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217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及用途,尤其涉及一种含有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杀虫组合物,主要用于农作物及园林虫害的防治。

(二)

背景技术:

灭幼脲(chlorbenzuron,cas号:196791-54-5)为苯甲酰脲类类杀虫剂,通过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性,来抑制昆虫幼虫、卵、蛹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从而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虫体畸形而死亡。同时也影响昆虫卵的呼吸代谢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和蛋白质代谢,使卵内幼虫缺乏几丁质而不能孵化或孵化后随即死亡;在幼虫期施用,使害虫新表皮形成受阻,延缓发育,或缺乏硬度,不能正常蜕皮而导致死亡或形成畸形蛹死亡,从而影响害虫整个世代。主要表现为胃毒作用和触杀作用,但药效缓慢。对益虫和蜜蜂等膜翅目昆虫和森林鸟类几乎无害。

吡氟硫磷(flupyrazofos,cas号122431-24-7)为新型吡唑有机磷类杀虫剂,作用机理是通过与害虫体内的胆碱酯酶结合,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了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神经传导中断,产生中毒现象而迅速致死。吡氟硫磷杀虫谱广,对多数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效,杀虫速度快,与传统有机磷类无交互抗性,对环境安全、毒性低,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可作为高毒农药的替代品之一。

实践证明化学农药单剂的长期使用极易出现抗性问题,导致用量不断加大,风险增加,不利于环境生态安全。寻求科学、合理的农药复配,是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办法。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灭幼脲和吡氟硫磷复配的相关报道。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效果好、成本低、持效期长且具有增效作用的含有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含有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多种植物虫害的用途。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含有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杀虫组合物,所述组合物所含有的活性成分为灭幼脲和吡氟硫磷,所述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重量比为40:1~1:40。

所述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优选重量比为16:1~1:16;

更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8:1~1:8;

最优选的,二者的重量比为4:1。

所述组合物剂型为农药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例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或乳油等。

所述灭幼脲和吡氟硫磷在上述剂型中的重量百分比为2~80%。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含有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杀虫组合物的用途,将所述杀虫组合为用于防治农作物虫害;优选地,所述虫害为: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大白菜菜螟(hellulaundalis),萝卜菜青虫(pierisrapae),杨梅小袋蛾(claniaminuscula)、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barneyi),芒果横纹尾夜蛾(chlumetiatransversea)、叶瘿蚊(erosomyiamangiferae),西瓜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荔枝尖细蛾(conopomorphalitchielle),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molesta),甘蔗螟虫(aryroploceschistaceana),油菜萝卜蚜(lipaphiserysimi)、马铃薯金针虫(elateridae),草坪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麦秆蝇(meromyzasaltatrix)。

优选用于水稻灰飞虱、萝卜菜青虫、杨梅白蚁、马铃薯金针虫和草坪麦秆蝇的防治。

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中的“%”均为重量百分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很好的增效作用,组合物的杀虫效果比单剂有了显著提高,其共毒系数至少为120以上,同时降低了农药使用剂量及成本,减少了残留,也减轻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本发明中两种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不同,组合物的应用可以延缓或克服抗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组合物对经济农作物虫害防效优良,此外,也可用于它农作物虫害的防治。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是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例子。

本发明组合物以灭幼脲和吡氟硫磷为有效成分,经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发现,两者复配之后对抗药性虫害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具体用以下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实物测定实例1:灭幼脲和吡氟硫磷复配对水稻灰飞虱的毒力测定

1、试验对象:水稻灰飞虱[拉丁学名:laodelphaxstriatellus],属同翅目飞虱科。

2、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7-2006》,采用浸渍法。

3、数据统计分析: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r)、ec50和共毒系数。

4、评价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7-2006》,根据孙云沛(suny-p)法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5、结果与分析

灭幼脲、吡氟硫磷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组合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表1中“灭∶吡”为“灭幼脲:吡氟硫磷”的简写。

表1灭幼脲与吡氟硫磷混配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灭幼脲与吡氟硫磷以1:16、1∶12、1∶8、1∶4、1∶1、4∶1、8∶1、12:1和16∶1比例进行混配,其对水稻褐飞虱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8、1∶4、1∶1、4:1和8∶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综合考虑灭幼脲与吡氟硫磷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以1:8~8:1复配较好。

实物测定实例2:灭幼脲和吡氟硫磷复配对甘蓝菜青虫的毒力测定

1、试验对象:萝卜菜青虫[拉丁学名:pierisrapaelinne],属鳞翅目粉蝶科。

2、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7-2006》,采用滤纸药膜法。

3、数据统计分析: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r)、ec50和共毒系数。

4、评价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7-2006》,根据孙云沛法(suny-p)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5、结果与分析

灭幼脲、吡氟硫磷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组合对萝卜菜青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表2中“灭∶吡”为“灭幼脲:吡氟硫磷”的简写。

表2灭幼脲与吡氟硫磷混配对萝卜菜青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灭幼脲与吡氟硫磷以1:16、1∶12、1∶8、1∶4、1∶1、4∶1、8∶1、12:1和16∶1比例进行混配,其对萝卜菜青虫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4、1∶1、4:1和8∶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综合考虑灭幼脲与吡氟硫磷对萝卜菜青虫的防治以1:4~8:1复配较好。

实物测定实例3:灭幼脲和吡氟硫磷复配对杨梅白蚁的毒力测定

1、试验对象:杨梅白蚁[黄翅大白蚁,拉丁学名:macrotermesbarneyi],属同翅目白蚁科。

2、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7-2006》,采用浸虫法。

3、数据统计分析: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r)、ec50和共毒系数。

4、评价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7-2006》,根据孙云沛法(suny-p)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5、结果与分析

灭幼脲、吡氟硫磷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组合对杨梅白蚁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表3中“灭∶吡”为“灭幼脲:吡氟硫磷”的简写。

表3灭幼脲与吡氟硫磷混配对杨梅白蚁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灭幼脲与吡氟硫磷以1:16、1∶12、1∶8、1∶4、1∶1、4∶1、8∶1、12:1和16∶1比例进行混配,其对杨梅白蚁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以1∶8、1∶4、1:1、4:1、8∶1和12: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综合考虑灭幼脲与吡氟硫磷对杨梅白蚁的防治以1:8~12:1复配较好。

实物测定实例4:灭幼脲和吡氟硫磷复配对马铃薯金针虫的毒力测定

1、试验对象:马铃薯金针虫[拉丁学名:pleonomuscanaliculatus],属鞘翅目叩头虫科。

2、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7-2006》,采用滤纸药膜法。

3、数据统计分析: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r)、ec50和共毒系数。

4、评价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7-2006》,根据孙云沛法(suny-p)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5、结果与分析

灭幼脲、吡氟硫磷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组合对马铃薯金针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表4中“灭∶吡”为“灭幼脲:吡氟硫磷”的简写。

表4灭幼脲与吡氟硫磷混配对马铃薯金针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灭幼脲与吡氟硫磷以1:16、1∶12、1∶8、1∶4、1∶1、4∶1、8∶1、12:1和16∶1比例进行混配,其对马铃薯金针虫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8、1∶4、1:1、4:1和8: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综合考虑灭幼脲与吡氟硫磷对马铃薯金针虫的防治以1:8~8:1复配较好。

实物测定实例5:灭幼脲和吡氟硫磷复配对草坪麦秆蝇的毒力测定

1、试验对象:草坪麦秆蝇[拉丁学名:meromyzasaltatrix],属双翅目秆蝇科。

2、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7-2006》,采用滤纸药膜法。

3、数据统计分析: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r)、ec50和共毒系数。

4、评价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7-2006》,根据孙云沛(suny-p)法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5、结果与分析

灭幼脲、吡氟硫磷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组合对草坪麦秆蝇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5,表5中“灭∶吡”为“灭幼脲:吡氟硫磷”的简写。

表5灭幼脲与吡氟硫磷混配对草坪麦秆蝇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灭幼脲与吡氟硫磷以1:16、1∶12、1∶8、1∶4、1∶1、4∶1、8∶1、12:1和16∶1比例进行混配,其对草坪麦秆蝇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8、1∶4、1:1、4:1和8: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综合考虑灭幼脲与吡氟硫磷对草坪麦秆蝇的防治以1:8~8:1复配较好。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与已知的助剂和辅剂、用已知的方法制备呈适合农业上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其中比较好的剂型有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乳油或种衣剂,这些已知的助剂、辅剂有分散剂、扩散剂、消泡剂、润湿剂、崩解剂、成膜剂及填料等。

以下用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将灭幼脲16g、吡氟硫磷4g、环己酮15g、农乳1601#10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g、大豆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匀液相,制得本发明组合物20%乳油。

实施例2:

将灭幼脲30g、吡氟硫磷1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8g、十二烷基硫酸钠6g、硅酸铝镁1g、硅藻土加至100g,经混合、超细粉碎、造粒制得本发明组合物45%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3:

将灭幼脲20g、吡氟硫磷5g、脂肪酸聚氧乙烯酯5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g、羟甲基纤维素0.5g、丙二醇2g、有机硅0.5g,加水至100g,混合经湿法研磨,均化,制得本发明组合物25%悬浮剂。

实施例4:

将灭幼脲30g、吡氟硫磷20g、木质素磺酸钠8g、十二烷基硫酸钠5g、白炭黑10g、硅藻土加至100g,混合经气流粉碎制得本发明组合物50%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

将灭幼脲5g、吡氟硫磷10g、松节油6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g、聚乙烯醇2g、黄原胶0.1g、加水至100g,配制油相,配制水相,在高剪切下,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者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剪切制得本发明组合物15%水乳剂。

本发明的一种含有灭幼脲和吡氟硫磷的杀虫组合物已经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借鉴本发明内容,适当改变原料、工艺条件等环节来实现相应的其它目的,其相关改变都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内容,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