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0878发布日期:2019-10-14 15:34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秧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秧苗移植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关于在机体后部具有秧苗插植装置的秧苗移植机,公知有在机体的侧部具有由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构成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秧苗移植机。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构成为能够将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在层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秧苗移植机,在所述层叠状态下,所述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为上下多层而在俯视时重叠,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沿前后方向呈大致一条直线状而展开。该切换机构构成为,将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安装于由一根较长的移动连杆部件和两根较短的移动连杆部件构成的平行连杆机构,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的转动而能够在沿上下方向重合的状态(在俯视时重叠的层叠状态)与沿前后方向排列在大致一条直线上的状态(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展开状态)之间切换预备秧苗载置架的状态。

而且,在从层叠状态将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中的任意的可动预备秧苗载置架变更成展开状态的姿态时,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被切换成展开状态,相反地在从展开状态将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中的任意的可动预备秧苗载置架变更成层叠状态的姿态时,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被切换成重叠状态。

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能够简单迅速地切换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的状态,能够比现有技术提高多个预备秧苗载置架的状态的切换作业性。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机构:设置有能够暂时载置秧苗箱的秧苗箱载置部件,使得不会由于振动或风而从机体下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55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87276号公报

但是,没有考虑相对于秧苗箱载置部件频繁地取出和装入秧苗箱的情况。

并且,辅助作业人员从垄旁进行补充作业等,但存在难以从垄旁回收载置于秧苗箱载置部件中的秧苗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秧苗移植机的这种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设置有易于进行取出和装入的秧苗箱载置部件并且即使在垄旁也能够回收载置于秧苗箱载置部件中的秧苗箱的秧苗移植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秧苗移植机,其具有预备秧苗架38,该预备秧苗架38构成为在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38a、38b、38c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状态与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38a、38b、38c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层叠状态之间切换自如,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移植机构成为:在所述预备秧苗架38设置有载置空的秧苗箱68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与所述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38a、38b、38c的展开状态与层叠状态之间的切换联动地使所述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移动。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移植机设置有多个所述秧苗箱载置部件101,在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成为多个所述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沿机体的前后方向排列的整体移动状态101a,在处于所述层叠状态时,成为多个所述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沿机体的上下方向排列的单独移动状态101b。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处于所述整体移动状态101a时,位于机体后侧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比位于机体前侧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靠上位位置。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载置于多个所述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的秧苗箱68构成为:在正面观察机体时,所述秧苗箱68以倾斜姿态被支承,在所述单独移动状态101b下,被多个所述秧苗箱载置部件101分别支承的多个所述秧苗箱68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局部重叠。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独移动状态101b下,多个所述秧苗箱载置部件101中的、非最下方位置的任意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与载置于该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的下侧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的秧苗箱68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局部重叠。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通过构成为使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移动,容易取出和装入空的秧苗箱68。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除了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成为多个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沿机体的前后方向排列的整体移动状态101a,由此,能够在载置多个秧苗箱68时取出。

此外,由于能够使秧苗箱68沿机体前后方向滑动,所以即使在垄旁也容易回收秧苗箱68。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除了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在处于整体移动状态101a时,位于机体后侧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比位于机体前侧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靠上方位置,由此,容易向机体前侧引导,所以即使在垄旁也容易回收秧苗箱68。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除了技术方案2或者3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秧苗箱68以倾斜姿态被支承,由此,能够防止与预备秧苗架38接触,所以能够防止秧苗箱68的破损。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在单独移动状态101b下,能够沿机体的上下方向排列秧苗箱68。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将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配置成上下三层的情况(层叠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将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配置成上下三层的情况(层叠状态)的侧视简化图。

图5是将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将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展开状态)的侧视简化图。

图7是将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动作控制框图。

图9的(a)和(b)是示出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层叠状态和展开状态的侧视简化图,图9的(c)和(d)是示出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展开状态的侧视简化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10的(a)和(b)是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切换驱动装置的俯视图和切换驱动装置的内部构造图。

图11是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切换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12的(a)和(b)是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侧视图,图12的(c)是图1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俯视图,图12的(d)是预备秧苗载置架的前侧突出部的放大图。

图13的(a)和(b)是示出秧苗箱载置部件的整体移动状态的侧视图和示出秧苗箱载置部件的单独移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秧苗箱载置部件的单独移动状态的主视图。

标号说明

2:行驶车体;38:预备秧苗架;38a、38b、38c: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68:秧苗箱;101:秧苗箱载置部件;101a:整体移动状态;101b:单独移动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和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秧苗移植机的典型例的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和俯视图,该乘用型插秧机安装有施肥装置作为粉粒体送出装置。该带有施肥装置的乘用型插秧机1在行驶车体2的后侧借助于升降连杆装置3可升降地安装有秧苗插植部4,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上侧设置有施肥装置5的主体部分。将搭乘操作人员朝向乘用型插秧机的前进方向时的左、右方向分别称作左、右,将前进方向和后退方向分别称作前、后。

行驶车体2是具有作为驱动轮的左右一对的前轮10、10和左右一对的后轮11、11(行驶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在机体的前部配置有变速箱12,在该变速箱12的左右侧方设置有前轮终传动箱13、13,在从能够变更该左右前轮终传动箱13、13的转向方向的各个前轮支承部向外突出的左右前轮车轴上分别安装有左右前轮10、10。并且,在变速箱12的背面部固定有主框架15的前端部,以前后水平地设置于该主框架15的后端左右中央部的后轮横摆轴为支点将后轮齿轮箱18、18支承为横摆自如,在从该后轮齿轮箱18、18向外突出的后轮车轴上安装有后轮11、11。

发动机20搭载于主框架15之上,该发动机20的旋转动力经由带传动装置21和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st)23而传递给变速箱12。传递给变速箱12的旋转动力被该变速箱12内的变速器变速之后,分离成行驶动力和外部输出动力而输出。而且,行驶动力的一部分传递给前轮终传动箱13、13以驱动前轮10、10,并且其余部分传递给后轮齿轮箱18、18以驱动后轮11、11。并且,外部输出动力传递给设置于行驶车体2的后部的插植离合器箱25,然后被插植传动轴26传动给秧苗插植部4,并且被施肥传动机构28传动给施肥装置5。

发动机20的上部被发动机罩30覆盖,在这之上设置有座椅31。在座椅31的前方设置有内设了各种操作机构的前罩32,在其上方设置有对前轮10、10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34,将该区域作为操纵部33。发动机罩30和前罩32的下端左右两侧是水平状的脚踏板35。脚踏板35的一部分为格子状(参照图2),使得附着于踩在该脚踏板35上的作业人员的鞋上的泥向田地下落。脚踏板35上的后部是兼用作后轮挡泥板的后脚踏板36。

升降连杆装置3是平行连杆机构,具有一根上连杆40和左右一对的下连杆41、41。这些连杆40、41、41的基部侧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竖立设置在主框架15的后端部的从后面观察呈门形的连杆基框架42,在这些连杆40、41、41的末端侧连结有纵连杆43。而且,在纵连杆43的下端部插入连结有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秧苗插植部4的连结轴44,秧苗插植部4被连结成以连结轴44为中心横摆自如。

在固定于主框架15的支承部件(未图示)和与上连杆40一体形成的摆动臂(未图示)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升降液压式缸46,借助液压使该缸46伸缩而使上连杆40上下转动,从而使秧苗插植部4以几乎恒定姿态进行升降。

秧苗插植部4是六行插植的结构,具有以下等部分:兼用作框架的传动箱50;秧苗载置架51,其载置毯状苗(マット苗),在左右往复运动而将秧苗一株株地提供给各行的秧苗取出口51a、…并且将横向一整排的秧苗全部提供给秧苗取出口51a、…时,通过秧苗输送带51b、…将秧苗向下方移送;秧苗插植装置52、…,其将提供给秧苗取出口51a、…的秧苗插植到田地中;以及左右一对的划线标记件75(图1),它们将下一行程中的机体前进路线划在表土面上。

在秧苗插植部4的下部的中央设置有中心浮体55,在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浮体56、56。在以使这些浮体55、56、56与田地的泥面接触的状态使机体行进时,浮体55、56、56一边平整泥面一边滑行,由秧苗插植装置52、…沿该整地轨迹插植秧苗。各浮体55、56、56安装成转动自如以使前端侧根据田地表土面的凹凸而上下移动,在插植作业时中心浮体55的前部的上下移动是由迎角控制传感器(未图示)检测的,根据该检测结果来切换对所述升降液压式缸46进行控制的液压阀(未图示)以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由此将秧苗的插植深度始终维持成恒定。

施肥装置5利用送出部61、…将贮存在肥料料斗60内的粒状的肥料每次一定量地送出,利用施肥软管62、…将该肥料引导至安装于浮体55、56、56的左右两侧的施肥引导件(未图示),从而落入到借助设置于施肥引导件的前侧的作槽体76(图1)、…形成于秧苗插植行的侧部附近的施肥槽内。由鼓风机用电动马达53驱动的鼓风机58所产生的空气经由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气室59而吹入到施肥软管62、…内,利用风压强制性地运送施肥软管62、…内的肥料。

在秧苗插植部4上安装有作为整地装置的一例的转子27(有时将第一转子27a和第二转子27b的组合简称作转子27)。并且,秧苗载置架51构成为,以支承整个秧苗插植部4并且宽度遍及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整个范围的矩形的支承架体65的支承辊65a作为导轨沿左右方向滑动。

并且,在行驶车体2的前部左右两侧,载置补给用的秧苗的一对预备秧苗载置架38、38设置成能够转动到向机体的前后伸出的位置和上下排列的位置。

在图3中示出了将位于一个机体侧面的第一预备秧苗载置架38a、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c配置成上下三层的情况的侧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其侧视简化图。并且,在图5中示出了将第一预备秧苗载置架38a、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c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的侧视图,在图6中示出了其侧视简化图。

预备秧苗载置架38被基部侧配置于行驶车体2的脚踏板35的下部的支承机架49支承,借助于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而分别构成为上下三层,该预备秧苗载置架38由第一预备秧苗载置架38a、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c构成。

在该第一预备秧苗载置架38a、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c的底面上分别一体地安装有第一支承框体37a、第二支承框体37b和第三支承框体37c,第一移动连杆部件39a的两端的转动轴39a1、39a2分别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第一支承框体37a的中央部和第二支承框体37b的前端部,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的两端的转动轴39b1、39b2分别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第一支承框体37a的后端部和第三支承框体37c的前端部,而且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c的两端的转动轴39c1、39c2分别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第二支承框体37b的后端部和第三支承框体37c的中央部。

转动轴39a2、39b1、39b2、39c1的外周部以焊接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架体37a、37b、37c。而且,在焊接于支承架体37a、37b、37c的转动轴39a2、39b1、39b2、39c1的插入部(未图示)中以插入的方式安装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的支承片(未图示)。

并且,在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的大致中央部和第二支承架体37b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转动支点37b1,彼此转动自如。

并且,支承机架49前后设置有两个分支支柱49a、49b,分支支柱49a、49b的顶部到达第二支承框体37b的下表面附近。而且,在前侧分支支柱49a的顶部附近设置有设置于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的中央部附近的转动轴39b3,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以该转动轴39b3为中心绕着前侧分支支柱49a转动自如。所述转动轴39b3设置于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的比转动支点37b1靠下侧的位置。并且,在后侧分支支柱49b的顶部附近设置有设置于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c的后端部附近的转动轴39c3,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c以该转动轴39c3为中心绕着后侧分支支柱49b转动自如。所述转动轴39c3设置于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c的比转动轴39c1靠下侧的位置。

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不固定于作为机体部件的前侧分支支柱49a和后侧分支支柱49b,在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从图3所示的状态以转动支点39b3为中心进行转动而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转动支点39b3位于比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的中央部侧面的转动轴37b1靠下方的位置,因此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配置在比图3所示的位置靠前的位置。此时,在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c也从图3所示的状态以转动支点39c3为中心进行转动而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同样地,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c也配置于比图3所示的位置靠前的位置。

因此,当像图7的俯视图所示那样使第一预备秧苗载置架38a、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以及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c在大致同一平面上成为展开形态时,在想要取得宽阔的秧苗箱68等的载置平面的情况下,该三个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比以往移动到更靠前的位置,从而能够使机体前侧端部突出到田地的外部,因此容易进行例如在垄旁从拖拉机等将秧苗装载到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上的作业。

并且,如图7的俯视图所示,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前侧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一对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在后侧端部中央分别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因此,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了展开形态的情况下,位于机体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的后部突出部38a2、38b2配置于在侧视观察时与位于机体后侧的预备秧苗载置架38b、38c的前侧突出部38b1、38c1重叠的位置。因此,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处于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形态时,能够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以沿前后方向局部嵌入的状态排列,因此能够使装载在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上的秧苗箱68顺畅地向后侧移动,从而作业效率比以往提高。

并且,如图3、图5的侧视图所示,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形成为向后上倾斜形状(向后上倾斜部),使该倾斜形状的上表面比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秧苗载置面高。并且,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比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秧苗载置面高,并且与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上表面等高或比所述上表面低。

这样,由于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形成为向后上倾斜部,因此,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了展开状态时,在使秧苗箱68(参照图12)等从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向后侧的预备秧苗载置架38b、38c移动时,能够爬上向后上倾斜部而向后方移动,因此秧苗箱68等的移动变得容易,作业效率比以往提高。并且,通过使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和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的上表面比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秧苗载置面高,在使第一~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了收纳形态时,能够利用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和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来防止载置在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上的秧苗箱68等的前后移动,因此防止了秧苗箱68等从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向下方下落,无需拾取下落的秧苗箱68等,作业效率比以往提高。

在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一对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左右之间并且在该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承托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等的承托部件38a3、38b3、38c3,该承托部件38a3、38b3、38c3形成为向一对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彼此之间的空间部突出。

这样,能够在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b、38c的前侧突出部38b1、38c1的左右之间利用承托部件38b3、38c3承托各自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因此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不会过度下降,成为展开状态的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可靠地排列在大致同一平面上的姿态,因此秧苗箱68等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作业效率比以往提高。

并且,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底部设置承托部件38a3、38b3、38c3,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的上端部为与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其下侧,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爬上具有向后上倾斜部的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秧苗箱68等的移动,因此作业效率比以往提高。

并且,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左右侧面的前后(总计四处)分别配置有防止秧苗箱68等下落的第一、第二、第三挡壁38a4、38b4、38c4。

并且,也可以将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的转动支点39b3设置成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的转动轴37b1同轴。在该情况下,中央的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不会前后移动。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的动作(转动)而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状态与各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层叠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切换能够由被电动马达71驱动的切换驱动装置70进行。在切换驱动装置70中设置有:驱动齿轮71a,其安装于电动马达71的未图示的旋转轴上;以及圆盘状、半圆状或半月状的切换齿轮70a,其与该驱动齿轮71a啮合,并且与移动连杆部件39b的转动轴39b3一体旋转。

由于该切换齿轮70a设置成与设置于前侧分支支柱49a的移动连杆部件39b的转动轴39b3为同心圆状,并且与该转动轴39b3一体旋转,因此通过电动马达71的驱动而使转动轴39b3转动,同时与该转动轴39b3一体的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转动,由此将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在层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图8中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动作控制框图。

作为利用切换驱动装置70对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在展开状态和层叠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操作的切换操作构件,将切换开关73(也可以是按钮、杆)(图1、图2)设置于座椅31附近,而且如图4和图6的简化图所示,在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b和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c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停止板73a1、73a2,该停止板73a1、73a2在通过该切换开关73的操作而使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转动成展开状态或层叠状态时使该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停止。停止板73a1是如下的部件:在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展开状态时,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与停止板73a1触碰,对电动马达71施加过负载而使其产生过度的电压、或者使其过热而停止动作,停止板73a2是如下的部件:在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层叠状态时,止挡板73a2与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触碰,对电动马达71施加过负载而使其产生过度的电压、或者使其过热而停止工作。

并且,在停止板73a1、73a2与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持续接触时,借助负载使电动马达71停止,作业人员也可以不进行电动马达71的停止操作,因此能够集中于其他操作,作业效率比以往提高,其中,该负载是尽管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与停止板73a1或73a2接触而无法进一步转动但持续驱动的电动马达71的负载,在电动马达71的内部配置有使用了双金属部85的通电路径,构成为,在由于负载而加热、或作用有过度的电压时,双金属部85弯曲(退避),通电停止,从而电动马达71的旋转停止。在电压式的情况下,能够在停止后立刻再次进行操作。并且,在加热式的情况下,在双金属部85的热降低而恢复原状之前电动马达71不工作。

并且,构成为,在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展开状态或层叠状态时,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与停止板73a1或73a2接触,因此防止了由于机体的振动而使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移动从而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前后摆动,防止了秧苗下落,并且减轻了由摆动引起的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及其他预备秧苗载置用的结构部件的磨损。

而且,由于能够省略用于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展开状态或层叠状态时使电动马达71停止的开关等结构部件和电路,因此部件数量大幅削减,并且结构变得简洁。

如果使用以往那样的限位开关,则需要在移动连杆部件39b、39c与开关接触的同时发送停止信号的缆线和电路,因此部件数量多,构造复杂。而且,由于需要在展开状态下进行停止的限位开关和在层叠状态下进行停止的限位开关,因此部件数量进一步增大,构造变得复杂。

与此相比,在本申请发明中,在电动马达71内的双金属部85由于过电压或过热而退避(弯曲)时电动马达71自动停止,因此不需要传动停止信号的路径,因此只要设置将电动马达71操作成展开状态和层叠状态的开关并且通过缆线将开关和电动马达连接起来即可,因此部件数量减少,实现了构造的简化。

并且,如图5所示,将用于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处于展开状态时使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的动作停止的停止板73a1配置于中央层的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并且如图3所示,将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层叠状态下使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停止的停止板73a2配置于下层的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c,由此构成为,在成为上述展开状态或层叠状态的位置与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接触,因此能够形成为简洁的结构。

而且,由于是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与停止板73a1、73a2接触而停止的结构,因此防止了由于机体的振动而使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移动从而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前后摆动,防止了秧苗下落,并且减轻了由摆动而引起的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及其周围部件的磨损。

而且,由于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与停止板73a1、73a2的接触而容易对电动马达71施加负载,因此电动马达71的停止变快,减少了电力的消耗量。

并且,在图9的(a)和图9的(b)中分别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层叠状态和展开状态的简化图。该情况下的停止板73a1、73a2分别设置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的前后侧面。

在该情况下,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展开状态时,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的上下端部分别与停止板73a1、73a2抵接,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成为停止的状态,因此防止了由于机体的振动而使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移动从而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前后摆动,防止了秧苗下落,并且减轻了由摆动引起的以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为代表的结构部件的磨损。

并且,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从层叠状态切换成展开状态时,如作为局部放大图的图9的(c)和(d)所示,构成为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与第一、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c分别夹着停止板73a1、73a2,因此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成为被锁定的状态,防止了由于机体的振动而使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移动从而前后摆动,防止了秧苗下落,并且减轻了由于摆动引起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结构部件的磨损。

如图10的(a)的切换驱动装置70的俯视图和图10的(b)的切换驱动装置70的内部构造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构成切换驱动装置70的罩板78上安装有辅助板79,该辅助板79设置有以与使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移动的切换齿轮70a的转动轴81错开相位的方式设置有电动马达71的驱动齿轮71a的转动轴71a1。而且,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在罩板78与辅助板79之间安装有马达安装板(保持板)80,而且在保持板80上安装有使所述转动齿轮70a转动的电动马达71。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切换驱动装置70中,由于在罩板78与辅助板79之间设置有保持板80,在该保持板80上安装有电动马达71,因此在第一、第二、第三移动连杆部件39a、39b、39c与停止板73a1、73a2接触而施加负载时,对保持板80施加有电动马达71退避的力,罩板78承受该力,因此保持板80不容易弯曲。

并且,不会因所述负载而对电动马达71施加力,因此防止了电动马达71的退避,防止了电动马达71与切换齿轮70a的距离扩大,因此省略了切换驱动装置70的调节作业,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

如图11中的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切换驱动装置的俯视图所示,构成为,以第二预备秧苗载置架38b的侧面部为中心设置了覆盖切换驱动装置70的引导罩88,将该引导罩88分割成覆盖电动马达71的驱动齿轮71a的主罩83和覆盖电动马达71的辅助罩82,将主罩83与罩板78连结,将辅助罩82与主罩83和罩板78连结。

根据图11所示的结构,在卸下辅助罩82时,电动马达71和保持板80露出,因此无需在每次维护时卸下整个引导罩88就能够进行调节和清扫,维护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也可以是,在所述电动马达71中内置双金属部85(仅在图8中图示),该双金属部85在施加负载而产生规定的温度以上的热时发生变形而使通电状态停止。这样,在对电动马达71施加过负载而产生过电压或产生过热而达到规定的温度以上时,双金属部85发生变形而使通电停止,因此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成为展开状态或层叠状态时,如果对电动马达71施加过电压或过热,则该电动马达71停止,因此无需进行电动马达71的停止操作。

并且,如图12的(a)、图12的(b)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侧视图、图12的(c)的俯视图和图12的(d)的预备秧苗载置架的前侧突出部的放大图所示,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前侧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前侧突出部38b1、38c1,但在该前侧突出部38b1、38c1上形成有向后上倾斜面,在各前侧突出部38b1、38c1分别配置有空转而辅助秧苗的运送的运送辅助辊47b、47c。并且,构成为,运送辅助辊47b、47c的上表面比上述前侧突出部38b1、38c1的向后上倾斜面的上部向上方突出。

此外,说明图13和图14所示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

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的机体外侧分别设置有秧苗箱载置部件101,该秧苗箱载置部件101载置秧苗箱68。该秧苗箱载置部件101被固定于预备秧苗载置架,因此,构成为与预备秧苗载置架一起移动。

此外,该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由布线材料构成,机体前后方向和上方敞开,在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的前后端部上设置有倾斜部。因此,能够从机体的前后方向和上方取出和装入秧苗箱68,使得在借助倾斜部将秧苗箱68载置于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时,不会由于机体的振动而下落。

此外,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从层叠状态切换到展开状态时,秧苗箱载置部件101也同样地从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沿机体的上下方向排列的单独移动状态101b切换到沿机体前后方向排列的整体移动状态101a。

在整体移动状态101a下,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沿机体的前后方向排列,由此,成为秧苗箱载置部件101彼此相邻的轨道状,容易从机体向田地装卸秧苗箱68。

此外,由于即使从田地侧也容易取出载置于秧苗箱载置部件101中的秧苗箱68,所以作业性提高。

此外,在处于整体移动状态101a时,位于机体后侧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比位于机体前侧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靠上方位置,由此,能够将秧苗箱68顺利地向机体前侧送出。

此外,秧苗箱载置部件101构成为朝向机体外侧呈倾斜姿态地载置秧苗箱68。由此,能够防止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架38a、38b、38c处于层叠状态(单独移动状态101b)时,秧苗箱68向机体内侧倾斜并与预备秧苗载置架38接触。

此外,能够在将秧苗箱68载置于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的状态下在整体移动状态101a与单独移动状态101b之间进行切换。在单独移动状态101b下,秧苗箱载置部件101彼此隔开,沿机体的上下方向排列,由此,位于上方的秧苗箱载置部件101发挥对位于下方的秧苗箱68进行固定的作用。另外,载置于最上部的秧苗箱68能够借助另一固定部件(省略图示)防止从机体的下落。

此外,秧苗箱载置部件10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朝向机体上方设置成弯曲形状。由此,使得秧苗箱68不由于机体的振动或倾斜而在行驶中滑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秧苗移植机不限于插秧机,也能够用作插植蔬菜苗等其他秧苗的秧苗移植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