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姜螟的生物药剂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78749发布日期:2018-11-09 17:29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防治姜螟的生物药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利用暑假时间干农活时,发现地里的大姜出现茎叶枯黄、凋萎现象。将茎叶扒开后发现有一种虫子正在危害姜茎,经过查找资料确认为姜螟。姜螟(又名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生姜的主要害虫。它的食性很杂,危害时以幼虫咬食嫩茎,之后钻蛀茎杆(蛀入孔处有蛀屑和虫粪堆积),致使水分及养分运输受阻,使得蛀孔以上的茎叶枯黄、凋萎,有外力作用时极易折断。姜螟在我地一般每年发生3-4代,集中危害期恰好与姜株的旺盛生长期相吻合。幼虫转株危害,最后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茎杆内越冬。螟成虫灰黄色,体长10-13mm,翅长25-32mm,前翅灰黄色,缘边有7个黑点,后翅白色。雄蛾略小,体色和翅色较深,前额圆,触角鞭状;雌蛾前翅黑点不明显,触角呈丝状。卵长12.80mm,宽0.78mm,淡黄白色,扁平、椭圆形,卵粒表面有龟甲状刻印,卵块排列成2行,产在叶背。幼虫体长28min,初孵乳白色,老熟时淡黄色,背面有褐色突起,两侧有紫色亚背线,气门上各有2条线,头壳、口器均为黄褐色。蛹长12-16mm,体红褐至暗褐,腹末稍钝,腹部各节间有白色环线。姜螟危害时以幼虫咬食嫩茎,钻到茎中继续为害,故又称钻心虫。1代姜螟危害姜苗根基部,环食、啃食、蛀食姜株,造成姜苗青枯倒伏,出现缺苗断垄。2、3代姜螟蛀食危害姜株,蛀入孔高度一般在15-30cm,随着姜株的老化,蛀入孔偏高,幼虫蛀入后沿植株向上蛀食造成枯心苗,姜螟在姜株上并有转株危害特点。目前防治姜螟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除引起人畜的直接中毒外,还由于它在土壤和作物上的残留,对土壤、地下水、河流、湖泊造成污染,尤其给后代的生存、健康带来危险。使用高效、广谱的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消灭了大量有益天敌,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害虫再生猖獗,使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此,本申请人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研制出一种防治姜螟的生物药剂,试验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姜螟的生物药剂及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生物药剂由活性成分氰戊菊酯、生物质和助剂制成。所述活性成分氰戊菊酯14-18份、生物质10-14份。所述助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4份、乙二醇2-4份、木糖醇3-5份、聚乙烯醇2-5份、三乙胺0.3-0.6份。所述生物质是由飞燕草与牛抄藤按重量比1:1混合后粉碎,加入8倍量的70%乙醇,浸渍3次,每次24小时,过滤,合并浸渍液,减压回收至无醇味制得。本发明生物药剂的制备:将称取的氰戊菊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乙二醇和木糖醇加入反应釜中,以15℃/min的速度加热至60℃使原药熔化,并搅拌均匀制得油相。将称取的聚乙烯醇、生物质、三乙胺和适量水混合均匀,并缓慢加热到70℃,制得水相。将油相缓慢注入水相中,使用高速间歇式剪切机进行剪切,剪切时间为60-80分钟,并冷却降至室温,制得本发明生物药剂。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该生物农药由氰戊菊酯原药14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乙二醇2g、木糖醇3g、聚乙烯醇2g、三乙胺0.3g、生物质10g制成。所述生物质是由飞燕草与牛抄藤按重量比1:1混合后粉碎,加入8倍量的70%乙醇,浸渍3次,每次24小时,过滤,合并浸渍液,减压回收至无醇味制得。将称取的氰戊菊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乙二醇和木糖醇加入反应釜中,以15℃/min的速度加热至60℃使原药熔化,并搅拌均匀制得油相。将称取的聚乙烯醇、生物质、三乙胺和适量水混合均匀,并缓慢加热到70℃,制得水相。将油相缓慢注入水相中,使用高速间歇式剪切机进行剪切,剪切时间为70分钟,并冷却降至室温,制得本发明生物药剂。实施方式二:该生物农药由氰戊菊酯原药1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乙二醇3g、木糖醇4g、聚乙烯醇3g、三乙胺0.5g、生物质12g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该生物农药由氰戊菊酯原药18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g、乙二醇4g、木糖醇5g、聚乙烯醇5g、三乙胺0.6g、生物质14g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方式一。热贮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5g本发明生物药剂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用高温火焰迅速封口,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50±5℃的烘箱中,静止热贮18d后取出,检测外观无分层,流动性、分散性、生物活性等各项指标与热贮前无变化。本发明生物药剂热贮合格。其结果相当于常温贮存2年合格产品。低温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5g本发明生物药剂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避免试样接触瓶颈),用高温火焰(酒精喷灯)迅速封口(避免溶剂挥发),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0℃低温下冷贮18d后取出,检测观察外观无分层,流动性、分散性、生物活性等各项指标与热贮前无变化,为低温稳定性合格。冻熔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5g待测试样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避免试样接触瓶颈),用高温火焰(酒精喷灯)迅速封口(避免溶剂挥发),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18℃低温下18后,将安瓿瓶取出置于20℃温度下6h,此过程视为一次循环,重复三次循环后检查,样品无固体析出为合格。稀释稳定性试验:在250ml烧杯中,加入150ml28℃±3℃标准硬水,用移液管吸取适量本发明生物药剂,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慢慢加入硬水中,使其配成150ml乳状液。加完后,继续用5r/s的速度搅拌30s,立即将乳状液移至清洁、干燥150ml量筒中,并将量筒置于恒温水浴内,在温度30℃±3℃范围内,静置2h,取出,观察乳状液在量筒中无浮油(膏)、沉油和沉淀析出,则判定乳液稳定性为合格。田间药效试验:使用按实施方式二制成的本生物药剂防治的为实验组,使用14%百枯净防治的为防治组,只使用主药氰戊菊酯原药,按照实施方式中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a防治的为a组,只使用主药生物质,按照实施方式中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b防治的为b组,各组均稀释800倍液。试验地位于临沂市沂南县受姜螟侵害的园地内,试验前及试验过程中未施用其他农药。试验期间温度在25~34摄氏度,平均温度29摄氏度;本田间试验中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2次,共16个处理小区,选择大姜长势和发病基本一致田块用药,使用背负式喷雾器,药液使用量为35kg/亩,叶片和茎部受药均匀,避免药液漂移。组别稀释倍数方法24h后防效72h后防效实验组稀释800倍全株均匀喷雾92%97%防治组稀释800倍全株均匀喷雾84%89%a组稀释800倍全株均匀喷雾60%63%b组稀释800倍全株均匀喷雾11%18%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本发明的生物药剂驱杀姜螟的能力强,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各对照组。室内毒力测定:参照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测定方法,并加以改进,三种药剂对姜螟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下表。药剂名称时间/小时毒力回归方程lc50共毒系数生物药剂48y=3.7421x+5.98882.387mg/l132.5药物a48y=1.556x+4.232349.5421mg/l-药物b48y=1.4712x+3.654764.4344mg/l-采用孙云沛提出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生物药剂中生物质与氰戊菊酯混合的联合作用,若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小于80,为拮抗作用;80~120为相加作用;大于120,为增效作用。因此,本发明生物药剂中的活性成分氰戊菊酯与生物质混剂的联合作用为增效作用,这与以上实验结果相符。分别捡取死亡的姜螟喂食青蛙,并观察青蛙、家鸽的变化情况。组别动物名只数每天喂食量(只/克)第10天第20天生物药剂组青蛙3020无异样无异样药物a组青蛙3020死亡7只死亡13只药物b组青蛙3020死亡2只死亡4只只有采用本发明生物药剂杀死的姜螟喂食青蛙后无异样,由此可知,本发明的生物药剂,毒性降低。分别捡取死亡的姜螟喂食家鸽,并观察家鸽的变化情况。组别动物名只数每天喂食量(只/克)第10天第20天生物药剂组家鸽3020无异样无异样药物a组家鸽3020死亡4只死亡9只药物b组家鸽3020死亡1只死亡2只只有采用本发明生物药剂杀死的姜螟喂食家鸽后无异样,由此可知,本发明的生物药剂,毒性降低,利于环保和维持生态平衡。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本申请人自家番茄园内,已发生灰霉病,本人考虑到本发明的生物药剂的低毒性,用本发明的生物药剂600倍液,对发生灰霉病的番茄用药,药液量标准为35kg/亩,每株叶片和茎部受药均匀。第一次施药后间隔7天后施第二次药,于每次施药后第7天下午统一调查番茄灰霉病的病情、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番茄灰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茎干、叶、果实无病斑;1级,病斑占茎干、叶、果实面积的5%以下;2级,病斑占茎干、叶、果实面积的6%~10%;3级,病斑占茎干、叶、果实面积的11%~25%;4级,病斑占茎干、叶、果实面积的26%~50%;5级,病斑占茎干、叶、果实面积的50%以上。病指和防治效果按以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σ(病级×该病级的叶片数)×100/最高病级×总叶片数。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100/对照病情指数。实验结果:对灰霉病发病情况达到3级标准的番茄防治效果如下。通过以上施药情况可知,本发明的生物药剂可有效的防治番茄灰霉病。在施药期间,采用成熟的番茄喂养隔离的小鸡时,并未发现异常,说明本发明的药剂毒性低,使用安全,值得推广应用。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