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膜覆盖大蒜出苗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0384阅读:46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膜覆盖大蒜出苗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膜覆盖大蒜出苗破膜装置。



背景技术:

大蒜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大蒜利用地膜覆盖后,有如下明显的效应:①改善了环境条件。地膜覆盖后,在冬前可提高5厘米处的地温2~3℃。因此,加速了大蒜冬前幼苗的生长,秧苗健壮,抗寒力强。加上冬季地温较高,故越冬因低温冻死率大大减少,约少5倍左右。翌春,由于地温高2.6~3.7℃,大蒜幼苗返青早,生长快,植株生长量大,叶面积大,为丰产奠定了基础。地膜的不透水性,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量,有利于土壤的保墒防旱。所以大蒜进行地膜覆盖后,可以减少浇水次数,土壤墒度适宜,早春避免了浇水降低地温之弊,为植株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地膜覆盖后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力,提高了养分利用率,保持了土壤疏松,防止了浇水过多发生的地面板结,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环境条件。大蒜进行地膜覆盖后还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地膜阻挡了种蝇向蒜根周围产卵,减少了根蛆为害。地膜覆盖也抑制了杂草的发生和危害。②促进了大蒜的生长发育。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善,大蒜地膜覆盖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叶面积大。叶面积指数可提高0.025。③早熟和高产。由于地膜覆盖的温度效应,所以大蒜地膜覆盖栽培后,抽薹期可提前6~10天,成熟期提前5~8天。早熟为早腾地创造了条件,可有效地调节下茬作物的栽培期。利用地膜覆盖,大蒜可增产蒜薹55.35%,增产蒜头44.8%。经调查,在山东、河南等地大蒜产区大蒜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总面积的近100%。

而大蒜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很关键的是,在大蒜播种后出苗前盖上地膜,等大蒜出苗后及时破膜助苗出土,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人工破膜,方法一是苗小时人工用小铁丝或带尖的竹签破膜拨出;二是苗大时人工用手破膜将蒜掏出,这两种方法费工费时,效率很低,出膜率低,一般一人一天只能掏半亩,且劳动强度很大。三是在蒜露芽时用大扫帚对地膜轻拍,利用扫帚上的缝隙,助苗出膜,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些,一小时拍半亩地,但同样劳动强度大,效果较差,出膜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膜覆盖大蒜出苗破膜装置,利用有重量柔软的棉质材料摩擦地膜,助蒜苗出膜,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适应不同大小的田地,破膜效率高,破洞小,不伤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膜覆盖大蒜出苗破膜装置,包括摩擦单元,所述摩擦单元包括若干个摩擦块,这些所述摩擦块呈方形,相邻的两个所述摩擦块之间设置有能够拆卸的连接机构,所述摩擦单元的端部设置有能够拆卸的两条拉绳,两条所述拉绳之间设置有撑杆和拉杆,所述撑杆位于所述摩擦单元和所述拉杆之间,所述撑杆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推杆;所述摩擦块包括方形的棉布包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棉布包的四角上的螺纹轴,所述螺纹轴上开设有径向的穿绳孔和轴向的定位孔,所述棉布包的靠近地面的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凸起,所述棉布包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和棉絮;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上壳体、安装在所述上壳体上的下壳体以及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内的万向球,所述万向球上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锁紧套筒,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轴。

优选地,所述撑杆、所述推杆及所述拉杆均为伸缩杆,所述撑杆和所述拉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能够转动的锁绳套筒,所述锁绳套筒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拉绳穿过的通孔,所述锁绳套筒内装配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的靠近所述拉绳的端部设置有球形的橡胶垫。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为尼龙绳,这些所述加强筋交叉设置在所述棉布包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利用摩擦块摩擦地膜,其内的棉布包和棉絮材质柔软,在破膜的同时避免了对蒜苗的破坏,同时在相邻的两个摩擦块之间设置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大大提高了每个摩擦块的灵活性,使得每个摩擦块适应了地面的不平整性,保证了每个摩擦块与地面的贴合度,保证了破膜率;此外撑杆、推杆以及拉杆的设置方便了操作,在拉动该装置的过程中,利用推杆将撑杆下压,大大提高了整个摩擦单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在拉动过程中位于拉绳部位的摩擦单元上翘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膜覆盖大蒜出苗破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摩擦块的结构示意图(部分剖视);

图3为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

图4为拉杆的结构示意图(部分剖视)。

附图标记说明:

1-摩擦块、11-棉布包、111-棉絮、112-凸起、113-加强筋、12-螺纹轴、2-连接机构、21-上壳体、22-下壳体、23-万向球、231-连接轴、232-锁紧套筒、233-定位轴、3-撑杆、31-推杆、4-拉杆、41-锁绳套筒、411-锁紧螺栓、5-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地膜覆盖大蒜出苗破膜装置,包括摩擦单元,摩擦单元包括若干个摩擦块1,这些摩擦块1呈方形,相邻的两个摩擦块1之间设置有能够拆卸的连接机构2,多个摩擦块1和连接机构2的设置,使得摩擦单元的大小能够改变,进而适应了大小不同的田地,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适应性,摩擦单元的端部设置有能够拆卸的两条拉绳5,两条拉绳5之间设置有撑杆3和拉杆4,撑杆3位于摩擦单元和拉杆4之间,撑杆3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推杆31,拉杆4的设置方便了使用者拉动该装置,撑杆3的设置使得两个拉绳5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间距,防止在拉动过程中摩擦单元发生翘边,推杆31的设置在拉动的过程中会下压撑杆3,使得撑杆3与地面之间保持较小的间距,进而使得摩擦单元受到的拉力方向与地面相平行,进而避免摩擦单元产生翘边的问题,保证了整个摩擦单元与地面的贴合度,保证了破膜率;摩擦块1包括方形的棉布包11和固定设置在棉布包11的四角上的螺纹轴12,螺纹轴12上开设有径向的穿绳孔和轴向的定位孔,棉布包11的靠近地面的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凸起112,凸起112的设置增大了棉布包11与地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破膜效果,棉布包11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113和棉絮111,其中棉絮111的含水量在45%左右,利用有重量柔软的棉絮111和棉布包11摩擦地膜,在破膜的同时避免了对蒜苗的破坏,保护了蒜苗的出苗率;连接机构2包括上壳体21、安装在上壳体21上的下壳体22以及能够转动地设置在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内的万向球23,万向球23上设置有连接轴231,连接轴231上设置有锁紧套筒232,连接轴231上设置有用于与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轴233,定位轴233的设置方便了摩擦块1与连接机构2的快速安装,该连接机构2的设置,使得与该连接机构2相连的摩擦块1均有灵活性,摩擦块1能够根据自身的柔软性和重力,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产生变形,保证自身与地面的贴合度;若相邻的摩擦块1之间缺乏灵活性,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势必造成部分的摩擦块1无法摩擦地膜,进而影响蒜苗的破膜率。

撑杆3、推杆31及拉杆4均为伸缩杆,撑杆3和拉杆4的两端均设置有能够转动的锁绳套筒41,锁绳套筒41上开设有用于供拉绳5穿过的通孔,锁绳套筒41内装配有锁紧螺栓411,锁紧螺栓411的靠近拉绳5的端部设置有球形的橡胶垫;撑杆3和拉杆4的伸缩性,使得二者能够适应摩擦单元大小的改变,进而使得二者与摩擦单元的尺寸相匹配,保证摩擦单元与地面的贴合度以及操作的便捷性,推杆31的伸缩性,使得推杆31能够适应操作者的身高和拉绳5长度的变化,使得操作者在拉动的过程中能够方便的下压撑杆3,保证摩擦单元与地面的贴合度;同时能够转动的锁绳套筒41的设置,大大方便了拉绳5的固定和长度的调整,使得拉绳5能够适应撑杆3、拉杆4以及摩擦单元的尺寸的变化,保证整个装置破膜率和破膜效果。

加强筋113为尼龙绳,这些加强筋113交叉设置在棉布包11内,尼龙绳的柔软性保证了摩擦块1的柔软性,避免了摩擦块1柔软性降低而导致破膜率和破膜效果的下降,同时加强了浸湿的棉絮111在棉布包11内的稳定性。

使用时,使用者根据田地的大小选择安装一定数量的摩擦块1,将摩擦块1具有凸起112的一面朝向地面,将定位孔插到定位轴233上,并通过锁紧套筒232锁紧,其余摩擦块1的安装方法同此,在所有的摩擦块1安装完成后,浸入水中1~2小时,捞出控干至不滴水即可,随后根据摩擦单元的大小调整撑杆3和拉杆4的长度,二者的长度与摩擦单元被拉动的那个边的长度相同,同时根据操作习惯选择长度合适的拉绳5,将拉绳5的一端固定在摩擦单元端部的穿绳孔内,另一端穿入撑杆3和拉杆4上的锁绳套筒41内,并通过锁紧螺栓411将拉绳5固定,随后根据操作者身高对推杆31的长度进行调节;最后操作者拉动该装置在地膜上往返,进行破膜工作。

本实用新型中的该装置利用摩擦块摩擦地膜,其内的棉布包和棉絮材质柔软,在破膜的同时避免了对蒜苗的破坏,同时在相邻的两个摩擦块之间设置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大大提高了每个摩擦块的灵活性,使得每个摩擦块适应了地面的不平整性,保证了每个摩擦块与地面的贴合度,保证了破膜率;此外撑杆、推杆以及拉杆的设置方便了操作,在拉动该装置的过程中,利用推杆将撑杆下压,大大提高了整个摩擦单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在拉动过程中位于拉绳部位的摩擦单元上翘的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