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滚筒脱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6983发布日期:2018-07-17 21:44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滚筒脱粒机。



背景技术:

稻谷脱粒机作为一种广泛运用的小型稻谷收割机械,能够将谷粒与茎秆分离,脱粒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水稻收割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脱粒机是我国丘陵地区农户普遍使用的家庭小农机具,现有的脱粒机工作方式都是通过皮带带动脱粒滚筒高速旋转,其上的脱粒齿便将持放在滚筒表面上的稻杆或茎秆上的稻谷粒击落下来。

中国专利申请件201710043327.0公开了一种双滚筒脱粒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脱粒机的性能,但是使用过程中容易缠草,且含杂率高、损失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滚筒脱粒机,其能更好地进行稻谷与茎秆的分离,效率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滚筒脱粒机,包括脱粒装置、排草装置和扬谷器,所述排草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的转向一致,且它们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5 cm-3cm,且所述排草装置设置在进料口同侧;所述脱粒装置的下方设有第一筛网,所述第一筛网与所述脱粒装置形成第一腔室;所述排草装置上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一端设有排草出口,所述排草装置下部设有第二筛网,所述盖板、第二筛网与所述排草装置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通过一联接口相通;所述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下面设有谷仓,所述谷仓下方设有扬谷器和风机,所述扬谷器包括扬谷轮、扬谷通道和出谷口,所述扬谷通道从所述扬谷轮处沿上部倾斜延伸至所述出谷口。

本实用新型中的双滚筒脱粒机,排草装置与脱粒装置的转向一致,由于排草装置设置在进料口的同一侧,且排草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的距离为0.5 cm-3 cm,优选为0.5cm-1cm,使得稻杆经过脱粒装置脱粒之后的茎秆非常顺畅地进入到排草装置上,使得谷草分离的效率达到95%以上,经过脱粒装置的稻谷及一些杂物进入谷仓,剩余部分进入排草装置,排草装置进一步分离稻谷和排草,草由排草出口排出,其他进入谷仓经风机和扬谷器进一步风选。

进一步地,所述脱粒装置的上方设有网罩。网罩可以阻止被脱粒的稻谷乱而破碎。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为弧形盖板,所述弧形盖板内壁上设有至少3个排草导向板,所述排草导向板的数量可根据排草装置的整体尺寸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当排草装置更大时,排草导向板可以设置为5个或者更多;所述排草导向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度到60度,优选为30度到45度。

进一步地,所述排草装置包括排草滚筒,所述排草滚筒包括中心轴和设于所述中心轴外围的排草部;所述排草滚筒上两端设有防缠草圈。所述排草滚筒的作用是为了顺利地把茎草排出,茎草从排草滚筒中通过,加上排草滚筒两端的防缠草圈,可以使得排草非常顺畅,不会堵塞住第二空腔。所述排草滚筒上两端设有防缠草圈,也即为在排草装置的入口及出口处设有防缠草圈,起到了防缠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排草部上设有排草钉,所述排草钉长度为5cm-20cm,优选为6cm-10cm,排草钉的作用为进一步梳理和排出茎草。

进一步地,所述排草滚筒上也可以为绞龙结构,便于茎秆的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排草口由三个斜片连接而成,且所述斜片与所述盖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经过发明人的反复实践表明,当夹角为钝角时,如夹角为120度-140度,排草功能最优。

进一步地,所述扬谷器包括扬谷轮,所述扬谷轮的叶片为4片,所述扬谷轮具有4片均匀分布的扬谷片,且所述扬谷片沿着扬谷轮旋转方向弯曲,弯曲角度为120度到170度。这种扬谷器的设计使得扬谷抛力增加,效率提高,且稻谷残留量低,降低了堵塞率,出来的稻谷含杂率低,提高了稻谷的洁净度。

进一步地,沿着所述扬谷通道,在所述出谷口处上部还设有二次排杂通道,所述二次排杂通道上依次设有第一风向导板、第二风向导板、风量调节开关和二次排杂口,所述第一风向导板朝所述扬谷通道弯曲,所述第二风向导板沿所述二次排杂通道向下弯曲,二次排杂通道的作用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稻谷的洁净度,所述第一风向导板、第二风向导板的设置起到了导向和分离谷草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出谷口包括换袋开关、第一出谷口和第二出谷口,两个出谷口和换袋开关的设计是为了不停机的情况下顺利的换袋,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草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排草盖板及排草导向板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的扬谷器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出谷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扬谷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正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信息如下:脱粒滚筒10,进料口11,脱粒齿13,转向12,排草滚筒20,防缠草圈21,绞龙结构21-1,排草导向板22,排草出口23,第二筛网24,排草钉25,第二腔室26,盖板27,第一筛网30,第一腔室31,联结口40,棚盖50,风机60,风选叶片61,扬谷轮70,扬谷通道71,扬谷片72,扬谷轮转向73,底托板80,主机架90,第一传动部91,第二传动部92,主传动三角架100,出谷口110,第一出谷口111,第二出谷口112,换袋开关113,第一风向导板114,第一风向导板115,风量调节开关116,二次风选箱117,二次排杂口118,挂袋架1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滚筒脱粒机,包括脱粒装置、排草装置和扬谷器,所述脱粒装置包括脱粒滚筒10与脱粒齿13,上端设有棚盖50,所述排草装置包括排草滚筒20和设于所述排草滚筒20两端的防缠草圈21,所述脱粒滚筒10与所述排草滚筒20的转向一致,均为转向12,所述排草滚筒20 包括中心轴和设于所述中心轴外围的排草部;所述排草滚筒上两端设有防缠草圈21,所述防缠草圈21上设有排草钉25,长度为6cm,所述脱粒装置10与排草装置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0 cm,也即所述脱粒齿13的最外缘与所述排草钉25的最外缘之间的距离为1.0cm,且所述排草装置设置在进料口11同侧,也即它们一同位于操作端;所述脱粒滚筒10的下方设有第一筛网30,所述第一筛网30与所述脱粒装置形成第一腔室31;所述排草装置上部设有盖板27,所述盖,27内壁上设有排草导向板22,所述盖板27一端设有排草出口23,所述排草滚筒20下部设有第二筛网24,所述盖板27、第二筛网24与所述排草装置形成第二腔室26;所述第一腔室31与所述第二腔室26通过一联接口40相通;所述第一腔室31与第二腔室26下面设有谷仓,稻谷由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26流向谷仓,所述谷仓下方设有扬谷器和风机60,风机60上设有风选叶片61,所述扬谷器包括扬谷轮70、扬谷通道71和出谷口110,所述扬谷通道71从所述扬谷轮70处沿上部倾斜延伸至所述出谷口110,在所述出谷口还设有挂袋架120,还具有底托板80,主机架90和主传动三角架100,由动力装置如柴油机或者汽油机通过皮带传动带动工作。

本实施例中的双滚筒脱粒机,排草装置与脱粒装置的转向一致,由于排草装置设置在进料口的同一侧,且排草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的最外表面距离为1.0 cm,使得稻杆经过脱粒装置脱粒之后的茎秆非常顺畅地进入到排草装置上,使得谷草分离的效率达到95%以上,经过脱粒装置的稻谷及一些杂物进入谷仓,剩余部分进入排草装置,排草装置进一步分离稻谷和排草,茎秆由排草出口排出,其他进入谷仓经风机和扬谷器进一步风选,由出谷口出谷。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盖板27为弧形盖板,所述弧形盖板内壁上设有至少3个排草导向板22,所述排草导向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度,所述排草口23的斜片与所述盖板27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经过发明人的反复实践表明,当夹角为钝角时,如夹角为126度,排草功能最优。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8本实施例中的双滚筒脱粒机的所述扬谷轮70的叶片为4片,所述扬谷轮70具有沿着扬谷轮中心4片均匀分布的扬谷片72,且所述扬谷片72沿着扬谷轮旋转方向弯曲,弯曲角度为160度。这种扬谷器的设计稻谷残留量低,使得出来的稻谷含杂率低,提高了稻谷的洁净度。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脱粒装置的上方设有棚盖50,所述棚盖50取为柔性的网罩。如果棚盖50为板件,则稻谷在脱粒时会撞击到板件上而弹出到外面,造成浪费,而网罩为柔性的,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实施例5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5-图8所示,沿着所述扬谷通道71,在所述出谷口110处上部还设有二次排杂通道,所述二次排杂通道上依次设有第一风向导板114、第二风向导板115、风量调节开关116和二次排杂口118,所述第一风向导板114朝所述扬谷通道71弯曲,所述第二风向导板115沿所述二次排杂通道向下弯曲,二次排杂通道的作用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稻谷的洁净度,所述第一风向导板114、第二风向导板115的设置起到了导向和分离谷草的作用,所述出谷口110包括换袋开关113、第一出谷口111和第二出谷口112,两个出谷口和换袋开关的设计是为了在不停机的情况下顺利的换袋,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例6

如图9所示,所述排草滚筒20为绞龙结构,排草时可以起到传输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排草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