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噻唑膦与含苯乙烯基的1,3,4-噁二唑硫醚类化合物的杀线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2177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线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含有噻唑膦与含苯乙烯基的1,3,4-噁二唑硫醚类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杀线虫组合物,用于防治线虫。



背景技术:

线虫是一类常见的农业病害,具有寄主范围广的特点;包括瓜类、茄果类、豆类及萝卜、白菜等上百种作物。全球每年因线虫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约1000亿元。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高价值经济作物过分追求而导致的复种指数不断提高,耕地面积有限,造成轮作和倒茬困难,致使线虫危害情况越发严重。

噻唑膦为有机磷类杀线虫剂,主要作用方式为抑制根结线虫乙酰胆碱酯酶的合成,可用于防治各类根结线虫。1、具有触杀和内吸作用,杀死根结线虫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线虫接触土壤中的噻唑膦而死亡;噻唑膦内吸至作物根部杀死已侵入作物根部形成根瘤的根结线虫;

2、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噻唑膦使用后2个月后土壤中噻唑膦仍能达到根结线虫致死浓度,3个月后仍能降低线虫活动;3、噻唑膦有向上传导特性,由作物根部向叶片传导强,由叶片向花传导弱,基本不由花向果实传导;可传导至叶片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等;4、毒性较低,残留低,符合农产品出口标准;(陈学文,甘秀海,陈吉祥,陈永中,王艳娇,胡德禹,宋宝安.新型含三氟丁烯的1,3,4-噁二唑(噻二唑)硫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线虫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7,37(09):2343-2351.)文献中为了寻求结构新颖的高活性杀线虫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组合方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三氟丁烯的1,3,4-噁二唑(噻二唑)硫醚类衍生物,通过ir,1hnmr,13cnmr,esi-ms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杀线虫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5a和6b在施药48h后对秀丽线虫具有明显的毒杀活性,lc50分别为21.92和44.94μg/ml,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噻唑膦(72.52μg/ml)和氟噻虫砜(72.96μg/ml).另外,在浓度为100μg/ml下,大多数化合物对柑橘线虫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活性,其中化合物5b在给药48和72h后,对柑橘线虫的毒杀活性分别为79.9%和96.7%,优于对照药剂噻唑膦和氟噻虫砜。

专利cn106674147a中有对含苯乙烯基的1,3,4-噁二唑硫醚类化合物对线虫活性的研究报告,专利表示1,3,4-噁二唑和含苯乙烯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农药中间体具有潜在的杀线虫活性,由于其具有高活性,低毒等作用特点,符合绿色农药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如下的化合物对线虫表现出较好的活性:

由于现存防治线虫的药剂属噻唑膦的效果最好,所以市面上存在大量噻唑膦的产品,以及将噻唑膦作为隐形成分的产品。导致线虫对噻唑膦的抗药性极速上升,防效大大降低。若要有效地防治线虫,势必要成倍加大噻唑膦的用药量,这将带来3个问题:一是害虫的抗药性将会变得更强;二是加大农户的农业投入;三是加重环境污染和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若不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噻唑膦将会很快由于抗性问题惨遭淘汰。

不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是防治农业抗病、虫、草害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配方筛选,筛选出合理的配方,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是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对噻唑膦与式1化合物混配配方的深入研究,发现将噻唑膦与式1化合物进行混配,在一定的混配比例范围内,对线虫的防治效果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完成了本发明。目前,尚无关于噻唑膦与式1化合物复配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防治线虫,解决抗性问题的杀线虫组合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杀线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包含噻唑膦与式1化合物,其中噻唑膦与与式1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20-20:1,优选为1:10-10:1。所述式1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

所述的本发明杀线虫组合物可以配制的农药剂型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微胶囊悬浮剂等。其中有效成分噻唑膦与式1化合物在制剂中的总质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1%~50%,其中占5%~30%时,毒性和残留达到较好的平衡,成本也较低。

进一步的,所诉杀线虫组合物还包括其他农用活性成分,例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肥料、安全剂。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杀线虫组合物的施药方式采用撒施、沟施、穴施、冲施、喷雾等的一种,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天气状况和线虫为害情况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施用适当的剂量达到防治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有益效果:(1)与单剂相比,该组合对线虫各个生育期都有明显效果,克服了和延缓了抗药性,提高了防治效果;(2)减少了防治成本,用药成本;(3)可替代现有防治药剂和已产生与易产生抗性的药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一、制剂实施例

1、实施例1:20%式1化合物·噻唑膦悬浮剂

按质量比准确称取上述物料,将除有效成分外的其余物料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继续剪切混匀,然后进入卧式砂磨机中研磨,使制剂粒径全部在5um以下,制得20%式1化合物·噻唑膦悬浮剂。

2、实施例2:11%式1化合物·噻唑膦水分散粒剂

按质量比准确称取上述物料,混合均匀后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进入挤压造粒机造粒,沸腾干燥机中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制得11%式1化合物·噻唑膦水分散粒剂。

3、实施例3:11%式1化合物·噻唑膦可湿性粉剂

按质量比准确称取上述物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1%式1化合物·噻唑膦可湿性粉剂。

4、实施例4:6%式1化合物·噻唑膦微乳剂

按质量比准确称取上述物料,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均匀呈透明液体,制得6%式1化合物·噻唑膦微乳剂。

5、实施例5:10%式1化合物·噻唑膦颗粒剂

按质量比准确称取上述物料,混合均匀后通过气流粉碎机进行粉碎,将粉碎后的药粉经过捏合、挤压造粒、烘干、筛分后即得10%式1化合物·噻唑膦颗粒剂。

6、实施例6:11%式1化合物·噻唑膦水乳剂

按质量比准确称取上述原药,加入溶剂搅拌溶解,待原药溶解完全后加入乳化剂混合均匀制成油相液,将剩余的去离子水和防冻剂加入油相中边加入边剪切,剪切后可得稳定的11%式1化合物·噻唑膦水乳剂。

二、生物测定实施例

1、试验名称:式1化合物与噻唑膦混配对黄瓜根结线虫的室内生测试验。

2、试验方法:在线虫危害严重的黄瓜地块取土壤,采用贝尔曼漏斗法从土壤中提取线虫,在25℃恒温箱中培养3-5d,收集2龄幼虫,并加入无菌水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悬浮液备用。

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处理,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取48孔生化培养板,每孔加入配置好的不同浓度的药剂100ml,各加入相同体积的线虫悬浮液,25℃条件下保湿培养,分别在处理后的不同时间检查根结线虫2龄虫的存活数量和死亡数量,线虫呈僵直不动为死虫,线充呈弯曲蠕动状态为活虫。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参照ny/t1154.1-2006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若对照死亡率<5%,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进行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几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50、95%置信限及混剂共毒系数,比较增效情况。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值)≥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值)≤80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值)<120为相加作用。

式1化合物与噻唑膦对黄瓜根结线虫的联合作用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式1化合物与噻唑膦复配对黄瓜根结线虫的室内活性

由上表可以看出,式1化合物与噻唑膦在1:20-20:1的范围内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都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考虑上实际性价比,1:10-10:1组合最为理想。

三、田间药效试验

为了更好的验证本发明杀线虫组合物的田间实际应用效果,应用本发明实施的杀线虫组合物进行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田间药效试验,每处理重复三次,每小区一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m2。于播种前整地施药浅混,随机播种。分别于药后30、60天调查根结线虫数量。采用对角线取样法,每点取样3株,调查根结着生情况与作物生长情况,根据根结着生的多少将病情分为五级:

按照式5和式6计算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式5

式6

表2不同药剂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

表2不同药剂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式1化合物与噻唑膦的组合物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单剂。表现出了更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说明本发明的杀线虫组合物能很好的防治农作物线虫、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线虫抗药性的产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综上,本发明的杀线虫组合物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