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氯虫苯甲酰胺和硅噻菌胺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8458发布日期:2018-09-18 17:3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应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具体的说是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和硅噻菌胺的组合物,应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虫害发生严重,危害植物根、茎、叶等部位,以及果实、种子、块茎等繁殖器官,使作物产量锐减,品质下降严重。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导致作物绝收。因此,植物病虫害在生产实际上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杀菌剂或杀虫剂是防治植物病虫害最为经济、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并且,在实际生产中,植物病虫害往往同时发生,如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叶面病害和叶部害虫等常常同时发生,单一使用杀菌剂或杀虫剂,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植物病虫害危害问题。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配,可弥补这种不足,两者优势互补,可扩大防治谱,综合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在生产实践中成为深受欢迎的应用形式。尤其是具有协同作用的杀菌剂和杀虫剂,各有效组分间相互作用,使组合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效果的理论总和,因而在实际使用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使用者青睐。

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是国外企业开发的一种杀虫剂,属鱼尼丁受体激活剂。可用于防治果树、蔬菜、棉花、甘蔗、水稻、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上的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翅目等多种害虫。CAS登录号为500008–45–7。其结构式如下:

硅噻菌胺(silthiofam)是国外企业开发的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病害具有良好防效。

咯菌腈(fludioxonil)、精甲霜灵(metalaxyl-M)、戊唑醇(tebuconazole)、三唑醇(triadimenol)、噻呋酰胺(thifluzamide)、嘧菌酯(azoxystrobin)、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肟菌酯(trifloxystrobin)、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嘧菌环胺(cyprodinil)、异菌脲(iprodione)、稻瘟酯(pefurazoate)、咪鲜胺(prochloraz)、灭菌唑(triticonazole)、氟菌唑(triflumizole)、联苯三唑醇(bitertanol)、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烯唑醇(diniconazole)、高效烯唑醇(diniconazole-M)、氟喹唑(fluquinconazole)、种菌唑(ipconazole)、叶菌唑(metconazole)、腈菌唑(myclobutanil)、代森锰铜(mancopper)、萎锈灵(carboxin)、kappa-bifenthrin、kappa-tefluthrin是多种广谱性的杀虫剂或杀菌剂。上述药剂对多种病害或虫害表现出优良防效。上述化合物可包括农业上使用的各种存在形式,如盐、酯、异构体等衍生物。

本发明经过大量的配方筛选试验研究发现,当氯虫苯甲酰胺和硅噻菌胺的组合物与咯菌腈、精甲霜灵、戊唑醇、三唑醇、噻呋酰胺、嘧菌酯、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嘧菌环胺、异菌脲、稻瘟酯、咪鲜胺、灭菌唑、氟菌唑、联苯三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高效烯唑醇、氟喹唑、种菌唑、叶菌唑、腈菌唑、代森锰铜、萎锈灵、kappa-bifenthrin、kappa-tefluthrin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药剂任意组合时,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杀虫杀菌效果,即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实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的理论总和,在生产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协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氯虫苯甲酰胺和硅噻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咯菌腈、精甲霜灵、戊唑醇、三唑醇、噻呋酰胺、嘧菌酯、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嘧菌环胺、异菌脲、稻瘟酯、咪鲜胺、灭菌唑、氟菌唑、联苯三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高效烯唑醇、氟喹唑、种菌唑、叶菌唑、腈菌唑、代森锰铜、萎锈灵、kappa-bifenthrin、kappa-tefluthrin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此外,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

所述组合物可以特别良好的效果用于防治各种有用作物中的植物病虫害,所述有用作物包括但不限于常规育种作物、转基因作物、无性繁殖作物及无性繁殖材料、驯化栽培的野生植物等,特别适用于防治小麦、大麦、黑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甘蔗、大豆、马铃薯、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病虫害。

可提及的具体实例为一些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防治的代表性植物病虫害,所述实例并不限于特定属种。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例,还可以相同方式延伸到其它植物病虫害,括号注明其病原拉丁文学名:

小麦蚜虫(Sitobion avenae)、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玉米和小麦蛴螬(Anomala corpulenta)、玉米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花生和马铃薯蛴螬(Holotrichia parallela),甘蔗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二点螟(Chilotraca inluscatellus)、黄螟(Aryroploce schistaceana),花生地老虎(Agrotis segetum),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 tritici)、腥黑穗病(Tilletia caries)、秆黑粉病(Urocystis occulta)、雪霉叶枯病(Monographella nivalis)、壳针孢叶枯病(Septoria tritici)、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条锈病(P.striiformis)、杆锈病(P.graminis)、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大麦黑穗病(Ustilago hordei)、条纹病(Pyrenophora graminea)、云纹病(Rhynchosporium secalis)、网斑病(Pyrenophora teres),燕麦散黑穗病(Ustilago avenae),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黑粉病(Ustilago maydis),洋葱黑粉病(Urocystis colchici),水稻恶苗病(Fusarium moniliforme)、稻曲病(Ustilaginoidea oryzae)、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粒黑粉病(Tilletia barclayana)、胡麻叶斑病(Cochliobolus miyabeanus),芸苔属蔬菜(如甘蓝)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水稻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棉花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地老虎(Agroth segetum)、海灰翅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苹果树苹小食心虫(Grapholitha inopinata)、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小卷蛾(Adoxophyes orana)、卷叶蛾(Pandemis heparana)、蠹蛾(Cydia pomonella),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樱桃实蝇(Rhagoletis indifferens),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玉米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烟草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草原蝗虫(Locusta migratoria),水稻蝗虫(Oxya chinensis),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林木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梨树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木虱(Psylla chinensis),棉花蚜虫(Aphis gosypii),芸苔属蔬菜(如甘蓝)蚜虫(Brevicoryne brassicae),苹果树绵蚜(Eriosoma lanigerum),柑橘树蚜虫(Toxoptera citricidus),甘蓝黄条跳甲(Phyllotrata striolata),大豆、花生叶甲(Paraluperodes suturalis nigrobilineatus),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蔬菜黄守瓜(Aulacophora indica),水稻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茶树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水稻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林木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番茄和马铃薯木虱(Bactericera cockerelli),柑橘树木虱(Diaphorina citri)、介壳虫(如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等)、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苹果树红蜘蛛:全爪螨(Panonychus Ulmi)、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韭菜韭蛆(Bradysia odoriphaga),食用菌菌蛆(Lycoriella pleuroti),番茄斑潜蝇(Tuta absoluta)、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水稻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番茄、辣椒、茄子和黄瓜烟粉虱(Bemisia tabaci)、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节瓜蓟马(Thrips flavus),水稻蓟马(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棉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绿盲蝽(Lygocoris lucorum),松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桑天牛(Apriona germari),豆类、紫花苜蓿、鳞茎类、油料作物、高粱、甜菜、向日葵、玉米、棉花等作物猝倒病和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西瓜和棉花枯萎病、大豆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花生根腐病(Fusarium solani),果树、蔬菜等作物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油菜、向日葵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草坪币斑病(Sclerotinia homoeocarpa),油菜黑胫病(Phoma lingam),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白粉病(Podosphaera leucotricha)、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mali)、腐烂病(Valsa mali)、轮纹病(Physalospora piricola)、褐斑病(Marssonina coronaria),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白菜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番茄、辣椒和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柑橘和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ecosporioides),草莓、葡萄和苹果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香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musae),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茎基腐病(Fusarium graminearum)、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香蕉叶斑病(Mycosphaerella fijiensis),葫芦科蔬菜(黄瓜、西葫芦、南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白菜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芸薹属蔬菜根肿病(Plasmodiophora brassicae),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观赏植物腐霉病(Pythium splendens),草坪腐霉枯萎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甘蓝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葡萄黑痘病(Sphaceloma ampelinum)、白粉病(Erysiphe necator)、白腐病(Coniothyrium diptodictta),柑橘疮痂病(Sphaceloma fawcettii)、黄龙病(Liberobacter asiaticum)、青霉病(Penicillium italicum),桃褐腐病(Monilinia fructicola),甜樱桃褐腐病(Monilinia laxa),芒果蒂腐病(Phomopsis mangiferae),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rnata),马铃薯黑痣病和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马铃薯银腐病(Helminthosporium solani),观赏花卉黑斑病(Septoria fhrysanth),食用菌病害(如褐腐病Mycogone perniciosa、褐斑病Verticillium fungicola、绿霉Trichoderma viride、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等),桃树流胶病(Botryosphaeria ribis),黄瓜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 beticola),花生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叶斑病(Cercospora arachidicola)、冠腐病(Aspergillus niger),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紫斑病(Cercospora kikuchii),西瓜蔓枯病(Mycosphaerella melonis)。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组合物组分A中的药剂之间,A和B之间可以任意比例混配,通常一种活性成分含量高于其余活性成分,优选混合比是100:1至1:100或50:1至1:50。

本发明组合物可通过将活性成分与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混合,用已知方法制备为常规的制剂,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悬乳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干粉剂等。制剂中一般含有0.1~95%重量的活性成分,优选0.5~90%重量的活性成分。

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水、溶剂、填料、各种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等)、黏结剂、成膜剂、着色剂、防冻剂、增稠剂、助悬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警戒色、增效剂、稳定剂、壁囊材料、pH调节剂、防腐剂等。并且,适当地,为了提高对特定作物耐受力,可适当添加安全剂;或者有时为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可在混配组合物中添加常规农业肥料,制成药肥混剂。这些助剂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可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助剂构成,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确定。

所述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多种方法使用,如兑水以常规方式喷雾使用,或直接撒施或沟施,或拌毒土撒施,或种子处理等,于植物播种时、出苗前、出苗后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均可使用。用药量可在较宽范围内变化,并且取决于土壤的状况、使用方法、作物、待防治的植物病虫害种类及苗龄大小、当时的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本发明组合物通常以0.001~1.2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顷的用量施用,或者以1~1200mg活性成分混合物/kg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01~0.8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种子的用量施用;更为优选地,以0.01~0.6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顷的用量施用,以10~600mg活性成分混合物/kg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1~0.4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种子的用量施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混配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剂理论效果总和,即具有超叠加作用,可更好地控制植物病虫害发生危害;

2、混配组合物活性成分之间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谱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可很好扩大防治谱,综合有效控制各种植物病虫害发生危害;

3、混配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减少药剂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和环境污染,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54%乳油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9%,活性成分B为45%,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乳化剂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3%,溶剂二甲苯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投入配料釜中,搅拌溶解至完全透明,化验合格后,转移至储罐灌装。

实施例2:44%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11%,活性成分B为33%,润湿剂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4%,分散剂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防冻剂乙二醇5%,增稠剂硅酸镁铝0.3%,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将物料抽入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研磨,研磨完成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加入增稠剂后,进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悬浮剂。

实施例3:70%水分散粒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7%,活性成分B为63%,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6%,分散剂亚甲基双萘磺酸钠5%,崩解剂硫酸钠5%,黏结剂聚乙烯醇0.5%,填料硅藻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次混合均匀,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即得到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15%水乳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3%,活性成分B为12%,溶剂二甲苯9%,溶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5%,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乳化剂三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4%,防冻剂丙三醇4%,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充分搅拌后形成油相;将防冻剂加入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使用高速剪切机剪切,即可得水乳剂。

实施例5:18%微乳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6%,活性成分B为12%,溶剂二甲苯10%,溶剂环己酮6%,乳化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8%,乳化剂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防冻剂丙二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和防冻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高速剪切,即可得微乳剂。

实施例6:84%可湿性粉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70%,活性成分B为14%,润湿剂拉开粉4%,分散剂聚羧酸盐6%,填料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各助剂混合均匀,投入机械粉粹机中进行初粉粹,之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混合均匀,即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7:4%颗粒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2%,活性成分B为2%,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0.7%,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1.0%,罗丹红B 0.4%,填料膨润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即得到颗粒剂。

实施例8:40%可分散油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35%,活性成分B为5%,乳化剂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5%,乳化剂山梨糖醇酐酯7%,分散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增稠剂白炭黑1.5%,分散介质蓖麻油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乳化剂、分散剂和分散介质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进行高速剪切,再泵至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9:30%微囊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27%,活性成分B为3%,溶剂二甲苯10%,溶剂Solvesso 1008%,油性囊皮甲苯-2,4-二异氰酸酯5%,水性囊皮乙二胺4%,乳化剂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酮8%,分散剂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钠6%,增稠剂黄原胶0.2%,分散介质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加入油性囊皮,充分搅拌形成油相;将其倒入混有乳化剂和分散剂的水相中,进行高速剪切,然后加入水性囊皮,搅拌均匀,随后升温至70℃保温固化2小时,制成微胶囊,最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10:64%悬乳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48%,活性成分B为16%,溶剂二甲苯10%,溶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乳化剂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6%,润湿剂烷基酚乙氧基化物3%,分散剂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4%,防冻剂乙二醇5%,增稠剂黄原胶0.3%,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将物料抽入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研磨,制成悬浮剂;将活性成分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与乳化剂混合均匀,然后将其在高速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已制成的悬浮剂中,加入增稠剂,进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悬乳剂。

实施例11:32%悬浮种衣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4%,活性成分B为28%,润湿剂烷基萘磺酸盐6%,分散剂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4%,成膜剂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5%,防冻剂丙三醇5%,增稠剂黄原胶0.3%,警戒色水性玫红1.0%,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警戒色、成膜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进行高速剪切,再泵至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12:21%种子处理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14%,活性成分B为7%,润湿剂脂肪醇乙氧基化物5%,分散剂EO-PO嵌段聚醚4%,防冻剂丙二醇5%,增稠剂黄原胶0.2%,警戒色玫瑰精0.8%,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用砂磨机进行充分研磨,完成后抽入剪切机中,加入增稠剂后,进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应用效果实例:

1、试验方法

(1)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大麦条纹病菌、大麦网斑病菌、小麦壳针孢叶枯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和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生物活性

参照《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进行。

以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大麦网斑病菌(Pyrenophora teres)、小麦壳针孢叶枯病菌(Septoria tritici)、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或小麦雪霉叶枯病菌

(Monographella nivalis)为供试病原菌。

从田间采集发病组织,实验室分离纯化,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培养至菌落直径达5cm~6cm左右备用。

PDA培养基、去离子水、划线三角瓶、培养皿、枪头、打孔器、接种器等灭菌后备用。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预先融化冷却至约50℃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灭菌划线三角瓶中,使培养基与划线处(60mL)平齐,然后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600μL药液,分别加入上述三角瓶中,充分摇匀,后等量倒入4个培养皿(Φ9cm)中,制成5个浓度梯度带药平板。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将在培养基上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打孔器(Φ5mm)自菌落边缘同一圆周上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下,盖上皿盖,于25℃培养箱中黑暗培养。根据空白对照皿中菌丝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采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取其平均值,计算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

按公式(1)、(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D=D1-D2…………………………………………(1)

式中:

D—菌落增长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1—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2—菌饼直径,单位为毫米(mm)。

式中:

I—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数(%);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单位为毫米(mm)。

(2)对小麦蛴螬、甘蔗蔗龟和花生地老虎的生物活性

参照《NYT 1154.15-2009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15部分:地下害虫浸虫法》进行。

以小麦蛴螬(Anomala corpulenta)、甘蔗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或花生地老虎(Agrotis segetum)为供试对象,选取室内饲养,生理状态一致的幼虫进行试验(小麦蛴螬选取2龄幼虫,甘蔗蔗龟和花生地老虎选取3龄幼虫)。

将幼虫浸入药液中10s取出,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将试虫转移至装有带嫩根的新鲜小麦苗、甘蔗苗或花生苗玻璃试管中(小麦蛴螬放入小麦苗试管中,甘蔗蔗龟放入甘蔗苗试管中,花生地老虎放入花生苗试管中,每种小苗剪成10cm高的连根苗),管口以潮湿的黑布遮盖,置于25℃±1℃,相对湿度60%~80%的恒温养虫室内饲养。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30头,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48h调查结果(死亡标准:用毛笔轻触虫体,虫体不能活动),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

死亡率按(3)式计算,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式中:

P1—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K—表示死亡虫数,单位为头;

N—表示处理总虫数,单位为头。

(3)对水稻稻水象甲的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报道,以稻苗浸渍法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具体方法如下:

以水稻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为供试对象,选取室内饲养,生理状态一致的稻水象甲成虫进行试验。

选取生长健壮的水稻秧苗,10株为一组,将水稻苗茎以上部分在供试药剂溶液中浸渍10s后取出,放入25mm×300mm试管中,接入试虫,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30头,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处理完毕,管口用纱布扎紧,置于温度为(26±1)℃、湿度为70%~75%、光周期为L:D=(14:10)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处理48h后调查结果,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害虫死亡标准为:用毛笔轻触虫体,虫体不能活动。按(3)式计算死亡率。

(4)对番茄烟粉虱的生物活性

参照《NY/T 1154.14-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14部分:浸叶法》进行。

以番茄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为供试对象,选取室内饲养,生理状态一致的2龄若虫进行试验,以番茄叶片为食物材料。

将上述新鲜的植物叶片分别浸于待测药剂溶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置于含有保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30头,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将试虫置于温度为(25±1)℃、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处理48h后调查结果,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番茄烟粉虱死亡标准为:由于烟粉虱2~4龄若虫不动,但死亡后虫体干瘪,因此死亡标准为:解剖镜下检查,虫体干瘪者为死亡。按(3)式计算死亡率。

(5)对小麦蚜虫的生物活性

参照《NY/T 1154.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6部分:杀虫活性试验浸虫法》进行。

以小麦蚜虫(Sitobion avenae)为供试对象,选取室内饲养,生理状态一致的无翅成蚜进行试验。

将带有无翅成蚜的小麦叶片浸入药液中10s,取出后晾干,置于含有保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30头,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将试虫置于温度为(25±1)℃、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处理48h后调查结果(死亡标准:用毛笔轻触虫体,虫体不能活动),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按(3)式计算死亡率。

(6)对小麦散黑穗病菌的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报道,以孢子萌发法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具体方法如下:

以小麦散黑穗病菌(Ustilago tritici)为供试病原菌,从田间采集小麦病穗,室内分离挑取新鲜冬孢子粉备用。

PDA培养基、去离子水、划线三角瓶、培养皿、枪头等灭菌后备用。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预先融化冷却至约50℃的灭菌PDA培养基定量加入灭菌划线三角瓶中,使培养基与划线处(60mL)平齐,然后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600μL药液,分别加入上述三角瓶中,充分摇匀,后等量倒入4个培养皿(Φ9cm)中,制成5个浓度梯度带药平板,自然冷却至室温备用。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挑取4mg左右孢子粉放入50mL无菌水中,充分摇匀后用纱布过滤到三角瓶中,制成孢子悬浮液。在已制备好的PDA平板上每皿滴加0.1mL孢子悬浮液,用刮铲涂匀,在显微镜低倍视野下(10×20倍)观察,每个视野孢子数目为80个左右。然后将处理后的PDA平板放置在24℃黑暗条件下培养。每隔6h在显微镜下观察对照孢子萌发情况,培养24h后观察各处理中孢子萌发情况(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长度大于孢子半径时视为萌发),每皿PDA平板调查3个视野,调查孢子总数在200个以上。计算孢子萌发抑制率。

按式(4)、(5)计算各处理浓度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式中:

R—孢子萌发率,单位为百分数(%);

Ng—孢子萌发数,单位为个;

Nt—调查的孢子总数,单位为个。

式中:

I—孢子萌发抑制率,单位为百分数(%);

R0—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单位为百分数(%);

Rt—药剂处理孢子萌发率,单位为百分数(%)。

(7)对玉米灰飞虱的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报道,以玉米茎浸渍法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具体方法如下:

以玉米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为供试对象,选取室内饲养,生理状态一致的3龄若虫进行试验。

取实验室培养的健壮一致的玉米苗,连根挖取,洗净,剪成7cm长的连根玉米茎,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将准备好的玉米茎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泡30s,取出后稍晾干,以用清水浸湿的脱脂棉球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试管中,每试管3株。用吸虫器将试虫放入试管中,管口用湿纱布封口,每管15头,每重复2管,每个浓度4次重复。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接虫后的试管放置于(25±1)℃,相对湿度60%~80%,光周期L:D=16h:8h的人工气候箱中饲养。处理后72h调查结果(死亡标准:用毛笔轻触虫体,虫体不能活动),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按(3)式计算死亡率。

(8)组合物预期活性判定

组合物预期活性借鉴拜耳、先正达、陶氏等跨国农药企业制剂专利中判定组合物预期活性的方法(COLBY法):COLBY,S.R.:“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Weeds 15,p.20~22,1967进行。

组合物预期活性按(6)式计算:

式中:

X—药剂1用量为P时的抑制率或死亡率;

Y—药剂2用量为Q时的抑制率或死亡率;

Z—药剂3用量为R时的抑制率或死亡率;

E0—药剂1用量为P+药剂2用量为Q+药剂3用量为R时的理论抑制率或死亡率,即组合物的预期活性;

E—药剂1、2和3按不同配比混配时的实际抑制率或死亡率,即组合物的实际活性;

当E>E0时,即如果混配药剂的实际活性超过所计算的预期活性,则该组合物就具有超叠加作用,即协同作用。

2、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详见表1~15,可见,活性成分A(氯虫苯甲酰胺和硅噻菌胺)与选自活性成分B(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戊唑醇、腈菌唑、嘧菌酯、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菌唑、肟菌酯、咯菌腈、kappa-bifenthrin、氟喹唑、灭菌唑、氟嘧菌酯等)的药剂混配后,实际活性均大于预期活性,说明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中的药剂混配具有协同作用。表1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苯醚甲环唑混配对小麦纹枯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2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噻呋酰胺混配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3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戊唑醇混配对小麦蛴螬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4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腈菌唑混配对甘蔗蔗龟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5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嘧菌酯混配对大麦条纹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6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萎锈灵混配对大麦网斑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7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水稻稻水象甲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8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种菌唑混配对小麦壳针孢叶枯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9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肟菌酯混配对番茄烟粉虱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10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咯菌腈混配对花生地老虎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11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kappa-bifenthrin混配对小麦蚜虫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12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氟喹唑混配对小麦散黑穗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13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灭菌唑混配对玉米灰飞虱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14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咪鲜胺混配对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15 氯虫苯甲酰胺、硅噻菌胺与氟嘧菌酯混配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