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春茶产量的采摘留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96220发布日期:2018-08-31 19:20阅读:7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园管理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提高春茶产量的采摘留叶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具有极强的商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栽培茶树总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春茶滋味浓厚鲜爽,香气清高持久,品质优异,饮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春茶经历了越冬期间温度低,雨量丰富,空气潮湿,阳光中漫射光线多等环境,茶树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多,种类丰富,比例协调,以氨基酸为代表的含氮物质丰富,产品具有香气馥郁、滋味鲜爽、持久耐泡、嫩性强等品质特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售价和经济价值均较高,但由于春季低温阴雨的气候条件,不利于茶生长,不利于春茶萌发,造成春茶产量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春茶的经济效益。因此,增产春茶产量可提高茶叶经营效益,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春茶产量就是每年春季从茶树上采下适用加工某一类茶叶的芽叶重量。目前生产上主要是通过常规的栽培管理措施如施肥基肥,修剪技术等技术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有一定的效果,但通过采摘留叶技术来提高春茶产量的技术尚未见到报道。茶树萌芽的生理基础是新梢上叶片光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使春季茶树梢上保持光合功能强的叶片,是促进春芽萌发,提高春茶产量的关键。茶树叶片寿命一般为1-1.5年,而叶片光合能力最强的时间约在新叶生长后的持续6-8个月内,因此,夏秋季留的叶,一是留的叶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生长发育良好,生理结构和功能最完善;二是这根据年龄,这叶片在春季生理机能正是最旺盛时间,有利于提早春梢萌发,提高春茶产量。茶叶的采留技术包括采摘与留养两方面的内容,不科学的采留方法会影响茶树生育和茶叶产量,因此,在采摘的同时适当地留叶养树是必要的,可维持茶树正常而旺盛的生长势,不断促进茶树新梢的萌发,增加树冠上新梢的密度和强度,增加采收次数,延长采期,因此采留技术对茶树芽叶产量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留叶或留叶过少,势必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有机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影响新梢的生,而留叶过多,既会消耗过多的水分,养分,还会因叶面过大,叶片过多,树冠形成郁闭,影响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群体的光合作用,营养生长差,发芽密度低,茶树趋向生殖生长,花果增多,影响茶叶产量。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春茶产量的采摘留叶方法。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提高春茶产量的采摘留叶方法,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当茶树的芽叶新稍长至1芽2叶时进行留1叶采摘,其它时间不留真叶采摘。所述留1叶采摘是采用采摘1芽1叶的方式。所述夏末秋初的季节为8-9月份。所述方法可以增加翌年春季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色含量、百芽重、发芽密度、单位产量,达到提高春茶产量的目标。本发明通过把握茶树生长过程的芽叶萌发规律和树体再生能力的强弱,为提高春季新梢上叶片光合作用机能,相应的制定和应用科学的采留技术,筛选出最佳留叶季节和留叶标准,刺激春梢茶芽不断地萌发,获得较高的春茶产量和质量,是提高茶园经营效益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具体筛选方案是:采摘留叶方法设三个试验处理,分别为春末夏初(4-5月),夏末秋初(8-9月)和秋末(11-12月)期间处理,其他季节不留真叶采摘;当茶树芽叶新稍长至适合制作某类茶叶原料的标准时采摘,然后测定不同处理的采留技术对翌年春季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色含量、百芽重、发芽密度、单位产量,从中筛选出夏末秋初(8-9月)的采摘留叶最利于春茶产量的提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创新点是根据茶树萌芽的生理基础即充分提高春季新梢上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促进春芽萌发,提高春茶产量的技术,是提高春茶产量的根本原理与技术,而目前生产上提高春茶产量主要是通过常规的栽培管理措施如施肥基肥,修剪技术等技术,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解决提高春茶产量根本技术问题。(2)本发明提高春茶产量的茶园管理方法,适用于任何地方种植任何品种的茶树品种,不同级别鲜叶原料,加工各种茶类,如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应用范围广泛。(3)本发明是根据茶树萌芽的生理基础,利用茶树生长特性和科学采摘管理,对于提高春茶产量和春茶生产效益有明显作用,发明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易推广,不存在添加任何外源物质,因此,本处理后的茶叶及茶园环境不存在任何化学污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选用“中茶108”品种茶园为对象,按如下步骤进行筛查研究:(1)在水肥条件相同,茶树长势一致的同一块茶园中,采用田间试验设计方法,选取相同面积四块茶园作为本技术发明的研究方案,四种处理分别在春末夏初(4-5月)、夏末秋初(8-9月)和秋末(11-12月)三个时间段进行采摘只留1叶,以全年不留叶采摘作为对照,即在春末夏初(4-5月)或而夏末秋初(8-9月)或秋末(11-12月)时期,当芽叶新稍长至1芽2叶时留1叶采摘(采1芽1叶),其它时间不留真叶采摘,其他栽培管理技术相同。(2)在第二年春季测定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umolco2/m2s)、叶绿色含量chl((g/m2))、百芽重(g)、发芽密度(个/m2)以及整个春茶单位面积产量(kg/亩)。从上述中的测定的各种处理测定的数据,以对照处理为基数,折算成增加率(%)来表示本发明夏末秋初处理的增产效果,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中茶108”不同时段留叶采摘处理对春茶产量相关指标的比较样品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百芽重/g个/m2kg/亩夏末秋初118.4116.6128.8115.3133.5秋末108.1107.3110.3104.2108.8春末夏初110.2109.4109.6107.1110.2对照100100100100100表1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夏末秋初获得的春茶叶产量比对照提高33.5%,百芽重比对照提高28.8%。实施例2选用“金萱”品种茶园为对象,按如下步骤进行筛查研究:(1)在水肥条件相同,茶树长势一致的同一块茶园中,采用田间试验设计方法,选取相同面积四块茶园作为本技术发明的研究方案,四种处理分别在春末夏初(4-5月)、夏末秋初(8-9月)和秋末(11-12月)三个时间段进行采摘只留1叶,以全年不留叶采摘作为对照,即在春末夏初(4-5月)或而夏末秋初(8-9月)或秋末(11-12月)时期,当芽叶新稍长至1芽3叶时留1叶采摘(采1芽2叶),其它时间不留真叶采摘,其他栽培管理技术相同。(2)在第二年春季测定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umolco2/m2s)、叶绿色含量chl((g/m2))、百芽重(g)、发芽密度(个/m2)以及整个春茶单位面积产量(kg/亩)。从上述中的测定的各种处理测定的数据,以对照处理为基数,折算成增加率(%)来表示本发明夏末秋初处理的增产效果,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2“金萱”品种不同时段留叶采摘处理对春茶产量相关指标的比较样品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百芽重/g个/m2kg/亩夏末秋初115.2111.3120.6113.3128.1秋末108.8104.3105.1106.8105.5春末夏初110.7106.4107.6107.9108.5对照100100100100100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夏末秋初获得的春茶叶产量比对照提高31.1%,百芽重比对照提高20.6%。实施例3选用“英红九号”品种茶园为对象,按如下步骤进行筛查研究:(1)在水肥条件相同,茶树长势一致的同一块茶园中,采用田间试验设计方法,选取相同面积四块茶园作为本技术发明的研究方案,四种处理分别在春末夏初(4-5月)、夏末秋初(8-9月)和秋末(11-12月)三个时间段进行采摘只留1叶,以全年不留叶采摘作为对照,即在春末夏初(4-5月)或而夏末秋初(8-9月)或秋末(11-12月)时期,当芽叶新稍长至1芽4叶时留1叶采摘(采1芽3叶),其它时间不留真叶采摘,其他栽培管理技术相同。(2)在第二年春季测定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umolco2/m2s)、叶绿色含量chl((g/m2))、百芽重(g)、发芽密度(个/m2)以及整个春茶单位面积产量(kg/亩)。从上述中的测定的各种处理测定的数据,以对照处理为基数,折算成增加率(%)来表示本发明夏末秋初处理的增产效果,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3“英红九号”不同时段留叶采摘处理对春茶产量相关指标的比较样品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百芽重/g个/m2kg/亩夏末秋初118.4116.6125.6118.5130.7秋末107.1109.3110.3104.2108.8春末夏初110.2111.4109.6107.1110.2对照100100100100100表3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夏末秋初获得的春茶叶产量比对照提高30.7%,百芽重比对照提高25.6%。实施例4选用“白叶单丛”品种茶园为对象,按如下步骤进行:(1)在水肥条件相同,茶树长势一致的同一块茶园中,采用田间试验设计方法,选取相同面积四块茶园作为本技术发明的研究方案,四种处理分别在春末夏初(4-5月)、夏末秋初(8-9月)和秋末(11-12月)三个时间段进行采摘只留1叶,以全年不留叶采摘作为对照,即在春末夏初(4-5月)或而夏末秋初(8-9月)或秋末(11-12月)时期,当芽叶新稍长至新梢成熟出现驻芽时留1叶采摘(采对夹叶),其它时间不留真叶采摘,其他栽培管理技术相同。(2)在第二年春季测定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umolco2/m2s)、叶绿色含量chl((g/m2))、百芽重(g)、发芽密度(个/m2)以及整个春茶单位面积产量(kg/亩)。从上述中的测定的各种处理测定的数据,以对照处理为基数,折算成增加率(%)来表示本发明夏末秋初处理的增产效果,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表4“白叶单丛”品种不同时段留叶采摘处理对春茶产量相关指标的比较表4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夏末秋初获得的春茶叶产量比对照提高32.4%,百芽重比对照提高20.3%。本发明是根据茶树萌芽的生理基础,利用茶树生长特性和科学采摘管理,对于提高春茶产量和春茶生产效益有明显作用,发明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易推广,不存在添加任何外源物质,因此,本处理后的茶叶及茶园环境不存在任何化学污染,因此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