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蚕喂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9781发布日期:2019-01-05 09:1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桑蚕喂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桑蚕喂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桑蚕喂食装置。



背景技术:

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鸦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约食下桑叶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桑蚕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

现有的大型桑蚕养殖场,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若干层载物框,将桑叶放置在载物框内,然后将桑蚕放置在桑叶上,对桑蚕进行喂食,一般为了最大可能的喂养多的桑蚕,一般设置多层载物框,当检查或是定期清理载物框内桑蚕产生的垃圾时,位于高层的载物框不方便查看和清理,需要人站在板凳上进行查看,这样比较危险,且现有的喂食装置功能单一,不能在寒冷的天气中做到保温供热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桑蚕喂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桑蚕喂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桑蚕喂食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端面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连接有固定喂食装置,固定喂食装置的上方设置有活动喂食装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喂食装置包括四个下支撑杆和若干个下承载框,下承载框呈u形状,下承载框的上端呈敞口状,四个所述下支撑杆的下端均与底座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四个下支撑杆呈矩阵分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下支撑杆相对的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滑槽,下承载框的两外侧壁滑动插接在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活动喂食装置包括四个上支撑杆、若干个上承载框、夹紧装置、拉绳和固定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所述上支撑杆相对的侧壁均开设有条形槽,条形槽内部设有若干个夹紧装置,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夹紧装置均通过拉簧相连,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最底处的夹紧装置通过拉簧与条形槽的内底壁连接,条形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杆的一端,滑动杆的另一端与夹紧装置固定连接,若干个上承载框设置在相应的夹紧装置的内部,四个所述上支撑杆的下端分别与四个下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最高处夹紧装置的前外侧壁连接有拉绳的一端,拉绳的另一端延伸至底座的上端面,且拉绳位于上支撑杆的前方,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拉绳的另一端可以在固定柱上缠绕,上承载框的形状和结构与下承载框的形状和结构一样。

优选的,所述夹紧装置包括u形盒、拉簧、第一永磁铁、弧形杆和螺纹杆、第二永磁铁,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所述u形盒相对的侧壁呈敞口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所述u形盒相背的外侧壁与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u形盒位于上承载框上方的内顶壁铰接有弧形杆的一端,弧形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永磁铁,弧形杆远离滑动杆的侧壁上端铰接有螺纹杆的一端,螺纹杆的另一端螺纹贯穿u形盒的顶端到达u形盒的外部,所述u形盒靠近滑动杆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永磁铁相对应的第一永磁铁。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对称开设有两个安装槽,两个安装槽均与下支撑杆呈垂直状态,两个所述安装槽内均插接有挡板,两个挡板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电加热棒,两个挡板相背的侧壁下端均连接有开关按钮,且挡板上均装嵌有蓄电池。

优选的,所述挡板和安装槽的长度均不大于同一水平面上两个下支撑杆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挡板的长度与安装槽的长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u形盒的长度大于条形槽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加入夹紧装置和拉绳结构,当需要清理桑蚕产下的垃圾或是更换桑叶时,手动向下拉动拉绳,使得位于最高处的上承载框向下移动至较低的位置,然后将拉绳的另一端缠绕并紧系在固定柱上,将上承载框稳固住,方便工作人员检查或是清理,不需要工作人登高查看,不危险且方便,检查完毕时,放开拉绳,在拉簧的作用下,高处的上承载框恢复到原位;

2、当天气较冷时,可将挡板安装在安装槽内,底座、两个挡板、四个下支撑杆和四个上支撑杆形成一个上端开口的箱体,对下承载框和上承载框内的桑蚕进行保温,且同时也可以按下开关按钮,电加热棒开始工作,帮助桑蚕抵御外界寒冷的天气,天热的时候将挡板拆除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活动喂食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下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下承载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安装挡板时,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8为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下支撑杆2、滑槽21、上支撑杆3、下承载框4、上承载框5、条形槽6、u形盒7、拉簧8、第一永磁铁9、弧形杆10、螺纹杆11、第二永磁铁12、拉绳13、固定柱14、挡板15、安装槽16、电加热棒17、开关按钮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考图1、图4和图6,一种桑蚕喂食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下端面连接有万向轮,万向轮可实现喂食装置任意方向的移动,底座1的上端面连接有固定喂食装置,固定喂食装置包括四个下支撑杆2和两个下承载框4,下承载框4呈u形状,下承载框4的上端呈敞口状,四个下支撑杆2的下端均与底座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四个下支撑杆2呈矩阵分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下支撑杆2相对的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滑槽21,下承载框4的两外侧壁滑动插接在滑槽21内,此实施例中桑蚕喂食装置的总体高度较低。

实施例2

参考图1-3,固定喂食装置的上方设置有活动喂食装置,活动喂食装置包括四个上支撑杆3、三个上承载框5、夹紧装置、拉绳13和固定柱1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上支撑杆3相对的侧壁均开设有条形槽6,条形槽6内部设有若干个夹紧装置,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夹紧装置均通过拉簧8相连,利用拉簧8对夹紧装置进行支撑,保证上承载框5放置于夹紧装置内,有一定的支撑力,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最底处的夹紧装置通过拉簧8与条形槽6的内底壁连接,条形槽6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杆的一端,滑动杆的另一端与夹紧装置固定连接,三个上承载框5设置在相应的夹紧装置的内部,四个上支撑杆3的下端分别与四个下支撑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最高处夹紧装置的前外侧壁连接有拉绳13的一端,拉绳13的另一端延伸至底座1的上端面,且拉绳13位于上支撑杆3的前方,底座1的上端面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4,拉绳13的另一端可以在固定柱14上缠绕,上承载框5的形状和结构与下承载框4的形状和结构一样。夹紧装置包括u形盒7、拉簧8、第一永磁铁9、弧形杆10和螺纹杆11、第二永磁铁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u形盒7相对的侧壁呈敞口状,u形盒7的长度大于条形槽6的长度,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u形盒7相背的外侧壁与滑动杆固定连接,u形盒7位于上承载框5上方的内顶壁铰接有弧形杆10的一端,弧形杆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永磁铁12,弧形杆10远离滑动杆的侧壁上端铰接有螺纹杆11的一端,螺纹杆11的另一端螺纹贯穿u形盒7的顶端到达u形盒7的外部,u形盒7靠近滑动杆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永磁铁12相对应的第一永磁铁9。

将上承载框5的左右两侧放置在相应的u形盒7内,然后手动向下转动螺纹杆11,使得两个弧形杆10发生相反方向的转动,利用第二永磁铁12将上承载框5的内壁抵住,稳固住上承载框5,同时第一永磁铁9与第二永磁铁12相吸进一步的保证了上承载框5的稳定性,松开上承载框5时,向上转动螺纹杆11即可。

实施例3

参考图5、图7和图8,底座1的上端面对称开设有两个安装槽16,两个安装槽16均与下支撑杆2呈垂直状态,两个安装槽16内均插接有挡板15,两个挡板15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电加热棒17,电加热棒17的功率较低为20w,电加热棒17与下承载框4之间的最短垂直距离为7cm,两个挡板15相背的侧壁下端均连接有开关按钮18,且挡板15上均装嵌有蓄电池。挡板15和安装槽16的长度均不大于同一水平面上两个下支撑杆2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安装槽1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挡板15的长度与安装槽16的长度相等,电加热棒17、开关按钮18和蓄电池通过导线连接共同组成一条串联电路。

本案中,将桑叶均匀分别放置在下承载框4和上承载框5上面,然后将桑蚕放置在下承载框4和上承载框5上面,利用桑叶对桑蚕进行喂食,当需要清理桑蚕产下的垃圾或是更换桑叶时,手动向下拉动拉绳13,使得位于最高处的上承载框5向下移动至较低的位置,然后将拉绳13的另一端缠绕并紧系在固定柱14上,将上承载框5稳固住,方便工作人员检查或是清理,不需要工作人登高查看,不危险且方便,检查完毕时,放开拉绳13,在拉簧8的作用下,高处的上承载框5恢复到原位,当天气较冷时,可将挡板15安装在安装槽16内,底座1、两个挡板15、四个下支撑杆2和四个上支撑杆3形成一个上端开口的箱体,对下承载框4和上承载框5内的桑蚕进行保温,且同时也可以按下开关按钮18,电加热棒17开始工作,帮助桑蚕抵御外界寒冷的天气,天热的时候将挡板15拆除即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