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式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0877发布日期:2019-10-14 15:33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乘坐式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坐式插秧机。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在乘坐式插秧机中,具备:秧苗插植装置,升降自如地支承于机体的后部;液压缸(相当于插植升降机构),相对于所述机体对秧苗插植装置进行升降操作;以及浮板(相当于接地体),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的下部并接地跟随于田面。

在专利文献1中,设置有:插植升降控制部,基于秧苗插植装置相对于浮板的升降,以秧苗插植装置距田面维持于设定高度的方式,使液压缸工作。通过秧苗插植装置距田面维持于设定高度,由秧苗插植装置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于设定插植深度。

在专利文献1中,能通过插植设定高度杆(相当于设定高度设定部),在上下方向变更浮板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来变更设定高度。当设定高度变高时,设定插植深度变浅,当设定高度变低时,设定插植深度变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5034号公报(参照图9)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那样的乘坐式插秧机中,有时构成为:将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连接于插植设定高度杆等,通过接地体位置传感器来检测接地体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乘坐式插秧机中,在具备对接地体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进行检测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情况下,能适当地安装接地体位置传感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乘坐式插秧机设置有:秧苗插植装置,升降自如地支承于机体的后部;插植升降机构,相对于所述机体对所述秧苗插植装置进行升降操作;接地体,支承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下部并接地跟随于田面;插植升降控制部,基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相对于所述接地体的升降,以所述秧苗插植装置距田面维持于设定高度的方式,使所述插植升降机构工作;以及设定高度设定部,在上下方向变更所述接地体相对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来变更所述设定高度,所述乘坐式插秧机设置有:接地体位置传感器,通过连接于所述设定高度设定部,来检测所述接地体相对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以及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对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向设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安装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

在具备对接地体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进行检测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情况下,需要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例如,在接地体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需要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输出相当于接地体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

关于上述的状态,换言之,当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适当时,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不一致,例如,在接地体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接地体位置传感器未输出相当于接地体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

根据本发明,设置有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向设于秧苗插植装置的安装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

由此,通过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能使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例如,能设定为在接地体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输出相当于接地体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能提高接地体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的检测精度。

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的变更调节在生产乘坐式插秧机时,在安装接地体位置传感器时是有效的,在由生产后的乘坐式插秧机进行作业时,在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维护作业时、更换时等是有效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设有旋转自如的检测轴,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连接于所述设定高度设定部,通过由所述设定高度设定部来旋转操作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由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检测出所述接地体相对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绕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对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了具备旋转自如的检测轴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情况下,能通过绕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简单操作,来设定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的状态,因此,作业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是绕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呈同芯状配置,形成为圆弧状,并设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安装部的多个长孔。

根据本发明,能通过设于秧苗插植装置的安装部的多个长孔来获得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因此,在结构的简化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连结有检测臂,在所述检测臂以及所述设定高度设定部的一方设有凸部,在所述检测臂以及所述设定高度设定部的另一方设有长孔状的变通部,通过所述凸部被插入至所述变通部,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连接于所述设定高度设定部。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了具备旋转自如的检测轴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情况下,由设定高度设定部获得的接地体的支承位置通过凸部与变通部的卡合适当地传递至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以及检测臂,由接地体位置传感器高精度地检测出接地体的支承位置。

即使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臂的工作轨迹与设定高度设定部的工作轨迹不同,该工作轨迹之差也会由凸部在变通部的移动来吸收。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设置有:接地体通知部,在通过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来变更调节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时,通知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接地体基准值一致。

根据本发明,在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情况下,当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接地体基准值一致时(例如,当变成在接地体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输出相当于接地体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的状态时),通知此事。

由此,操作者能容易地识别变成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输出相当于接地体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的状态,因此,作业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接地体通知部在通过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来变更调节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时,通知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所述接地体基准值不一致。

根据本发明,在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情况下,通知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接地体基准值不一致(例如,通知在接地体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接地体位置传感器未输出相当于接地体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的状态)。

由此,操作者能容易地识别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不一致,因此,通过之后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能容易地获得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设置有:整地装置,以位于所述机体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之间的方式,升降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整地升降机构,相对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对所述整地装置进行升降操作;整地位置传感器,通过连接于所述整地升降机构,来检测所述整地装置相对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整地升降控制部,基于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以及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以所述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维持于设定深度的方式,使所述整地升降机构工作;整地设定操作部,通过人为地操作,以所述整地装置位于与田面接触而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或者从田面上升而不进行整地的退避位置的方式,使所述整地升降机构工作;以及设定深度设定部,通过人为地操作,设定所述作业位置的所述整地装置的所述设定深度,所述乘坐式插秧机通过所述整地设定操作部和所述设定深度设定部的操作,设定所述接地体通知部进行工作的接地体调整模式。

在乘坐式插秧机中,有时使对田面进行整地的整地装置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并将整地装置配置于机体与秧苗插植装置之间。

在整地装置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的情况下,当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变高时(当设定插植深度变浅时),整地装置的位置也与秧苗插植装置一起变高,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变浅。相反,当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变低时(当设定插植深度变深时),整地装置的位置也与秧苗插植装置一起变低,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变深。

根据本发明,具备:整地升降机构、整地位置传感器以及整地升降控制部。由此,当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变高时(当设定插植深度变浅时),基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整地装置通过整地升降控制部被下降操作秧苗插植装置变高的量。

当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变低时(当设定插植深度变深时),基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整地装置通过整地升降控制部被上升操作秧苗插植装置变低的量。

由此,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维持于设定整地深度,而与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无关。

在乘坐式插秧机中设置有整地装置的情况下,有时构成为:能通过整地设定操作部来选择整地装置位于与田面接触而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的状态和整地装置位于从田面上升而不进行整地的退避位置的状态。

有时构成为:在使整地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能通过设定深度设定部,将整地装置的设定整地深度向浅侧以及深侧变更。

在设置有上述那样的整地设定操作部以及设定深度设定部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能通过整地设定操作部和设定深度设定部的操作,设定接地体调整模式。

由此,能将整地设定操作部和设定深度设定部兼用于接地体调整模式的设定,因此,不需要用于设定接地体调整模式的专用的操作件等,在结构的简化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设置有:整地装置,以位于所述机体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之间的方式,升降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整地升降机构,相对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对所述整地装置进行升降操作;整地位置传感器,通过连接于所述整地升降机构,来检测所述整地装置相对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整地升降控制部,基于所述接地体位置传感器以及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以所述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维持于设定整地深度的方式,使所述整地升降机构工作;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对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向设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安装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

在乘坐式插秧机中,有时使对田面进行整地的整地装置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并将整地装置配置于机体与秧苗插植装置之间。

在整地装置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的情况下,当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变高时(当设定插植深度变浅时),整地装置的位置也与秧苗插植装置一起变高,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变浅。相反,当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变低时(当设定插植深度变深时),整地装置的位置也与秧苗插植装置一起变低,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变深。

根据本发明,具备:整地升降机构、整地位置传感器以及整地升降控制部。由此,当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变高时(当设定插植深度变浅时),基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整地装置通过整地升降控制部被下降操作秧苗插植装置变高的量。

当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变低时(当设定插植深度变深时),基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整地装置通过整地升降控制部被上升操作秧苗插植装置变低的量。

由此,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维持于设定整地深度,而与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无关。

在该情况下,除了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以外,还需要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与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例如,在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整地升降控制部需要根据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识别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

关于上述的状态,换言之,当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适当时,例如,在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整地位置传感器未输出相当于整地装置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整地升降控制部无法识别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

根据本发明,设置有对整地位置传感器向设于秧苗插植装置的安装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

由此,通过对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能使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与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例如,能设定为在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整地位置传感器输出相当于整地装置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使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以及由整地升降控制部进行的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的识别一致,能提高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维持于设定整地深度的功能的精度,而与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无关。

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的变更调节在生产乘坐式插秧机时,在安装整地位置传感器时是有效的,在由生产后的乘坐式插秧机进行作业时,在整地位置传感器的维护作业时、更换时等是有效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设有旋转自如的检测轴,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连接于所述整地升降机构,通过由所述整地升降机构来旋转操作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由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检测出所述整地装置相对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位置,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绕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对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了具备旋转自如的检测轴的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情况下,能通过绕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对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简单操作,使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与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因此,作业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是绕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轴呈同芯状配置,形成为圆弧状,并设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安装部的多个长孔。

根据本发明,能通过设于秧苗插植装置的安装部的多个长孔来获得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因此,在结构的简化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设置有:整地通知部,在通过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来变更调节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时,通知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整地基准值一致。

根据本发明,在对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情况下,当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整地基准值一致时(例如,当变成在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整地位置传感器输出相当于整地装置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的状态时),通知此事。

由此,操作者能容易地识别变成整地位置传感器输出相当于整地装置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的状态,因此,作业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整地通知部在通过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来变更调节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时,通知所述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所述整地基准值不一致。

根据本发明,在对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情况下,通知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整地基准值不一致(例如,通知在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整地位置传感器未输出相当于整地装置的基准位置的检测值的状态)。

由此,操作者能容易地识别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与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不一致,因此,通过之后对整地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能容易地获得整地装置的支承位置与整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一致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设置有:整地设定操作部,通过人为地操作,以所述整地装置位于与田面接触而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或者从田面上升而不进行整地的退避位置的方式,使所述整地升降机构工作;以及设定深度设定部,通过人为地操作,设定所述作业位置的所述整地装置的所述设定深度,所述乘坐式插秧机通过所述整地设定操作部和所述设定深度设定部的操作,设定所述整地通知部进行工作的整地调整模式。

在乘坐式插秧机中设置有整地装置的情况下,有时构成为:能通过整地设定操作部来选择整地装置位于与田面接触而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的状态和整地装置位于从田面上升而不进行整地的退避位置的状态。

有时构成为:在使整地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能通过设定深度设定部,将整地装置的设定整地深度向浅侧以及深侧变更。

在设置有上述那样的整地设定操作部以及设定深度设定部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能通过整地设定操作部和设定深度设定部的操作,设定整地调整模式。

由此,能将整地设定操作部和设定深度设定部兼用于整地调整模式的设定,因此,不需要用于设定整地调整模式的专用的操作件等,在结构的简化方面有利。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式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乘坐式插秧机的后半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秧苗插植装置以及整地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秧苗插植装置以及整地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秧苗插植装置以及整地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操作箱的附近的主视图。

图7是中央浮板以及插植升降控制部的附近的左视图。

图8是中央浮板以及插植升降控制部的附近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整地装置的升降结构的左视图。

图10是操作箱的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1是操作箱的附近的俯视图。

图12是整地位置传感器的附近的左视图。

图13是整地位置传感器的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14是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附近的左视图。

图15是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附近的主视图。

图16是接地体位置传感器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中间管以及下部管的附近的后视图。

图18是表示控制装置与各部的连结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4液压缸(插植升降机构)

5秧苗插植装置

9中央浮板(接地体)

41支承轴(设定高度设定部)

41c长孔(变通部)

42插植深度杆(设定高度设定部)

53整地装置

56电动马达(整地升降机构)

73接地体位置传感器

73a检测轴

74整地位置传感器

74a检测轴

75安装部

75b长孔(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

88插植升降控制部

89整地设定操作部

90设定深度设定部

91检测臂

91a凸部

96安装部

96b长孔(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

102接地体通知部

103整地通知部

a1设定高度

a2设定整地深度

a3作业位置

a4退避位置

g田面

k机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18中,f表示机体的“前方”,b表示机体的“后方”,u表示机体的“上方”,d表示机体的“下方”。r表示机体的“右方”,l表示机体的“左方”。

(乘坐式插秧机的整体构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乘坐式插秧机中,在具备左右前轮1、左右后轮2的机体k的后部,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连杆机构3。

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支承有六排插植式的秧苗插植装置5,在机体k的后部升降自如地支承有秧苗插植装置5。设置有对连杆机构3进行升降操作的液压缸4(相当于插植升降机构),秧苗插植装置5通过液压缸4被相对于机体k进行升降操作。

如图1、2、3所示,整地装置53以位于机体k与秧苗插植装置5之间的方式,横跨秧苗插植装置5的右部以及左部而配置,并升降自如地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5。

(秧苗插植装置的构成)

如图1、2、3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具备:一个进给箱(feedcase)17、三个插植传动箱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插植传动箱6的后部的旋转箱7、设置于旋转箱7的两端的插植臂8、上下移动自如地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部的中央浮板9(相当于接地体)、侧浮板11、具备六个载秧面的载秧台10、设置于载秧台10的各个载秧面的纵向进给机构25等。

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部,并接地跟随于田面g。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配置于左右方向的支承框架18连结有进给箱17以及插植传动箱6,插植传动箱6从支承框架18向后侧延伸出。进给箱17绕连杆机构3的后部下部的前后方向的轴芯p1(参照图5)被滚动自如地支承。

如图4所示,横向进给轴19从进给箱17延伸出,横向进给轴19的端部经由托架20支承于支承框架18。随着横向进给轴19的旋转被往复横向进给驱动的进给构件21外嵌于横向进给轴19,进给构件21连接于载秧台10。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导轨38在左右方向支承于插植传动箱6,载秧台10的下部沿导轨38被横向移动自如地支承。如图3以及图17所示,秧苗引导件99安装于导轨38,并配置于插植臂8所通过的位置。

如图3、4、5所示,在支承框架18的右端部以及左端部连结有朝向上下的纵向框架26并向上侧延伸出,横跨纵向框架26的上部连结有横向框架50。在载秧台10的上部的前表面连结有导轨27,导轨27横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设置在横向框架50的辊51。

如图2、3、4、5所示,载秧台10的下部支承于导轨38,载秧台10的上部支承于横向框架50,载秧台10沿导轨38以及横向框架50被左右往复横向进给驱动。

如图2所示,在载秧台10的六个载秧面分别设置有宽幅的带式的纵向进给机构25。

如图4所示,纵向进给轴36从进给箱17延伸出,纵向进给轴36的端部经由托架37支承于支承框架18。纵向进给轴36通过后述的输入轴28的动力被旋转驱动,在纵向进给轴36连结有一对驱动臂36a。

向六个纵向进给机构25传递动力的输入部(未图示)设置于载秧台10,输入部配置于纵向进给轴36的驱动臂36a之间。当载秧台10到达往复横向进给驱动的右端部或者左端部时,输入部到达纵向进给轴36的一方的驱动臂36a,输入部通过纵向进给轴36的一方的驱动臂36a被驱动,六个纵向进给机构25工作规定行程,从而载秧台10的秧苗被向下侧进给。

(向前轮以及后轮、秧苗插植装置的传动结构)

如图1所示,在机体k的前部支承有发动机49。发动机49的动力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经由齿轮变速式的副变速装置(未图示)传递至前轮1以及后轮2。

如图1以及图4所示,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与副变速装置之间分支出的动力经由株距变速装置(未图示)、插植离合器44(参照图18)以及pto轴22传递至设置于进给箱17的输入轴28。

如图4所示,输入轴28的动力传递至纵向进给轴36,纵向进给轴36被旋转驱动。输入轴28的动力经由横向进给变速机构29传递至横向进给轴19,横向进给轴19被旋转驱动。输入轴28的动力传递至传动链30、横跨插植传动箱6架设的传动轴23、设置于插植传动箱6的插植传动轴32。插植传动轴32的动力经由传动链34以及插植驱动轴35传递至旋转箱7。

如图1、2、3所示,当插植离合器44被操作至传动状态时,随着载秧台10被往复横向进给驱动,旋转箱7被旋转驱动,插植臂8从载秧台10的下部取出秧苗,在通过秧苗引导件99的内部的同时到达田面g,并将秧苗插植于田面g。当载秧台10到达往复横向进给驱动的右端部或者左端部时,载秧台10的秧苗通过六个纵向进给机构25被向下侧进给。

当插植离合器44被操作至切断状态时,载秧台10、旋转箱7以及纵向进给机构25停止。

(施肥装置的构成)

如图1、2、3所示,在机体k中驾驶座椅31的后侧设置有存储肥料的料斗12、以及与两个插植排对应的三个送出部13。在送出部13的左侧设置有鼓风机14。

如图2以及图17所示,在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连结有两个开沟器15,从而设置有六个开沟器15。软管16从送出部13延伸出至秧苗插植装置5。

如图1、2、3、17所示,在软管16的秧苗插植装置5侧的端部连接有具备空气排出部100a的中间管100。在中间管100的下部连接有呈曲柄状弯折的下部管105,下部管105连接于开沟器15。

如图2以及图17所示,在连结于纵向框架26的托架26a连结有横向框架106,横向框架106在纵向进给机构25的前侧沿载秧台10支承于左右方向。

中间管100的托架100b经由间隔件107连结于横向框架106。由此,成为中间管100以及下部管105支承于稍高的位置的状态,下部管105的弯折部分与秧苗引导件99不会发生干扰。

在施肥装置中,副变速装置的动力经由施肥离合器45(参照图18)传递至送出部13。当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至传动状态时,通过送出部13从料斗12按规定量送出肥料,通过鼓风机14的送风,肥料从软管16通过而被供给至开沟器15,肥料经由开沟器15被供给至田面g。当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至切断状态时,送出部13停止。

(由升降操作杆实现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结构)

如图2以及图18所示,在驾驶座椅31的右侧设置有升降操作杆24,升降操作杆24在上升位置、中立位置、下降位置以及插植位置操作自如。

在机体k设置有向液压缸4对工作油进行供排操作的机械操作式的控制阀33。升降操作杆24与控制阀33、插植离合器44以及施肥离合器45机械地连接。

如图18所示,当升降操作杆24被操作至上升位置、中立位置、下降位置以及插植位置时,控制阀33、插植离合器44以及施肥离合器45被如下操作。

当升降操作杆24被操作至上升位置时,插植离合器44以及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至切断状态,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上升位置,液压缸4进行收缩工作,秧苗插植装置5上升。

当升降操作杆24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时,插植离合器44以及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至切断状态,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液压缸4停止,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停止。

当升降操作杆24被操作至下降位置时,插植离合器44以及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至切断状态,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下降位置,液压缸4进行伸长工作,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

在升降操作杆24被操作至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当中央浮板9与田面g接触时,如后述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记载,成为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控制进行工作的状态。由此,以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于设定深度的方式,控制阀33以及液压缸4进行工作,成为秧苗插植装置5被自动地升降驱动的状态。

当升降操作杆24被操作至插植位置时,与上述的下降位置相同,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控制进行工作,并且插植离合器44以及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至传动状态。

(与插植深度杆有关的结构)

如图5、7、18所示,绕插植传动箱6的下部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4,旋转自如地支承有支承轴41(相当于设定高度设定部),连结于支承轴41的支承臂41a向后侧的斜下侧延伸出。绕支承臂41a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5,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的后部。

可人为地操作的插植深度杆42(相当于设定高度设定部)连结于支承轴41并向前侧的斜上侧延伸出。杆引导件43连结于支承框架18,插植深度杆42被插入至杆引导件43。

通过插植深度杆42对支承轴41的支承臂41a进行转动操作,能上下变更轴芯p5的位置(中央浮板9(接地体)以及侧浮板11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来变更设定高度a1。

通过使插植深度杆42与杆引导件43卡合,能固定轴芯p5的位置(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来设定设定高度a1(参照后述的(由插植深度杆获得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

如图7、8、18所示,在支承框架18的中央浮板9的上侧的部分连结有支承托架77。绕支承托架77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6,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支承连杆78,横跨支承连杆78的下部和插植深度杆42连接有连结杆82。

在支承托架77的上部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支承连杆79,在支承连杆78、79的上部摆动自如地连接有支承构件80。

通过支承连杆78、79形成有平行连杆,与插植深度杆42的操作连动,支承构件80通过连结杆82向前侧的斜下侧以及后侧的斜上侧平行移动,通过使插植深度杆42与杆引导件43卡合,来决定支承构件80的位置。

(与插植升降控制部有关的构成)

如图7、8、18所示,将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上下移动机械地取出并传递至控制阀33的插植升降控制部88横跨控制阀33和中央浮板9而连接。

插植升降控制部88具备: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79、支承构件80以及连结杆82,如以下的说明,具备:感知杆84、感知臂85、感知线86等。

在中央浮板9的前部连接有感知杆84。绕支承构件80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7,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感知臂85。轴芯p7位于感知臂85的前后中间部,感知杆84的上部与感知臂85的后部连接。

在支承构件80的前部连结有线承接部80a,感知线86的外部线(outer)86b连接于支承构件80的线承接部80a。在感知线86的内部线(inner)86a连接有连接构件87,在连接构件87的长孔87a插入有感知臂85的前部的销85a,感知臂85的前部与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连接。感知线86延伸出至机体k,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连接于控制阀33。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上下移动,感知臂85上下摆动,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被进行拉动操作以及返回操作,控制阀33被进行操作。

当秧苗插植装置5上升而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时,感知杆84下降,感知臂85以感知臂85的前部上升的方式进行摆动。

在感知臂85的前部横向地连结有下限位置销85b。在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的情况下,感知臂85的下限位置销85b与支承构件80的线承接部80a的下部抵接,由此,感知臂85的摆动被阻止,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降停止。

由此,在秧苗插植装置5上升至远离田面g的位置的情况下,在感知臂85的下限位置销85b与支承构件80的线承接部80a的下部抵接的下限位置,中央浮板9被阻止,变成不会进一步下降的状态。

(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

对如下状态进行说明:基于秧苗插植装置5相对于中央浮板9(接地体)的升降,以秧苗插植装置5维持于设定高度a1的方式(以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于设定插植深度的方式),控制阀33由插植升降控制部88进行操作,液压缸4(插植升降机构)进行伸缩工作。

图7以及图18所示的状态是通过插植深度杆42对设定高度a1进行了设定,对轴芯p5(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的位置进行了设定的状态。是支承构件80(轴芯p7)距田面g位于中立高度a0,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停止,秧苗插植装置5距田面g维持于设定高度a1的状态。

插植臂8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以固定的轨迹被旋转驱动,因此,当秧苗插植装置5距田面g维持于设定高度a1时,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为与设定高度a1对应的设定插植深度。

在图7以及图18所示的状态下,当秧苗插植装置5从设定高度a1下降时(当秧苗插植装置5接近田面g时),支承构件80(轴芯p7)也一起从设定高度a1下降,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变得比设定插植深度深,成为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上升的状态。

由此,中央浮板9的上升经由感知杆84以及感知臂85传递至感知线86,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被向秧苗插植装置5侧进行拉动操作,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上升位置,液压缸4进行收缩工作,秧苗插植装置5以及支承构件80(轴芯p7)上升。

随着秧苗插植装置5的上升,成为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的状态,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被向控制阀33侧进行返回操作。当支承构件80(轴芯p7)到达中立高度a0时,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液压缸4停止,秧苗插植装置5的上升在设定高度a1处停止,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返回至设定插植深度。

在该情况下,设置有将控制阀33从上升位置向下降位置施力的下降施力弹簧(未图示),因此,如上所述,在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时,成为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被向控制阀33侧进行拉动操作的状态,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被毫不费力地向控制阀33侧进行返回操作。

在图7以及图18所示的状态下,当秧苗插植装置5从设定高度a1上升时(当秧苗插植装置5远离田面g时),支承构件80(轴芯p7)也一起从设定高度a1上升,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变得比设定插植深度浅,成为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的状态。

由此,中央浮板9的下降经由感知杆84以及感知臂85传递至感知线86,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被向控制阀33侧进行返回操作,控制阀33通过上述的下降施力弹簧被操作至下降位置,液压缸4进行伸长工作,秧苗插植装置5以及支承构件80(轴芯p7)下降。

随着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降,成为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上升的状态,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被向秧苗插植装置5侧进行拉动操作。

当支承构件80(轴芯p7)到达中立高度a0时,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液压缸4停止,在秧苗插植装置5的设定高度a1处,下降停止,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返回至设定插植深度。

例如,假设成为中央浮板9进入田面g的凹部且中央浮板9迅速地下降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虽然成为感知臂85的前部迅速地上升的状态,但只要感知臂85的销85a沿连接构件87的长孔87a向上侧移动,就不会产生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通过感知臂85被迅速地返回操作至控制阀33侧的状态。之后,成为控制阀33通过上述的下降施力弹簧被稍微延迟地操作至下降位置的状态,不会产生秧苗插植装置5以及支承构件80(轴芯p7)迅速地下降那样的状态。

(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灵敏度变更)

如图18所示,灵敏度变更杆60绕机体k的控制阀33的附近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9被摆动自如地支承,通过使灵敏度变更杆60与杆引导件(未图示)卡合,能固定灵敏度变更杆60的位置。

感知线86的外部线86b的控制阀33侧的端部支承于灵敏度变更杆60。通过将灵敏度变更杆60向灵敏侧以及不灵敏侧操作,能沿感知线86的内部线86a变更感知线86的外部线86b的控制阀33侧的端部的位置。

当将灵敏度变更杆60向灵敏侧操作时,在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感知线86的控制阀33侧的内部线86a的露出长度稍微变长,感知线86的中央浮板9侧的内部线86a的露出长度稍微变短。

由此,如前项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记载,在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状态(支承构件80(轴芯p7)位于中立高度a0的状态)下,中央浮板9稍微朝向斜下方。

当中央浮板9稍微朝向斜下方时,中央浮板9与田面g接触的面积变大,会灵敏地进行秧苗插植装置5的自动的升降操作。

当将灵敏度变更杆60向不灵敏侧操作时,在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感知线86的控制阀33侧的内部线86a的露出长度稍微变短,感知线86的中央浮板9侧的内部线86a的露出长度稍微变长。

由此,如前项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记载,在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状态(支承构件80(轴芯p7)位于中立高度a0的状态)下,中央浮板9稍微朝向斜上方。

当中央浮板9稍微朝向斜上方时,中央浮板9与田面g接触的面积变小,会不灵敏地进行秧苗插植装置5的自动的升降操作。

(由插植深度杆获得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

如上述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记载,在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于设定插植深度的状态下,对由插植深度杆42获得的设定深度a1(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进行说明。

当在图7以及图18所示的状态下将插植深度杆42向深侧(下侧)操作时,成为轴芯p5(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的位置通过插植深度杆42而上升并接近秧苗插植装置5的状态,设定高度a1变低。

随着插植深度杆42向深侧(下侧)的操作,支承连杆78、79通过连结杆82被操作至上侧,支承构件80(轴芯p7)维持于中立高度a0,秧苗插植装置5的位置相对于支承构件80(轴芯p7)设定于下侧。

在上述的状态下,如上述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记载,当以支承构件80(轴芯p7)维持于中立高度a0的方式,自动地升降驱动秧苗插植装置5时,秧苗插植装置5维持于低的设定高度a1,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插植深度)深。

当在图7以及图18所示的状态下将插植深度杆42向浅侧(上侧)操作时,成为轴芯p5(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的位置通过插植深度杆42而下降并远离秧苗插植装置5的状态,设定高度a1变高。

随着插植深度杆42向浅侧(上侧)的操作,支承连杆78、79通过连结杆82被操作至下侧,支承构件80(轴芯p7)维持于中立高度a0,秧苗插植装置5的位置相对于支承构件80(轴芯p7)设定于上侧。

在上述的状态下,如上述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记载,当以支承构件80(轴芯p7)维持于中立高度a0的方式,自动地升降驱动秧苗插植装置5时,秧苗插植装置5维持于高的设定高度a1,由插植臂8获得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插植深度)浅。

(秧苗插植装置的滚动控制)

如图5所示,进给箱17绕连杆机构3的后部下部的前后方向的轴芯p1被滚动自如地支承,整个秧苗插植装置5绕轴芯p1被滚动自如地支承。

如图18所示,在进给箱17安装有倾斜传感器48,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右方向相对于水平面(田面g)的倾斜角度由倾斜传感器48检测。在机体k中驾驶座椅31的下侧安装有控制装置40,倾斜传感器48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装置40。

如图5所示,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的上部连结有滚动机构46。滚动机构46具备:在左右方向被进行推拉操作的一对线46a、对线46a进行推拉驱动的齿轮机构(未图示)以及电动马达46b。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横跨滚动机构46的线46a和横向框架50的右部以及左部,连接有弹簧39。在导轨27的右部以及左部连结有托架27a,横跨固定于滚动机构46的臂部46c和导轨27的托架27a,连接有弹簧47。

随着载秧台10被往复横向进给驱动,右或左弹簧47被拉伸,当载秧台10被向右(左)横向进给驱动时,右(左)弹簧47被拉伸,通过右(左)弹簧47的施加力会抑制秧苗插植装置5向右(左)倾斜。

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右方向相对于水平面(田面g)的倾斜角度由倾斜传感器48检测出,通过控制装置40,滚动机构46的电动马达46b进行工作,滚动机构46的线46a被进行推拉操作,秧苗插植装置5被维持为水平。

在滚动机构46的线46a被进行推拉操作时,成为弹簧39稍微伸缩的状态,滚动机构46的线46a的迅速的推拉操作被稍微缓和并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

(整地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整地装置53以位于机体k与秧苗插植装置5(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之间的方式,横跨秧苗插植装置5的右部以及左部而配置,并升降自如地支承于秧苗插植装置5。

如图3、4、5所示,在整地装置53的左部设置有整地传动箱81。在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在插植传动轴32的部分的外侧连结有支承箱66。整地传动箱81的后部绕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2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箱66,整地传动箱81以及整地支承臂83向前侧延伸出。

在整地装置53的右部设置有整地支承臂83。在支承框架18的右端部连结有托架68。整地支承臂83的后部绕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2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托架68,整地支承臂83向前侧延伸出。

横跨整地传动箱81的前部以及整地支承臂83的前部,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剖面正方形的驱动轴61(参照图9)。设置有: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的小宽度且小直径的整地体62和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的小宽度且大直径的整地体63,整地体62、63以与驱动轴61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通过安装于驱动轴61的凸台构件57以及间隔件64来决定整地体62、63的位置。

在整地传动箱81的前部的上部安装有安装部81a,在整地支承臂83的前部的上部安装有安装部83a。横跨整地传动箱81的安装部81a和整地支承臂83的安装部83a,连结有支承框架67。

金属制的罩65以位于整地体62、63的后侧的方式连结于支承框架67。在整地体62、63被旋转驱动而田面g被进行整地时,即使由于整地体62、63而使田面g的泥、水向后侧飞溅,泥、水也会被罩65阻挡。

如上所述,整地装置53具备:整地传动箱81、整地支承臂83、驱动轴61、整地体62、63、罩65、支承框架67等。整地传动箱81以及整地支承臂83绕轴芯p2上下摆动,由此,整地装置53在秧苗插植装置5被升降操作。

如图4所示,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的动力从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的插植传动轴32经由支承箱66的内部的传动轴69以及扭矩限制器70、整地传动箱81的内部的传动链71传递至驱动轴61。

由此,驱动轴61以及整地体62、63在图3以及图9中被绕轴芯p8以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

(整地装置的升降结构)

如图3、4、5、9所示,支承框架52以位于连杆机构3的左邻的方式连结于支承框架18,绕支承框架52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3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扇形的升降齿轮54。

具备小齿轮(piniongear)55a的齿轮机构55、以及驱动齿轮机构55的电动马达56(相当于整地升降机构)连结于支承框架52,齿轮机构55的小齿轮55a与升降齿轮54咬合。

在驱动轴61的中央部的左侧,凸台构件57通过轴承(未图示)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于驱动轴61,从凸台构件57向上侧延伸出的臂部57a连接于升降齿轮54。

在左右纵向框架26的上部,螺栓连结有安装构件58。横跨支承框架67的右端部(整地支承臂83的安装部83a)和右安装构件58连接有弹簧59,横跨支承框架67的左端部(整地传动箱81的安装部81a)和左安装构件58连接有弹簧59,整地装置53通过弹簧59的施加力被向上升侧施力。

通过电动马达56对齿轮机构55的小齿轮55a进行正反旋转驱动,从而绕轴芯p3对升降齿轮54进行上下摆动驱动,由此,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对整地装置53进行升降操作。在对整地装置53进行上升操作时,弹簧59作为辅助。

如图18所示,能在与田面g接触而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a3以及从田面g上升而不进行整地的退避位置a4的范围内,通过电动马达56对整地装置53进行升降操作。

(整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构成)

如图6、10、11所示,在秧苗插植装置5中,在主视时横向框架50的连杆机构3的右侧的部分安装有操作箱72。

在操作箱72的上表面72a设置有整地设定操作部89以及设定深度设定部90,整地设定操作部89以及设定深度设定部90的操作信号被输入至控制装置40。整地设定操作部89是人为地进行按压操作的按钮式,设定深度设定部90是人为地进行旋转操作的拨码开关(dialswitch)式。

操作箱的72的上表面72a位于横向框架50的上表面50a的前侧的下侧,设定为朝向斜前下方。

如图18所示,设置有通过连接于插植深度杆42(设定高度设定部)而对中央浮板9(接地体)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进行检测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

如前项的(由插植深度杆获得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所记载,当通过插植深度杆42对设定深度a1(设定插植深度)进行设定时,中央浮板9(接地体)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换言之设定深度a1(设定插植深度)由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检测出,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装置40。

设置有通过连接于电动马达56(整地升降机构)而对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进行检测的整地位置传感器74,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装置40。

(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有关的结构)

如图14、15、16所示,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由电位计构成,在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设有旋转自如的检测轴73a。

在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轴73a连结有检测臂91,检测臂91的端部被弯折,凸部91a设于检测臂91。设置有安装板92,安装板92通过螺栓93、94连结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

板状的安装部75连结于支承框架18。在安装部75开口有菱形的开口部75a、两个长孔75b(相当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调节部)、一个长孔75c,长孔75b、75c绕开口部75a的中央附近的假想中心呈同芯状配置,并形成为圆弧状。

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轴73a以及检测臂91被插入至安装部75的开口部75a,螺栓93被插入至安装部75的长孔75c。螺栓95被从安装板92插入至安装部75的长孔75b并紧固,由此,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经由安装板92安装于安装部75。

连结于支承轴41的臂41b向上侧延伸出,在臂41b的上部开口有长孔41c(相当于长孔状的变通部)。检测臂91的凸部91a被插入至支承轴41(臂41b)的长孔41c。由此,成为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检测轴73a)经由支承轴41(臂41b)以及检测臂91连接于插植深度杆42(设定高度设定部)的状态。

当通过插植深度杆42对设定深度a1(设定深度)进行变更时,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轴73a经由支承轴41的臂41b以及检测臂91被旋转操作,中央浮板9(接地体)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换言之设定深度a1(设定插植深度)由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检测出。

在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于安装部75的状态下,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轴73a位于安装部75的开口部75a的假想中心。

由此,通过稍微松开螺栓95,能绕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轴73a,沿安装部75的长孔75b,变更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板92)的姿态,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板92)向安装部75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通过再次紧固螺栓95,能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板92)向安装部75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在对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板92)向安装部75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情况下,通过螺栓93被插入至安装部75的长孔75c,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板92)不会相对于安装部75向下侧移动。

(与整地位置传感器有关的结构)

如图9、12、13所示,整地位置传感器74由电位计构成,在整地位置传感器74设有旋转自如的检测轴74a。

凸台部52a以位于轴芯p3的方式连结于支承框架52,升降齿轮54的支承轴54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承框架52的凸台部52a,扇形的升降齿轮54绕轴芯p3被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

板状的安装部96以位于轴芯p3的附近的方式连结于支承框架52。在安装部96开口有圆形的开口部96a、两个长孔96b(相当于整地位置传感器调节部),开口部96a的中心与轴芯p3一致,长孔96b绕开口部96a的中心(轴芯p3)呈同芯状配置,并形成为圆弧状。

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轴74a被插入至安装部96的开口部96a,并连接于升降齿轮54的支承轴54a,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轴74a位于轴芯p3。

螺栓97被从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凸缘部74b插入至安装部96的长孔96b并紧固,由此,整地位置传感器74安装于安装部96。

由此,成为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轴74a经由升降齿轮54连接于电动马达56(整地升降机构)的状态,当整地装置53通过电动马达56以及升降齿轮54被升降操作时,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轴74a通过升降齿轮54被旋转操作。

通过整地位置传感器74来检测升降齿轮54相对于支承框架52的角度,由此,检测出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

通过稍微松开螺栓97,能绕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轴74a(轴芯p3),沿安装部96的长孔96b,变更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姿态,对整地位置传感器74向安装部96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调节。通过再次紧固螺栓97,能对整地位置传感器74向安装部96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

(整地装置的升降控制)

如图18所示,整地升降控制部101作为软件设置于控制装置40,如以下所说明,通过控制装置40(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电动马达56被致动操作,整地装置53被升降操作。

通过对整地设定操作部89进行按压操作,能使退避位置a4的整地装置53下降至作业位置a3。通过对整地设定操作部89进行按压操作,能使作业位置a3的整地装置53上升至退避位置a4。

在整地装置53位于作业位置a3的状态下,整地装置53的整地体62、63稍微进入田面g并旋转,由此,进行田面g的整地。

由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检测出设定高度a1,由整地位置传感器74检测出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由此,检测出整地装置53相对于田面g的高度,检测出整地装置53的整地体62、63进入田面g的整地深度。

通过操作设定深度设定部90,能设定以及变更设定整地深度a2。

如上所述,整地装置53的整地体62、63进入田面g的整地深度被检测出,由此,以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为设定整地深度a2的方式,整地装置53被升降操作。

(基于由插植深度杆获得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的整地装置的升降控制)

如前项的(由插植深度杆获得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所记载,当操作插植深度杆42来变更设定高度a1(设定插植深度)时,从田面g至秧苗插植装置5的高度发生变化。伴随于此,整地装置53相对于田面g的高度发生变化,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从设定整地深度a2向浅侧(深侧)变化。

在该情况下,如以下所说明,通过控制装置40(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电动马达56被致动操作,整地装置53被升降操作。

当设定高度a1(设定插植深度)通过插植深度杆42被变更至高侧时(当设定插植深度被变更至浅侧时),根据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检测出整地装置53相对于田面g的高度,整地装置53被下降操作设定高度a1变高的量,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返回至设定整地深度a2。

当设定高度a1(设定插植深度)通过插植深度杆42被变更至低侧时(当设定插植深度被变更至深侧时),根据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检测出整地装置53相对于田面g的高度,整地装置53被上升操作设定高度a1变低的量,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返回至设定整地深度a2。

如上所述,即使设定高度a1(设定插植深度)通过插植深度杆42被变更,也会基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以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维持于设定整地深度a2的方式,电动马达56(整地升降机构)通过控制装置40(整地升降控制部101)被致动操作。

(基于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灵敏度变更的整地装置的升降控制)

如前项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灵敏度变更)以及图18所示,通过操作灵敏度变更杆60,能变更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控制的灵敏度。

在该情况下,如以下所说明,通过控制装置40(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电动马达56被致动操作,整地装置53被升降操作。

设置有对灵敏度变更杆60的操作位置进行检测的升降灵敏度传感器98,升降灵敏度传感器98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装置40。

当将灵敏度变更杆60向灵敏侧操作时,在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状态(支承构件80(轴芯p7)位于中立高度a0的状态)下,中央浮板9稍微朝向斜下方。

由此,基于升降灵敏度传感器98的检测值,设定整地深度a2被从与设定深度设定部90的操作位置对应的值稍微向深侧变更,以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为变更后的设定整地深度a2的方式,整地装置53被下降操作一点点。

当将灵敏度变更杆60向不灵敏侧操作时,在控制阀3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状态(支承构件80(轴芯p7)位于中立高度a0的状态)下,中央浮板9稍微朝向斜上方。

由此,基于升降灵敏度传感器98的检测值,设定整地深度a2被从与设定深度设定部90的操作位置对应的值稍微向浅侧变更,以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为变更后的设定整地深度a2的方式,整地装置53被上升操作一点点。

(接地体调整模式以及整地调整模式的概要)

在进行前项的(整地装置的升降控制)~(基于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灵敏度变更的整地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记载的操作的情况下,需要中央浮板9(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一致。同样地,需要整地装置53的支承位置与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一致。

在生产乘坐式插秧机时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安装时、在由生产后的乘坐式插秧机进行作业时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维护作业时或更换等,如后述的(接地体调整模式下的操作者的操作)所记载,进行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安装位置的变更调节,使中央浮板9(接地体)的支承位置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一致。

在生产乘坐式插秧机时的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安装时、在由生产后的乘坐式插秧机进行作业时的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维护作业时或更换等,如后述的(整地调整模式下的操作者的操作)所记载,进行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安装位置的变更调节,使整地装置53的支承位置与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一致。

如图18所示,设置有具备蜂鸣器等的通知装置76。接地体通知部102、整地通知部103以及模式设定部104作为软件设置于控制装置40。

(接地体调整模式下的操作者的操作)

操作者对整地设定操作部89进行按压操作,使整地装置53下降至作业位置a3,将设定深度设定部90向浅侧操作,向深侧操作并进行返回操作,再次向深侧操作。

由此,通过模式设定部104来设定接地体调整模式,通过接地体通知部102,通知装置76进行工作,通知操作者已设定接地体调整模式。

操作者将插植深度杆42操作至事先设定的基准位置(例如,设定高度a1的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并固定,预先设为中央浮板9(接地体)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

在整地升降控制部101事先存储有作为与基准位置的插植深度杆42(基准位置的中央浮板9(接地体))对应的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的接地体基准值。

如前项的(与接地体位置传感器有关的结构)的记载以及图14、15、16所示,在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轴73a以及检测臂91连接于支承轴41的臂41b的状态下,当操作者绕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轴73a变更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板92)的姿态时,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轴73a被旋转操作,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发生变化。

在该情况下,当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与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的接地体基准值不一致时,通过接地体通知部102,通知装置76进行工作,通知不一致。

操作者继续变更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板92)的姿态,当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与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的接地体基准值一致时,通过接地体通知部102,通知装置76进行工作,通知一致。

由此,操作者通过在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与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的接地体基准值一致的位置紧固螺栓95,来固定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安装板92)向安装部75的安装位置。

通过进行以上的操作,能使中央浮板9(接地体)的支承位置、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值、以及由整地升降控制部101进行的中央浮板9(接地体)的支承位置的识别一致。

之后,当操作者对整地设定操作部89进行按压操作,使整地装置53上升至退避位置a4时,通过模式设定部104解除接地体调整模式。

(整地调整模式下的操作者的操作)

操作者对整地设定操作部89进行按压操作,使整地装置53下降至作业位置a3,将设定深度设定部90向浅侧操作,向深侧操作并进行返回操作,再次向浅侧操作。

由此,通过模式设定部104来设定整地调整模式,通过整地通知部103,通知装置76进行工作,通知操作者已设定整地调整模式。

当设定整地调整模式时,通过设定深度设定部90的操作,电动马达56被致动操作,整地装置53被升降操作,而并非通过设定深度设定部90对设定整地深度a2进行设定。

由此,操作者将测量仪表(未图示)抵接于整地装置53,操作设定深度设定部90,对整地装置53进行升降操作,使整地装置53位于测量仪表所显示的基准位置,预先设为整地装置53的支承位置设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

在整地升降控制部101事先存储有作为与基准位置的整地装置53对应的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的整地基准值。

如前项的(与整地位置传感器有关的结构)的记载以及图12、13所示,在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轴74a连接于升降齿轮54的支承轴54a的状态下,当操作者绕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轴74a变更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姿态时,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轴74a被旋转操作,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发生变化。

在该情况下,当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与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的整地基准值不一致时,通过整地通知部103,通知装置76进行工作,通知不一致。

操作者继续变更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姿态,当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与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的整地基准值一致时,通过整地通知部103,通知装置76进行工作,通知一致。

由此,操作者通过在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与整地升降控制部101的整地基准值一致的位置紧固螺栓97,来固定整地位置传感器74向安装部96的安装位置。

通过进行以上的操作,能使整地装置53的支承位置、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以及由整地升降控制部101进行的整地装置53的支承位置的识别一致。

之后,当操作者对整地设定操作部89进行按压操作,使整地装置53上升至退避位置a4时,通过模式设定部104解除整地调整模式。

(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将插植升降控制部88构成为:通过电位计式的高度传感器(未图示)对中央浮板9绕轴芯p5的摆动位置进行电检测,基于高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对电磁操作式的控制阀33进行电操作,而并非通过感知线86等设为机械结构。

也可以取消插植深度杆42而设置有人为地操作的设定高度开关(未图示)和对支承轴41进行旋转操作的电动马达(未图示)。根据该构成,通过设定高度开关的操作信号,电动马达进行工作,设定高度a1被设定以及变更。

也可以不设置有整地装置53。在不设置有整地装置53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对整地装置53进行升降操作的装置(电动马达56、升降齿轮54等)、整地位置传感器74等。

在不设置有整地装置53的情况下,如下使用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即可。

如上所述,在取消插植深度杆42并通过电动马达对支承轴41进行旋转操作来设定以及变更设定高度a1的情况下,将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用于使电动马达工作时的反馈即可。

在通过整地设定操作部89和设定深度设定部90的操作来设定接地体调整模式的情况下,除了前项的(接地体调整模式下的操作者的操作)所记载的操作以外,也可以设定各种操作。

在通过整地设定操作部89和设定深度设定部90的操作来设定整地调整模式的情况下,除了前项的(整地调整模式下的操作者的操作)所记载的操作以外,也可以设定各种操作。

也可以代替中央浮板9而具备雪橇状的接地体。

也可以在接地体位置传感器73以及支承轴41,凸部设置于支承轴41的臂41b,长孔设置于检测臂91。

也可以不设置有整地深度设定部90。根据该构成,图18所示的设定整地深度a2维持于固定值而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可以适用于具备施肥装置的乘坐式插秧机,也可以适用于不具备施肥装置的乘坐式插秧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