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5365阅读:7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挡土墙块体,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



背景技术:

挡土墙主要是设置在山坡坡面上,用以防止土石崩落而造成危险;或者设于河流的两侧河堤上,用以避免堤边塌陷而影响河流的流路。传统浆砌石挡墙与混凝土挡墙仅仅只起到了一个保护水土流失的作用,对于景观没有什么帮助,更谈不上对生态环境有保护作用,正因如此,生态挡土墙应用而生。

生态挡土墙主要由预制的挡土墙块体干垒码置而成,具有墙体形式灵活多样等优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生态挡土墙可以进行植物栽培,不仅更加美观,而且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在水下的挡土墙却会破坏河道中的水生物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水下生态平衡。目前也出现了一种生态鱼巢形挡土墙块体,如中国专利号ZL201620252970.5,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10月12日,实用新型名称为:挡土墙的生态鱼巢型块体结构,该申请案的生态鱼巢型块体结构,包括主体,该主体的中部设有一通孔,该主体的两侧设有凹缺口,该主体的后端面为平直面,前端面为弧形面,前端面的中部内凹形成竖向藏乱槽,并且该主体的顶面下凹形成纵向藏卵槽,该纵向藏卵槽贯通于该通孔和该竖向藏卵槽之间,主体的外表面设有经纬交错的纹理凹槽和密布有凹点,有利于河道下的鱼产卵时附着在这些槽和凹点中,而不会被水冲走,利于鱼类繁殖。该申请案的鱼巢型块体为鱼类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达到了平衡水下生态的作用,但是其竖向藏乱槽设置较浅,在水流较为湍急的情况下,鱼卵很容易被水冲走,并且该鱼巢型块体的前后宽度一致,不利于挡土墙转弯,我们知道,大部分河道都是弯曲的,因此挡土墙存在很多转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申请案中的鱼巢型块体就难以适用了。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鱼巢型挡土墙块体难以适用于挡土墙转弯、提供鱼类生存空间小等不足,提供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利用主体侧前方延伸出的伸出臂形成鱼巢,鱼巢尺寸更大,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且鱼巢块体的前部宽度大于尾部的宽度,便于挡土墙转弯设计,实用性更强,且有助于挡土墙的结构稳固性。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包括主体,所述的主体的中部设有贯穿的碎石填充孔,所述的主体的尾部设有向两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的主体的前部设有两个对称且向侧前方延伸的伸出臂,且两个伸出臂之间形成鱼巢,所述的伸出臂与对应侧的尾部延伸部之间形成凹槽,每个伸出臂上均设有至少一个锚固棒插孔,且在锚固棒插孔的侧前方还设有锚固棒连接孔;两个伸出臂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尾部的宽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棒插孔设有2个,所述的锚固棒连接孔由伸出臂的外侧向内侧呈圆弧过渡的扩大状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棒插孔为盲孔,所述的锚固棒连接孔为通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碎石填充孔为具有圆角的矩形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鱼巢的前部为喇叭口状。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尾部的延伸部上还设有能够减小尾部宽度的劈裂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伸出臂的外侧还设有缺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主体由混凝土制成。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其利用主体侧前方延伸出的伸出臂形成鱼巢,鱼巢尺寸更大,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且鱼巢块体的前部宽度大于尾部的宽度,便于挡土墙转弯设计,实用性更强,且有助于挡土墙的结构稳固性;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其锚固棒插孔设有2个,锚固棒连接孔由伸出臂的外侧向内侧呈圆弧过渡的扩大状结构,便于鱼巢块体码置过程中调整位置,实现挡土墙斜度及鱼巢位置的调整,同时便于利用插销棒形成挡土墙鱼巢块体的互锁,确保挡土墙结构稳固;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其碎石填充孔为具有圆角的矩形孔,方便碎石填充,利用碎石增加相邻鱼巢块体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挡土墙的结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其尾部的延伸部上还设有能够减小尾部宽度的劈裂槽,通过劈裂槽减少尾部宽度,便于大角度转弯使用,施工更加方便,操作灵活;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其伸出臂的外侧还设有缺口,不仅可以减少鱼巢块体的材料,而且该缺口能够进一步提高碎石与鱼巢块体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挡土墙的结构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其主体由混凝土制成,便于采用模具成型,制作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的码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的互锁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主体;2、碎石填充孔;3、尾部;4、伸出臂;5、凹槽;6、鱼巢;7、锚固棒插孔;8、锚固棒连接孔;9、劈裂槽;10、缺口;11、插销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包括主体1,主体1的中部设有贯穿的碎石填充孔2,该碎石填充孔2为具有圆角的矩形孔较佳,方便碎石填充,利用碎石增加相邻鱼巢块体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挡土墙的结构稳定性,且便于碎石填充孔2成型;主体1的尾部3设有向两侧延伸的延伸部,形成燕尾状结构,有助于增加挡土墙的稳固性;主体1的前部设有两个对称且向侧前方延伸的伸出臂4,且两个伸出臂4之间形成鱼巢6,伸出臂4与对应侧的尾部3延伸部之间形成凹槽5,由两个伸出臂4形成的鱼巢6尺寸更大,更加便于鱼类生活,而伸出臂4与尾部3延伸部形成的凹槽5在相邻两个鱼巢块体之间形成完成的槽孔,用于填充碎石,达到增加相邻鱼巢块体之间的摩擦阻力作用;每个伸出臂4上均设有至少一个锚固棒插孔7,且在锚固棒插孔7的侧前方还设有锚固棒连接孔8,利用锚固棒插孔7和锚固棒连接孔8即可实现鱼巢块体之间的互锁功能;并且,两个伸出臂4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尾部3的宽度,这样,在挡土墙出现转弯时,可以非常方便地调整相邻两个鱼巢块体之间的角度,从而实现挡土墙自然转弯。

接续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锚固棒插孔7优选设有2个,锚固棒连接孔8由伸出臂4的外侧向内侧呈圆弧过渡的扩大状结构,便于鱼巢块体码置过程中调整位置,实现挡土墙斜度及鱼巢位置的调整,同时便于利用插销棒11形成挡土墙鱼巢块体的互锁,确保挡土墙结构稳固。锚固棒插孔7采用盲孔,锚固棒连接孔8采用通孔,锚固棒连接孔8不仅能够通过插销棒11与锚固棒插孔7形成互锁,还可以进行碎石填充,进一步增加鱼巢块体之间的锁紧力。鱼巢6的前部设计为喇叭口状较佳,便于鱼类出入。

另外,如图1所示,为了适应大角度转弯,鱼巢块体的尾部3延伸部上还设有能够减小尾部3宽度的劈裂槽9,通过劈裂槽9减少尾部宽度,便于大角度转弯使用,施工更加方便,操作灵活。伸出臂4的外侧还设有缺口10,该缺口10采用直角缺口较佳,不仅可以减少鱼巢块体的材料,而且该缺口10能够进一步提高碎石与鱼巢块体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挡土墙的结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由混凝土制成,便于采用模具成型,制作方便,成本低廉。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施工时,根据具体设计要求,制作混凝土或碎石基础,在做好基础后,将鱼巢块体沿设计路线依次排列,相邻两块鱼巢块体的侧面凹槽5形成一完整的槽,在锚固棒插孔7内插入插销棒11,然后在碎石填充孔2、凹槽5和锚固棒连接孔8内填充碎石;然后码置第二层鱼巢块体,上层鱼巢块体相对于下层鱼巢块体错开半个块体宽度,即上层鱼巢块体位于下层鱼巢块体的两个块体之间,此时上层鱼巢块体的碎石填充孔2相对于下层鱼巢块体的凹槽5,下层鱼巢块体上的插销棒11刚好插入上层鱼巢块体的锚固棒连接孔8内,之后继续在上层鱼巢块体的锚固棒插孔7内插入插销棒11,在上层鱼巢块体的碎石填充孔2、凹槽5和锚固棒连接孔8内填充碎石;在码置到水面以上后,采用其他挡土墙块体继续进行码置,完成挡土墙的干垒互锁。碎石填充孔2、凹槽5和锚固棒连接孔8内填充的碎石,提高了块体之间的摩擦阻力,插销棒11实现了块体之间的互锁,提高了挡土墙的稳固性。多个锚固棒插孔7和大尺寸的锚固棒连接孔8相配合,方便了挡土墙块体的位置调节,同时便于挡土墙块体的码置。在遇到转弯时,由于块体的前部宽度大于块体的尾部宽度,因此调整相邻挡土墙块体的角度即可实现挡土墙的转弯,且转弯灵活自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利用主体侧前方延伸出的伸出臂形成鱼巢,鱼巢尺寸更大,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且鱼巢块体的前部宽度大于尾部的宽度,便于挡土墙转弯设计,实用性更强,且有助于挡土墙的结构稳固性。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