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耕设备用防漏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376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耕设备用防漏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耕设备用防漏耕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农业作业中,一般都会采用中耕设备对土壤表层进行松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目前,市场上的中耕设备,均包括一耕盘壳体,在耕盘壳体内安装传动轴,在传动轴的两端设置旋耕装置,但是,为了在旋耕过程中刀片不碰及耕盘壳体,旋耕装置上的末端刀片需要与耕盘壳体保持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在旋耕过程中,对于耕盘壳体下方的土壤始终得不到翻耕,造成漏耕现象,从而影响土壤的使用有效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耕设备用防漏耕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产生漏耕现象、影响土壤使用有效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中耕设备用防漏耕装置,包括中耕盘壳体,所述中耕盘壳体内设置有花键轴,第一锥齿轴和第二锥齿轴,所述第一锥齿轴位于所述花键轴的侧面,所述第二锥齿轴位于所述花键轴的下方,并位于所述耕盘壳体的正下方,所述花键轴的花键处套设有一大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锥齿轮,另一端设置有离合套,所述第二锥齿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均与所述大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花键轴的两端连接有旋耕装置,所述第一锥齿轴上连接有传动装置,所述第二锥齿轴上连接有螺旋装置。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旋耕装置包括刀轴,所述刀轴与所述花键轴连接,所述刀轴的外壁上交叉设置有若干个刀架,所述刀架上设置有刀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刀片的形状为弧形片状。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螺旋装置包括螺旋器和固定盖,所述螺旋器和固定盖依次套在所述第二锥齿轴上,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固定盖与所述第二锥齿轮之间还套设有隔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加设大锥齿轮,使第一锥齿轴可同时带动花键轴和第二锥齿轴转动,实现旋耕装置和螺旋装置的同步运行,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同时因螺旋装置位于耕盘壳体的正下方,刚好对旋耕装置碰及不到的土壤进行翻耕,有效解决了漏耕现象,使土壤得到全方面的翻耕,提高土壤的使用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花键轴、第一锥齿轴和第二锥齿轴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2所示,一种中耕设备用防漏耕装置,包括中耕盘壳体1,中耕盘壳体1内设置有花键轴2,第一锥齿轴3和第二锥齿轴,第一锥齿轴3位于花键轴2的侧面,第二锥齿轴位于花键轴2的下方,并位于耕盘壳体1的正下方,花键轴2的花键处套设有一大锥齿轮4,第一锥齿轴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锥齿轮5,另一端设置有离合套6,第二锥齿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锥齿轮7,第一锥齿轮5和第二锥齿轮7均与大锥齿轮4啮合连接,花键轴2的两端连接有旋耕装置,第一锥齿轴3上连接有传动装置,第二锥齿轴上连接有螺旋装置。使用时,按要求连接好各装置,再将第一锥齿轴3上的离合套6端与电机轴连接,通过电机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轴3转动,第一锥齿轴3上的第一锥齿轮5将带动大锥齿轮4转动,再由大锥齿轮4带动花键轴2和第二锥齿轴转动,从而使旋耕装置和螺旋装置同步运行。本实用新型通过加设大锥齿轮4,使第一锥齿轴3可同时带动花键轴2和第二锥齿轴转动,实现旋耕装置和螺旋装置的同步运行,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同时因螺旋装置位于耕盘壳体1的正下方,刚好对旋耕装置碰及不到的土壤进行翻耕,有效解决了漏耕现象,使土壤得到全方面的翻耕,提高土壤的使用有效性。

旋耕装置包括刀轴8,刀轴8与花键轴2连接,刀轴8的外壁上交叉设置有若干个刀架9,刀架9上设置有刀片10,刀片10的形状为弧形片状。根据使用环境,可灵活设置刀架9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以及刀片10的弧形弯度,保证旋耕的有效性。

螺旋装置包括螺旋器11和固定盖12,螺旋器11和固定盖12依次套在第二锥齿轴上,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旋转螺旋器11,可对土壤进行有效翻耕,加设固定盖12,可加固螺旋器11与第二锥齿轴的连接牢度,保证螺旋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固定盖12与第二锥齿轮7之间还套设有隔套13。加设隔套13,可调整第二锥齿轮7的安装位置,保证螺旋装置的使用有效性。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