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9813发布日期:2018-12-14 21:2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喂入链,其将割取谷秆夹持输送;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被喂入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喂入链收取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这样的联合收割机,已知的是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喂入链(在文献中为“喂入链(9)”),其对割取谷秆夹持输送;脱粒装置(在文献中为“脱粒部(7)”),其通过脱粒筒(在文献中为“脱粒筒(13)”)对被喂入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输送装置(在文献中为“秸秆输送装置(11)”),其连接设置于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喂入链收取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具备:脱粒筒架(在文献中为“罩体(23)”),其对脱粒筒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文献中为“支承轴(24)”)能够上下摆动;秸秆架(在文献中为“罩体(23)”),其对秸秆输送装置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文献中为“支承轴(24)”)能够上下摆动。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具备:秸秆架(在文献中为“罩体(23)”),其对秸秆输送装置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文献中为“支承轴(24)”)能够上下摆动;锁定机构(在文献中为“锁定机构(25)”),其在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对秸秆架进行位置保持。

另外,作为上述这样的联合收割机,还已知的是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喂入链(在文献中为“喂入链(2)”),其将割取谷秆夹持输送;脱粒装置(在文献中为“脱粒机(1)”),其通过脱粒筒(在文献中为“脱粒筒(5)”)对被喂入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输送装置(在文献中为“秸秆输送装置(15)”),其连接设置于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喂入链收取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具备:秸秆架(在文献中为“茎根侧支承架(31)”),其对秸秆输送装置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文献中为“转动轴(45)”)能够上下摆动;带传动机构(在文献中为“带传动机构(18)”),其跨越供发动机驱动力传递的传动轴(在文献中为“脱粒筒轴(5)”)和秸秆输送装置的输入轴地设置,并且将传动轴的动力传递到输入轴。联合收割机的带传动机构具有:设于传动轴的驱动带轮、设于输入轴的从动带轮、缠绕于驱动带轮以及从动带轮的传动带、可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的张紧臂、支承于张紧臂并且对传动带赋予张力的张紧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7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5033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当使脱粒筒架上升时,秸秆架也上升。这样的话,即使在仅进行脱粒筒的维护的情况下,秸秆输送装置也与脱粒筒共同地上升,因此容易发生由秸秆输送装置的周围被开放而引起的多余的作业(例如,从秸秆输送装置去除秸秆等)。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由于锁定机构设于离摆动轴心近的位置,因此在秸秆架被保持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秸秆架的自由端侧部位容易晃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器,必须只设置一个张紧轮,并且必须设置张紧臂专用的支承轴。因此,在有效地对传动带赋予张力这一点、和合理地构成张紧轮的支承构造这一点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一种方便进行脱粒筒的维护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喂入链,其对割取谷秆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被所述喂入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喂入链收取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脱粒筒架,其对所述脱粒筒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能够上下摆动;

秸秆架,其对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能够上下摆动;

在所述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脱粒筒架上升。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使脱粒筒架上升,秸秆架也不会从下降位置上升。由此,在仅进行脱粒筒的维护的情况下,秸秆输送装置不会与脱粒筒共同地上升,因此能够避免伴随秸秆输送装置的周围被开放的不方便。即,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实现方便进行脱粒筒的维护的联合收割机。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下降位置是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行秸秆的输送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使脱粒筒架上升,秸秆架也不会从秸秆输送装置进行秸秆的输送的位置上升。由此,秸秆输送装置能够维持对谷秆进行夹持的状态,从而使秸秆不会散落。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在所述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秸秆架上升。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秸秆架上升来进行秸秆输送装置的维护。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秸秆架的上升角度比所述脱粒筒架的上升角度小。

通常,在去除卡在脱粒筒中的谷秆的情况下,需要使脱粒筒上升到某种程度高的位置为止,另一方面,在去除卡在秸秆输送装置中的秸秆的情况下,上升到像脱粒筒这样高的位置为止的必要性较低。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依据秸秆输送装置的特性适当地设定秸秆架的上升角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在所述脱粒筒架以及所述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能够选择使所述秸秆架与所述脱粒筒架一体地下降、或者使所述秸秆架与所述脱粒筒架分开地独立地下降。

根据本特征结构,例如在脱粒筒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维护结束的情况下,通过使秸秆架与脱粒筒架一体地下降,不花费使其分别下降的功夫。另外,在仅秸秆输送装置的维护结束的情况下,通过使秸秆架与脱粒筒架分开地独立地下降,能够为了继续进行脱粒筒的维护而将脱粒筒架维持在上升的状态。

另外,还希望一种能够对秸秆架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稳定地进行位置保持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喂入链,其对割取谷秆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被所述喂入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喂入链收取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秸秆架,其对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能够上下摆动;

侧部架,其设于所述脱粒装置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机体外侧的侧部;

多个锁定机构,其在所述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秸秆架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所述侧部架的位置。

侧部架是构成脱粒装置的侧部的刚性高的部件。根据本特征结构,在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秸秆架的自由端侧部位的多个地方稳固地保持于刚性高的侧部架的位置。另外,在秸秆架被保持位置的状态下,秸秆架的自由端侧部位难以晃动。即,根据本特征构成,可实现一种能够对秸秆架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稳定地进行位置保持的联合收割机。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锁定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秸秆架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部和后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对秸秆架的自由端侧部位以难以前后晃动的状态进行位置保持。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秸秆架为框状部件,

所述锁定机构在将所述秸秆架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所述侧部架的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所述秸秆架的框内。

根据本特征结构,锁定机构不会凸出到秸秆架的框外,从而锁定机构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外侧处难以形成干涉。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锁定机构具有:轴部件,其设于所述秸秆架以及所述侧部架中的任一方;支承部件,其设于所述秸秆架以及所述侧部架中的另一方,并且在所述秸秆架位于所述下降位置的状态下支承所述轴部件;钩,其在所述轴部件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状态下与所述轴部件卡合。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使钩与支承于支承部件的状态的轴部件卡合,从而轴部件难以晃动,锁定机构的卡合状态稳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锁定机构具有操纵杆,所述操纵杆通过人为操作将所述钩在卡合于所述轴部件的卡合位置和不卡合于所述轴部件的非卡合位置间切换。

根据本特征结构,作业者仅对操纵杆进行人为操作,就能够容易地将锁定机构在卡合状态和卡合解除状态间切换。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锁定机构没有比所述侧部架的下端更向下侧凸出。

根据本特征结构,锁定机构不会比侧部架更向下侧凸出而形成干涉。

另外,还希望一种能够有效地对传动带赋予张力,并且合理地构成张紧轮的支承构造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喂入链,其对割取谷秆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被所述喂入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喂入链收取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秸秆架,其对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能够上下摆动;

带传动机构,其跨越传递发动机驱动力的传动轴和所述秸秆输送装置的输入轴地设置,并且将所述传动轴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输入轴;

所述带传动机构具有:设于所述传动轴的驱动带轮、设于所述输入轴的从动带轮、缠绕于所述驱动带轮以及所述从动带轮的传动带、可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传动轴的张紧臂、支承于所述张紧臂并且对所述传动带赋予张力的摆动侧张紧轮、支承于所述秸秆架并且对所述传动带赋予张力的固定侧张紧轮。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摆动侧张紧轮以及固定侧张紧轮,能够有效地对传动带赋予张力。另外,通过将传动轴作为张紧臂用的支承轴利用,且将秸秆架作为固定侧张紧轮用的支承部件利用,能够合理地构成摆动侧张紧轮和固定侧张紧轮的支承构造。进一步地,例如,与将两个张紧轮均设为摆动式的张紧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赋予摆动作用力的机构(例如,张紧弹簧等)简单化。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固定侧张紧轮从下方与所述传动带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

所述摆动侧张紧轮从上方与所述传动带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

此处,假设在固定侧张紧轮从上方与传动带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且摆动侧张紧轮从下方与传动带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的情况下,担心传动带因自身重量而离开固定侧张紧轮,或摆动侧张紧轮因自身重量而离开传动带。根据本特征结构,传动带通过自身重量而缠绕于固定侧张紧轮,并且摆动侧张紧轮通过自身重量而与传动带接触作用。由此,能够有效地对传动带赋予张力。

另外,与使固定侧张紧轮与传动带中的下侧路径部分接触的情况相比,固定侧张紧轮位于更靠近秸秆架的位置,从而能够有利于构成使固定侧张紧轮支承于秸秆架的构造。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摆动侧张紧轮作用于所述传动带中的跨越所述固定侧张紧轮和所述驱动带轮的部分。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摆动侧张紧轮作用于传动带中的靠近驱动带轮的部分,因此能够为了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而使传动带稳固地缠绕于驱动带轮。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固定侧张紧轮作用于所述传动带中的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之间的靠近所述驱动带轮侧的部分。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传动带中的跨越固定侧张紧轮和驱动带轮的部分的长度短,因此能够有效地通过摆动侧张紧轮对传动带赋予张力。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

支承轴,其可摆动地支承于所述秸秆架;

臂,其可摆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轴,并且跨越所述秸秆架和所述支承轴地设置;

空气阻尼器,其使所述秸秆架向上方摆动;

所述空气阻尼器中的所述秸秆架侧的端部与所述臂中的所述秸秆架侧的端部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秸秆架被臂以及空气阻尼器支承,因此与秸秆架仅被空气阻尼器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稳固地对秸秆架进行支承。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所述空气阻尼器以及所述臂配置于比所述脱粒筒中的筒部分的下端靠上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被输送到筒部分的下侧的谷秆不会被空气阻尼器以及臂阻碍。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具备脱粒筒架,其对所述脱粒筒进行支承,并且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能够上下摆动;

所述秸秆架的摆动轴心、所述臂的摆动轴心以及所述脱粒架的摆动轴心为同一摆动轴心。

根据本特征结构,对于秸秆架、臂以及脱粒筒架,能够容易实现各摆动构造的关联(例如,支承轴的共通化或一体地摆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在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使秸秆架上升的状态的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秸秆架的基端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秸秆架的基端侧的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14是表示脱粒筒架、秸秆架以及后部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卡合状态的第一外侧锁定机构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第一外侧锁定机构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第三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第三外侧锁定机构的右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在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在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下,使秸秆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切换板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盖部件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上下摆动地对秸秆架进行支承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2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切换板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9喂入链

10脱粒装置

11脱粒筒

12秸秆输送装置

44脱粒筒架

55秸秆架

y2摆动轴心

α脱粒筒架的上升角度

β秸秆架的上升角度

40l左侧的前后朝向架(侧部架)

41后部架(侧部架)

102第二外侧锁定机构(锁定机构)

115第三外侧锁定机构(锁定机构)

116第三外侧钩(钩)

117第三外侧钩销(轴部件)

118撑条(支承部件)

119操纵杆

11b筒部分

12秸秆输送装置

38传动轴

58带传动机构

59驱动带轮

60从动带轮

61传动带

62张紧臂

63摆动侧张紧轮

64固定侧张紧轮

76支承轴

77空气阻尼器

126臂

具体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和对机体架1进行支承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驾驶舱3。驾驶舱3具备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覆盖驾驶部4的舱体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舱3的前方,设有收割田地的作物的收割部6。在驾驶舱3的后方,设有储存谷粒的谷粒储存箱7。设有排出谷粒储存箱7内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对割取谷秆夹持输送的喂入链9。在谷粒储存箱7的左邻,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通过脱粒筒11对被喂入链9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接设置有秸秆输送装置12。秸秆输送装置12从喂入链9收取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收割部]

收割部6构成为多个割刀规格(例如,六根割刀规格)。收割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用具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断装置15、输送装置16。分禾用具13对田地的作物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4对被分禾的作物进行扶禾。切断装置15将被扶禾的作物切断。输送装置16将割取的作物朝向脱粒装置10向后方输送。

[脱粒装置等]

如图3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中,设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能够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有向外部排出尘埃的排尘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在将筛选对象物向机体后方移送的同时进行筛选的摆动筛选装置20、向摆动筛选装置20吹送清选风的清选风机21、对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进行回收的一次处理回收部22、对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进行回收的二次处理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处理回收部22中设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一次绞龙24。在一次绞龙24的右端部,连动连结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谷粒储存箱7纵向送谷输送的纵向送谷装置25。

在二次处理回收部23中设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二次绞龙26。在二次绞龙26的右端部,连动连结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向摆动筛选装置20还原的二次处理还原装置27。

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设有对被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秸秆切断装置28。秸秆切断装置28围绕在右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能够遍及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地摆动,该作业位置位于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该非作业位置位于远离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位置(参照图2)。秸秆切断装置28具备切断秸秆的切断工具29、覆盖切断工具的罩30、切换板31。在罩30中位于切断工具29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供秸秆投入的投入口30a。跨越罩3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地设有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架32。

切换板31可切换为打开投入口30a的切断位置和关闭投入口30a的非切断位置。切换板31围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能够遍及上升侧的切断位置和下降侧的非切断位置地摆动开闭。切换板31经由支承轴33可摆动地支承于罩30。在切换板31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下,被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向投入口30a被投入,并被切断工具29切断。在切换板31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被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滑过切换板31的上表面并下落到地面。

如图3至图7所示,在脱粒室17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设有壁部34。前侧的壁部34构成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4构成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4具备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脱粒筒11经由脱粒筒轴11a可旋转地支承于可动壁35。跨越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地设有将它们连结的连结臂37。可动壁35经由连结臂37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固定壁36。跨越前侧的固定壁36和后侧的固定壁36地设有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8。

在脱粒装置10中右侧部由右侧壁39构成。右侧壁39延伸到机体后端为止。右侧壁39具备倾斜部39a。倾斜部39a在比后侧的壁部34靠向后侧处以越往后侧越位于靠向右侧的方式倾斜。

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架40l、40r。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侧部架”)延伸到比脱粒筒11的后端靠向后侧为止。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由剖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状的方管构成。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延伸到比脱粒筒11的后端靠向后侧为止。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对前侧的固定壁36、后侧的固定壁36以及右侧部39进行支承。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由剖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状(横向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方管构成。

[后部架]

在脱粒装置10中的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外侧的侧部(左侧部)的机体后上部设有后部架4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侧部架”)。后部架41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从脱粒装置10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字形状。后部架41由圆管构成。

[脱粒室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室11的脱粒室罩42。脱粒室罩42在比脱粒室11的后端靠向后侧处延伸至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为止。在脱粒室罩42的右邻,设有右上部罩43。右上部罩43在比脱粒室11的后端靠向后侧处延伸至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为止。右上部罩43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

[脱粒筒架]

脱粒筒罩42支承于脱粒筒架44。脱粒筒架44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38为中心可上下摆动。脱粒筒架44经由传动轴38围绕摆动轴心y2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4以及后侧的壁部34。脱粒筒架44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5、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在脱粒筒架44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

设有使脱粒筒架44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5。液压缸45跨越后侧的可动壁35和后侧的固定壁36地设置。液压缸45例如由双作用液压缸构成。但是,液压缸45也可由单作用液压缸构成。

[脱粒筒锁定机构]

脱粒筒11能够与脱粒筒架44一起通过液压缸45向上方摆动。设有对脱粒筒11在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进行位置保持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6。脱粒筒锁定机构46具备前后一对钩板47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销48。钩板47围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3可摆动地分别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4以及后侧的壁部34。在钩板47的前端部设有可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的钩部47a。通过使钩部47a卡合于脱粒筒钩销48,从而使脱粒筒11位置保持于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7a对脱粒筒钩销48的卡合,从而使脱粒筒11与脱粒筒架44一起通过液压缸45向上方摆动。对前后一对钩板47进行摆动驱动的马达m支承于后侧的壁部34的后表面。通过马达m,前后一对钩板47向卡合侧以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秸秆输送装置]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秸秆输送装置12以俯视观察时越往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右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设置。秸秆输送装置12具备将秸秆的茎根侧夹持输送的茎根输送装置49和将秸秆的穗梢侧卡止输送的穗梢输送装置50。茎根输送装置49具备带有突起51a的秸秆链51和秸秆导轨52。秸秆导轨52在秸秆链51的下方以与秸秆链51的下侧路径对置的状态配置。在茎根输送装置49的输送终端部设有对秸秆链51进行引导的一对导向板53。穗梢输送装置50具备带弹齿54a的秸秆穗梢链54。

秸秆输送装置12支承于秸秆架55。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从秸秆架55拆卸。秸秆输送装置12经由前撑条56以及后撑条57悬挂支承于秸秆架55。秸秆输送装置12可拆卸地螺栓固定于前撑条56。秸秆输送装置12可拆卸地螺栓固定于后撑条57。

秸秆输送装置12的秸秆输送空间s形成于后侧的壁部34的后方。秸秆输送空间s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以跨过秸秆架55的方式形成。秸秆输送空间s以在俯视观察时在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9a的前端对应的地方)处越往输送方向下游侧越位于右侧的方式扩大。

[带传动机构]

如图6、图8以及图9所示,跨越传动轴38和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省略图示)地设有将传动轴38的动力向秸秆输送装置12的所述输入轴传递的带传动机构58。带传动机构58具备驱动带轮59、从动带轮60、传动带61、张紧臂62、摆动侧张紧轮63和固定侧张紧轮64。驱动带轮59设于传动轴38中从后侧的固定壁36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从动带轮60设于秸秆输送装置12的所述输入轴。传动带61缠绕于驱动带轮59以及从动带轮60。

张紧臂62可摆动地支承于传动轴38。摆动侧张紧轮63可旋转地支承于张紧臂62的前端部。摆动侧张紧轮63为了向传动带61赋予张力而从上方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摆动侧张紧轮63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跨越固定侧张紧轮64和驱动带轮59的部分。在张紧臂62上设有安装部66,该安装部安装有张紧弹簧65。

固定侧张紧轮64为了向传动带61赋予张力而从下方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固定侧张紧轮64作用于传动轮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驱动带轮59侧的部分。固定侧张紧轮64经由支承板67支承于秸秆架55。支承板67以从秸秆架55的前缘部(前架72)下垂的状态设置。对固定侧张紧轮64进行支承的支承轴68从支承板67向前方突出。

张紧弹簧65以围绕摆动轴心y2向张紧赋予方向摆动的方式对张紧臂62施力。张紧弹簧65中的与安装部66相反侧的端部安装于杆69。杆69可调整位置地支承于撑条70。撑条70固定于支承板67。张紧弹簧65的作用力通过杆69相对于撑条70的位置调整而变化。

[秸秆架]

如图6至图11所示,秸秆架55经由前撑条56以及后撑条57对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以及后部进行支承。秸秆架55形成为框状。秸秆架55具备基端架71、前架72、后架73、自由端架74。一根圆管弯折而形成前架72、后架73、自由端架74。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经由前撑条56支承于自由端架74。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经由后撑条57支承于后架73中的基端侧的部分。跨越前架7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和后架73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地设有将它们连结的连结架75。连结架75由剖面形状为大致l字形状的部件构成。

秸秆架55遍及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的输送的下降位置和秸秆输送装置12不进行秸秆的输送的上升位置地、围绕摆动轴心y2可上下摆动。秸秆架55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76为中心可上下摆动。设有使秸秆架55向上方摆动的空气阻尼器77。空气阻尼器77跨越秸秆架55(前架72)和下撑条78地设置。连结有空气阻尼器77的上撑条79固定于前架72。

如图12至图14所示,基端架71设于秸秆架55的基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基端架71具备构成前部侧的前部侧架部80、构成后部侧的后部侧架部81、跨越前部侧架部80和后部侧架部81的连结架部82。基端架71的前部侧的部分(前部侧架部80)经由撑条83支承于支承轴76。

在基端架71中的与连结架部82对应的地方形成有向下方凹下的台阶部71a。连结架部82具备开口于下方的槽形板84、连结板85。槽形板84跨越前部侧架部80的下表面和后部侧架部81的下表面地设置。在槽形板84的内部,跨越槽形板84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地设有将它们连结的连结板85。

前架72与基端架71的前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6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后架73与基端架71的后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6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自由端架74设于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自由端架74连结于前架72中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外侧的端部以及后架73中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外侧的端部。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自由端架74位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右邻,且沿着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延伸。

支承轴76是与传动轴38不同的轴,且支承于对传动轴38进行支承的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传动轴38和支承轴76配置于同一轴心(摆动轴心y2)。即,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为同一摆动轴心。支承轴76配置于比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9a的前端对应的地方)靠向前侧。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延伸到比支承轴76靠向后侧为止。支承轴76经由下撑条78以及撑条86支承于托架87。托架87下垂设置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的下表面。下撑条78螺栓固定于托架87。撑条86螺栓固定于托架87。

在秸秆架55的后部设有对秸秆架55进行升降操作的把手88。把手88从秸秆架55的基端侧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止动器]

设有在使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进行位置保持的止动器89。止动器89可摆动且可滑动地支承于撑条90。在止动器89的基端部,设有使止动器89不会从撑条90脱落的防脱件91。撑条90固定于自由端架74的后部。在自由端架74的前部,设有使止动器89保持在收纳位置的保持部92。在后部架41中形成有供止动器89的前端部插入的孔41a。

[内侧锁定机构]

如图10至图14所示,设有内侧锁定机构93,其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5的基端侧部位(基端架71)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的位置。内侧锁定机构93具备内侧钩94和内侧钩销95。

内侧钩94追随着秸秆架55向下降位置侧的摆动而卡止于内侧钩销95(参照图10)。而且,内侧钩94对内侧钩销95的卡合追随着秸秆架55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而解除(参照图11)。

[第一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14至图16所示,设有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其在脱粒筒架44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保持于后部架41的位置。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具备第一外侧钩97和第一外侧钩销98。第一外侧钩97具备基部97a和钩部97b。钩部97b通过螺栓99可拆卸地固定于基部97a。

第一外侧钩销98在后部架41的左邻处配置于稍微远离后部架41的位置。第一外侧钩销98经由第一撑条100以及第二撑条101支承于后部架41。

[第二外侧锁定机构]

设有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锁定机构”),其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位置。换而言之,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脱粒筒架44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保持于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设于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具备第二外侧钩103和第二外侧钩销104。第二外侧钩103具备基部103a和钩部103b。钩部103b通过螺栓105可拆卸地固定于基部103a。

秸秆架55中的自由端架74和前架72的角部的下表面设有平板状的安装部106。撑条107螺栓固定于安装部106。第二外侧钩销104在位于自由端架74的左下方的状态下支承于撑条107。

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下表面设有支承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后一对支承部件108。在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端部被前侧的支承部件108支承、且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后端部被后侧的支承部件108支承的状态下,第二外侧钩103卡合于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后中央部。

[连杆机构]

如图6至图9所示,设有连杆机构109,其将脱粒筒锁定机构46(后侧的钩板47)、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第二外侧钩103)连动连结。连杆机构109具备第一连杆臂110、第二连杆臂111、连杆112。第一连杆臂110可相对摆动地连结于后侧的钩板47的基端部。第一连杆臂110和第二连杆臂111可相对摆动地连结。

连杆112经由前撑条113以及后撑条114支承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连杆112可转动地支承于前撑条113以及后撑条114。第二连杆臂111无法相对摆动地连结于连杆112的前端部。第二外侧钩103无法相对摆动地连结于连杆112的前部。第一外侧钩97无法相对摆动地连结于连杆112的后端部。

[第三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14、图17以及图18所示,设有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锁定机构”),其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后部架41的位置。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设于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后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具备第三外侧钩116、第三外侧钩销117(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轴部件”)、撑条118(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支承部件”)、操纵杆119、弹簧120。

第三外侧钩116在第三外侧钩销117支承于撑条118中的支承部118a的状态下卡合于第三外侧钩销117。第三外侧钩116以相对于后部架41位于右侧的状态经由撑条118支承于后部架41。第三外侧钩116经由支承轴121可摆动地支承于撑条118。操纵杆119连结于第三外侧钩116。操纵杆119通过人为操作在将第三外侧钩116卡合于第三外侧钩销117的卡合位置和不卡合于第三外侧钩销117的非卡合位置间切换。

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将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后部架41的位置的状态下位于秸秆架55的框内。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没有比后部架41的下端更向下侧凸出。具体地,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将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后部架41的位置的状态下,第三外侧钩116以及操纵杆119没有比后部架41的下端更向下侧凸出。

第三外侧钩销117设于秸秆架55。第三外侧钩销117在位于秸秆架55的框内的状态下经由撑条122支承于自由端架74。第三外侧钩销117通过螺栓123可拆卸地固定于撑条122。

撑条118在位于后部架41的右邻的状态下固定于后部架41。在撑条118上形成有支承部118a,该支承部118a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支承第三外侧钩销117。

弹簧120跨越撑条118和第三外侧钩116地设置。弹簧120将第三外侧钩116向卡合侧摆动施力。

[脱粒筒架以及秸杆架的升降动作]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省略图示)进行上升操作时,前后一对钩板47通过马达m向卡合解除侧摆动。由此,钩板47(钩部47a)对脱粒筒钩销48的卡合被解除。而且,后侧钩板47的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由此,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与后侧钩板47的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连动地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这样,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成为卡合解除状态。

而且,如图9以及图19所示,当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成为卡合解除状态时,脱粒筒架44通过液压缸45的伸长动作向上方摆动。即,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的输送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脱粒筒架44上升。

而且,在脱粒筒架44上升的状态下,当作业者对操纵杆119进行人为操作从而将第三外侧钩116从卡合位置切换为非卡合位置时,如图11以及图20所示,秸秆架55通过空气阻尼器77向上方摆动。即,在脱粒筒架44上升的状态下,能够使秸秆架55上升。

而且,当在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使止动器89从保持部92拆卸并向下方摆动,并将止动器89的前端部插入孔41a时,止动器89在秸秆架55和后部架41之间起到支承棒的作用。由此,能够在上升的状态下对秸秆架55进行位置保持。

接下来,当作业者在脱粒筒架44以及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升降操作部进行下降操作时,脱粒筒架44通过液压缸45的缩短动作向下方摆动。而且,当脱粒筒架44下降到对秸秆架55从上方接触的位置为止时,秸秆架55伴随着脱粒筒架44的下降而被脱粒筒架44从上方按压,从而秸秆架55和脱粒筒架44一起下降。由此,能够使秸秆架55和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

另一方面,在脱粒筒架44以及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作业者通过使用把手88将秸秆架55按下,能够使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分开地独立地下降。即,在脱粒筒架44以及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能够选择使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或者使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分开地独立地下降。

而且,当第三外侧钩销117伴随着秸秆架55的下降动作从而相对于第三外侧钩116从上方与第三外侧钩116中的倾斜部116a接触时,第三外侧钩116克服弹簧120的作用力而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而且,第三外侧钩116在第三外侧钩销117支承于撑条118中的支承部118a的状态下通过弹簧的作用力而向卡合侧摆动,从而卡合于第三外侧钩销117。这样,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成为卡合状态。

而且,在脱粒筒架44以及秸秆架55下降的状态下,前后一对钩板47通过马达m向卡合侧摆动。由此,钩板47(钩部47a)卡合于脱粒筒钩销48。而且,后侧钩板47的向卡合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由此,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与后侧钩板47的向卡合侧的摆动连动地向卡合侧摆动。这样,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成为卡合状态。

此处,秸秆架55的上升角度β(参照图11)比脱粒筒架44的上升角度α(参照图5)小。具体地,秸秆架55的上升角度β设定为,在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秸秆切断装置28遍及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地摆动时,横架32与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导向板53)不干涉。详细描述的话,在图20中,利用t来表示在秸秆切断装置28遍及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地摆动时横架32的上端的移动轨迹。而且,导向板53的下端53a比横架32的上端的移动轨迹t位于上侧。由此,能够避免在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秸秆切断装置28遍及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地摆动时,横架32与导向板53干涉从而阻碍秸秆切断装置28的摆动的事态。

[切换板]

如图20至图22所示,在切换板31上形成有切口部31a,以在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将切换板31在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间切换时不干涉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导向板53)。切口部31a形成于切换板31中的右侧的部分。切口部31a开口于与支承轴33相反侧。

设有覆盖切口部31a的盖部件124。盖部件124允许导向板53进入切口部31a。盖部件124的周缘部通过螺栓125而固定于切换板31中的切口部31a的周缘部。盖部件124由可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24例如由橡胶状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构成。在盖部件124上形成有供导向板53进入的狭缝124a。狭缝124a沿与支承轴33正交的方向(切换板31的短边方向)延伸。盖部件124中的狭缝124a侧的两缘部以越往狭缝124a侧越低的方式挠曲。由此,在切换板31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滑过切换板31的上表面的秸秆难以卡在狭缝124a。

此处,如图20所示,导向板53的位置伴随着秸秆架55向上方摆动而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将切换板31在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间切换时,导向板53经由狭缝124a进入切口部31a。此时,当导向板53与盖部件124接触时,盖部件24弹性变形从而允许导向板53进入切口部31a。之后,当导向板53离开盖部件124时,盖部件124恢复原来的形状。

[其他实施方式]

(1)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秸秆架55上升到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更靠向上升侧的位置为止。对此,使用图23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跨越秸秆架55和支承轴76地设有臂126。臂126可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76。即,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臂126的摆动轴心y2以及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为同一摆动轴心。

在臂126中的秸秆架55侧的端部(前端部),相对于臂126可从上方离开地载置有秸秆架55(前架72)。空气阻尼器77中的秸秆架55侧的端部(前端部)与臂126的前端部连结。空气阻尼器77以及臂126配置于比脱粒筒11中的筒部分11b的下端靠上侧(具体地,比脱粒筒轴11a靠向上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秸秆架55上升到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与空气阻尼器77的最大伸长长度对应的位置)为止的状态下,当作业者使用把手88抬起秸秆架55时,秸秆架55相对于臂126从上方离开,从而秸秆架55上升到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更靠向上升侧的位置为止。该情况下,秸秆架55上升到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更靠向上升侧的位置为止时的上升角度被设定为脱粒筒架44的上升极限角度(上升角度α)以下(此处,与脱粒筒架44的上升极限角度(上升角度α)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当试图使秸秆架55超过脱粒筒架44的上升角度α地上升时,秸秆架55相对于脱粒筒架44从下方接触,从而使秸秆架55的上升被脱粒筒架44阻止。

另外,也可以是,在能够使秸秆架55上升到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更靠向上升侧的位置为止的结构中,设有将秸秆架55和脱粒筒架44可连结解除地连结(例如,将自由端架74和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可连结解除地连结)的连结机构(省略图示)。在自由端架74和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通过所述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秸秆架55和脱粒筒架44通过液压缸45能够一体地上升。

(2)也可以是,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24而设有图24至图26所示的盖部件224。盖部件224经由一对铰链127可摆动地支承于切换板31。铰链127跨越盖部件224的背面和切换板31的背面地设置。

设有板簧128,其将盖部件224保持于覆盖切口部31a的位置。板簧128跨越盖部件224的背面和切换板31的背面地设置。在切换板31的背侧,设有对板簧128可滑动地进行支承的撑条129。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导向板53相对于盖部件224从背侧接触时,盖部件224经由一对铰链127摆动从而允许导向板53进入切口部31a。之后,当导向板53离开盖部件224时,盖部件224通过板簧128的弹簧力恢复到覆盖切口部31a的位置并被保持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秸秆架55的下降位置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的输送的位置。但是,秸秆架55的下降位置也可以为比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的输送要高的位置(稍微高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脱粒筒架44以及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能够选择使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或者使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分开地独立地下降。但是,也可以是,在脱粒筒架44以及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只能够选择使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或者是,只能够选择使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分开地独立地下降。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秸秆切断装置28围绕在右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能够遍及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地摆动。但是,也可以是,秸秆切断装置28围绕在左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能够遍及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地摆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该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位置,该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后部架41的位置。但是,也可以是,除了设有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以外,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在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保持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或后部架41的位置。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设于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部,且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设于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后部。但是,设置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的位置并不限于上述的位置。例如,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或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也可以设于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后中央部。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卡合状态下位于秸秆架55的框内。但是,也可以取代其或与其一起,使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卡合状态下位于秸秆架55的框内。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中,第三外侧钩116、撑条118以及操纵杆119设于后部架41,且第三外侧钩销117设于秸秆架55。但是,也可以是,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中,第三外侧钩116、撑条118以及操纵杆119设于秸秆架55,且第三外侧钩销117设于后部架41。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中,第二外侧钩103以及前后一对支承部件108设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且第二外侧钩销104设于秸秆架55。但是,也可以是,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中,第二外侧钩103以及前后一对支承部件108设于秸秆架55,且第二外侧钩销104设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钩116通过操纵杆119的人为操作而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间切换。但是,也可以是,第三外侧钩116通过执行机构(例如,马达)而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间切换。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钩103通过马达m而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间切换。但是,也可以是,第二外侧钩103通过操纵杆的人为操作(省略图示)而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间切换。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没有比后部架41的下端更向下侧凸出。但是,也可以取代其或与其一起,使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不比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下端更向下侧凸出。或者,也可以是,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比后部架41的下端更向下侧凸出。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张紧轮64以及摆动侧张紧轮63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但是,也可以是,固定侧张紧轮64以及摆动侧张紧轮63与传动带61中的下侧路径部分接触。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摆动侧张紧轮63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跨越固定侧张紧轮64和驱动带轮59的部分。但是,也可以是,摆动侧张紧轮63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跨越固定侧张紧轮64和从动带轮60的部分。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张紧轮64作用于传动轮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驱动带轮59侧的部分。但是,也可以是,固定侧张紧轮64作用于传动轮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从动带轮60侧的部分。或者,也可以是,固定侧张紧轮64作用于传动轮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中央部分。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为同一摆动轴心。但是,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也可以为不同的摆动轴心。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利用于联合收割机(例如,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