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插秧机高效率气动插值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4921发布日期:2019-03-22 20:25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新能源插秧机高效率气动插值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插秧机高效率气动插值结构。



背景技术:

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随着国内插秧机市场需求的启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很多企业都介入插秧机的开发和生产,国外的插秧机企业也改变过去单一的产品出口方式,纷纷在我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进行插秧机生产,国内插秧机市场已经形成国际化的竞争局面。

目前常见的插秧机通常采用机械式插值头,缺点在于伤秧率高,秧针容易抓坏秧苗,降低秧苗成活率,因此,对于插值结构还需要进行改进,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新能源插秧机高效率气动插值结构,其从底部通过气动吸秧的方式,自动化将秧苗植入稻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降低伤秧率,提升秧苗成活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新能源插秧机高效率气动插值结构,包括横向滑轨、纵向滑轨、托秧盘、定位板和插值组件;

所述纵向滑轨设置在插秧机机架上,所述横向滑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纵向滑轨上,所述托秧盘滑动连接在所述横向滑轨上;

所述定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插秧机机架上;

所述插值组件包括第一空心管、双作用气缸、第二空心管、支撑网、连杆组件、支撑杆组件、转轴、挖坑组件和覆土组件;

所述第一空心管和所述双作用气缸均设置在所述定位板上,所述第一空心管从上至下贯通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空心管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槽口,所述双作用气缸的气缸推杆内开设有抽气孔,所述气缸推杆内端与所述第二空心管相连,所述第二空心管上下贯通开设有与所述抽气孔连通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下部设置有密封塞,所述支撑网设置在所述第二空心管顶面上且覆盖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气缸推杆外端相连;

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支撑杆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两端端部处的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其中,所述第一圆环与所述第三连杆相连,所述第二圆环转动设置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固设在所述定位板上;

所述挖坑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圆环外壁上的第四连杆以及与所述第四连杆相连的铲斗;

所述覆土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圆环外壁上的第五连杆、与所述第五连杆相连的弯杆以及与所述弯杆相连的推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气缸推杆外端处设置有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连接片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转轴外端设置有限位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从底部通过气动吸秧的方式,自动化将秧苗植入稻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降低伤秧率,提升秧苗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插值组件和定位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气缸推杆和第二空心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空心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图4,新能源插秧机高效率气动插值结构,包括横向滑轨1、纵向滑轨2、托秧盘3、定位板4和插值组件5。

所述纵向滑轨2设置在插秧机机架上,所述横向滑轨1滑动连接在所述纵向滑轨2上,所述托秧盘3滑动连接在所述横向滑轨1上。所述定位板4固定设置在所述插秧机机架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托秧盘前后左右移动,将秧苗一个一个的移动至插值组件处,通过插值组件将秧苗一个一个的植入稻田,其中,驱动装置采用现有设计中的任何驱动装置均可,不作过多赘述。

所述插值组件5包括第一空心管51、双作用气缸52、第二空心管53、支撑网、连杆组件54、支撑杆组件55、转轴56、挖坑组件57和覆土组件58。

所述第一空心管51和所述双作用气缸52均设置在所述定位板4上,所述第一空心管51从上至下贯通开设有第一通孔511,所述第一空心管51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511连通的槽口512,所述双作用气缸52的气缸推杆521内开设有抽气孔522,所述抽气孔522与外部气泵相连,通过气泵抽气将对应的秧苗抽下,所述气缸推杆521内端与所述第二空心管53相连,所述第二空心管53上下贯通开设有与所述抽气孔连通的第二通孔531,且所述第二通孔531下部设置有密封塞,所述支撑网设置在所述第二空心管53顶面上且覆盖所述第二通孔531。支撑网用于支撑秧苗,防止秧苗落入到第二通孔内,密封塞用于封闭第二通孔下端以及收集从支撑网处落下的泥土颗粒,再使用一段时间后,取出密封塞即可将第二通孔内的泥土排空,避免堵塞。

所述连杆组件5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杆541、第二连杆542和第三连杆543,所述气缸推杆521外端处设置有连接片523,所述第一连杆541与所述连接片523相连。

所述支撑杆组件55包括支撑杆551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杆551两端端部处的第一圆环552和第二圆环553,其中,所述第一圆环552与所述第三连杆543相连,所述第二圆环553转动设置在所述转轴56上,所述转轴56固设在所述定位板4上,所述转轴56外端设置有限位块。

所述挖坑组件57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圆环553外壁上的第四连杆571以及与所述第四连杆571相连的铲斗572。所述覆土组件58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圆环553外壁上的第五连杆581、与所述第五连杆581相连的弯杆582以及与所述弯杆582相连的推板583。其中,挖坑组件设置的位置更靠近第一空心管。

使用时,首先通过双作用气缸推动气缸推杆,将第二空心管通过槽口推入到第二空心管内,之后通过气泵的作用,将秧苗从托秧盘处吸入到第一空心管内并通过支撑网支撑住秧苗;然后再通过双作用气缸推动气缸推杆,将第二空心管移出至第一空心管外,在气缸推杆移动的过程中,通过连杆组件的作用,拉动第二圆环旋转,第二圆环旋转过程中,带动铲斗和推板旋转,首先,铲斗先行挖好苗坑,于此同时,插秧机整体处于运动状态,在秧苗从第一空心管落下时,秧苗刚好落入到铲斗挖好的苗坑内,之后,推板旋转到泥土处,将附近的泥土推至苗坑处,完成一次插秧作业,之后按照上述步骤持续循环。

同时,托秧盘也在第二空心管移出第一空心管之后移动,将下一个秧苗移动至第一空心管正上方。托秧盘的移动指令通过在定位板上设置的与驱动装置电气连接的传感器发出,该传感器在感应到第二空心管移动到对应位置后发送信号促使驱动装置控制托秧盘移动。

插秧机整体的移动速度与双作用气缸推动气缸推杆移动的速度相配合,即可实现上述步骤,通过实验得出,插秧机整体的移动速度控制在5km/h左右,即可与市面上常见的双作用气缸配合实现上述步骤。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