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系统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23822发布日期:2019-04-17 02:35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防风消浪、稳固堤岸,潮间带的堤岸常设有抛石防波堤,可以保护边坡免受水流、风浪、海潮的侵袭。但随之而来的是堤岸的景观效果大幅下降。而且抛石岸的建设过程中会对潮间带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甚至毁灭原有的生态系统。

传统的水利边坡生态修复是利用预制的混凝土生态砼,在抛石岸或边坡上构建种植带。混凝土生态砼构建的种植带有以下缺点:一、在潮间带无法解决种植带水土流失的问题;二、选择种植植物有限制性,大部分能够种植在混凝土生态砼的植物无法适应潮间带的环境,且景观效果不佳;三、混凝土生态砼本身的限制性,作为混凝土制的生态砼其本身的特性与生态修复不具备相容性,无法和原有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四、混凝土结构无法延伸、拓展原有的种植格局;五、施工成本高,混凝土生态砼需要预制和运输,有时还需要配合护坡建设一起进行,施工容易受限制;六、传统的修复手段往往不重视整体生态系统构建,仅仅是基于景观效果的种植,生态稳定性极差,抗干扰能力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系统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系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滨海潮汐带确定红树种植带、滩涂地种植带、抛石岸种植带的区域范围,所述红树种植带紧邻水边、所述滩涂地带种植带紧邻红树种植带,所述抛石岸种植带位于所述滩涂地带种植带的另一边;

(2)在所述红树种植带的交替搭配种植不同品种的红树,所述红树种植带的种植密度为6-12棵/m2

(3)在所述滩涂地种植带种植耐水淹、耐盐碱的植株;

(4)在所述抛石岸种植带布置土工结构,并在土工结构上种植景观植物。

所述方法构建的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系统,既具有可持续的景观效果、同时具备生态修复效果。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5)种植完毕后,追踪抛石岸种植带的恢复情况,排除出干扰因子。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为:种植完毕后,测定抛石岸种植带植物存活率和底栖生物丰富度确定所述种植带恢复情况,及时清理潮汐冲刷积累的垃圾。

优选地,所述红树之间设置有距地面10-20cm的稳定结构,所述稳定结构用于稳定红树。

所述稳定结构能稳定红树种植带的红树,形成抗风浪效果,为构建的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保障。

优选地,所述稳定结构为网格状竹架。

使用网格状竹架,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

优选地,设置网格状竹架的方法为:在以红树为连接点,将竹竿连接在红树之间并固定,形成距离地面10-20cm处的网格状竹架,所述竹竿的外径为2-4cm。

优选地,步骤(4)中的土工结构为无纺布土工袋,其中装填有当地河床采挖的河泥、河沙。

优选地,所述河泥、河沙的重量比为1:0.5-2。

所述比例的河泥、河沙最适合植物根系生长、防止潮汐冲刷导致的泥土流失,有利于加快施工进程。

优选地,所述无纺布土工袋上面裸露河泥、河沙,并且种植能够在潮间生长、具备景观效果的植株,然后用大小不等的石块覆盖住土工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的生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红树种植带、滩涂地种植带、抛石岸种植带,所述红树种植带紧邻水边、所述滩涂地带种植带紧邻红树种植带,所述抛石岸种植带位于所述滩涂地带种植带的另一边;

所述红树种植带的种植密度为6-12棵/m2,所述红树之间设置有稳定结构,所述稳定结构用于稳定红树;

所述滩涂地种植带种植耐水淹、耐盐碱的植株;

所述抛石岸种植带布置土工结构,并在土工结构上种植景观植物。

优选地,所述稳定结构为网格状竹架,设置所述网格状竹架的方法为:以红树为连接点并固定,将竹竿连接在红树之间,形成距离地面10-20cm的网格状竹架,所述竹竿的外径为2-4cm。

优选地,所述土工结构为无纺布土工袋,其中装填有当地河床采挖的河泥、河沙,所述河泥、河沙的重量比为1:0.5-2,所述无纺布土工袋上面裸露河泥、河沙,其上种植能够在潮间生长、具备景观效果的植株,并且无纺布土工袋上覆盖有大小不等的石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系统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种植带水土流失的问题,为景观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场所的同时,拓宽了种植植物的选择性范围;构建的无纺布土工袋不仅给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而且所选择的河泥、河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为环境中的底栖动物、藻类、细菌、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附着栖息的场所,这些生物的存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以及水体自净以及系统抗干扰能力;沙土覆盖和植物种植形成与天然环境相差无几的景观效果;施工成本低于传统方法;所构建的生态系统拥有一定的稳定性,植株能够自行生长繁殖,无需补种,后期维护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系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滨海潮汐带确定红树种植带、滩涂地种植带、抛石岸种植带的区域范围,所述红树种植带紧邻水边、所述滩涂地带种植带紧邻红树种植带,所述抛石岸种植带位于所述滩涂地带种植带的另一边;

(2)在所述红树种植带的交替搭配种植不同品种的红树,所述红树种植带的种植密度为6-12棵/m2,所述红树之间设置有距地面10-20cm的网格状竹架,设置网格状竹架的方法为:在以红树为连接点,将竹竿连接在红树之间,形成距离地面10-20cm处的网格状竹架,所述竹竿的外径为2-4cm;

(3)在所述滩涂地种植带种植耐水淹、耐盐碱的植株;

(4)在所述抛石岸种植带布置无纺布土工袋,其中装填有当地河床采挖的河泥、河沙,所述河泥、河沙的重量比为1:0.5-2,所述无纺布土工袋上面裸露河泥、河沙,并且种植能够在潮间生长、具备景观效果的植株,然后用大小不等的石块覆盖住土工袋;

(5)种植完毕后,测定抛石岸种植带植物存活率和底栖生物丰富度确定所述种植带恢复情况,及时清理潮汐冲刷积累的垃圾。

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的生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红树种植带、滩涂地种植带、抛石岸种植带,所述红树种植带紧邻水边、所述滩涂地带种植带紧邻红树种植带,所述抛石岸种植带位于所述滩涂地带种植带的另一边;

所述红树种植带的种植密度为6-12棵/m2,所述红树之间设置有稳定结构,所述稳定结构用于稳定红树,所述稳定结构为网格状竹架,设置所述网格状竹架的方法为:以红树为连接点,将竹竿连接在红树之间,形成距离地面10-20cm的网格状竹架,所述竹竿的外径为2-4cm;

所述滩涂地种植带种植耐水淹、耐盐碱的植株;

所述抛石岸种植带布置无纺布土工袋,其中装填有当地河床采挖的河泥、河沙,所述河泥、河沙的重量比为1:0.5-2,所述无纺布土工袋上面裸露河泥、河沙,其上种植能够在潮间生长、具备景观效果的植株,并且无纺布土工袋上覆盖有大小不等的石块。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