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巢砌块及生态护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6193发布日期:2018-06-28 01:21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巢砌块及生态护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岸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鱼巢砌块及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

现有的鱼巢砌块一般在块体临水端中部设置出入口,出入口向块体中部延伸出一段空间作为鱼巢,或者块体中部设置上下贯通的鱼巢孔,出入口与鱼巢孔连通,上述结构设计几乎已成思维定势。

第一类,出入口向块体中部延伸出一段空间作为鱼巢,比如公开(公告)号为CN206547624U的一种生态挡土墙水下鱼巢块体,包括主体,主体的中部设有贯穿的碎石填充孔,主体的尾部设有向两侧延伸的延伸部,主体的前部设有两个对称且向侧前方延伸的伸出臂,且两个伸出臂之间形成鱼巢,伸出臂与对应侧的尾部延伸部之间形成凹槽,每个伸出臂上均设有至少一个锚固棒插孔,且在锚固棒插孔的侧前方还设有锚固棒连接孔;两个伸出臂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尾部的宽度。本实用新型利用主体侧前方延伸出的伸出臂形成鱼巢,鱼巢尺寸更大,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且鱼巢块体的前部宽度大于尾部的宽度,便于挡土墙转弯设计,实用性更强,且有助于挡土墙的结构稳固性。

第二类,块体中部设置上下贯通的鱼巢孔,出入口与鱼巢孔连通,比如公开(公告)号为CN205116109U的一种生态鱼巢型砌块,包括砌块本体,砌块本体的中间设置有生态种植孔,生态种植孔的底部设置有漏水孔,砌块本体的顶面上设置有凹槽和加固孔,凹槽与加固孔的数量均为2个,凹槽的底面上设置有通孔,通孔贯穿砌块本体,砌块本体的左端设置有卡槽,卡槽与生态种植孔相通,砌块本体的底面与顶面上均设置有纵向的生态槽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生态种植孔的设计,可以便于植被的生长,而且生长起来的水生植物可以为鱼类产卵繁殖提供场所,为水体的整体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生态槽孔的设计,可以使得相邻生态砌块之间可以上下左右相互贯通,为水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综合利用效率;还有公开(公告)号为CN205623859U的挡土墙的生态鱼巢型块体结构、公开(公告)号为CN205320923U的鱼巢砌块等均属于此类。

鱼巢不单单供鱼类活动,其它水生生物也能够在里面活动,采用鱼巢一词定义,目的在于设计时应当考虑能够供鱼类活动,即在尺寸上不能太小,否则鱼类没有活动空间,当然,能够越大则越理想。

对于水生生物来说,显然第二类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为先进,然而,为了提供较为宽敞的出入口,临水端中部的开口以及与鱼巢孔连通的通道均较大,这样,一方面块体的临水端至鱼巢孔的部分做的较大、较厚,从而在设置较大的开口及通道后仍能够保留较好的强度,因此使得对鱼巢砌块的设计构成了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较大的开口设置在临水端,临水端外表面的设计必须考虑开口的形状和尺寸,且为了获得较好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临水端及临水端至鱼巢孔的部分要做的大,一般是超过挡土端,同时一般设置可起缓解冲击作用的切面,因此临水端型面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鱼巢砌块,进入鱼巢的主入口并非设于临水端,对临水端、临水端至鱼巢孔的部分影响很小,还提供一种生态护岸,非常适合水生生物生活,当护岸没入水中越多,则生态护岸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且常水位时,整个护岸可没入水中,此时形成隐形护岸,即从岸上看,整个护岸隐藏于水下,减轻混凝土砌块硬质外观对河道生态岸线的破坏,同时护岸后侧顶部平台浅水区可种植挺水植物,与护岸共同组成动植物共生共长的循环生态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鱼巢砌块,包括前部、后部、位于前部和后部之间的左右两部分以及由前后左右四部分围成的上下贯通的鱼巢孔,前部设有临水端,后部设有挡土端,前部比后部窄,左右两部分均设有内凹部以及将内凹部与鱼巢孔连通的通道,前部的左右侧面与对应内凹部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前部比后部窄,所以做成护岸时,两相邻鱼巢砌块之间将形成一个进出用的空间,进出鱼巢孔的出入路线为沿前部的左右侧面、对应内凹部、通道这样的路线,也就是说从鱼巢砌块的左右两侧面进出鱼巢孔,且设有内凹部,使得水生生物(尤其是鱼)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转弯等动作,转弯则利于水生生物进入通道,然后进入鱼巢孔中活动,当然,两相邻的内凹部之间的区域也可以作为水生生物生活的空间;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对临水端、临水端至鱼巢孔的部分影响很小。

作为改进,前部的左右侧面均为第一竖直面且沿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后部的左右侧面均为第二竖直面且呈八字形设置,这样,前部的左右侧面的路线较为平缓顺畅,利于水生生物进出,且前部结构规整,不会产生切面,利于前部临水端的设计,八字形则使得两相邻鱼巢砌块的两后部的相邻侧面快速收拢,防止水生生物继续往前,否则进入后无法退出,将给水生生物生存带来不利影响,实质上,这样设计后,起到引导的作用,能够使水生生物要么在两相邻的内凹部之间的区域,要么沿着通道进入鱼巢孔,均能够处于较好的生活空间中。

作为改进,前部设有将临水端外侧与鱼巢孔连通的第一槽,这样,提供一个水流进入的第一槽,一方面利于水流流通,使得砌块内的水体与外界的水体能够充分交换,另一方面较小的水生生物可以通过该第一槽直接进出鱼巢孔,进出距离最短。

作为改进,后部设有将挡土端外侧与鱼巢孔连通的第二槽,第二槽的槽底低于第一槽,第二槽的宽度大于第一槽的宽度,第一槽位于前部的中部,第二槽位于后部的中部,第一槽、第二槽相互对准且第一槽和第二槽的长度方向均为前后方向,这样,一方面,挡土端后侧墙体与水体间有一定交互,后侧墙体的水压能够得到平衡,另一方面第一槽和第二槽的各自结构设置,以及第一槽、第二槽相互对准且第一槽和第二槽的长度方向均为前后方向,使得上述交互和平衡效果更好。

作为改进,前部的上下面均设有所述的第一槽,上下第一槽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这样,一方面较小的水生生物能够从上下第一槽进出,更有利于较小的水生生物生活,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内外水体间的交换。

作为改进,左右两部分的上下面均设有所述的通道,上面的两个通道的轴线为同轴线且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下面的两个通道的轴线为同轴线且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上下通道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这样,使得水生生物能够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都可穿行,由本砌块制成的整个护岸各鱼巢孔都可以实现相通。

作为改进,前部设有横截面为矩形波形的凹凸面;后部设有两个左右分布的梅花形锚固孔,梅花形锚固孔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这样,冲击砌块时具有一定的平波作用,此外,凹凸面在水流冲击下所分解的力的方向主要在水平方向,在锚固孔内插入的锚固棒固定形成的护岸受力较好,抗拔性能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生态护岸,包括沿上下方向堆叠的多层砌块层,上下相邻砌块层之间错位设置,各砌块层均包括多个鱼巢砌块,多个鱼巢砌块沿护岸长度方向依序分布;在同一个砌块层中,相邻鱼巢砌块之间形成与外界水体连通的空间,该空间由相邻鱼巢砌块的两前部相对的侧面、两个相对的内凹部、两后部相对的侧面围成,两前部相对的侧面在临水侧形成的开口为出入口。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鱼巢及空间提供较为宽敞的生活空间,且四通八达,非常适合水生生物生活,当护岸没入水中越多,则生态护岸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且常水位时,当盖板以下部分没入水中时,将形成隐形护岸,即从岸上看,整个护岸隐藏于水下。

作为改进,还包括盖板层,盖板层包括沿护岸长度方向依序分布的多个盖板,盖板包括设于左右侧的弧形凹口、设于中部的第一通孔,相邻盖板的弧形凹口拼成一个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位于对应鱼巢砌块的鱼巢孔上方,第一通孔位于对应空间的两个相对的内凹部之间区域的上方,这样,盖板与下方砌块均连通,使得整个护岸更加通达,适于水体浸没整个护岸。

作为改进,上下相邻砌块层之间的通道上下拼成轴向为左右方向的通道孔,这样,一方面通道孔提供更大的穿行空间,另一方面使得整个护岸各砌块之间都较好地相互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鱼巢砌块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前视图。

图3为图1的后视图。

图4为图1的左侧视图。

图5为图1的A-A视图。

图6为盖板的俯视图。

图7为沿护岸长度方向排列的两个相邻的鱼巢砌块的俯视图。

图8为生态护岸的断面图。

图9为生态护岸的前视图。

图10为生态护岸的盖板层的俯视图。

图中所示,1、基座,2、总锚固孔,3、挺水植物,4、斜坡植物,5、回填土分层夯实体,6、固定砂浆,7、第一砂浆层,8、第二砂浆层,9、碎石垫层,10、鱼巢孔,11、临水端,12、挡土端,13、内凹部,14、通道,15、第一槽,16、第二槽,17、梅花形锚固孔,18、空间,19、出入口,20、盖板,21、弧形凹口,22、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24、通道孔,25、第一竖直面,26、第二竖直面,27、开挖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所示,为一种鱼巢砌块,包括前部、后部、位于前部和后部之间的左右两部分以及由前后左右四部分围成的上下贯通的鱼巢孔10,前部设有临水端11,后部设有挡土端12,前部比后部窄,左右两部分均设有内凹部13以及将内凹部13与鱼巢孔10连通的通道14,前部的左右侧面与对应内凹部13连接。

前部的左右侧面均为第一竖直面25且沿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后部的左右侧面均为第二竖直面26且呈八字形设置。

前部设有将临水端11外侧与鱼巢孔10连通的第一槽15。

后部设有将挡土端12外侧与鱼巢孔10连通的第二槽16,第二槽16的槽底低于第一槽15,第二槽16的宽度大于第一槽15的宽度,第一槽15位于前部的中部,第二槽16位于后部的中部,第一槽15、第二槽16相互对准且第一槽15和第二槽16的长度方向均为前后方向。

前部的上下面均设有所述的第一槽15,上下第一槽15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

左右两部分的上下面均设有所述的通道14,上面的两个通道14的轴线为同轴线且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下面的两个通道14的轴线为同轴线且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上下通道14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

前部设有横截面为矩形波形的凹凸面;后部设有两个左右分布的梅花形锚固孔17,梅花形锚固孔17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

为了示图简洁清楚,图7~10中,涉及鱼巢砌块的标记,有的进行了标注,有的则进行了省略,省略部分请参阅其它附图。

如图所示,还举例了一种生态护岸,包括沿上下方向堆叠的多层砌块层,上下相邻砌块层之间错位设置,各砌块层均包括多个鱼巢砌块,多个鱼巢砌块沿护岸长度方向依序分布;在同一个砌块层中,相邻鱼巢砌块之间形成与外界水体连通的空间18,该空间18由相邻鱼巢砌块的两前部相对的侧面、两个相对的内凹部13、两后部相对的侧面围成,两前部相对的侧面在临水侧形成的开口为出入口19。

各砌块层的梅花形锚固孔17上下对准形成总锚固孔2。

为了更好实现水体浸没护岸达到隐形护岸的效果,护岸至地面之间依序设有栽种有挺水植物3的平坦区域和栽种有斜坡植物4的斜坡区域,另外,护岸后侧平坦区域(即顶部平台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3,可以与护岸共同组成动植物共生共长的循环生态系统。

生态护岸还包括盖板层,盖板层包括沿护岸长度方向依序分布的多个盖板20,盖板20包括设于左右侧的弧形凹口21、设于中部的第一通孔22,相邻盖板20的弧形凹口21拼成一个第二通孔23,该第二通孔23位于对应鱼巢砌块的鱼巢孔10上方,第一通孔22位于对应空间18的两个相对的内凹部13之间区域的上方。

上下相邻砌块层之间的通道14上下拼成轴向为左右方向的通道孔24。

以竖直面作为参考基准面,基座1的底面包括偏向前侧的第一斜面段和水平设置的第二段,第二段下方设有碎石垫层9;护岸制成后的回填过程形成回填土分层夯实体5。

为了使最下层的砌块层的固定更为牢固,可以在最下层的砌块层的临水端与基座1的夹角处设置固定砂浆6固定,即混凝土固定;还可以在最下层的砌块层的下表面与基座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第一砂浆层7以加强固定两者;最上层的砌块层的上表面与盖板20的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二砂浆层8以加强固定两者。

在施工时,可以首先沿图中施工开挖线27进行开挖形成施工空间,在基座1设置完毕或者每堆一层或者几层,进行回填体的回填操作,一方面施工方便,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即保障护岸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