~1.5米,中间为大块棚膜,宽2~3米(根据实际调节);另一种是只保留上风口的使用“2块棚膜覆盖方式”—由温室前屋面顶部到底部依次使用“小—大”2块棚膜覆盖,上棚膜宽约1米~1.5米,下棚膜从距顶部1米处直接到达温室底部。

目前主要应用的“3块式”及“2块式”的棚膜安装方法都存在许多弊端。

为了将棚膜更好的固定,防止大风破坏等,每一片棚膜的上缘都需固定牢固,中部及下部的棚膜安装后需用铁丝将棚膜线固定在前坡面每根钢架上,尤其安装大块棚膜时,安装位置普遍在2米以上,需要人骑在钢架上,不仅人工作业量大,安全性也较低。且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农民老龄化趋势严重,目前安装棚膜的方式更加凸显了其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设计新型温室自动化通风系统,改良传统棚膜安装方式,提供一种通风温室,该通风温室通过在温室顶部设置天窗和天窗开关控制组件,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解决了传统安装棚膜技术的安全隐患,且密封保温效果好,可以灵活控制温室的通风量,满足温室作物在不同季节需要的不同通风效果与室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温室,所述通风温室包括由棚膜构成的棚面、温室骨架拱杆、温室顶部固定杆、天窗和天窗开关控制组件,其中,所述棚膜铺设在所述温室骨架拱杆和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上,所述天窗设置在所述通风温室的顶部,与所述天窗开关控制组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天窗开关控制组件包括:自动化遥控配电盒、转成电机、传动轴和天窗支架,所述天窗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天窗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天窗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轴活动连接,所述传动轴、所述转成电机和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依次顺序连接。

优选地,所述天窗支架与所述传动轴的连接方式为:所述天窗支架为齿条状,所述传动轴侧面与所述天窗支架连接处具有齿压,且所述天窗支架的齿条与所述传动轴上的齿压啮合连接,使得所述天窗支架连带所述天窗能够随着所述传动轴的转动而移动。

优选地,所述通风温室为单坡拱型屋顶温室。

优选地,所述天窗设置在所述通风温室的前屋面脊部,与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温室骨架拱杆长度的10-12.5%。

优选地,所述棚膜为多块棚膜。

优选地,所述棚膜为2块棚膜,包括第一棚膜和第二棚膜,且所述第一棚膜和所述第二棚膜部分重叠形成下风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棚膜与所述第二棚膜的长度相同,且大于所述通风温室的纵向长度,所述第一棚膜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棚膜的宽度,且小于所述保温棚骨架拱杆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棚膜和所述第二棚膜重叠部分面积为所述第二棚膜的面积的15-2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温室通过设置天窗与天窗开关控制组件,与两块棚膜形成的下风口形成新型温室自动化通风系统,使温室通风量的控制变得简单、方便,更容易满足温室作物在不同季节需要的不同通风效果与室温;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温室与传统的“3块式”及“2块式”的棚膜覆盖的温室相比具有更好的密封保温效果,更有利于增加冬季温室内的室温;

(3)传统棚膜安装方式的改良,大大节约了人力安装成本,解决了传统安装棚膜技术的安全隐患,经济性好,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温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温室中天窗和天窗开关控制组件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温室骨架拱杆 2、温室顶部固定杆

3、天窗 4、自动化遥控配电盒

5、转成电机 6、传动轴

7、天窗支架 8、第一棚膜

9、第二棚膜 10、下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风温室,如图1所示,所述通风温室包括由棚膜构成的棚面、温室骨架拱杆1、温室顶部固定杆2、天窗3和天窗开关控制组件,其中,所述棚膜铺设在所述温室骨架拱杆1和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上,所述天窗3设置在所述通风温室的顶部,与所述天窗开关控制组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温室中,与所述天窗3连接的所述天窗开关控制组件可以自动地控制所述天窗3的开合,使得温室的通风控制变得简单、方便,更容易满足温室作物在不同季节需要的不同通风效果与室温。

根据本实用新型,为了便于所述天窗3的安装,所述天窗3优选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温室骨架拱杆1之间。为了使所述天窗3与棚膜构成的下风口形成的通风系统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所述天窗3优选设置在靠近棚顶的一侧。并且所述天窗3的位置优选设置在所述温室骨架拱杆1的顶端的呈直线状的部分,这样可以使所述天窗3设置为平面形状,而无需设置成曲面形状。在安装所述天窗3和所述棚膜时,首先将棚膜覆盖铺设在所述温室骨架拱杆1和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上,并用卡槽将棚膜的上缘及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通风温室的顶部固定杆及两侧山墙上,之后将预先设计好的所述天窗3设置位置部分的棚膜扣除,用卡槽将所述天窗3四周的棚膜固定,再将所述天窗3的窗框焊接在所述两个相邻的所述温室骨架拱杆1上,并安装所述天窗3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天窗3的数量可以根据所述通风温室的纵向长度来确定,优选为多个。同理地,所述天窗3的尺寸可以根据所述天窗3设置的数量和所述通风温室的棚面面积来确定,优选地,所述天窗3的长度与两根相邻温室骨架拱杆1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天窗3的宽度可以为所述通风温室的温室骨架拱杆1长度的10-12.5%,这样可以使所述天窗3位于所述骨架拱杆1顶端的呈直线状的部分,而无需设置成曲面形状,并且使所述通风温室兼具良好的通风性和密封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天窗开关控制组件包括: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转成电机5、传动轴6和天窗支架7,所述天窗支架7的一端与所述天窗3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天窗支架7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轴6活动连接,所述传动轴6、所述转成电机5和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依次顺序连接。这样设置,使得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作为开关控制所述转成电机5的正向或反向运作,进而带动所述传动轴6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连带所述天窗支架7随着所述传动轴6移动,最终带动所述天窗3的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天窗支架7与所述传动轴6的连接方式为:所述天窗支架7为齿条状,所述传动轴6侧面与所述天窗支架7连接处具有齿压,且所述天窗支架7的齿条与所述传动轴6上的齿压啮合连接,使得所述天窗支架7连带所述天窗3能够随着所述传动轴6的转动而移动。

优选情况下,所述传动轴6侧面与所述天窗支架7连接处还设置有管卡,这样可以保障所述天窗支架7的移动路线不会偏离所述齿压所在的位置。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固定在所述通风温室的一侧山墙上,所述转成电机5固定在所述通风温室内部的钢架上,所述传动轴6位于所述天窗3的下方,平行于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搭在所述通风温室内部的钢架上,安装时需要保证所述传动轴6穿过所述转成电机5的中心孔,与所述转成电机5连接在一起,所述天窗支架7为弧形齿条状,所述传动轴6侧面与所述天窗支架7连接处具有齿压,将所述天窗支架7的一端的齿条插入所述传动轴6的齿压内,使所述天窗支架7的齿条与所述传动轴6上的齿压啮合连接,并通过管卡固定其活动轨迹,所述天窗支架7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和窗体下部固定连接,连接后所述天窗支架7必须和所述传动轴6垂直以保证在开窗的过程中所述天窗支架7能够伸缩自如。当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开启时,可以控制所述转成电机5的正向或反向运作,并通过联轴器带动所述传动轴6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再带动所述传动轴6上的所述天窗支架7上下移动使所述天窗3开启或闭合。

优选情况下,所述通风温室为单坡拱型屋顶温室。这种温室的山墙和后墙用砖或石头砌筑而成,后屋面覆盖水泥预制板,保温效果好,土地利用率高,足够提供暖温带、亚热带甚至热带植物越冬或冬季促成栽培各种蔬菜、花卉所需要的室温,并且结构简单、建造方便、造价低廉、易于维修,便于大面积推广。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天窗3优选设置在所述通风温室的前屋面脊部,与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温室骨架拱杆1长度的10-12.5%。这样可以保障所述天窗3与温室棚膜形成的下风口之间具有合适的高度差,更有利于所述天窗3开启时,温室内外的空气对流,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为了使所述棚膜可以与所述通风温室顶部设置的所述天窗3形成的上风口配合作用,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所述棚膜优选为多块棚膜。这样,多块棚膜依次部分重叠铺设时,相邻两块棚膜之间的重叠部分可以形成风口,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相邻两块棚膜形成的风口的开合,配合所述天窗3的开合,可以获得良好的空气对流效果。

优选情况下,为了更容易地控制相邻两块棚膜形成的风口的开合,仅需形成一个风口,同时,为了便于棚膜的安装,所述棚膜为2块棚膜,包括第一棚膜8和第二棚膜9,且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部分重叠形成下风口10。

优选情况下,铺设棚膜时,首先由温室前屋面顶部至底部顺着温室骨架拱杆1的延伸方向依次将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覆盖铺设于所述温室骨架拱杆1和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上,其中,所述第一棚膜8的上边缘通过卡槽固定在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上,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搭界部分所述第一棚膜8的下边缘的内表面要压在所述第二棚膜9的上边缘的外表面之上,然后将所述第二棚膜9的下边缘掩埋在所述通风温室骨架拱杆1底部固定处的土壤里,第二棚膜9安装后需要用铁丝将棚膜线固定在所述通风温室的前坡面的每根温室骨架拱杆1上。这样可以将棚膜更好的固定,防止大风破坏所述棚面,同时防止下雨时,雨水渗入棚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棚膜8与所述第二棚膜9的长度优选为相同,且稍大于所述通风温室的纵向长度,这样有利于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在所述通风温室的山墙上的固定。所述第一棚膜8的宽度优选大于所述第二棚膜9的宽度,且小于所述保温棚骨架拱杆1的长度。这样可以使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搭界的部分位于所述通风温室棚面的相对靠下的位置,从而保障棚面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促进所述通风温室内作物的生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重叠部分面积需要足够大,使得所述重叠部分开启时形成的下风口的通风量与所述天窗3开启时形成的上风口的通风量能够形成空气对流。优选地,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重叠部分面积可以为所述第二棚膜9的面积的15-20%。当所述重叠部分面积过小时,所述第一棚膜8易被大风吹开,甚至破坏棚面;所述重叠部分过大时,会加大相邻两块棚膜搭界部分的开合的控制难度。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温室纵向长度为70米,宽度为9米,所述通风温室包括由棚膜构成的棚面、长度为9.2米的温室骨架拱杆1、长度为70米的温室顶部固定杆2和8扇相同的长度为1.1米、宽度为0.6米的天窗3,以及控制天窗开合的与每扇天窗3配套设置的相同的8个天窗支架7、转成电机5、传动轴6和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其中,8扇所述天窗3沿着所述通风温室的纵向方向,等间距地与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平行设置在所述通风温室的前屋面脊部,并且与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之间的距离为1米。如图1所示,每扇所述天窗3设置在所述通风温室的前屋面脊部两个相邻的所述温室骨架拱杆1之间靠近棚顶的一侧。所述棚膜包括长度为80米、宽度为8米的第一棚膜8和长度为80米、宽度为2米的第二棚膜9,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由温室前屋面顶部至底部顺着温室骨架拱杆1的延伸方向依次铺设,并且搭界部分所述第一棚膜8的下边缘的内表面要压在所述第二棚膜9的上边缘的外表面之上,搭界部分宽度为0.2米。所述第一棚膜8的上边缘通过卡槽固定在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上,所述第二棚膜9的下边缘掩埋在所述通风温室骨架拱杆1底部固定处的土壤里。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固定在所述通风温室的一侧山墙上,所述转成电机5固定在所述通风温室内部的钢架上,所述传动轴6位于所述天窗3的下方,平行于所述温室顶部固定杆2搭在所述通风温室内部的钢架上,并且所述转成电机5和所述传动轴6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2所示,所述传动轴6穿过所述转成电机5的中心孔,与所述转成电机5输出轴连接在一起,所述天窗支架7为弧形齿条状,所述传动轴6侧面与所述天窗支架7连接处具有齿压,所述天窗支架7的一端的齿条插入所述传动轴6的齿压内,与所述传动轴6上的齿压啮合连接,所述天窗支架7的另一端与所述天窗3的窗体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天窗支架7和所述传动轴6垂直设置,在开窗的过程中所述天窗支架7能够伸缩自如。

当所述通风温室需要通风时,开启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控制所述转成电机5的反向运作,并带动所述传动轴6逆时针转动,再带动所述传动轴6上的8个所述天窗支架7向上移动使所述8扇天窗3开启,当所述天窗3开到最大时,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自动关闭,使所述天窗开关控制组件停止运行。根据所述通风温室的通风效果要求,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重叠部分形成的下风口可选地通过棚膜控制绳的拉拽控制开合程度。

当所述通风温室需要密封保温时,开启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控制所述转成电机5的正向运作,并带动所述传动轴6顺时针转动,再带动所述传动轴6上的8个所述天窗支架7向下移动使所述8扇天窗3关闭,并通过棚膜控制绳拉拽所述第二棚膜9,关闭所述第一棚膜8和所述第二棚膜9重叠部分形成的下风口。当所述天窗3完全关闭时,所述自动化遥控配电盒4自动关闭,使所述天窗开关控制组件停止运行。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