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种植海滨雀稗改良盐碱地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25314发布日期:2019-02-22 19:48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利用种植海滨雀稗改良盐碱地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种植海滨雀稗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盐碱地大部分与土壤中的碳酸盐累积有关,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但目前存在的各种盐碱地改造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每种方法在单独使用时基本上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急需开发一种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从根本上改良盐碱地,然后利用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植相应的经济作物,维持和提高改良效果并带来经济效益。通过人工和自然的调节过程,对盐碱地的土壤进行改良是最有效的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重度盐碱地含盐量高、土壤结构差、作物不能生长、改良成本高和时间长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种植海滨雀稗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利用种植海滨雀稗改良盐碱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盐碱地挖沟,形成排水渠道和种植区;

其中,所述种植区铺设有碎石层,在碎石层上部铺设秸秆层,秸秆层上部铺设排盐管,在排盐管上部覆盖混有改良肥的土壤,形成种植层;

2)在种植区建苗圃,种植海滨雀稗草茎;

3)养护管理。

前述的方法,步骤1)在待脱盐的盐碱地每隔长400-500米,宽4-6米(优选长500米,宽5米)进行挖沟,形成排水渠道和种植区。

前述的方法,步骤1)中在种植区中间铺设10cm厚的碎石层,其中石子采用块状、颗粒状,不能太碎,杂质含量不能太多,石子的平均粒径为1.0cm,含泥量小于3%。

前述的方法,步骤1)中铺设的秸秆层厚度为3-5cm。所述秸秆选自小麦、水稻、玉米等常见作物秸秆中的至少一种,秸秆的平均粒径约为5-8cm。

前述的方法,步骤1)中秸秆层上部铺设排盐管,铺设密度为排盐管之间的水平距离<2m(优选≤1.5m),铺设的具体方式如下:排盐管采用双壁波纹管,材质以聚氯乙烯为主,内径为12.5cm,管道弯曲半径≥60cm,排盐管的铺设一般为水平封闭式。

前述的方法,步骤1)中将土与改良肥按重量比2:1混合,得到混有改良肥的土壤,按每亩1-2吨的用量覆盖于排盐管上部,形成种植层。

优选地,所述改良肥中含有微生物菌剂、有机肥、矿物质和酸性改良液。

各成分按重量份计分别为:微生物菌剂20-35份、有机肥40-50份、矿物质15-25份和酸性改良液8-19份。优选微生物菌剂25份、有机肥45份、矿物质20份和酸性改良液15份。

其中,所述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为圆褐固氮菌、康宁木霉、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德式乳酸菌、嗜盐嗜碱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优选地,各菌含量比为2:2:3:1:2:1:1,所述微生物菌剂的总活菌数约为1×108cfu/g。

所述有机肥的主要成分为牛粪、豆粕、秸秆、腐植酸和微生物复合粉。优选地,各成分重量比为5:2:2:1:1-3。所述微生物复合粉的活性成分为圆褐固氮菌、康宁木霉、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德式乳酸菌、嗜盐嗜碱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各菌含量比为2:2:3:1:2:1:1。所述微生物复合粉的总活菌数约为1×108cfu/g。所述秸秆选自小麦、水稻、玉米秸秆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矿物质包括脱硫石膏、硼砂、海泡石、麦饭石、方解石和磷矿石。优选地,各成分质量比为2:1:1:1:1:1。

所述酸性改良液中各成分的浓度为腐植酸40g/l、聚乳酸60g/l、马来酸酐40g/l、木醋酸40g/l、天冬氨酸10g/l和谷氨酸10g/l。

本发明所述改良肥的制备方法如下:

①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将圆褐固氮菌、康宁木霉、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德式乳酸菌、嗜盐嗜碱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分别进行活化、发酵培养,然后将各菌种发酵液与粒径为3-6mm的玉米芯颗粒按比例混合,即得所述微生物菌剂;

②有机肥的制备:将牛粪、豆粕、秸秆、腐植酸和微生物复合粉按比例混合均匀,在保温通风的条件下堆置发酵40天,其中堆高为1.2米,堆肥中心最高温度超过70℃;

③将微生物菌剂、有机肥、矿物质和酸性改良液按比例混合,即得改良肥。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海滨雀稗草茎的种植密度约为200穗/m2

优选地,步骤2)播种之前,还包括浅耕、细耙、整地的步骤。

前述的方法,步骤3)中所述养护管理至少包括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采取灌排洗盐、隔离层(碎石层)防止返盐、化学改盐(种植层铺设混有改良肥的土壤)、生物控盐等措施综合改良重度盐碱地,实现了快速改良的效果。

(二)海滨雀稗在第一年的生长中根系与改良肥之间的协同作用对盐碱地进行强化改良;第二年在继续施用改良肥的基础上持续种植,基本上就达到改良的要求,比常规方法可提前5年以上。

(三)本发明结合物理方法、化学发法及微生物方法进行土壤改良,有效弥补了传统改良盐碱地方法的不足,可在短期内改良盐碱土壤的理化性质,为植物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而为探索盐碱地的修复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对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种植区各层铺设示意图;其中,1-种植层,2-排盐管,3-秸秆层,4-碎石层,5-原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用原料均为市售商品。

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圆褐固氮菌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编号cicc1.236;康宁木霉、枯草芽孢杆菌购自北京中科质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菌株编号分为zkcc3137、cicc-10275;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编号为cicc1.336;德式乳杆菌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株保藏编号为cicc6256,嗜盐嗜碱杆菌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菌种编号为ibfcw0222;胶冻样芽孢杆菌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编号为bncc337990。

实施例1利用种植海滨雀稗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1、在待脱盐的盐碱地每隔长500米,宽5米进行挖沟,形成排水渠道和种植区;在种植区中间铺设约10cm厚的碎石层防止返盐,在碎石层上部铺设排盐管,需要时可实施灌溉排盐。排盐管铺设的密度为排盐管之间的水平距离<2m,排盐管采用pvc双壁波纹管,内径为12.5cm,管道弯曲半径≥60cm。排盐管的铺设一般为水平封闭式。

在碎石层上部和排盐管之间铺设一层3-5cm厚的秸秆层,秸秆材料可取自小麦、水稻、玉米等常见作物。在排盐管上部覆盖混有适用于盐碱地的改良肥的土壤,每亩添加的混有改良肥的土壤的用量为1-2吨,形成种植层(厚度约8-10cm)。

所述改良肥由微生物菌剂、有机肥、矿物质和酸性改良液组成,各成分按重量份计分别为:微生物菌剂25份、有机肥45份、矿物质20份和酸性改良液15份。

其中,所述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为圆褐固氮菌、康宁木霉、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德式乳酸菌、嗜盐嗜碱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各菌含量比为2:2:3:1:2:1:1,所述微生物菌剂的总活菌数约为1×108cfu/g。

所述有机肥由牛粪、豆粕、秸秆(可取自小麦、水稻、玉米等常见作物)、腐植酸和微生物复合粉混合堆置发酵制得。各成分重量比为5:2:2:1:1-3。其中所述微生物复合粉的活性成分为圆褐固氮菌、康宁木霉、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德式乳酸菌、嗜盐嗜碱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各菌含量比为2:2:3:1:2:1:1。所述微生物复合粉的总活菌数约为1×108cfu/g。

所述矿物质由脱硫石膏、硼砂、海泡石、麦饭石、方解石和磷矿石组成,各成分质量比为2:1:1:1:1:1。

所述酸性改良液中各成分的浓度为腐植酸40g/l、聚乳酸60g/l、马来酸酐40g/l、木醋酸40g/l、天冬氨酸10g/l和谷氨酸10g/l。

所述改良肥的制备方法如下:

①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将圆褐固氮菌、康宁木霉、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德式乳酸菌、嗜盐嗜碱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分别进行活化、发酵培养,然后将各菌种生长至对数期的发酵液与粒径为3-6mm的玉米芯颗粒按比例混合,即得所述微生物菌剂。

②有机肥的制备:将牛粪、豆粕、秸秆、腐植酸和微生物复合粉按比例混合均匀,在保温通风的条件下堆置发酵40天,其中堆高为1.2米,堆肥中心最高温度超过70℃。

③将微生物菌剂、有机肥、矿物质和酸性改良液按比例混合,即得改良肥。

种植区中各层铺设示意图见图1。

2、在种植区建苗圃,播种前浅耕、细耙、整地,种植海滨雀稗草茎。种植密度约为200穗/m2

3、当年田间日常管理,秋后补施一次改良肥(用量为每亩15-20kg),栽植后应立即浇头水,7天后浇二水,再过10天浇三水,此后视土壤墒情浇水,总的原则是宁湿勿干,但不宜积水;秋末浇足浇透封冻水;并注意防治病虫害。

每隔5天灌溉洗盐一次,共洗3次。

盐碱地的改良具体效果如下:海滨雀稗在第一年的生长中根系与改良肥之间的协同作用对盐碱地进行强化改良;第二年在继续施用改良肥的基础上持续种植,基本上就达到改良的要求,比常规方法可提前5年以上。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