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2215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农田残膜回收机具,具体涉及一种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



背景技术:

随着20世纪中期以来地膜覆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农田残膜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而且绝大部分地区使用的以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为原料的地膜即使埋于土壤中200年也不易降解。农田残膜造成了阻碍土壤水气流动、影响作物生长和微生物繁殖、降低土壤肥力以及造成人们视觉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采用机械回收方式是目前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残膜污染治理途径之一,研发经济实用的残膜回收机也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

目前现有的残膜回收机对地膜的厚度要求相对较高,一般需≥0.01mm,尤其秋后残膜回收多采用复式作业的方式,结构复杂,操作繁琐,购置、使用和维护成本高,并且传统的耙齿式残膜回收机还有脱膜困难,土质适用性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包括机架、起膜装置和两个耙膜装置;

所述机架包括滚动装置、两个固定梁及平行设置的前梁、中梁和后梁,所述前梁、中梁和后梁一端均与一个所述固定梁固定连接,所述前梁、中梁和后梁另一端均与另一个所述固定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梁、前梁、中梁和后梁构成了一个框架结构,所述滚动装置包括两个滚轮及转轴,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下面并与所述框架结构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滚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两侧,一个所述滚轮与所述转轴一端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滚轮与所述转轴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中梁和所述后梁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前梁上设置有两个连杆;

两个所述起膜装置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所述起膜装置包括起膜铲和固定杆,所述起膜铲与所述固定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前梁可拆卸连接;

所述耙膜装置包括液压缸、牵引杆、两个耙膜杆和均匀设置在所述耙膜杆上且与所述第一通孔配合的若干耙齿,所述液压缸包括缸筒和与所述缸筒滑动连接的活塞杆,所述牵引杆一端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牵引杆另一端还通过两个撑杆与一个所述耙膜杆固定连接,所述牵引杆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耙膜杆固定连接。

所述起膜装置还包括定位块、两个定位栓和四个固定螺栓,所述定位块中间沿垂直方向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长度与所述固定杆的长度相同,所述通槽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杆的宽度,所述通槽两侧沿垂直方向均开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梁的高度,所述定位栓为“U”型,所述定位栓两端均设有与所述固定螺栓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固定杆穿过所述通槽,所述前梁与所述固定杆抵接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之间,,一个所述定位栓两端分别穿过所述通槽一侧的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并与所述固定螺栓螺接,另一个所述定位栓两端分别穿过所述通槽另一侧的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并与所述固定螺栓螺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结构简单,回收效率高、结构简单,具有起膜、捡膜的功能,经济实用,能够适用于当前绝大部分厚度的地膜回收作业,包括厚度仅为0.004mm的超薄地膜,同时具有自动脱膜功能。该回收机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容易、维护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残膜回收机对地膜厚度要求高、结构复杂、脱膜困难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的结构示意图(捡拾地膜工作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的结构示意图(脱膜工作状态);

图3为起膜装置与机架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铲耙式农田残膜回收机,具体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机架、起膜装置和两个耙膜装置,起膜装置安装在机架底部前端,一次高效完成松土起膜、切断根茬、膜土分离等几项作业。

机架包括滚动装置、两个固定梁1及平行设置的前梁2、中梁3和后梁4,前梁2、中梁3和后梁4一端均与一个固定梁1固定连接,前梁2、中梁3和后梁4另一端均与另一个固定梁1固定连接,固定梁1、前梁2、中梁3和后梁4构成了一个框架结构,滚动装置包括两个滚轮5及转轴6,转轴6设置在框架结构下面并与框架结构固定连接,两个滚轮5分别设置在框架结构两侧,一个滚轮5与转轴6一端转动连接,另一个滚轮5与转轴6另一端转动连接,中梁3和后梁4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7,前梁2上设置有两个连杆8;

两个起膜装置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起膜装置包括起膜铲9和固定杆10,起膜铲9与固定杆10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杆10与前梁2可拆卸连接。可根据不同种植模式调整起膜铲10间距和深度,提高残膜回收机的适应能力。在起膜过程中,起膜铲10从膜外侧切入,耕松膜两侧的压膜土,同时切断作物根茬,并有效地将地膜从土中分离,以方便耙膜装置高效回收残膜,提高残膜回收率。

耙膜装置包括液压缸11、牵引杆12、两个耙膜杆13和均匀设置在耙膜杆13上且与第一通孔7配合的若干耙齿14,液压缸11包括缸筒和与缸筒滑动连接的活塞杆,牵引杆12一端与活塞杆固定连接,牵引杆12另一端还通过两个撑杆15与一个耙膜杆13固定连接,牵引杆12另一端与另一个耙膜杆1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的,本实施例中起膜装置还包括定位块16、两个定位栓17和四个固定螺栓18,定位块16中间沿垂直方向设有通槽,通槽的长度与固定杆10的长度相同,通槽的宽度小于固定杆10的宽度,通槽两侧沿垂直方向均开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固定梁1的高度,定位栓17为“U”型,定位栓17两端均设有与固定螺栓18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固定杆10穿过通槽,前梁2与固定杆10抵接且位于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之间,一个定位栓17两端分别穿过通槽一侧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并与固定螺栓18螺接,另一个定位栓17两端分别穿过通槽另一侧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并与固定螺栓18螺接,定位栓17将固定梁1与固定杆10绑扎牢靠。在实际应用时,两个固定杆10在固定梁1上的间距和位置可根据需要确定,确定好之后将固定杆10放入定位块16的通槽内,可上下调节固定杆10时起膜铲9到达合适的高度,最后通过定位块16、定位栓17和固定螺栓18将固定杆10固定牢靠。通过上述结构,可达到起膜铲9高度及两个起膜铲9之间的间距可调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液压缸11和牵引杆12构成伸缩结构,液压缸11的吸油回油作业带动活塞杆在缸筒内来回伸缩,活塞杆再带动牵引杆12做伸缩运动,牵引杆12进而带动耙齿14运动。前梁2上的连杆8和缸筒前端的耳环均与动力机构连接,本实施例中动力机构可为拖拉机,同时缸筒上连接进油管和回油管,拖拉机内设有与进油管和回油管连接的操作手柄。

如图1所示,回收机的拾膜作业过程为:液压缸11缸筒上的进油管进油,活塞杆受液压油压力作用向外伸出,进而带动牵引杆12向下运动,牵引杆12进而带动耙齿14穿过第一通孔7伸入到土壤中,在拖拉机前进过程中,整个机架在滚动装置的带动下与拖拉机同步前进,耙齿14搂拾土壤表面和内部的农田残膜,并使残膜缠绕在耙齿上。

如图2所示,回收机的拾膜作业过程为:当耙齿14残膜缠绕过多或停止搂拾,停止回收作业,此时液压缸11缸筒上的回油管回油,缸筒内液压油减少,活塞杆受压减小向缸筒内回收,进而带动牵引杆12向上运动,牵引杆12进而带动耙齿14穿过第一通孔7向上运动,耙齿14收缩通过中梁5和后梁6上的第一通孔7时,中梁5和后梁6阻挡耙齿14上缠绕的残膜自动脱落,达到自动脱膜的效果。

通过耙膜装置一般能够高效搂拾农田中的残膜,即使厚度仅为0.004mm的超薄地膜,总体能使农田0-8cm土壤地膜残留量降低到10%以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