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3015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农业生产者通常采用小型的喷雾设备对小面积的农田进行喷洒药液,例如背负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对低矮的农作物的喷洒效果较好,但是对于高杆的农作物,例如玉米、高粱以及需要搭建藤架的芸豆,这些农作物由于植株较高,农业生产者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对其进行农药的喷洒,一般不能喷洒到农作物的顶部;对于高杆植株农业生产者需要手拿着喷雾杆斜向上对高杆植株进行喷洒农药,这样很容易导致少量农药沿着喷雾杆流向人手,对农业生产者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而且背负式喷雾器的容量小,不利于应用到大面积的农田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喷雾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包括底座、扶板以及设置在底座上表面的第一盛液桶、第二盛液桶、发电机、液压水泵和电动伸缩杆,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一端且沿底座宽度方向上一体式连接扶板,所述扶板与底座相互垂直,所述底座的相互对立的两侧面分别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喷雾管,所述电动伸缩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喷雾管,所述第一喷雾管和第二喷雾管相互平行,且均平行于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喷雾管和第二喷雾管的出口处均螺纹连接有喷头,所述第一盛液桶、液压水泵和第一喷雾管通过水管串联,所述第二盛液桶、液压水泵和第二喷雾管通过水管串联,所述发电机与液压水泵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与发电机通过导线连接。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且远离扶板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两个定向轮,所述底座的下表面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两个万向轮。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底座上表面一体式连接有第一置物桶和第二置物桶,所述底座内并沿着底座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分别各设置在底座的两个相互对立的侧面上,所述底座上表面并沿着底座的厚度方向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相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一通孔平行,所述底座上表面且沿着底座的厚度方向开设有与第二通孔相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二通孔平行,所述第一置物桶内放置有第一盛液桶,所述第二置物桶内放置有第二盛液桶,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均放置有第二喷雾管。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一盛液桶和第二盛液桶的开口处螺纹连接有桶盖,所述第一盛液桶和第二盛液桶的侧壁下端均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延伸到第一置物桶或第二置物桶的桶壁外侧,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流量阀。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一置物桶的高度h1≤1/2H1,其中H1为第一盛液桶的高度,所述第二置物桶的高度h2≤1/2H2,其中H2为第二盛液桶的高度。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二喷雾管为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的直管状结构,所述第二喷雾管封闭的一端的侧壁上一体式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第二喷雾管的进水管与第二喷雾管垂直,且从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延伸到底座外,所述第二喷雾管敞开的一端螺纹连接喷头,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喷头与第二喷雾管同轴设置。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一喷雾管为两端均敞开的管状结构,且包括直管和斜管,所述直管的一端与斜管的一端一体式连接,所述斜管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喷头,所述第一喷雾管的喷头与斜管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喷雾管的长度等于底座的宽度,所述直管管壁中间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所述直管上一体式连接有进水管。

进一步优化的,所斜管有两个,所述直管与斜管之间的夹角为140°~1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移动方便,盛液量多,适用于大面积的农田;对高杆植株喷洒农药时,既能给植株的根茎部位喷洒农药,又兼顾植株的顶端,实现立体的喷洒农药,喷洒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的底座和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的第一喷雾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扶板;3、第一盛液桶;4、第二盛液桶;5、发电机;6、液压水泵;7、万向轮;8、定向轮;9、电动伸缩杆;10、第一喷雾管;10-1、直管;10-2、斜管;11、第二喷雾管;12、喷头;13、出水管;14、进水管;15、第一置物桶;16、第二置物桶;17、第一通孔;18、第二通孔;19、桶盖;20、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芸豆种植用高效便捷喷雾装置,包括底座1、扶板2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表面的第一盛液桶3、第二盛液桶4、发电机5、液压水泵6和电动伸缩杆9。发电机5、液压水泵6和电动机伸缩杆9均固定设置在底座1的上表面,电动伸缩杆9设置在底座1上表面延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上。底座1上表面的一端且沿底座1宽度方向上一体式连接扶板2,扶板2与底座1相互垂直,底座1的下表面且远离扶板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两个定向轮8,底座1下表面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两个万向轮7。使用者双手扶住扶板2,推或拉扶板2,使底座1在芸豆的垄间移动。

底座1上表面一体式连接有第一置物桶15和第二置物桶16,底座1内并沿着底座1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均分别各设置在底座1的两个相互对立的侧面上,底座1上表面沿着底座1的厚度方向开设有与第一通孔17相连通的第一凹槽20,第一凹槽20与第一通孔17平行,底座1上表面沿着底座1的厚度方向开设有与第二通孔18相连通的第二凹槽21,第二凹槽21与第二通孔18平行,第一置物桶15内放置有第一盛液桶3,第二置物桶16内放置有第二盛液桶3,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内均放置有第二喷雾管11。第一盛液桶3和第二盛液桶4的开口处螺纹连接有桶盖19,第一盛液桶3和第二盛液桶4的侧壁下端均设置有出水管13,出水管13延伸到第一置物桶15或第二置物桶16的桶壁外侧,出水管13上设置有流量阀。第二喷雾管11为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的直管状结构,第二喷雾管11封闭的一端的侧壁上一体式设置有进水管14,第二喷雾管11的进水管14与第二喷雾管11垂直,且从第一凹槽20或第二凹槽21延伸到底座1外,第二喷雾管11敞开的一端螺纹连接喷头12,第二喷雾管11的喷头12与第二喷雾管11同轴设置。第二盛液桶4的出水管13与液压水泵6通过水管连接,液压水泵6与第二喷雾管11的进水管14通过水管连接,这样就将第二盛液桶4、液压水泵6和第二喷雾管11通过水管串联。发电机5与液压水泵6通过导线连接。首先,使用者将第二盛液桶4放置在第二置物桶16内;然后向第二盛液桶4内倒入农药/水的混合溶液,用桶盖19拧紧第二盛液桶4,避免液体从第二盛液桶4内洒出桶外;最后,使用者将两个第二喷雾管11均从通孔内抽出一部分,抽出的长度由芸豆垄间的距离决定,确保底座两边的芸豆均能得到农药,再启动发电机5,给液压水泵6供电,液压水泵6工作,将第二盛液桶4内的液体加压输送到第二喷雾管11,再通过喷头12将农药喷洒给底座1两旁的芸豆植株的根茎部位。

电动伸缩杆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喷雾管10,第一喷雾管10和第二喷雾管11相互平行,且均平行于扶板2的上表面。第一喷雾管10为两端均敞开的管状结构,且包括直管10-1和斜管10-2,直管10-1的一端与斜管10-2的一端一体式连接,斜管10-2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喷头12,第一喷雾管10的喷头12与斜管10-2同轴设置,第一喷雾管10的长度等于底座1的宽度,直管10-1管壁中间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9,直管10-1上一体式连接有进水管14。第一盛液桶3的出水管13与液压水泵6通过水管连接,液压水泵6与第一喷雾管10的进水口14连接,这样就将第一盛液桶3、液压水泵6和第一喷雾管10通过水管串联在一起。发电机5与液压水泵6通过导线连接,电动伸缩杆9与发电机5通过导线连接。使用时,使用者首先将第一盛液桶3放置在第二置物桶16内;然后,向第一盛液桶3内倒入农药/水的混合溶液,用桶盖19拧紧第一盛液桶3,避免液体从第一盛液桶3内洒出桶外;最后,启动发电机5,给电动伸缩杆9和液压水泵6供电,电动伸缩杆9延伸到最高处,并带动第一喷雾管10移动到高空,悬在芸豆植株的上端,液压水泵6将第一盛液桶内的液体加压输送到第一喷雾管10,再通过第一喷雾管10两端的喷头12对芸豆植株从上向下喷洒农药,实现对芸豆植株的立体喷洒。

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也能够根据芸豆的实际病虫害情况对芸豆根茎和叶施用不同的农药,即可以在第一盛液桶3和第二盛液桶4内盛放不同的农药,有针对性的对芸豆植株实施农药,确保农药的喷洒效果更加高效。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优选方案,第一置物桶15的高度h1≤1/2H1,其中H1为第一盛液桶的高度,第二置物桶16的高度h2≤1/2H2,其中H2为第二盛液桶的高度。目的是为了确保盛液桶在置物桶内既不会倾倒,也方便使用者将盛液桶放置在置物桶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优选方案,斜管10-2有两个,直管10-1与斜管10-2之间的夹角为140°~160°。确保第二喷雾管10的喷洒面积更大。

综上所述,移动方便,盛液量多,适用于大面积的农田;对高杆植株喷洒农药时,既能给植株的根茎部位喷洒农药,又兼顾植株的顶端,实现立体的喷洒农药,喷洒效果好。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