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作业机及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0874发布日期:2019-10-14 15:3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水田作业机及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在田地面上进行插秧或播种的作业装置的水田作业机及将农用物资向田地面供给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1]作为上述水田作业机,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水田作业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水田作业机(在文献中为“苗植機(参考译文:插秧机)”),其具备在田地面上进行插秧的作业装置(在文献中为“苗植付け装置〔4〕(参考译文:插秧装置〔4〕)”)、对发动机驱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在文献中为“主変速装置〔31〕(参考译文:主变速装置〔31〕)”)和将来自变速装置的动力变速传递到作业装置的变速装置(在文献中为“株間変速装置〔36〕(参考译文:株距变速机构〔36〕)”)。

[2]专利文献2公开了作为作业机的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在专利文献2中,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主变速装置,被主变速装置变速而输出的变速动力分支成行驶用动力和作业用动力,行驶用动力传递到前车轮及后车轮,作业用动力经由作业变速齿轮变速箱传递到插秧机构。

由此,因为传递到插秧装置的动力也是主变速装置的变速动力,所以即使操作主变速装置而改变机体的行驶速度,插秧机构的株距也被维持为由作业变速齿轮变速箱设定的设定间隔。并且,通过对作业变速齿轮变速箱进行变速操作,能够变更设定插秧机构的株距。

[3]例如,如专利文献3所示,存在如下作业车辆:其具备驱动左侧的后车轮的左后轮专用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并且具备驱动右侧的后车轮的右后轮专用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372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7065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558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水田作业机中,因为作业装置用的变速装置由齿轮式的变速装置构成,所以从无变速顿挫地顺畅地对向作业装置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观点来看,具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状况,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无变速顿挫地顺畅地对向作业装置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水田作业机。

[2]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在采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利用齿轮变速箱分级地变更设定向田地面供给农用物资的机体行进方向上的间隔(供给间隔)。近年来,根据田地面或农用物资的性状等适当设定农用物资的供给间隔的需求愈发强烈。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与田地面或农用物资的性状等对应地适当地设定农用物资的供给间隔的作业机。

[3]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在具备如上述左后轮专用的无级变速装置那样向第一驱动对象装置进行输出的静液压式的第一无级变速装置和如上述右后轮专用的无级变速装置向第二驱动对象装置进行输出的静液压式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的作业机中,在设置用于向第一无级变速装置补给工作油的专用的液压泵及补油回路并设置用于向第二无级变速装置补给工作油的专用的液压泵及补油回路以便能够分别向第一无级变速装置和第二无级变速装置补给工作油的情况下,导致所需的液压泵变多等成本提高。

另外,构成为利用分流阀使来自液压泵的工作油分流补给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和第二无级变速装置,即使实现了液压泵的共用,也需要分流阀,并且,需要排出油量多的大型液压泵,成本升高。

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作业机:其具备分别用于第一驱动对象装置和第二驱动对象装置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同时能够经济地向两个无级变速装置补给工作油。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1]与技术问题[1]对应的解决手段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作业机,具备:作业装置,其向田地面进行插秧或播种;变速装置,其对发动机驱动力进行变速;无级变速装置,其将来自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变速传递至所述作业装置;设定间隔选择操作部,其从多个设定间隔中选择操作所述作业装置对田地面的作业间隔;变速挡设定部,其根据所选择的所述设定间隔来设定所述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挡。

根据本特征结构,作业装置用的变速装置由无级变速装置构成,所以能够无变速顿挫地顺畅地对向作业装置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另外,作业装置用的变速装置是无级变速装置,并且设定间隔与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明确的,由此,能够提高作业者的操作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机具备根据机体的实际车速来调整所述作业间隔的作业间隔调整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高精度地调整作业间隔以使实际的作业间隔与设定间隔相符。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机具备从卫星接收位置信息的接收装置和基于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位置信息来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的车速计算部,所述作业间隔调整部根据所述车速计算部计算出的机体的实际车速来调整所述作业间隔。

根据本特征结构,车速计算部基于接收装置接收到的位置信息即时地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并且作业间隔调整部根据车速计算部计算出的机体的实际车速来调整作业间隔。由此,能够更加高精度地调整作业间隔以使实际的作业间隔与设定间隔相符。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机具备检测车轮的转速的车轮转速传感器,在所述接收装置故障的情况下,所述车速计算部基于所述车轮转速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

车轮转速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机体的实际车速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接收装置故障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车轮转速传感器作为代替手段,能够避免不能调整作业间隔的情况。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速计算部考虑规定的车轮的滑移率,基于所述车轮转速传感器的检测值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

根据本特征结构,将规定的车轮的滑移率反映到由车速计算部计算的机体的实际车速,能够高精度地计算出机体的实际车速。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机具备检测向所述无级变速装置输入的动力的转速的输入转速传感器,在所述车轮转速传感器故障的情况下,所述车速计算部基于所述输入转速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

输入转速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机体的实际车速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接收装置及车轮转速传感器故障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输入转速传感器作为代替手段,能够避免不能调整作业间隔的情况。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变速装置及所述无级变速装置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更顺畅地对向作业装置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

[2]与技术问题[2]对应的解决手段如下。

本发明的作业机具备:作业部,其在农用物资供给部与田地面之间上下进行旋转运动,同时向田地面供给农用物资;变速装置,其被输入原动机的动力,对所输入的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变速动力;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使所述变速装置输出的变速动力分支成行驶用动力和作业用动力的分支部、将来自所述分支部的行驶用动力向行驶装置输出的行驶用动力传递系统以及将来自所述分支部的作业用动力向所述作业部输出的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在所述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中,按照向所述作业部传递动力的顺序设置有无级变速装置、减速机构和作业部变速装置,所述作业部变速装置使所述作业部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有快有慢。

根据本结构,通过对无级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使向作业部传递的作业用动力的速度与行驶用动力的速度无关地无级变速,使利用作业部向田地面供给农用物资的机体行进方向上的间隔(供给间隔)无级地变化。

为了将供给间隔设定得较宽,要将传递至作业部的作业用动力设为低速,所以只要将无级变速装置设定为低速的变速状态即可,但在设定为与作业用动力的低速匹配的低速的变速状态的情况下,将从无级变速装置输出低转矩、低速的动力,存在作业部因作业部的驱动阻力而不顺畅工作的情况。另外,根据无级变速装置的不同,存在无级变速装置振动等不顺畅工作的情况。根据本结构,即使将无级变速装置设定成与应传递至作业部的作业用动力的低速相比为高速的变速状态,无级变速装置输出的变速动力也会被减速机构减速而传递至作业部,所以能够在避免作业部或无级变速装置的工作不良的同时将供给间隔设定得较宽。

另外,为了将供给间隔设定得较宽,只要将作业部的工作速度设定为低速以使作业部以低速旋转一周即可,但在单纯地仅将作业部的工作速度设定为低速的情况下,作业部从到达田地面到相对于田地面上升这一期间的经过时间变长,引起如下供给不良:受机体行驶牵引的作业部导致田地面在很宽的范围内被搅乱,使应向田地面供给的农用物资从规定的供给部位扩散或者移动等。为了将供给间隔设定得较窄,只要将作业部的工作速度设定为高速以使作业部以高速旋转一周即可,但在单纯地仅将作业部的工作速度设定为高速的情况下,作业部从到达田地面到相对于田地面上升这一期间的经过时间变短,引起应被作业部供给到田地面的农用物资被作业部从田地面拔起等供给不良。根据本结构,通过与所设定的供给间隔对应地对作业部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能够使作业部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有快有慢,以作业部从到达田地面到相对于田地面上升这一期间的经过时间不会过分变长也不会过分变短的方式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在避免农用物资的供给不良的同时将供给间隔设定得较宽或设定得较窄。

因此,能够精细地变更设定农用物资在机体行进方向上的供给间隔,所以能够与田地面、农用物资的性状等对应地适当地设定农用物资的供给间隔。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无级变速装置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根据本结构,能够毫无困难地进行将从变速装置输出的变速动力稍微向高速侧变速或者稍微向低速侧变速的精细的变速,因此能够更精细地变更设定农用物资的供给间隔,能够更适当地设定农用物资的供给间隔。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无级变速装置中具备传动筒轴,所述传动筒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该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轴,所述减速机构横跨所述输出轴和所述传动筒轴而设置,所述作业部变速装置的输入侧部件设置于所述传动筒轴。

根据本结构,因为能够将无级变速装置、减速机构及作业部变速装置在沿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轴的轴芯方向的方向上以集中的状态进行设置,所以能够获得紧凑的动力传递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机具备收纳所述作业部变速装置及所述减速机构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构成为能够分割成在内部设置所述作业部变速装置的箱主体和在内部设置所述减速机构的箱盖部。

根据本结构,在将作业部变速装置及减速机构组装到变速箱时,减速机构位于比需要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的高精度的相位匹配的作业部变速装置更靠跟前侧的位置,能够容易地看清作业部变速装置,所以容易进行组装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无级变速装置支承于所述箱盖部的外部,所述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轴具备:输出轴主体,其从所述箱盖部的外侧向所述箱盖部的内侧插入;延长输出轴,其以分离自如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输出轴主体中的位于所述变速箱内的部位;所述减速机构以及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所述输出轴的传动筒轴设置于所述延长输出轴。

根据本结构,通过使延长输出轴与输出轴主体分离,能够使减速机构及作业部变速装置的输入侧部件与延长输出轴一起从无级变速装置分离,因此容易进行减速机构及作业部变速装置的检查等维护。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机具备作业部离合器,所述作业部离合器比所述作业部变速装置更靠传动方向下游侧设置,使对所述作业部的动力传递通断。

根据本结构,因为在比作业部变速装置更靠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切断向作业部的动力传递而使作业部停止,所以能够不用为了装备固定位置停止机构而考虑作业部变速装置的设定的变速状态,所以容易装备固定位置停止机构,所述固定位置停止机构是如果对作业部离合器进行切断操作则作业部在旋转一周中的特定位置停止的机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农用物资供给部是存储作为农用物资的秧苗的载苗台,所述作业部是从所述载苗台取出秧苗并将取出的秧苗供给到田地面的插秧机构。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精细地变更设定株距的状态下进行插秧作业。

[3]与技术问题[3]对应的解决手段如下。

本发明的作业机具备向第一驱动对象装置进行输出的静液压式的第一无级变速装置和向第二驱动对象装置进行输出的静液压式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所述作业机具备补油回路,所述补油回路与所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的排油口和所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的补油口连接,利用所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的排出压将从所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排出的排出油作为工作油而补给到所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

根据本结构,因为利用第一无级变速装置的排液压将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排出的排油作为工作油补给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所以设置向第一无级变速装置补给工作油的液压泵即可,不需要设置用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的专用的液压泵。另外,与采用分流阀的情况相比,能够采用小型的液压泵。

因此,能够在具备用于第一驱动对象装置的第一无级变速装置及用于第二驱动对象装置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的同时,向两个无级变速装置经济地补给工作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机具备支承所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及所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箱,所述补油回路穿设于所述变速箱的壁部。

根据本结构,能够紧凑地装备补油回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及所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支承于所述变速箱的上部,所述补油回路通过所述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变速箱的上部的部分。

根据本结构,补油回路变短,所以容易在变速箱中穿设补油回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机具备:行驶装置驱动箱部,其从所述变速箱延伸出来;供油回路,其从所述变速箱取出润滑油,并将取出的润滑油作为工作油供给到所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排油回路,其将所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的排出油排出到所述行驶装置驱动箱部。

根据本结构,来自第二无级变速装置的排出油经由行驶装置驱动箱部,在行驶装置驱动箱部被冷却且返回变速箱,所以与直接返回变速箱相比,容易使油冷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油回路由形成于所述变速箱的第二壁部的内表面的槽和安装于所述内表面且关闭所述槽的开口的盖部件构成。

根据本结构,与在变速箱的第二壁部中穿设油路的作业相比,形成槽的作业更容易,所以容易形成排油回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驱动对象装置是行驶装置,所述第二驱动对象装置是将农用物资供给到田地的作业装置。

在将田地作为作业对象的防漏油非常重要的作业机中,仅设置数量少且小型的液压泵即可,所以容易防漏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所输出的变速动力被分支成行驶用动力和作业用动力,分支出的行驶用动力传递至所述行驶装置,分支出的作业用动力经由所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传递至所述作业装置。

根据本结构,即使对第一无级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而变更行驶速度,来自第一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动力也传递至作业装置,所以能够与行驶速度的变更无关地,在作业装置的作业状况无变化的状态下进行作业。通过对第二无级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作业装置的驱动速度与行驶速度无关地变化,因此能够与行驶速度无关地变更作业装置的作业状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作业装置是将作为农用物资的秧苗供给到田地的插秧装置。

根据本结构,能够与行驶速度的变更无关地在秧苗的栽种状况无变化的状态下进行插秧,或者与行驶速度无关地变更秧苗的栽种状况而进行插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控制模块的图。

图4是表示整个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整个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6是变速箱的剖视图。

图7是变速箱的剖视图。

图8是变速箱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动力传递装置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变速键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变速键的构造及作用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变速键的构造及作用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整个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14是表示整个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15是变速箱的剖视图。

图16是变速箱的剖视图。

图17是变速箱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动力传递装置的框图。

图19是表示变速键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0是液压回路图。

图21是表示补油回路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排油回路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排油回路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插秧装置(作业装置)

6行驶用hst(变速装置)

7株距hst(无级变速装置)

8接收装置

23设定株距选择操作部(设定间隔选择操作部)24后轮转速传感器(车轮转速传感器)

25输入转速传感器

27变速挡设定部

28车速计算部

29栽种间隔调整部(作业间隔调整部)

s栽种间隔(作业间隔)

102行驶装置(前车轮)

103行驶装置(后车轮)

104原动机(发动机)

111农用物资供给部(载苗台)

122作业部(插秧机构)

130变速箱

130a箱主体

130b箱盖部

132变速装置(第一无级变速装置)

135无级变速装置(第二无级变速装置)

137分支部(分支轴)

139输出轴

139a输出轴主体

139b延长输出轴

160减速机构

161传动筒轴

170作业部变速装置

172输入侧部件(输入侧齿轮)

190作业部离合器

sa动力传递装置

x行驶用动力传递系统

y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

202第一驱动对象装置(行驶装置、前车轮)

203第一驱动对象装置(行驶装置、后车轮)

220第二驱动对象装置(作业装置、插秧装置)

230变速箱

231行驶装置驱动箱部(前轮驱动箱部)

232第一无级变速装置

235第二无级变速装置

302壁部的部分(上壁部)

304供油回路

309排油口

310补油口

311补油回路

313第二壁部(横壁部)

317排油回路

318槽

319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1及图2),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及图2),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2),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2)。

〔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图1及图2中示出了乘用型插秧机(相当于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在本乘用型插秧机中,具备左右一对前轮1、左右一对后轮2、机体框架3、驾驶部4和在田地面上进行插秧的插秧装置5(相当于本发明的“作业装置”)。在机体的前部设置有发动机e、变速箱m、行驶用hst6(相当于本发明的“变速装置”)、株距hst7(相当于本发明的“无级变速装置”,参照图3)。在机体的前部的上方,设置有从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用的卫星接收位置信息的接收装置8。在驾驶部4具备供驾驶者落座的驾驶座9和转向操作用的转向把10。

〔插秧装置〕

如图1及图2所示,插秧装置5经由连杆机构11能够升降地支承于机体框架3的后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插秧装置5由八行栽种式的插秧装置构成。不过,插秧装置5的栽种行数并不局限于八行。在插秧装置5中具备载置八行量的垫状秧苗的载苗台12、栽种臂13、供给箱(省略图示)、栽种传动箱14、旋转箱15和浮体16。

旋转箱15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栽种传动箱14的后部的左右两侧部。栽种臂13从载苗台12取出秧苗并将其栽种于田地面。栽种臂13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旋转箱15的两自由端部。来自所述输送箱的发动机驱动力经由栽种传动箱14传递至旋转箱15,从而驱动旋转箱15旋转,利用栽种臂13进行秧苗的栽种。

〔动力传递结构〕

如图1及图3所示,行驶用hst6是使发动机驱动力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行驶用hst6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行驶用hst6连结于变速箱m的左侧部。

株距hst7是将来自行驶用hst6的动力变速传递到插秧装置5的无级变速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株距hst7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株距hst7连结于变速箱m的右侧部。

在株距hst7中具备操作斜盘(省略图示)的枢轴17。设置有驱动枢轴17旋转的驱动机构18(电动马达等)和检测枢轴17的旋转角度的角度传感器19。

在变速箱m中内置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省略图示)和齿轮式的不等速变速装置20。不等速变速装置20使输出的动力的角速度相对于输入的动力变化。在栽种臂13从载苗台12取出秧苗向田地面栽种前的区域,能够利用不等速变速装置20使旋转箱15的转速稍高或稍低。

如图1所示,发动机e的驱动力经由传动带21传递至行驶用hst6。并且,被行驶用hst6变速后的动力并列地分支到行驶传动系统和作业传动系统,行驶传动系统的动力经由所述副变速装置等传递至左右的前轮1及左右的后轮2,并且作业传动系统的动力经由株距hst7及不等速变速装置20等传递至插秧装置5。

〔控制模块〕

如图3所示,在控制模块中,具备控制装置22、设定株距选择操作部23(相当于本发明的“设定间隔选择操作部”)、接收装置8、角度传感器19、后轮转速传感器24(相当于本发明的“车轮转速传感器”)、输入转速传感器25和输出转速传感器26。

后轮转速传感器24设置于后车轴箱的内部,检测后轮2的转速。输入转速传感器25设置在变速箱m内,检测向株距hst7输入的动力(换言之即从行驶用hst6输出的动力)的转速。输出转速传感器26设置在变速箱m内,检测从株距hst7输出的动力的转速。

设定株距选择操作部23从多个设定株距中选择操作插秧装置5对田地面的栽种间隔s(相当于本发明的“作业间隔”)。设定株距选择操作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设置于驾驶部4的设定操作画面构成。

在控制装置22中具备变速挡设定部27、车速计算部28和栽种间隔调整部29(相当于本发明的“作业间隔调整部”)。

变速挡设定部27根据由设定株距选择操作部23选择的所述设定株距来设定株距hst7的变速挡。驱动机构18基于来自变速挡设定部27的指令来驱动枢轴17旋转。分级地设定有多个与多个所述设定株距中的每一个对应的株距hst7的变速挡。

车速计算部28基于接收装置8接收到的位置信息来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栽种间隔调整部29根据车速计算部28计算出的机体的实际车速来调整栽种间隔s,以使实际的株距与所述设定株距(由设定株距选择操作部23选择的所述设定株距)相符。驱动机构18基于来自栽种间隔调整部29的指令来驱动枢轴17旋转。

在此,在接收装置8故障的情况下,车速计算部28基于后轮转速传感器24的检测值来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此时,车速计算部28考虑规定的车轮的滑移率,基于后轮转速传感器24的检测值来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规定的车轮的滑移率,沿用设计值。另外,在后轮转速传感器24故障(接收装置8及后轮转速传感器24故障)的情况下,车速计算部28基于输入转速传感器25的检测值来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

〔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关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是乘用型插秧机。但是,取而代之,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也可以是播种机。在该情况下,在该播种机中具备:播种装置(相当于本发明的“作业装置”),其在田地面上进行播种;无级变速装置,其将来自行驶用hst6的动力变速传递至所述播种装置;设定间隔选择操作部,其从多个设定间隔中选择操作所述播种装置对田地面的播种间隔;变速挡设定部27,其根据所选择的所述设定间隔来设定所述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挡。

(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株距选择操作部23由设定操作画面构成。但是,取而代之,设定株距选择操作部23也可以由杆构成。

(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车轮转速传感器”由后轮转速传感器24构成。但是,取而代之,本发明的“车轮转速传感器”也可以由检测前轮1的转速的前轮转速传感器构成。

(4)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行驶用hst6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但是,取而代之,本发明的“变速装置”也可以除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外的变速装置(例如,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

(5)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株距hst7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但是,取而代之,本发明的“无级变速装置”也可以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外的无级变速装置构成。

(6)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供后轮转速传感器24检测的检测齿轮的齿缺失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该检测齿轮的旋转(脉冲信号)趋势来检测后轮2的转速。

(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后轮转速传感器24故障的情况下,利用输入转速传感器25作为代替手段。与此相反地,在输入转速传感器25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后轮转速传感器24作为代替手段。例如,在输入转速传感器25故障(接收装置8及输入转速传感器25故障)的情况下,车速计算部28也可以基于后轮转速传感器24的检测值来计算机体的实际车速。

(8)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还能够检测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副变速杆的位置,并基于该副变速杆的位置来换算后轮转速传感器24的检测值和输入转速传感器25的检测值。另外,还能够将后轮转速传感器24的检测值和输入转速传感器25的检测值进行比较,并基于后轮转速传感器24的检测值和输入转速传感器25的检测值的比较结果来判断所述副变速杆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应用于作为作业机的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对于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乘用型插秧机的机体101,将图4、图5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方”,将图4、图5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方”,将图5所示的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方”,将图5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方”。

如图4、图5所示,乘用型插秧机具备机体101,所述机体101装备有能够转向且能够驱动的作为行驶装置的左侧及右侧的前车轮102,并且装备有能够驱动的作为行驶装置的左侧及右侧的后车轮103。在机体101的前部形成有原动部105,所述原动部105具有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104。在机体101的后部形成有搭乘型的驾驶部108,所述驾驶部108具备驾驶座106以及对前车轮102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107。

在机体101的后部经由连杆机构109连结有插秧装置120。插秧装置120通过连杆机构109相对于机体101的上下摆动动作而在下降作业状态与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进行升降操作。在机体101的前部的横向左右两侧设置有预备秧苗存储装置110。左右的预备秧苗存储装置110分别具备三个预备载苗台111。三个预备载苗台111能够切换为三个预备载苗台111在沿机体101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排成一列的用于使用的伸展状态和三个预备载苗台111上下重叠为三层的折叠状态。横跨左侧的预备秧苗存储装置110的支柱112与右侧的预备秧苗存储装置110的支柱112而支承有卫星导航用的天线单元113。在机体101的后部设置有施肥装置114。在利用插秧装置120进行插秧时,能够利用施肥装置114向栽种秧苗附近供给肥料。

〔对于插秧装置120的结构〕

如图4、图5所示,插秧装置120具备栽种机体120a,所述栽种机体120a由沿机体101的横向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四个栽种驱动箱121等构成。在四个栽种驱动箱121各自的后部的横向两侧,设置有作为作业部的插秧机构122。设置有共计八个插秧机构122。如图5、图9所示,八个插秧机构122分别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栽种驱动箱121的旋转转子122a以及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旋转转子122a的两端部分的栽种臂122b。在一对栽种臂122b上分别具备栽种爪122c。

在栽种机体120a的前部的上方设置有一个作为农用物资供给部的载苗台123。如图5所示,在载苗台123上形成有与八个插秧机构122分别逐一对应地设置的八个秧苗载置部123a。即,将向八个插秧机构122供给的秧苗沿栽种机体120a的横向宽度方向并列地载置在载苗台123上进行存储。在八个秧苗载置部123a分别设置有秧苗纵向输送带124。

如果插秧装置120下降到下降作业状态并且操作到驱动状态,则从发动机104向支承于栽种机体120a的前部的供给箱125(参照图4)传递动力,且从供给箱125分别输入到四个栽种驱动箱121,八个插秧机构122分别被栽种驱动箱121的动力驱动而在载苗台123的下端侧与田地面之间进行用于插秧的旋转运动。如果插秧机构122进行旋转运动,则一对栽种臂122b的栽种爪122c交替地在秧苗取出口与田地面之间上下进行旋转移动,一对栽种臂122b各自的栽种爪122c在秧苗取出口处从载苗台123的秧苗中取出栽种用秧苗,并将取出的栽种用秧苗下降输送而栽种到田地面上,秧苗取出口利用导轨126形成在载苗台123的下端侧。

横跨载苗台123与供给箱125而设置有秧苗横向输送机构(未图示),利用供给箱125的动力与插秧机构122的旋转运动连动地驱动秧苗横向输送机构,利用秧苗横向输送机构与插秧机构122的旋转运动连动地沿栽种机体120a的横向宽度方向往复移送载苗台123。由此,相对于插秧机构122沿横向往复移送分别载置于八个秧苗载置部123a的秧苗,八个插秧机构122分别从载置于秧苗载置部123a的秧苗的横向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取出栽种用秧苗。

如果载苗台123到达左右的横向移送中的行程终端,则利用供给箱125的动力驱动横跨载苗台123与供给箱125而设置的秧苗纵向输送机构(未图示),利用秧苗纵向输送机构(未图示)驱动八个秧苗载置部123a各自的秧苗纵向输送带124。即,每当载苗台123到达左右的横向移送中的行程终端,都利用秧苗纵向输送带124将分别载置于八个秧苗载置部123a的秧苗向插秧机构122纵向输送与被插秧机构122取出的栽种用秧苗的秧苗纵向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量。

在插秧装置120中,通过使机体101以下降到下降作业状态的状态行驶,从而利用从发动机104传递到供给箱125的动力来驱动八个插秧机构122、载苗台123及秧苗纵向输送带124,利用八个插秧机构122进行八行栽种方式的插秧。八个插秧机构122各自进行的一行量的插秧是通过一对栽种爪122c的交替插秧而以株距d(参照图9)来进行的。株距d是在机体101的行进方向上的栽种间隔。

〔对于动力传递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发动机104的后方设置有变速箱130。变速箱130构成机体101的前部分。如图6所示,前轮驱动箱部131从变速箱130的下部的横向两部分向机体横向外侧延伸。变速箱130利用左右的前轮驱动箱部131能够旋转地支承左右的前车轮102。

如图6、图7所示,在变速箱130上支承有作为行驶用及作业用的变速装置的静液压式的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支承在变速箱130中的上部的横向左外侧的部分。如图4所示,发动机104的输出轴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的输入轴132a(参照图6)通过动力传递带133连动地连结。发动机104的动力通过动力传递带133输入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的输入轴132a是设置在构成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的液压泵中的泵轴。

在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中,通过对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外壳的变速操作轴132b(参照图6)进行旋转操作,改变液压泵(未图示)的斜盘角而变速至中立的变速状态、前进侧的变速状态以及后退侧的变速状态。如果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变速至中立的变速状态,则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的输出轴132c(参照图6)停止。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的输出轴132c是设置在构成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的液压马达中的马达轴。如果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变速至前进侧的变速状态,则来自发动机104的动力利用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转换为前进动力,并且,变为旋转速度无级地变速的变速动力而从输出轴132c输出。如果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变速至后退侧的变速状态,则来自发动机104的动力利用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转换为后退动力,并且,变为旋转速度无级地变速的变速动力而从输出轴132c输出。

如图7所示,在变速箱130上支承有作为作业用的无级变速装置的静液压式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支承在变速箱130中的上部的横向右外侧的部分。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输入轴135a中的向外壳外突出的部分,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冷却风扇136。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输入轴135a是设置在构成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液压泵中的泵轴。

如图6、图7所示,在变速箱130的内部设置有作为分支部的分支轴137、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前轮差动机构150、作业用的减速机构160、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如图6所示,在形成于变速箱130的后部的第一输出凸台部130c,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后轮用输出轴180。如图7所示,在形成于变速箱130的后部的第二输出凸台部130d,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作业用输出轴189。在作业用输出轴189中的位于第二输出凸台部130d的内部的部分设置有作业部离合器190。

如图9所示,利用分支轴137、副变速装置140、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减速机构160、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及作业部离合器190等,构成行驶用及作业用的动力传递装置sa。利用副变速装置140等构成动力传递装置sa中的行驶用动力传递系统x。利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减速机构160、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及作业部离合器190等,构成动力传递装置sa中的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y。

在动力传递装置sa中,被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变速后的变速动力从输出轴132c输入到分支轴137,被分支轴137分支成行驶用动力和作业用动力,分支出的行驶用动力被行驶用动力传递系统x向前车轮102及后车轮103输出。详细地说,将分支出的行驶用动力输入到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并从副变速装置140向前车轮102及后车轮103输出。利用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y将分支出的作业用动力向插秧装置120的插秧机构122等输出。详细地说,分支出的作业用动力首先输入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接着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输入到减速机构160,接着再从减速机构160输入到作业部变速装置170,接着再从作业部变速装置170输入到作业部离合器190,并从作业部离合器190向插秧装置120的插秧机构122等输出。即,设置于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y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减速机构160、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和作业部离合器190以该记载顺序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减速机构160、作业部变速装置170、作业部离合器190向插秧装置120的插秧机构122等输出的顺序一致的状态进行设置。

〔对于分支轴137的结构〕

具体来说,如图6、图7所示,分支轴1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130的左右的横壁部。分支轴137的左横壁部侧的端部和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的输出轴132c通过花键卡合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分支轴137的右横壁部侧的端部和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输入轴135a通过连结部件138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在分支轴137的中间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有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的两个输入齿轮141、142。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所输出的变速动力被分支轴137分支为行驶用动力和作业用动力,将分支出的行驶用动力输入到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并将分支出的作业用动力输入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

〔对于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

如图6所示,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除了具备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分支轴137的两个输入齿轮141、142以外,还具备与分支轴137平行的输出轴143以及以能够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143的花键部的换挡齿轮144。

在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中,滑动操作换挡齿轮144,通过使换挡齿轮144的大径侧的齿轮部144a与小径侧的输入齿轮141卡合而变为低速侧的变速状态,通过使换挡齿轮144的小径侧的齿轮部144b与大径侧的输入齿轮142卡合而变为高速侧的变速状态。在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中,在变速操作至低速侧及高速侧中的任一侧的变速状态的情况下,被分支轴137分支的行驶用动力都利用换挡齿轮144传递至输出轴143,并从输出轴143经由齿轮连动机构145传递至前轮差动机构150的输入轴151。

〔对于前轮差动机构150的结构〕

在前轮差动机构150中,如图6所示,传递至输入轴151的行驶用动力被传递到不能相对于输入轴151旋转的齿轮箱152,并从齿轮箱152经由差动齿轮机构部153传递至左右的前轮驱动轴154。

〔对于后轮用输出轴180的结构〕

如图6所示,后轮用输出轴180具备输入齿轮182,该输入齿轮18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形成于后轮用输出轴180中的变速箱内的端部。在前轮差动机构150的输入轴151上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有动力传递齿轮155,输入齿轮182与该动力传递齿轮155咬合。

在后轮用输出轴180中,利用动力传递齿轮155及输入齿轮182输入从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传递至前轮差动机构150的输入轴151的行驶用动力,将输入的行驶用动力从后轮用输出轴180的与输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输出。从后轮用输出轴180输出的行驶用动力利用如图4所示地从后轮用输出轴180向后轮驱动箱183延伸的旋转轴184传递至后轮驱动箱183。

在后轮用输出轴180上安装有多片式的摩擦制动器185。在摩擦制动器185中,通过利用操作臂187对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一输出凸台部130c的操作轴186进行旋转操作,从而切换为摩擦板被按压部件188压接的接合状态和解除按压部件188对摩擦板的压接的分离状态。

〔对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结构〕

如图7、图8所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外壳的变速操作轴135b。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中,通过对变速操作轴135b进行旋转操作,从而改变液压泵的斜盘角而变速至中立的变速状态、正转侧的变速状态以及反转侧的变速状态。如果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变速至中立的变速状态,则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输出轴139停止。如果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变速至正转侧的变速状态,则从分支轴137输入到输入轴135a的作业用动力被转换为正转动力,并且成为旋转速度无级地变速的变速动力而从输出轴139输出。

〔对于作业用的减速机构160〕

如图7、图8所示,作业用的减速机构160横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输出轴139和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该输出轴139的传动筒轴161而设置。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输出轴139具备输出轴主体139a和延长输出轴139b。作业用的减速机构160横跨输出轴139中的延长输出轴139b和传动筒轴161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侧的端部而设置。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减速机构160具备:输入齿轮162,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输出轴139;第一中间齿轮163,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作业部变速装置170的输出轴171;第二中间齿轮164,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中间齿轮163的凸台部;输出齿轮165,其以与第二中间齿轮164咬合的状态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传动筒轴161。输入齿轮162设置在输出轴171中的延长输出轴139b。输出齿轮165设置在传动筒轴161中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侧的端侧部分。

在作业用的减速机构160中,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所输出的变速动力在输入齿轮162与第一中间齿轮163之间减速,进一步在第二中间齿轮164与输出齿轮165之间减速并从输出齿轮165传递至传动筒轴161。

〔对于作业部变速装置170的结构〕

如图7、图8所示,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具备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传动筒轴161的四个作为输入侧部件的输入侧齿轮172和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输出轴171的四个输出侧齿轮173。输入侧齿轮172设置在传动筒轴161中的与设置减速机构160的端侧相反的端侧部分。如图10所示,四个输入侧齿轮172以被衬垫198隔开间隔的状态并列。

四个输入侧齿轮172中的第一输入侧齿轮172a与四个输出侧齿轮173中的第一输出侧齿轮173a咬合,四个输入侧齿轮172中的第二输入侧齿轮172b与四个输出侧齿轮173中的第二输出侧齿轮173b咬合,四个输入侧齿轮172中的第三输入侧齿轮172c与四个输出侧齿轮173中的第三输出侧齿轮173c咬合,四个输入侧齿轮172中的第四输入侧齿轮172d与四个输出侧齿轮173中的第四输出侧齿轮173d咬合。

第一输入侧齿轮172a及第一输出侧齿轮173a由外径相同的圆形齿轮构成。第二输入侧齿轮172b、第三输入侧齿轮172c、第四输入侧齿轮172d以及第二输出侧齿轮173b、第三输出侧齿轮173c、第四输出侧齿轮173d由椭圆齿轮、偏心齿轮或者非圆形齿轮构成。

如图8、图10所示,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具备形成于输出轴171的键槽174、能够滑动地收纳于键槽174的变速键175和能够滑动地支承于变速箱130的凸台部130e和输出轴171的变速操作轴176。变速操作轴176的输出轴侧的端部以能够推拉操作的方式卡合于变速键175的端部。

在作业部变速装置170中,利用变速操作轴176的滑动操作使变速键175在键槽174中移动操作,使变速键175的键突部177与四个输出侧齿轮173择一地对置,使键突部177卡入输出侧齿轮173的卡合槽178,从而变速为四种变速状态。在键突部177与四个输出侧齿轮173各自的卡合槽178卡合的情况下,定位球体196被定位弹簧197按压于变速键175,变速键175被定位球体196定位在各变速位置。键突部177通过精密冲裁加工或烧结而制造。如图10所示,键突部177的下摆的部分177a以不进入与卡入键突部177的输出侧齿轮173相邻的输出侧齿轮173的卡合槽178的方式形成为山崖状。

即,在作业部变速装置170中,如果键突部177卡入第一输出侧齿轮173a的卡合槽178,则变速为第一变速状态。在变速为第一变速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输出侧齿轮173a和输出轴171利用键突部177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被减速机构160传递至传动筒轴161的作业用动力经由第一输入侧齿轮172a、第一输出侧齿轮173a及键突部177传递至输出轴171,输出轴171的旋转一周的角速度不变化,从输出轴171的输出齿轮179输出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为相等速度的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

在作业部变速装置170中,如果键突部177卡入第二输出侧齿轮173b的卡合槽178,则变速为第二变速状态,如果键突部177卡入第三输出侧齿轮173c的卡合槽178,则变速为第三变速状态,如果键突部177卡入第四输出侧齿轮173d的卡合槽178,则变速为第四变速状态。在变速为第二变速状态、第三变速状态及第四变速状态中的任一变速状态的情况下,与该变速状态对应的输出侧齿轮173b、173c、173d和输出轴171都利用键突部177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被减速机构160传递至传动筒轴161的作业用动力经由与该变速状态对应的输入侧齿轮172b、172c、172d、输出侧齿轮173b、173c、173d及键突部177传递至输出轴171,输出轴171的旋转一周的角速度发生高低变化,从输出齿轮179输出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有快有慢的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在变速为第二变速状态的情况下、变速为第三变速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变速为第四变速状态的情况下,旋转一周中的变为急速的部分的部位是不同的,或者,即使变为急速的部分相同,急速部分处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对于作业部离合器190的结构〕

如图8所示,作业部离合器190设置在比作业部变速装置170更靠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具体而言,作业部离合器190设置在作业部变速装置170的输出齿轮179与作业用输出轴189之间。从作业部变速装置170输出的等速旋转及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在保持原样的旋转状态下输入到作业部离合器190的输入侧离合器部件191,并从作业部离合器190的输出侧离合器部件192传递到作业用输出轴189。

在作业部离合器190中,通过向第二输出凸台部130d的内侧按压操作能够滑动地支承于第二输出凸台部130d的操作轴193,从而使操作轴193的前端部193a碰到输出侧离合器部件192的固定位置停止凸轮部192a而使输出侧离合器部件192抵抗弹簧194操作为与输入侧离合器部件191分离而成为分离状态,使向插秧装置120进行的动力传递被作业部离合器190切断。通过将操作轴193向第二输出凸台部130d的外侧牵拉操作,从而使操作轴193的前端部193a与输出侧离合器部件192分离,输出侧离合器部件192被弹簧194操作为与输入侧离合器部件191咬合而变为接合状态,使向插秧装置120进行的动力传递被作业部离合器190接通。

〔对于作业用输出轴189的结构〕

作业用输出轴189经由旋转轴181(参照图1)与供给箱125的输入轴连动地连结。从作业部离合器190传递至作业用输出轴189的等速旋转及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在保持原样的旋转状态下经由旋转轴181传递至供给箱125。传递至供给箱125的等速旋转及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在保持原样的旋转状态下经由栽种驱动箱121分别传递至八个插秧机构122。

在进行移动行驶等不进行栽种作业时,在使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为高速侧的变速状态的状态下进行行驶,在进行栽种作业时,在使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为低速侧的变速状态的状态下进行行驶。在栽种作业时,通过对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进行变速操作,从而使发动机104的动力被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变速传递至前车轮102及后车轮103,能够改变机体101的行驶速度。即使改变机体101的行驶速度,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的变速动力也传递至插秧机构122而使插秧机构122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与机体101的行驶速度变化连动地变化,无论机体101的行驶速度如何变更,都维持根据预先变速操作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变速状态而设定的宽度的株距d1来利用插秧机构122进行插秧。

通过对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进行变速操作,从而使来自分支轴137的作业用动力被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变速传递至插秧机构122,插秧机构122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与机体101的行驶速度无关地变化。由此,利用插秧机构122以株距d2进行插秧,株距d2为根据变速操作后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变速状态而设定的宽度,是与对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进行变速操作前的宽度的株距d1不同的宽度的株距。

在将株距d变更为不太宽的株距和不太窄的株距的情况下,将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变速为第一变速状态。接着,将由作业部变速装置170设定的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传递至插秧机构122,即,根据作业部变速装置170的第一变速状态而将插秧机构122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设定为等速的旋转速度,插秧机构122在以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为相等速度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运动的同时进行插秧。

在将株距d变更为较宽的株距或较窄的株距的情况下,将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变速为第二变速状态、第三变速状态、第四变速状态中的与变更的株距d的宽度对应的变速状态。这样,将根据作业部变速装置170的变速状态而设定的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传递至插秧机构122,即,利用作业部变速装置170使插秧机构122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带有与株距d的宽度对应的快慢,在栽种爪122c向田地面插秧时的移动速度变为比栽种爪122c位于比田地面更靠上方的部位时的移动速度高的速度的状态下,或者在栽种爪122c插秧时的移动速度变为比栽种爪122c位于比田地面更靠上方的部位时的移动速度低的速度的状态下,插秧机构122进行插秧。与株距d的宽窄无关地,在田地面不被栽种爪122c弄乱或者栽种用秧苗不被栽种爪122c从田地面拔起的状态下,进行插秧。

通过将作业部离合器190切换操作为分离状态,从而使针对插秧装置120进行的动力传递被作业部离合器190切断,插秧机构122停止。此时,通过固定位置停止凸轮部192a的作用,在一对栽种爪122c分别位于比田地面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旋转位置,插秧机构122停止。

如图6、图7所示,变速箱130具备箱主体130a和关闭箱主体130a的横向开口的箱盖部130b。箱盖部130b利用连结螺栓(未图示)与箱主体130a的具有横向开口的端部连结。变速箱130能够分割成箱主体130a和箱盖部130b。

如图6、图7所示,第一无级变速装置132支承于箱主体130a的外部。如图7所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支承于箱盖部130b的外部。如图6、图7所示,作业部变速装置170及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140设置于箱主体130a的内部。如图7所示,减速机构160设置于箱盖部130b的内部。

如图6所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的输出轴139的输出轴主体139a从箱盖部130b的外部插入到箱盖部130b的内侧。输出轴139的延长输出轴139b以分离自如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输出轴主体139a中的位于变速箱内的部位连结。减速机构160及传动筒轴161设置在延长输出轴139b上,所以通过使延长输出轴139b从输出轴主体139a分离,减速机构160及作业部变速装置170的输入侧齿轮172与延长输出轴139b一起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分离。

〔对于变速键175的结构〕

图10中实线所示的变速键175是被操作至使键突部177卡入第二输出侧齿轮173b的卡合槽178中的变速位置的变速键,该变速键175利用定位球体196及定位弹簧197定位在该变速位置。在将变速键175操作至使键突部177卡入第一输出侧齿轮173a至第四输出侧齿轮173d中的任一个输出侧齿轮173的卡合槽178中的变速位置的情况下,变速键175都利用定位球体196及定位弹簧197定位在该变速位置。

如图11、图12所示,键突部177具备牵拉侧倾斜部k1及按压侧倾斜部k2。在进行使变速键175牵拉移动的牵拉变速操作时,键突部177的牵拉侧倾斜部k1从输出侧齿轮间的衬垫198承受操作反作用力。在进行使变速键175按压移动的按压变速操作时,如图11、图12所示,键突部177的按压侧倾斜部k2从输出侧齿轮间的衬垫198承受操作反作用力z。在进行牵拉变速操作、按压变速操作中任一者时,如图10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从衬垫198承受的操作反作用力,变速键175的键突部侧以被变速操作轴176支承的部位为摆动支点向定位球体196侧摆动,通过该摆动,在使定位弹簧197向压缩侧弹性变形的同时从卡合槽178拔出键突部177。在进行牵拉变速操作时,牵拉侧倾斜部k1相对于衬垫198的接触角不断变小,在进行按压变速操作时,按压侧倾斜部k2相对于衬垫198的接触角不断变大。在进行按压变速操作时,如图11、图12所示,按压侧倾斜部k2从衬垫198承受的操作反作用力z的第一分力zy成为使定位弹簧197弹性变形的操作力,操作反作用力z的第二分力zx成为变速操作的阻力。

在图11所示的变速键175中,按压侧倾斜部k2的倾斜角θ1被设为比牵拉侧倾斜部k1的倾斜角θ更缓的倾斜角。在图12所示的变速键175中,按压侧倾斜部k2的倾斜角θ2与牵拉侧倾斜部k1的倾斜角θ相同。如图11、图12所示,按压侧倾斜部k2的倾斜角为比牵拉侧倾斜部k1的倾斜角更缓的倾斜角的情况下变速键175所承受的操作反作用力z的第二分力zx小于按压侧倾斜部k2的倾斜角与牵拉侧倾斜部k1的倾斜角相等的情况下变速键175所承受的操作反作用力z的第二分力zx。

通过将键突部177的按压侧倾斜部k2的倾斜角设为比牵拉侧倾斜部k1的倾斜角更缓的倾斜角,从而能够在按压变速操作时使变速键175所承受的变速操作阻力比按压侧倾斜部k2的倾斜角与牵拉侧倾斜部k1的倾斜角相等的情况下变速键175所承受的变速操作阻力小,使按压变速操作时所承受的变速操作阻力与牵拉变速操作时所承受的变速操作阻力相等或者大致相等,能够以良好的操作感进行变速操作。

(与第二实施方式有关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行驶用及作业用的变速装置132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变速装置132也可以由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另外,变速装置132也可以由将带式无级变速装置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组合而成的无级变速装置构成。

(2)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业用的无级变速装置135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无级变速装置135也可以由带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

(3)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变速键175作用于输出侧齿轮173的结构的作业部变速装置170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变速键175作用于输入侧齿轮172的结构的作业部变速装置。

(4)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业用的无级变速装置135的输出轴139具备输出轴主体139a和延长输出轴139b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输出轴139也可以采用一个输出轴来实施。

(5)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将作为农用物资的秧苗供给到田地面的插秧装置120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备将作为农用物资的稻种、液状或粉粒状的药剂、液状或粉粒状的肥料供给到田地面的作业装置。

(6)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发动机104作为原动机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电动马达作为原动机。另外,也可以采用将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组合而成的原动机。

(7)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前车轮102及后车轮103作为行驶装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能够采用履带行驶装置作为行驶装置。另外,能够采用将车轮和小型履带组合而成的行驶装置。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应用于作为作业机的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对于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乘用型插秧机的机体201,将图13、图14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方”,将图13、图14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方”,将图14所示的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方”,将图14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方”。

如图13、图14所示,乘用型插秧机具备机体201,所述机体201装备有能够转向且能够驱动的作为行驶装置的左侧及右侧的前车轮202,并且装备有能够驱动的作为行驶装置的左侧及右侧的后车轮203。在机体201的前部形成有具有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204的动力部。在机体201的后部形成有搭乘型的驾驶部208,所述驾驶部208具备驾驶座206以及对前车轮202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207。方向盘207对前车轮202的转向操作是经由作为动力转向装置的扭矩发生器300(参照图20)而进行的。

在机体201的后部经由连杆机构209连结有作为作业装置的插秧装置220。插秧装置220通过连杆机构209相对于机体201的上下摆动动作而在下降作业状态和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进行升降操作。连杆机构209相对于机体201的摆动操作是通过液压式的升降缸301的伸缩动作来进行的。在机体201的前部的横向左右两侧设置有预备秧苗存储装置210。左右的预备秧苗存储装置210分别具有三个预备载苗台211。三个预备载苗台211能够切换为在沿机体201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排成一列的用于使用的伸展状态和上下重叠为三层的折叠状态。横跨左侧的预备秧苗存储装置210的支柱212与右侧的预备秧苗存储装置210的支柱212而支承有卫星导航用的天线单元213。在机体201的后部设置有施肥装置214。在利用插秧装置220进行插秧时,能够利用施肥装置214向栽种秧苗附近供给肥料。

〔对于插秧装置220的结构〕

如图13、图14所示,插秧装置220具备栽种机体220a,所述栽种机体220a由沿机体201的横向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四个栽种驱动箱221等构成。在四个栽种驱动箱221各自的后部的横向两侧,设置有作为作业部的插秧机构222。设置有共计八个插秧机构222。如图14、图18所示,八个插秧机构222分别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栽种驱动箱221的旋转转子222a以及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旋转转子222a的两端部分的栽种臂222b。在一对栽种臂222b上分别具备栽种爪222c。

在栽种机体220a的前部的上方设置有作为一个农用物资供给部的载苗台223。如图14所示,在载苗台223上形成有与八个插秧机构222分别逐一对应地设置的八个秧苗载置部223a。即,将向八个插秧机构222供给的秧苗沿栽种机体220a的横向宽度方向并列地载置在载苗台223上进行存储。在八个秧苗载置部223a分别设置有秧苗纵向输送带224。

如果插秧装置220下降到下降作业状态并且操作到驱动状态,则从发动机204向支承于栽种机体220a的前部的供给箱225(参照图13)传递动力,且从供给箱225分别输入到四个栽种驱动箱221,八个插秧机构222分别被栽种驱动箱221的动力驱动而在载苗台223的下端侧与田地面之间进行用于插秧的旋转运动。如果插秧机构222进行旋转运动,则一对栽种臂222b的栽种爪222c交替地在秧苗取出口与田地面之间上下进行旋转移动,一对栽种臂222b各自的栽种爪222c在秧苗取出口处从载苗台223的秧苗中取出栽种用秧苗,并将取出的栽种用秧苗下降输送而栽种到田地面上,秧苗取出口利用导轨226形成在载苗台223的下端侧。

横跨载苗台223与供给箱225而设置的秧苗横向输送机构(未图示),利用供给箱225的动力与插秧机构222的旋转运动连动地驱动秧苗横向输送机构,利用秧苗横向输送机构与插秧机构222的旋转运动连动地沿栽种机体220a的横向宽度方向往复移送载苗台223。由此,相对于插秧机构222沿横向往复移送分别载置于八个秧苗载置部223a的秧苗,八个插秧机构222分别从载置于秧苗载置部223a的秧苗的横向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取出栽种用秧苗。

如果载苗台223到达左右的横向移送中的行程终端,则利用供给箱225的动力驱动横跨载苗台223与供给箱225而设置的秧苗纵向输送机构(未图示),利用秧苗纵向输送机构(未图示)驱动八个秧苗载置部223a各自的秧苗纵向输送带224。即,每当载苗台223到达左右的横向移送中的行程终端,都利用秧苗纵向输送带224将分别载置于八个秧苗载置部223a的秧苗向插秧机构222纵向输送与被插秧机构222取出的栽种用秧苗的秧苗纵向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量。

在插秧装置220中,通过使机体201以下降到下降作业状态的状态行驶,从而利用从发动机204传递到供给箱225的动力来驱动八个插秧机构222、载苗台223及秧苗纵向输送带224,利用八个插秧机构222进行八行栽种方式的插秧。八个插秧机构222分别进行的一行量的插秧是通过一对栽种爪222c的交替插秧而以株距da(参照图18)来进行的。株距da是机体201的行进方向上的栽种间隔。

〔对于动力传递的结构〕

如图13所示,在发动机204的后方设置有变速箱230。变速箱230构成机体201的前部分。如图15所示,作为行驶装置驱动箱部的前轮驱动箱部231从变速箱230的下部的横向两部分向机体横向外侧延伸。变速箱230利用左右的前轮驱动箱部231能够旋转地支承左右的前车轮202。

如图15、图16所示,在变速箱230上支承有作为行驶用及作业用的变速装置的静液压式的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支承于变速箱230中的上部的横向左外侧的部分。如图13所示,发动机204的输出轴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输入轴232a(参照图15)利用动力传递带233连动地连结。发动机204的动力利用动力传递带233输入到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输入轴232a是设置在构成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液压泵中的泵轴。

在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中,通过对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外壳的变速操作轴232b(参照图15)进行旋转操作,改变液压泵(未图示)的斜盘角而变速为中立的变速状态、前进侧的变速状态以及后退侧的变速状态。如果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变速为中立的变速状态,则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输出轴232c(参照图15)停止。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输出轴232c是设置在构成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液压马达中的马达轴。如果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变速为前进侧的变速状态,则来自发动机204的动力被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转换为前进动力,并且变为旋转速度无级地变速的变速动力而从输出轴232c输出。如果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变速为后退侧的变速状态,则来自发动机204的动力被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转换为后退动力,并且,变为旋转速度无级地变速的变速动力而从输出轴232c输出。

如图16所示,在变速箱230上支承有作为作业用的无级变速装置的静液压式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支承在变速箱230中的上部的横向右外侧的部分。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入轴235a中的向外壳外突出的部分,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冷却风扇236。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入轴235a是设置在构成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液压泵中的泵轴。

如图15、图16所示,在变速箱230的内部设置有作为分支部的分支轴237、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前轮差动机构250、作业用的减速机构260、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如图15所示,在形成于变速箱230的后部的第一输出凸台部230c,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后轮用输出轴280。如图16所示,在形成于变速箱230的后部的第二输出凸台部230d,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作业用输出轴289。在作业用输出轴289中的位于第二输出凸台部230d的内部的部分设置有作业部离合器290。

如图18所示,利用分支轴237、副变速装置240、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减速机构260、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及作业部离合器290等,构成行驶用及作业用的动力传递装置sb。利用副变速装置240等构成动力传递装置s中的行驶用动力传递系统xa。利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减速机构260、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及作业部离合器290等,构成动力传递装置sb中的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ya。

在动力传递装置sb中,被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变速后的变速动力从输出轴232c输入到分支轴237,被分支轴237分支成行驶用动力和作业用动力,分支出的行驶用动力被行驶用动力传递系统xa向前车轮202及后车轮203输出。详细地说,将分支出的行驶用动力输入到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并从副变速装置240向前车轮202及后车轮203输出。利用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ya将分支出的作业用动力向插秧装置220的插秧机构222等输出。详细地说,分支出的作业用动力首先输入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接着再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输入到减速机构260,接着再从减速机构260输入到作业部变速装置270,接着再从作业部变速装置270输入到作业部离合器290,并从作业部离合器290向插秧装置220的插秧机构222等输出。即,设置于作业用动力传递系统ya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减速机构260、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和作业部离合器290以该记载顺序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减速机构260、作业部变速装置270、作业部离合器290向插秧装置220的插秧机构222等输出的顺序一致的状态进行设定。

〔对于分支轴237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15、图16所示,分支轴2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230的左右的横壁部。分支轴237的左横壁部侧的端部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输出轴232c通过花键卡合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分支轴237的右横壁部侧的端部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入轴235a利用连结部件238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在分支轴237的中间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有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的两个输入齿轮241、242。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所输出的变速动力被分支轴237分支为行驶用动力和作业用动力,将分支出的行驶用动力输入到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并将分支出的作业用动力输入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

〔对于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

如图15所示,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除了具备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分支轴237的两个输入齿轮241、242以外,还具备与分支轴237平行的输出轴243以及以能够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243的花键部的换挡齿轮244。

在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中,滑动操作换挡齿轮244,通过使换挡齿轮244的大径侧的齿轮部244a与小径侧的输入齿轮241卡合而变为低速侧的变速状态,通过将换挡齿轮244的小径侧的齿轮部244b与大径侧的输入齿轮242卡合而变为高速侧的变速状态。在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中,在变速操作至低速侧及高速侧中的任一侧的变速状态的情况下,被分支轴237分支的行驶用动力都利用换挡齿轮244传递至输出轴243,并从输出轴243经由齿轮连动机构245传递至前轮差动机构250的输入轴251。

〔对于前轮差动机构250的结构〕

在前轮差动机构250中,如图15所示,传递至输入轴251的行驶用动力被传递到不能相对于输入轴251旋转的齿轮箱252,并从齿轮箱252经由差动齿轮机构部253传递至左右的前轮驱动轴254。

〔对于后轮用输出轴280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后轮用输出轴280具备输入齿轮282,该输入齿轮28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形成于后轮用输出轴280中的变速箱内的端部。在前轮差动机构250的输入轴251上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有动力传递齿轮255,输入齿轮282与该动力传递齿轮255咬合。

在后轮用输出轴280中,利用动力传递齿轮255及输入齿轮282输入从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传递至前轮差动机构250的输入轴251的行驶用动力,将输入的行驶用动力从后轮用输出轴280的与输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输出。从后轮用输出轴280输出的行驶用动力利用如图13所示地从后轮用输出轴280向后轮驱动箱283延伸的旋转轴284传递至后轮驱动箱283。

在后轮用输出轴280上安装有多片式的摩擦制动器285。在摩擦制动器285中,通过利用操作臂287对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一输出凸台部230c的操作轴286进行旋转操作,从而切换为摩擦板被按压部件288压接的接合状态和解除按压部件288对摩擦板的压接的分离状态。

〔对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结构〕

如图16、图17所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外壳的变速操作轴235b。如图21所示,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中具备变速限制部322。以通过变速操作轴235b的旋转操作不能使液压泵的斜盘角变更为中立用、正转用及反转用中的反转用的斜盘角的方式,利用变速限制部322限制变速操作轴235b的旋转操作。

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中,如果变速为中立的变速状态,则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出轴239停止。如果变速为正转侧的变速状态,则从分支轴237输入到输入轴235a的作业用动力被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转换为正转动力,并且成为转速无级地变速的变速动力而从输出轴239输出。

〔对于作业用的减速机构260〕

如图16、图17所示,作业用的减速机构260横跨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出轴239和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该输出轴239的传动筒轴261而设置。详细地说,如图15所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出轴239具备输出轴主体239a和延长输出轴239b。作业用的减速机构260横跨输出轴239中的延长输出轴239b和传动筒轴261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侧的端部而设置。

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减速机构260具备:输入齿轮262,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输出轴239;第一中间齿轮263,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作业部变速装置270的输出轴271;第二中间齿轮264,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中间齿轮263的凸台部;输出齿轮265,其以与第二中间齿轮264咬合的状态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传动筒轴261。输入齿轮262设置在输出轴271中的延长输出轴239b。输出齿轮265设置在传动筒轴261中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侧的端侧部分。

在作业用的减速机构260中,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所输出的变速动力在输入齿轮262与第一中间齿轮263之间减速,进一步在第二中间齿轮264与输出齿轮265之间减速并从输出齿轮265传递至传动筒轴261。

〔对于作业部变速装置270的结构〕

如图16、图17所示,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具备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传动筒轴261的作为四个输入侧部件的输入侧齿轮272和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输出轴271的四个输出侧齿轮273。输入侧齿轮272设置在传动筒轴261中的与设置减速机构260的端侧相反的端侧部分。如图19所示,四个输入侧齿轮272以被衬垫298隔开间隔的状态并列。

四个输入侧齿轮272中的第一输入侧齿轮272a与四个输出侧齿轮273中的第一输出侧齿轮273a咬合,四个输入侧齿轮272中的第二输入侧齿轮272b与四个输出侧齿轮273中的第二输出侧齿轮273b咬合,四个输入侧齿轮272中的第三输入侧齿轮272c与四个输出侧齿轮273中的第三输出侧齿轮273c咬合,四个输入侧齿轮272中的第四输入侧齿轮272d与四个输出侧齿轮273中的第四输出侧齿轮273d咬合。

第一输入侧齿轮272a及第一输出侧齿轮273a由外径相同的圆形齿轮构成。第二输入侧齿轮272b、第三输入侧齿轮272c、第四输入侧齿轮272d以及第二输出侧齿轮273b、第三输出侧齿轮273c、第四输出侧齿轮273d由椭圆齿轮、偏心齿轮或者非圆形齿轮构成。

如图17、图19所示,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具备形成于输出轴271的键槽274、能够滑动地收纳于键槽274的变速键275和能够滑动地支承于变速箱230的凸台部230e和输出轴271的变速操作轴276。变速操作轴276的输出轴侧的端部以能够推拉操作的方式卡合于变速键275的端部。

在作业部变速装置270中,利用变速操作轴276的滑动操作使变速键275在键槽274中移动操作,使变速键275的键突部277与四个输出侧齿轮273择一地对置,使键突部277卡入输出侧齿轮273的卡合槽278,从而变速为四种变速状态。在键突部277与四个输出侧齿轮273各自的卡合槽278卡合的情况下,定位球体296被定位弹簧297按压于变速键275,变速键275被定位球体296定位在各变速位置。键突部277通过精密冲裁加工或烧结而制造。如图19所示,键突部277的下摆的部分277a以不进入与卡入键突部277的输出侧齿轮273相邻的输出侧齿轮273的卡合槽278的方式形成为山崖状。

即,在作业部变速装置270中,如果键突部277卡入第一输出侧齿轮273a的卡合槽278,则变速为第一变速状态。在变速为第一变速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输出侧齿轮273a和输出轴271利用键突部277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被减速机构260传递至传动筒轴261的作业用动力经由第一输入侧齿轮272a、第一输出侧齿轮273a及键突部277传递至输出轴271,输出轴271的旋转一周的角速度不变化,从输出轴271的输出齿轮279输出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为相等速度的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

在作业部变速装置270中,如果键突部277卡入第二输出侧齿轮273b的卡合槽278,则变速为第二变速状态,如果键突部277卡入第三输出侧齿轮273c的卡合槽278,则变速为第三变速状态,如果键突部277卡入第四输出侧齿轮273d的卡合槽278,则变速为第四变速状态。在变速为第二变速状态、第三变速状态及第四变速状态中的任一变速状态的情况下,与该变速状态对应的输出侧齿轮273b、273c、273d和输出轴271都利用键突部277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被减速机构260传递至传动筒轴261的作业用动力经由与该变速状态对应的输入侧齿轮272a、272c、272d、输出侧齿轮273b、273c、273d及键突部277传递至输出轴271,输出轴271的旋转一周的角速度发生高低变化,从输出齿轮279输出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有快有慢的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在变速为第二变速状态的情况下、变速为第三变速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变速为第四变速状态的情况下,旋转一周中的变为急速的部分的部位是不同的,或者,即使变为急速的部分相同,急速部分处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对于作业部离合器290的结构〕

如图17所示,作业部离合器290设置在比作业部变速装置270更靠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具体而言,作业部离合器290设置在作业部变速装置270的输出齿轮279与作业用输出轴289之间。从作业部变速装置270输出的等速旋转及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在保持原样的旋转状态下输入到作业部离合器290的输入侧离合器部件291,并从作业部离合器290的输出侧离合器部件292传递至作业用输出轴289。

在作业部离合器290中,通过向第二输出凸台部230d的内侧按压操作能够滑动地支承于第二输出凸台部230d的操作轴293,从而使操作轴293的前端部293a碰到输出侧离合器部件292的固定位置停止凸轮部292a而使输出侧离合器部件292抵抗弹簧294操作为与输入侧离合器部件291分离而成为分离状态,使向插秧装置220进行的动力传递被作业部离合器290切断。通过将操作轴293向第二输出凸台部230d的外侧牵拉操作,从而使操作轴293的前端部293a与输出侧离合器部件292分离,输出侧离合器部件292被弹簧294操作为与输入侧离合器部件291咬合而变为接合状态,使向插秧装置220进行的动力传递被作业部离合器290接通。

〔对于作业用输出轴289的结构〕

作业用输出轴289经由旋转轴281(参照图1)与供给箱225的输入轴连动地连结。从作业部离合器290传递至作业用输出轴289的等速旋转及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在保持原样的旋转状态下经由旋转轴281传递至供给箱225。传递至供给箱225的等速旋转及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在保持原样的旋转状态下经由栽种驱动箱221分别传递至八个插秧机构222。

在进行移动行驶等不进行栽种作业时,在使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为高速侧的变速状态的状态下进行行驶,在进行栽种作业时,在使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为低速侧的变速状态的状态下进行行驶。在栽种作业时,通过对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进行变速操作,从而使发动机204的动力被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变速传递至前车轮202及后车轮203,能够改变机体201的行驶速度。即使改变机体201的行驶速度,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变速动力也传递至插秧机构222而使插秧机构222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与机体201的行驶速度变化连动地变化,无论机体201的行驶速度如何变更,都维持根据预先变速操作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变速状态而设定的宽度的株距da1来利用插秧机构222进行插秧。

通过对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进行变速操作,从而使来自分支轴237的作业用动力被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变速传递至插秧机构222,插秧机构222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与机体201的行驶速度无关地变化。由此,利用插秧机构222以株距da2进行插秧,株距da2为根据变速操作后的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变速状态而设定的宽度,是与对第二无级变速装置135进行变速操作前的宽度的株距da1不同的宽度的株距。

在将株距da变更为不太宽的株距和不太窄的株距的情况下,将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变速为第一变速状态。接着,将由作业部变速装置270设定的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传递至插秧机构222,即,根据作业部变速装置270的第一变速状态而将插秧机构222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设定为等速的旋转速度,插秧机构222在以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为相等速度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运动的同时进行插秧。

在将株距da变更为较宽的株距或较窄的株距的情况下,将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变速为第二变速状态、第三变速状态、第四变速状态中的与变更的株距da的宽度对应的变速状态。这样,将根据作业部变速装置270的变速状态而设定的不等速旋转的作业用动力传递至插秧机构222,即,利用作业部变速装置270使插秧机构222的旋转一周的旋转速度带有与株距da的宽度对应的快慢,在栽种爪222c向田地面插秧时的移动速度变为比栽种爪222c位于比田地面更靠上方的部位时的移动速度高的速度的状态下,或者在栽种爪222c插秧时的移动速度变为比栽种爪222c位于比田地面更靠上方的部位时的移动速度低的速度的状态下,插秧机构222进行插秧。与株距da的宽窄无关地,在田地面不被栽种爪222c弄乱或者栽种用秧苗不被栽种爪222c从田地面拔起的状态下,进行插秧。

通过将作业部离合器290切换操作为分离状态,从而使针对插秧装置220进行的动力传递被作业部离合器290切断,插秧机构222停止。此时,通过固定位置停止凸轮部292a的作用,在一对栽种爪222c分别位于比田地面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旋转位置,插秧机构222停止。

如图15、图16所示,变速箱230具备箱主体230a和关闭箱主体230a的横向开口的箱盖部230b。箱盖部230b利用连结螺栓(未图示)与箱主体130a的具有横向开口的端部连结。变速箱230能够分割成箱主体230a和箱盖部230b。

如图15、图16所示,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支承于箱主体230a的外部。如图16所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支承于箱盖部230b的外部。如图15、图16所示,作业部变速装置270及行驶用的副变速装置240设置于箱主体230a的内部。如图16所示,减速机构260设置于箱盖部230b的内部。

如图15所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出轴239的输出轴主体239a从箱盖部230b的外部插入到箱盖部230b的内侧。输出轴239的延长输出轴239b以分离自如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输出轴主体239a中的位于变速箱内的部位连结。减速机构260及传动筒轴261设置在延长输出轴239b上,所以通过使延长输出轴239b从输出轴主体239a分离,减速机构260及作业部变速装置270的输入侧齿轮272与延长输出轴239b一起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分离。

〔对于向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及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供油的结构〕

如图20所示,在变速箱230和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两个补油口303连接有供油回路304。存储于变速箱230的润滑油通过供油回路304作为工作油供给至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

具体而言,供油回路304具备:吸引油路304a,其一端侧与变速箱230连接;液压泵305,其吸引部与吸引油路304a的另一端侧连接;第一供油路径304b,其从液压泵305的排出部延伸出来;第二供油路径304c,其一端侧经由扭矩发生器300与第一供油路径304b的延伸端部连接;第三供油路径304d,其一端侧经由升降缸301的控制阀回路306与第二供油路径304c的另一端侧连接。在第三供油路径304d的另一端侧具备分为两个的分支油路部304e。两个分支油路部304e中的一个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两个补油口303中的一个连接,两个分支油路部304e中的另一个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两个补油口303中的另一个连接。如图15、图16所示,液压泵305支承于变速箱230的上部的横向右外侧的部分。液压泵305的驱动轴305a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输入轴232a通过旋转轴307连动地连结。液压泵305被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输入轴232a驱动。

在供油回路304中,如图20所示,利用液压泵305取出变速箱230的润滑油。取出的润滑油被液压泵305经由第一供油路径304b供给至扭矩发生器300,从扭矩发生器300经由第二供油路径304c及控制阀回路306供给至第三供油路径304d,并从第三供油路径304d的两个分支油路部304e作为工作油供给至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

如图20所示,升降缸301的排油路径308与第三供油路径304d中的比两个分支油路部304e更靠上游侧的部分连接。升降缸301的排出油经由第三供油路径304d作为工作油供给至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

如图20所示,在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排油口309和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补油口310连接有补油回路311。前车轮202及后车轮203为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输出对象的第一驱动对象装置,插秧装置220为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出对象的第二驱动对象装置,因为施加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驱动负荷大于施加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驱动负荷,所以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设定补油压被设定为比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设定补油压高。利用补油回路311以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排出压为输送力将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排出的排出油补给到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

如图21所示,补油回路311穿设于变速箱230的壁部。具体而言,补油回路311穿设于上壁部302和横壁部313,上壁部302为变速箱230的壁部中的位于变速箱230的上部的部分,横壁部313在变速箱230的壁部中位于变速箱230的横向侧部。上壁部302横跨箱主体230a和箱盖部230b。横壁部313是箱盖部230b的横壁部。在变速箱230的前部的上侧部分形成有支承扭矩发生器300的扭矩发生器支承部314。补油回路311具备第一横向回路部311a、前后方向回路部311b、上下方向回路部311c、第二横向回路部311d,第一横向回路部311a在沿机体201的横向宽度方向的方向上通过上壁部302中的比扭矩发生器支承部314更靠后侧的部分的内部,前后方向回路部311b在沿机体201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通过上壁部302中的第一无级变速装置侧的横端侧部分的内部,上下方向回路部311c在沿机体201的上下方向的方向上通过箱盖部230b中的横壁部313的内部,第二横向回路部311d沿着从箱盖部230b中的横壁部313沿横向突出的凸台部315。前后方向回路部311b将第一横向回路部311a与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的排油口309连接。上下方向回路部311c将第一横向回路部311a与第二横向回路部311d连接。第二横向回路部311d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补油口310连接。

如图20所示,设置有使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排油口316与变速箱230连通的排油回路317。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排出的排出油利用排油回路317返回变速箱230。

具体而言,如图21、图22、图23所示,排油回路317由槽318和盖部件319构成,槽318作为变速箱230的第二壁部而形成于横壁部313的内表面,盖部件319关闭槽318的开口。盖部件319利用连结螺钉320安装于横壁部313的内表面。如图23所示,槽318的上端部与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排油口316连通。如图23所示,槽318的下端部与横壁部313的贯通孔321连通,并经由贯通孔321与前轮驱动箱部231的内部连通。

来自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排出油被排油回路317排出到前轮驱动箱部231的内部,通过前轮驱动箱部231的内部而被冷却并返回变速箱230的内部。

(与第三实施方式有关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及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支承于变速箱230的上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及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也可以支承于变速箱230的下部等任何部位而实施。根据支承第一无级变速装置232及第二无级变速装置235的部位的不同,补油回路311除了可以穿设于变速箱230的上壁部302以外,还可以穿设于变速箱230的横壁部、底壁部等任何部位的壁部。

(2)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油回路317由形成于作为第二壁部的横壁部313的槽318构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形成于后壁部、前壁部等任何部位的壁部的槽。

(3)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变速键275作用于输出侧齿轮273的结构的作业部变速装置270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变速键275作用于输入侧齿轮272的结构的作业部变速装置。

(4)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业用的无级变速装置235的输出轴239具备输出轴主体239a和延长输出轴239b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输出轴239也可以采用一个输出轴而实施。

(5)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将作为农用物资的秧苗供给到田地面的插秧装置220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备将作为农用物资的稻种、液状或粉粒状的药剂、液状或粉粒状的肥料供给到田地面的作业装置。

(6)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发动机204作为原动机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电动马达作为原动机。另外,也可以采用将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组合而成的原动机。

(7)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前车轮202及后车轮203作为行驶装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能够采用履带行驶装置作为行驶装置。另外,能够采用将车轮和小型履带组合而成的行驶装置。

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其他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更。

本发明除了能够用于乘用型插秧机以外,还能够用于播种机。

本发明除了能够用于乘用型插秧机以外,还能够用于乘用型播撒机等向田地面供给种子、肥料或药剂等农用物资的作业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