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京津冀地区辣木的育苗及定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27361发布日期:2019-01-16 06:14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京津冀地区辣木的育苗及定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辣木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京津冀地区辣木的育苗及定植方法。



背景技术:

辣木(moringaoleiferalam.)属辣木科辣木属,为小乔木植物,原产于印度,又称为奇树、鼓槌树。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印度、埃及、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种植。

我国早在1900年前后从印度引种到云南芒市,目前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辣木作为食物,含有丰富矿物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很多发展中国家用辣木叶粉改善儿童的营养不良。

对于现代越来越注重健康的人们来说,辣木产品的开发意义重大。2012年辣木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国家首推绿色食品”。此外作为药物及其它功能原料不断被人们开发、利用,被科学家誉为“神奇之树”,中国台湾称之为“21世纪人体保镖”。因此,今后市场对于辣木叶、辣木籽等的需求将保持增长势头,但受限于辣木的种植规模及产量,仍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有关辣木种植方法多为常规种植方法,尚未见提高辣木产量的方法,更没有适合京津冀地区的辣木种植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京津冀地区辣木的育苗及定植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冀中南地区辣木的育苗及定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色泽均匀、籽粒饱满,发芽率在95%以上抗寒性好、分支能力强、抗病性好的印度改良辣木种子作为种源,先用40℃的温水浸种10h,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浸种1h,捞出,备用;

s2、将泥炭、珍珠岩、蛭石、园土按质量比1∶1∶1∶1混合搅拌均匀后,每10kg加入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g,再加入4kg清水,混均,备用;

s3、在温室或塑料大棚中,利用铁锹或刮板做畦,畦内壁宽180cm,长根据大棚的长度而定;相邻两个畦之间的畦梗宽30-35cm,梗高15-20cm,要求地面平整,无杂草,畦梗上能够走人;

s4、将步骤s2处理好的基质装入营养钵中,每个营养钵装入的基质的量以距离营养钵口1.5cm为标准,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进行播种,每个营养钵内播种一粒,播深为1.5cm左右;

s4、将完成种子播种的营养钵按每行15个整齐摆放在育苗畦中,然后在营养钵下面浇水,利用渗透作用使每个营养钵均匀吸水,2小时后观察吸水情况,对吸水不充足的用喷壶进行喷施;

s5、在浇好水的育苗畦上覆200cm的白色地膜,两边各余10cm,并用土压好,进行育苗;在整个育苗期间温度控制在10-25℃,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5℃,温度高时应及时通风降温;

s6、播种后8-10天,在营养钵出苗率达到70%时,选择上午10点以前或阴天时移除地膜;

s7、地膜移除后需保持营养钵内湿度,选择每天早晨或傍晚浇水一次,浇水选用喷壶喷水或在营养钵的靠边处缓缓浇入;

s8、在辣木苗高10cm时,开始炼苗,具体的,在上午9-10时,将棚内通风口打开,下午4时,当温度下降时,关闭通风口,2天后,将下部的棚膜向上提起,续通风3-4天后,将下部棚膜全部打开,继续通风2天后,即可定植。

优选地,选择12cm×12cm的营养钵作为载体,在选择塑料大棚育苗时,在最低温度稳定,为10℃时开始育苗,在选择温室育苗可适当提前。

本发明采用育苗技术,为辣木在京津冀的种植发展奠定基础。此种方法的成苗率达90%以上,苗期20天,即可田间定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定植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京津冀地区辣木的育苗及定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色泽均匀、籽粒饱满,发芽率在95%以上抗寒性好、分支能力强、抗病性好的印度改良辣木种子作为种源,先用40℃的温水浸种10h,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浸种1h,捞出,备用;

s2、将泥炭、珍珠岩、蛭石、园土按质量比1∶1∶1∶1混合搅拌均匀后,每10kg加入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g,再加入4kg清水,混均,备用;

s3、在温室或塑料大棚中,利用铁锹或刮板做畦,畦内壁宽180cm,长根据大棚的长度而定;相邻两个畦之间的畦梗宽30-35cm,梗高15-20cm,要求地面平整,无杂草,畦梗上能够走人;

s4、将步骤s2处理好的基质装入营养钵中,选择12cm×12cm的营养钵作为载体,每个营养钵装入的基质的量以距离营养钵口1.5cm为标准,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进行播种,在选择塑料大棚育苗时,在最低温度稳定,为10℃时开始育苗,在选择温室育苗可适当提前,每个营养钵内播种一粒,播深为1.5cm左右;

s4、将完成种子播种的营养钵按每行15个整齐摆放在育苗畦中,然后在营养钵下面浇水,利用渗透作用使每个营养钵均匀吸水,2小时后观察吸水情况,对吸水不充足的用喷壶进行喷施;

s5、在浇好水的育苗畦上覆200cm的白色地膜,两边各余10cm,并用土压好,进行育苗,在整个育苗期间温度控制在10-25℃,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5℃,温度高时应及时通风降温;

s6、播种后8-10天,在营养钵出苗率达到70%时,选择上午10点以前或阴天时移除地膜;

s7、地膜移除后需保持营养钵内湿度,选择每天早晨或傍晚浇水一次,浇水选用喷壶喷水或在营养钵的靠边处缓缓浇入;

s8、在辣木苗高10cm时,开始炼苗,具体的,在上午9-10时,将棚内通风口打开,下午4时,当温度下降时,关闭通风口,2天后,将下部的棚膜向上提起,续通风3-4天后,将下部棚膜全部打开,继续通风2天后,即可定植,所示定植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密度,用定植器在每穴处打孔,将穴筒对准穴位,双手抓住手柄,用脚踩住脚踏板,穴筒向下没入地面,挡土圈向上至脚踏板下面,双手用力提起定植器,穴筒中的土随着定植器被提起,用脚踩提升板,用力向下,挡土圈即可随之向下,将穴筒中的土推出,一个孔就打好了,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所有的孔打好后,将完成炼苗的辣木苗带基质放入穴位中,用打孔的土把填满孔周围,用水壶在填土的地方浇水,水渗完后覆土,即完成定植,定植1周后进行查苗,出现死苗,及时补苗。

本发明所使用的定植工具如图1所示,包括由0.1cm厚,直径为12cm,高13cm的钢管制作而成的穴筒4,由厚0.1cm、长30cm,直径为2.0cm的钢管制作而成的手柄1,直径为1.0cm,长65cm的钢筋制作而成的2根立柱2,由长为16cm、厚0.1cm,宽2.5cm的钢板制作而成的提升板6,由直径为0.5,长35cm的钢筋制作而成的挡土圈5,直径0.5cm长12cm的钢筋2根,由0.1cm厚、1.5cm宽的钢板制备而成的与穴筒的弧度相同的脚踏板3。

制作方法:将35cm长的钢筋圈成直径为11cm的圆圈制成挡土圈5,然后将长12cm的钢筋焊接到挡土圈的直径的两端,另外两端垂直焊接到提升板上,然后在提升班上距离两边2cm处各打一个直径为0.8-1.0cm的孔,放入穴筒中;把65cm长的立柱按照提升板上两个孔的距离焊接到手柄上,提起手柄,把立柱插入提升板的两个孔内,插入大约4cm,插入部分先弯曲紧贴穴筒,焊接到穴筒的两侧。把脚踏板焊接到穴筒上制作完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