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3137发布日期:2018-12-14 21:4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有供送装置和脱粒装置,所述供送装置对收割谷秆进行输送,所述脱粒装置被所述供送装置整秆投入收割谷秆,并对投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背景技术: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具有脱粒装置设置有脱粒筒和多个送尘阀,脱粒筒以能够旋转驱动的方式设于脱粒室,多个送尘阀以在沿着脱粒筒的旋转轴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于脱粒室的顶板,将脱粒处理物朝脱粒室的后方输送引导的联合收割机。这种联合收割机利用脱粒筒对处于脱粒室的脱粒处理物赋予转动力,由送尘阀对赋予了转动力的脱粒处理物发挥引导作用,由此使脱粒处理物朝脱粒室后方流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62427号公报

在脱粒装置的脱粒处理部的后部,由于被处理为一粒一粒的谷粒容易破碎而与秸秆等尘埃一同存在,因此通过缩窄位于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能够将送尘阀间的尘埃等的流动速度抑制得不太快,容易抑制谷粒与尘埃一起向脱粒装置的外部排出的谷粒损失。

在基于以往技术抑制谷粒损失并且设置送尘阀的情况下,脱粒装置的位于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与位于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同样变窄,可能过会产生如下问题。

在脱粒处理部的前部,由于收割谷秆被整秆投入以及收割谷秆的脱粒处理尚不充分等原因,具有存在大量并且体积庞大的脱粒处理物的趋势,因此脱粒处理物在送尘阀间的流动变差。如果脱粒处理物难以流动,则容易产生堵塞。另外,由于收割谷秆处于脱粒过程中的状态,使得脱粒处理部的前部的脱粒负荷存在变大的趋势,因此如果脱粒处理部的前部的脱粒处理物的流动变差,则脱粒处理部的前部的脱粒负荷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不仅能够抑制上述谷粒损失,还易于避免脱粒处理物的堵塞以及脱粒负荷的增大。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如下结构。

联合收割机具有:供送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输送;脱粒装置,其被所述供送装置整秆投入收割谷秆,并对投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脱粒装置设置有以能够旋转驱动的方式设于脱粒室的脱粒筒,所述脱粒筒的前部设置有拨入部,该拨入部具有螺旋叶片,通过所述螺旋叶片的旋转将谷秆向所述脱粒筒的后部侧拨入,所述拨入部设置有基台部,该基台部具有越靠所述脱粒筒的前端侧则直径越小的前端变细形状,所述螺旋叶片立设于所述基台部的外周部,所述螺旋叶片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比所述螺旋叶片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小。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螺旋叶片的起始端侧部形成为以所述螺旋叶片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弧形状,所述螺旋叶片的终止端侧部形成为以所述螺旋叶片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如下结构。

联合收割机具有:供送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输送;脱粒装置,其被所述供送装置整秆投入收割谷秆,并对投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脱粒装置设置有以能够旋转驱动的方式设于脱粒室的脱粒筒,所述脱粒筒的前部设置有拨入部,该拨入部具有螺旋叶片,通过所述螺旋叶片的旋转将谷秆向所述脱粒筒的后部侧拨入,所述螺旋叶片的输送面上设置有能够拆装的衬垫部件,所述螺旋叶片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比所述螺旋叶片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小,在将所述衬垫部件安装于所述螺旋叶片的状态下,从所述衬垫部件的起始端侧部至所述衬垫部件的终止端侧部,所述衬垫部件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相同。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在将所述衬垫部件安装于所述螺旋叶片的状态下,所述衬垫部件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比所述螺旋叶片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大。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螺旋叶片在前端侧部和后端侧部之间具有台阶,具有横跨所述前端侧部的终止端和所述后端部侧的起始端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基台部的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立起,并且越从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所述倾斜部越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如下结构。

联合收割机具有:供送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输送;脱粒装置,其被所述供送装置整秆投入收割谷秆,并对投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脱粒装置设置有以能够旋转驱动的方式设于脱粒室的脱粒筒,所述脱粒筒的前部设置有拨入部,该拨入部具有螺旋叶片,通过所述螺旋叶片的旋转将谷秆向所述脱粒筒的后部侧拨入,所述螺旋叶片的输送面上设置有能够拆装的衬垫部件,在将所述衬垫部件安装于所述螺旋叶片的状态下,所述衬垫部件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比所述衬垫部件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小。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衬垫部件的起始端侧部形成为以所述衬垫部件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弧形状,所述衬垫部件的终止端侧部形成为以所述衬垫部件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衬垫部件在前端侧部和后端侧部之间具有台阶,具有横跨所述前端侧部的终止端和所述后端部侧的起始端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基台部的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立起,并且越从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所述倾斜部越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螺旋叶片的前端缘以越是相对于所述基台部的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则越是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状态相对于所述外周面倾斜。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螺旋叶片的输送面上设置有能够拆装的衬垫部件,在将所述衬垫部件安装于所述螺旋叶片的状态下,所述衬垫部件的前端部从所述螺旋叶片的所述前端缘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突出。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螺旋叶片的输送面上设置有能够拆装的衬垫部件,所述衬垫部件的前端缘从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立起,并且越是从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越是相对于所述螺旋叶片的前端缘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如下结构。

联合收割机具有:供送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输送;脱粒装置,其被所述供送装置整秆投入收割谷秆,并对投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脱粒装置设置有以能够旋转驱动的方式设于脱粒室的脱粒筒,所述脱粒筒的前部设置有拨入部,该拨入部具有螺旋叶片,通过所述螺旋叶片的旋转将谷秆向所述脱粒筒的后部侧拨入,所述拨入部设置有基台部,该基台部具有越靠所述脱粒筒的前端侧则直径越小的前端变细形状,所述螺旋叶片立设于所述基台部的外周部,所述螺旋叶片的前端缘以越是相对于所述基台部的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则越是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状态相对于所述外周面倾斜,所述螺旋叶片的输送面上设置有能够拆装的衬垫部件,在将所述衬垫部件安装于所述螺旋叶片的状态下,所述衬垫部件的前端部从所述螺旋叶片的所述前端缘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突出。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衬垫部件的前端缘从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立起,并且越是从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越是相对于所述螺旋叶片的前端缘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设置有多个送尘阀,所述多个送尘阀以在沿着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于所述脱粒室的顶板,将脱粒处理物朝所述脱粒室的后方输送引导,所述脱粒筒中的所述拨入部的后侧设置有脱粒处理部,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多个所述送尘阀中的、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侧起的第一个送尘阀与第二个送尘阀之间的间隔,比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第一个送尘阀在所述拨入部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交界部的上方以俯视时横跨所述拨入部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状态设置。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多个所述送尘阀中的、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侧起的第二个送尘阀与第三个送尘阀之间的间隔,比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脱粒处理部设置有支承轴、多个脱粒齿支承部件、多个脱粒齿和多个板状部件,所述支承轴配置在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上,所述多个脱粒齿支承部件为棒状,并以沿着所述旋转轴芯的姿态在所述脱粒筒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多个脱粒齿为棒状,并以朝所述脱粒筒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且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于所述脱粒齿支承部件,所述多个板状部件以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于所述支承轴,并对所述多个脱粒齿支承部件的中间部进行支承,所述第二个送尘阀在多个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的前部侧板状部件的上方以俯视时横跨所述前部侧板状部件的前后的状态设置,所述第三个送尘阀在多个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与所述前部侧板状部件相邻地设置在所述前部侧板状部件之后的邻接板状部件的上方以俯视时横跨所述邻接板状部件的前后的状态设置。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位于所述顶板的前后中央部的紧跟前部位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位于所述顶板的所述前后中央部之后的部位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顶板中的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紧跟前部位处设置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所述顶板中的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位置之后的部位处设置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顶板在沿着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的方向观察时为朝上方突出的弧状的剖面形状,在所述顶板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安装输送引导角相比所述送尘阀的输送引导角为较小倾斜角的另外的送尘阀来代替所述送尘阀。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在所述顶板中的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之间的部位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安装输送引导角相比所述送尘阀的输送引导角为较小倾斜角的增设用送尘阀。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如下结构。

联合收割机具有:

供送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输送;

脱粒装置,其被所述供送装置整秆投入收割谷秆,并对投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所述脱粒装置设置有脱粒筒和多个送尘阀,所述脱粒筒以能够旋转驱动的方式设于脱粒室,所述多个送尘阀以在沿着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于所述脱粒室的顶板,将脱粒处理物朝所述脱粒室的后方输送引导,

所述脱粒筒的前部设置有拨入部,该拨入部具有螺旋叶片,通过所述螺旋叶片的旋转将谷秆向所述脱粒筒的后部侧拨入,

所述脱粒筒中的所述拨入部的后侧设置有脱粒处理部,

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根据本结构,在脱粒处理部的后部,将位于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设定为适当宽度的间隔,以使送尘阀间的脱粒处理物的流动速度不会太快,即便如此,由于位于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位于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因此在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也能够使脱粒处理物在间隔较大的送尘阀间顺畅地流动,在不滞留在送尘阀间的情况下分散于脱粒室的较大范围内。

因此,不仅能够在脱粒处理部的后部抑制谷粒与尘埃一起流动而向脱粒装置外部流出的谷粒损失,在脱粒处理部的前部,即使在脱粒处理物量较多或体积庞大的状态下,也能够使脱粒处理物分散在较大范围内而使堵塞难以产生并且将脱粒负荷抑制为不太高的负荷,能够高效地进行脱粒处理。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多个所述送尘阀中的、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侧起的第一个送尘阀与第二个送尘阀之间的间隔,比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在从脱粒处理部前侧起的第一个送尘阀与第二个送尘阀之间流动的脱粒处理物刚开始接受脱粒处理,处于体积庞大的状态。根据本结构,第一个送尘阀与第二个送尘阀之间的间隔比位于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因此脱粒处理物即使体积庞大也能在第一个送尘阀与第二个送尘阀之间顺畅地流动,能够使脱粒处理物朝脱粒室后方顺畅地流动。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第一个送尘阀在所述拨入部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交界部的上方以俯视时横跨所述拨入部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由于收割谷秆被拨入部拨入,并被第一个送尘阀输送引导,因此能够将投入到脱粒室的整个收割谷秆顺畅地向脱粒处理部导入。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多个所述送尘阀中的、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侧起的第二个送尘阀与第三个送尘阀之间的间隔,比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在从脱粒处理部前侧起的第二个送尘阀与第三个送尘阀之间流动的脱粒处理物在脱粒处理过程中,尚处于体积庞大的状态。根据本结构,第二个送尘阀与第三个送尘阀的间隔比位于脱粒处理部的后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因此脱粒处理物即使体积庞大也能在第二个送尘阀与第三个送尘阀之间顺畅地流动,能够使脱粒处理物朝脱粒室后方顺畅地流动。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脱粒处理部设置有支承轴、多个脱粒齿支承部件、多个脱粒齿和多个板状部件,所述支承轴配置在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上,所述多个脱粒齿支承部件为棒状,并以沿着所述旋转轴芯的姿态在所述脱粒筒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多个脱粒齿为棒状,并以朝所述脱粒筒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且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于所述脱粒齿支承部件,所述多个板状部件以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于所述支承轴,并对所述多个脱粒齿支承部件的中间部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个送尘阀在多个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的前部侧板状部件的上方以俯视时横跨所述前部侧板状部件的前后的状态设置,

所述第三个送尘阀在多个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与所述前部侧板状部件相邻地设置在所述前部侧板状部件之后的邻接板状部件的上方以俯视时横跨所述邻接板状部件的前后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将来自拨入部的脱粒处理物导入到脱粒处理部与筛网之间。脱粒筒通过脱粒齿支承部件以及脱粒齿的打击和脱粒齿的梳理等对位于脱粒筒外部的脱粒处理物实施脱粒处理。特别是在处理物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允许来自拨入部的处理物经由脱粒齿支承部件之间进入脱粒筒的内部空间,防止处理物堵塞。进入内部空间的处理物通过搅拌被进行脱粒处理,并通过离心力被从脱粒齿支承部件之间向外部排出。

位于脱粒筒外部的处理物受到拨入部的螺旋叶片供给的风和第二个送尘阀的输送引导,从前侧向后侧越过前部侧板状部件而朝脱粒筒后方顺畅地流动,受到第三个送尘阀的输送引导,从前侧向后侧越过邻接板状部件而朝脱粒筒后方顺畅地流动。伴随着该处理物流动,位于脱粒筒内部空间的处理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经由脱粒齿支承部件之间向脱粒筒外部流出,从前侧向后侧越过前部侧板状部件和邻接板状部件而朝脱粒筒后方流动。

因此,能够恰当地对投入到脱粒室的整秆状态的收割谷秆以及大量的收割谷秆赋予脱粒作用,并且能够使脱粒处理物朝脱粒室后方顺畅地流动,能够恰当并且高效地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位于所述顶板的前后中央部的紧跟前部位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位于所述顶板的所述前后中央部之后的部位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位于顶板的前后中央部的紧跟前部位的送尘阀彼此之间的脱粒处理物在脱粒处理过程中,尚处于体积庞大的状态。根据本结构,位于顶板的前后中央部的紧跟前部位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位于顶板的前后中央部之后的部位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因此脱粒处理物即使体积庞大也能在送尘阀之间顺畅地流动,能够使脱粒处理物朝脱粒室后方顺畅地流动。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顶板中的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紧跟前部位处设置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所述顶板中的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位置之后的部位处设置的所述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

顶板中的与脱粒处理部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紧跟前部位处设置的送尘阀彼此之间的脱粒处理物在脱粒处理过程中,尚处于体积庞大的状态。根据本结构,位于顶板中的与脱粒处理部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部位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比位于顶板中的与脱粒处理部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部位之后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宽,因此脱粒处理物即使体积庞大也能在送尘阀之间顺畅地流动,能够使脱粒处理物朝脱粒室后方顺畅地流动。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顶板在沿着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的方向观察时为朝上方突出的弧状的剖面形状,在所述顶板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安装输送引导角相比所述送尘阀的输送引导角为较小倾斜角的另外的送尘阀来代替所述送尘阀。

根据本结构,通过安装另外的送尘阀来代替送尘阀,从而以倾斜角比送尘阀的输送引导角更小的输送引导角对脱粒处理物进行输送引导,因此脱粒处理物朝向脱粒室后方的流动处于低速侧。即使脱粒处理物的流动像这样处于低速侧,由于顶板的剖面形状为朝上方突出的弧状,因此脱粒处理物也会通过顶板在不受到太大的流动阻力的情况下移动。

也就是说,通过根据谷秆的品质差异等而安装另外的送尘阀来代替送尘阀,能够将脱粒处理物朝向脱粒室后方的流动调节为低速侧。即使调节为低速侧,也能够使脱粒处理物朝向脱粒室后方顺畅地流动,恰当并且高效地进行脱粒处理。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在所述顶板中的位于所述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的所述送尘阀彼此之间的部位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安装输送引导角相比所述送尘阀的输送引导角为较小倾斜角的增设用送尘阀。

在代替送尘阀而安装另外的送尘阀的情况下,在脱粒处理部的前部上方,输送引导角为较小倾斜角的另外的送尘阀隔开较宽间隔排列。根据本结构,通过安装增设用送尘阀,能够将具有与另外的送尘阀的输送引导角相同的输送引导角、或具有与另外的送尘阀的输送引导角不太不同的输送引导角的送尘阀功能设于另外的送尘阀彼此之间,在间隔较宽的另外的送尘阀彼此之间,通过增设用送尘阀补充输送引导功能。也就是说,即使安装另外的送尘阀,并将脱粒处理物朝向脱粒室后方的流动调节为低速侧,也能够使脱粒处理物朝脱粒室后方顺畅地流动,恰当并且顺畅地进行脱粒处理。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拨入部设置有基台部,该基台部具有越靠所述脱粒筒的前端侧则直径越小的前端变细形状,所述螺旋叶片立设于所述基台部的外周部,所述螺旋叶片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比所述螺旋叶片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小。

根据本结构,例如,拨入部的终止端侧部的螺旋叶片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间隔比拨入部的起始端侧部的螺旋叶片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间隔宽,当在拨入部的终止端侧部将被拨入部的起始端侧部接收过来的收割谷秆向脱粒处理部拨入输送时,能够使收割谷秆在螺旋叶片与侧壁之间朝脱粒处理部顺畅地移动。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螺旋叶片的输送面上设置有能够拆装的衬垫部件,所述螺旋叶片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比所述螺旋叶片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小,在将所述衬垫部件安装于所述螺旋叶片的状态下,所述衬垫部件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比所述螺旋叶片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大,并且,从所述衬垫部件的起始端侧部至所述衬垫部件的终止端侧部,所述衬垫部件的外周部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相同。

根据本结构,通过在螺旋叶片上安装衬垫部件,使得螺旋叶片在螺旋叶片的输送面被衬垫部件覆盖的状态下拨入输送处理物。在螺旋叶片中,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相对于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偏向脱粒筒旋转轴芯所在的一侧。在衬垫部件中,衬垫部件的外周部与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比螺旋叶片的外周部与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大,并且从衬垫部件的起始端侧部至衬垫部件的终止端侧部,衬垫部件的外周部与脱粒筒的旋转轴芯在径向上的距离相同,因此通过在螺旋叶片上安装衬垫部件,能够通过比仅用螺旋叶片拨入输送的情况更宽的输送面恰当地拨入输送处理物。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方式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螺旋叶片的前端缘以越是相对于所述基台部的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则越是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状态相对于所述外周面倾斜,

在将所述衬垫部件安装于所述螺旋叶片的状态下,所述衬垫部件的前端部从所述螺旋叶片的所述前端缘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突出,并且,所述衬垫部件的前端缘从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立起,并且越是从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越是相对于所述螺旋叶片的前端缘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

根据本结构,通过在螺旋叶片上安装衬垫部件,使得衬垫部件的前端缘代替螺旋叶片的前端缘而对收割谷秆起到拨入作用。由于螺旋叶片的前端缘以越是从基台部的外周面向基台部的径向外侧离开则越是相对于螺旋叶片的前端缘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的状态从基台部的外周面立起,因此通过安装衬垫部件,从而在衬垫部件利用前端缘拨入谷秆时,使谷秆难以脱离衬垫部件,能够恰当地将收割谷秆拨入并导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整个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脱粒装置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拨入部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螺旋叶片的前端部以及安装于螺旋叶片的衬垫部件的前端部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脱粒处理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7是表示切碎装置的旋转支承轴以及切刀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支承切刀的托架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切刀的支承构造的横剖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切刀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安装了送尘阀的状态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12表示安装了另外的送尘阀的状态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13表示安装了另外的送尘阀以及增设用送尘阀的装状态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14表示安装了衬垫部件的状态的拨入部的主视图。

图15表示安装了衬垫部件的状态的拨入部的侧视图。

图16表示安装了衬垫部件的状态的拨入部的立体图。

图17表示安装了具有其他实施构造的衬垫部件的状态的拨入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 供送装置

7 脱粒装置

20 脱粒室

21 脱粒筒

27 顶板

29 支承轴

30 拨入部

31 基台部

31a 外周面

32 螺旋叶片

32t 前端缘

33 衬垫部件

33f 前端部

33t 前端缘

40 脱粒处理部

41 脱粒齿

42 脱粒齿支承部件

45 板状部件

45a 前部侧板状部件

45b 邻接板状部件

51 送尘阀

51a 第一个送尘阀

51b 第二个送尘阀

51c 第三个送尘阀

51K 输送引导角

54 另外的送尘阀

54K 输送引导角

55 支承部

56 增设用送尘阀

56K 输送引导角

57 支承部

A1 间隔

A2 间隔

K 交界部

L1 距离

L2 距离

L3 距离

X 中央部

Z 中央部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对应用于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整个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图1所示的“F”的方向定义为自行驶车的前侧,“B”的方向定义为自行驶车的后侧,纸面表侧的方向定义为自行驶车的左侧,纸面里侧的方向定义为自行驶车的右侧。

如图1所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具有将方管材等多个钢材连结而构成车架1的自行驶车。在车架1的前部形成有搭乘驾驶部2。在搭乘驾驶部2装备有覆盖搭乘空间的驾驶舱2a。在车架1的下部,以能够驱动的方式装备有左右一对前车轮3f,并以能够转向操作的方式装备有左右一对后车轮3r。在车架1的前端部,以能够以左右朝向的升降轴芯P1为支点升降摆动的状态连结有收割输送部4,该收割输送部4在作业行驶时收割并输送位于车身的前方的水稻、麦子或菜类等作物的谷秆。收割输送部4的升降摆动通过横跨车架1与供送装置5架设的液压式升降缸6的伸缩工作来进行。在车架1中的搭乘驾驶部2的后侧设有脱粒装置7,该脱粒装置7将收割输送部4输送的收割后的谷秆作为脱粒对象物接收并进行脱粒处理,并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在脱粒装置7的上方设有谷粒箱8,该谷粒箱8将利用扬送装置8a从脱粒装置7输送而来的单粒化谷粒回收并积存。在将积存于谷粒箱8的谷粒取出的情况下,以位于谷粒箱8的左端侧的前后朝向的升降轴芯为支点对谷粒箱8进行上升摆动操作,由此从位于谷粒箱8的右端部的排出口排出谷粒。在脱粒装置7的后部连结有切碎装置9,该切碎装置9将从脱粒装置7排出的脱粒排秆进行切碎处理并排出。

对收割输送部4进行说明。

收割输送部4伴随着车身的行驶,利用装备在其前部的左右两端的分禾器11将未收割谷秆梳分为收获对象的谷秆与收获对象外的谷秆。此外,利用配备在收割输送部4的前部上方的旋转轮12将收获对象谷秆的穗尖侧向后方拨入,并利用装备在收割输送部4的底部的推子型的收割装置13将收获对象谷秆的株根侧切断,从而对收获对象的谷秆进行收割。利用配备在收割装置13的后方的横向输送绞龙14将收割谷秆聚集到左右方向上的规定位置并将其向后方送出,并利用以从该规定位置跨设到脱粒装置7的方式架设的供送装置5将收割谷秆投入到脱粒装置7。

对脱粒装置7进行说明。

在说明脱粒装置7以及脱粒筒21时,以脱粒装置7以及脱粒筒21的处理起始端侧(谷秆投入侧(图2的纸面下侧))为“前”,以脱粒装置7以及脱粒筒21的处理终止端侧(谷秆排出侧(图2的纸面上侧))为“后”。

图2是表示脱粒装置7的纵剖左侧视图。如图1、图2所示,脱粒装置7将供送装置5所投入的收割谷秆作为脱粒处理物,设置有对该脱粒处理物实施脱粒处理的脱粒部7A、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的分选部7B以及对分选处理后的回收对象的处理物进行回收的回收部7C。在该脱粒装置7中,进行了如下设定:脱粒部7A的脱粒处理方向以及分选部7B的分选处理方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一致,并且脱粒处理方向的上游侧以及分选处理方向的上游侧位于车身的前侧。

如图2所示,脱粒部7A设置有形成于脱粒装置7上部的脱粒室20。在脱粒室20中,以脱粒装置前后朝向的脱粒筒轴芯为旋转轴芯P2,以可向主视时的右旋方向R(参照图4)旋转驱动的方式支承有脱粒筒21。在脱粒室20的前下部形成有供给口22,该供给口22能够将由供送装置5拨起并输送的脱粒处理物向脱粒室20投入。在脱粒室20的后下部形成有排尘口23,该排尘口23能够将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从脱粒室20排出。在脱粒筒21的周围区域中的脱粒筒21下方的区域,配备有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呈U字状(参照图4)的筛网24。在脱粒室20的上部,配备有在沿着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的方向上排列的七个纵板状的送尘阀50、51。

脱粒室20由支承脱粒筒21的前支承壁25与后支承壁26、设于脱粒筒21上方的顶板27以及筛网24等划分形成。如图4所示,在沿着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的方向观察时,顶板27具有朝上方突出的弧状剖面形状。顶板27被支承为能够以位于右端部的前后朝向的开闭轴芯为摆动支点向上下摆动开闭。在顶板27上方配备有罩28。罩28被支承为与顶板27一体地摆动开闭。如图2、图4所示,筛网24具有多根纵条24a和多根横条24b,多根纵条24a在沿着脱粒筒轴芯的方向观察时以沿着脱粒筒21的周向的方式形成为圆弧形状,并在沿着脱粒筒轴芯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根横条24b形成为沿着脱粒筒轴芯的方向的直线形状,并以与纵条24a交叉的状态在脱粒筒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脱粒筒21具有设于脱粒筒21的前部的拨入部30和设于脱粒筒21的后部的脱粒处理部40。

脱粒部7A将由供送装置5经由供给口22投入到脱粒室20的收割谷秆的从株根至穗尖的整个谷秆作为脱粒处理物,利用拨入部30将其向脱粒筒21的后部侧送入,并利用脱粒处理部40与筛网24对其进行脱粒处理,并使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从筛网24向分选部7B漏下,将通过脱粒处理而产生的脱粒排秆和断碎秸秆等从排尘口23向切碎装置9排出。

对脱粒筒21进行说明。

如图2、图3、图4所示,脱粒筒21具有支承轴29、拨入部30和脱粒处理部40,支承轴29以将脱粒部7A的处理方向上的脱粒筒轴芯作为旋转轴芯P2而被旋转驱动的方式支承于脱粒室20,拨入部30设于脱粒筒21的前部,并被支承轴29旋转驱动,脱粒处理部40设于脱粒筒21中的拨入部30的后侧的部位,并被支承轴29旋转驱动。

脱粒处理部40具有支承于支承轴29并被支承轴29旋转驱动的脱粒筒主体21A。在作为脱粒筒21的外周面的脱粒筒主体21A的外周面上,以在沿着脱粒筒轴芯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并且以在脱粒筒2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设置有多个脱粒齿41。各脱粒齿41从脱粒筒主体21A的外周面朝脱粒筒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2、图3、图6所示,脱粒筒主体21A具有六根棒状的脱粒齿支承部件42,这些脱粒齿支承部件42以沿着脱粒筒轴芯的状态、并且以在支承轴29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支承于支承轴29。在各脱粒齿支承部件42上,以在沿着脱粒筒轴芯的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支承有多个棒状的脱粒齿41。各脱粒齿支承部件42的脱粒齿41从脱粒齿支承部件42朝脱粒筒21的径向外侧突出。在支承轴29的处理方向起始端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设有圆盘状的前支承部件43。在支承轴29的处理方向终止端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设有圆盘状的后支承部件44。在支承轴29中的前支承部件43与后支承部件44之间的部位,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设有沿处理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三个圆盘状的板状部件45。将各脱粒齿支承部件42的前端侧支承于前支承部件43的外周部,将各脱粒齿支承部件42的中间部支承于各板状部件45的外周部,将各脱粒齿支承部件42的后端侧支承于后支承部件44的外周部,由此各脱粒齿支承部件4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29。与六根脱粒齿支承部件42外切的圆筒面成为脱粒筒主体21A的外周面。

将各脱粒齿支承部件42上的脱粒齿41在脱粒筒轴芯方向上的排列间距设定为相同。将在脱粒筒周向上相邻的一对脱粒齿支承部件42以前后朝向颠倒的状态支承于前支承部件43、板状部件45以及后支承部件44,在脱粒筒周向上,在相邻的一对脱粒齿支承部件42的一个脱粒齿支承部件42上的脱粒齿彼此的间隙中,安置另一个脱粒齿支承部件42上的脱粒齿41。各脱粒齿支承部件42能够拆装地构成,在脱粒齿41产生了磨损时,能够交换脱粒齿支承部件42的前后朝向。

在本实施例中,脱粒齿支承部件42由圆管钢材构成。脱粒齿支承部件42除了能够采用圆管钢材之外,还能够采用圆钢材、方棒钢材、方管钢材等各种棒状部件。另外,脱粒齿支承部件42还能够采用角材、槽材。在本实施例中,各脱粒齿41由圆钢材构成。脱粒齿41除了能够采用圆钢材之外,还能够采用方棒钢材、圆管材、方管材等各种棒状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设置了三个板状部件45,但并不限于三个,也可以设置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等任意数量的板状部件45。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板状部件45,采用了将支承轴29与脱粒齿支承部件42之间的整个区域封闭的形状的板状部件。作为板状部件45,能够采用在支承轴29与脱粒齿支承部件42之间具有沿板状部件45的周向排列的多个贯通孔的形状的板状部件。

如图3、图4、图5所示,七个送尘阀50、51经由沿送尘阀50、51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连结螺栓52支承于顶板27。七个送尘阀50、51以位于脱粒室最前方侧的送尘阀50位于拨入部30的上方、位于脱粒室最前方侧的送尘阀50以外的六个送尘阀51位于脱粒处理部40的上方的状态配备。

位于脱粒处理部40的上方的六个送尘阀51如图2、图3所示那样配备,使得位于脱粒处理部40的前部的送尘阀51a、51b、5c彼此在脱粒筒前后方向上的间隔A1,比位于后部的送尘阀51d、51e、51f彼此在脱粒筒前后方向上的间隔A2宽。

具体而言,位于顶板27的前后中央部X的紧跟前部位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A1,比位于顶板27的前后中央部X之后的部位的送尘阀51彼此的间隔A2宽。

顶板27中的与脱粒处理部40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位置Z的紧跟前部位处设置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A1,比顶板27中的与脱粒处理部40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位置Z之后的部位处设置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A2宽。

具体而言,位于脱粒处理部40上方的六个送尘阀51中,从脱粒处理部40的前侧起的第一个送尘阀51a、第二个送尘阀51b和第三个送尘阀51c位于脱粒处理部40的前部上方。第三个送尘阀51c横跨脱粒处理部40的前部上方和脱粒处理部40的后部上方设置。第三个送尘阀51c位于顶板27的前后中央部X。第三个送尘阀51c位于顶板27中的与脱粒处理部40的前后中央部对应的位置Z。位于脱粒处理部40上方的六个送尘阀51中,第四个起的三个送尘阀51d、51e、51f位于脱粒处理部40的后部上方。

第一个送尘阀51a与第二个送尘阀51b之间的间隔A1比第三个送尘阀51c与第四个送尘阀51d之间的间隔A2宽,且比第四个送尘阀51d与第五个送尘阀51e之间的间隔A2宽,而且比第五个送尘阀51e与第六个送尘阀51f之间的间隔A2宽。第二个送尘阀51b与第三个送尘阀51c之间的间隔A1比第三个送尘阀51c与第四个送尘阀51d之间的间隔A2宽,且比第四个送尘阀51d与第五个送尘阀51e之间的间隔A2宽,而且比第五个送尘阀51e与第六个送尘阀51f之间的间隔A2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个送尘阀51a与第二个送尘阀51b之间的间隔A1与第二个送尘阀51b与第三个送尘阀51c之间的间隔A1为宽度相等的间隔。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个送尘阀51a与第二个送尘阀51b之间的间隔A1和第二个送尘阀51b与第三个送尘阀51c之间的间隔A1设定为不同宽度的间隔。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个送尘阀51c与第四个送尘阀51d之间的间隔A2、第四个送尘阀51d与第五个送尘阀51e之间的间隔A2、第五个送尘阀51e与第六个送尘阀51f之间的间隔A2为宽度相等的间隔。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三个送尘阀51c与第四个送尘阀51d之间的间隔A2、第四个送尘阀51d与第五个送尘阀51e之间的间隔A2、第五个送尘阀51e与第六个送尘阀51f之间的间隔A2设定为不同宽度的间隔。

从脱粒处理部40的前侧起的第一个送尘阀51a在拨入部30与脱粒处理部40的交界部K的上方横跨拨入部30与脱粒处理部40。从脱粒处理部40的前侧起的第二个送尘阀51b在俯视时在三个板状部件45中的位于脱粒处理部40的前部的前部侧板状部件45a的上方横跨前部侧板状部件45a的前后。从脱粒处理部40的前侧起的第三个送尘阀51c在俯视时在三个板状部件45中的与前部侧板状部件45a相邻地设置在前部侧板状部件45a之后的邻接板状部件45b的上方横跨邻接板状部件45b的前后。

在本实施例中,在俯视时,在位于脱粒处理部40的前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A1中具有四到五个脱粒齿41,在位于脱粒处理部40的后部上方的送尘阀彼此的间隔A2中具有两到三个脱粒齿41。

脱粒筒21构成为在内部形成有经由脱粒齿支承部件42彼此之间与脱粒室20连通的内部空间S2(参照图5、图6)的笼状,并且将从脱粒筒21的外周面朝脱粒筒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脱粒齿41以在脱粒筒21的周向以及处理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设置,构成为所谓的棒型脱粒筒。

脱粒筒21以处理方向的脱粒筒轴芯为旋转轴芯P2向主视时的右旋方向R旋转,由此将来自拨入部30的脱粒处理物导入脱粒处理部40与筛网24之间。脱粒筒21通过脱粒齿支承部件42以及脱粒齿41的打击和脱粒齿41的梳理等对位于脱粒筒21外部(与筛网24之间的脱粒处理空间S1(参照图2))的脱粒处理物实施脱粒处理。特别是在处理物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允许来自拨入部30的处理物经由脱粒齿支承部件42之间进入内部空间S2,防止处理物堵塞。进入内部空间S2的处理物通过搅拌被进行脱粒处理,并通过离心力被从脱粒齿支承部件42之间向脱粒筒21的外部排出。

位于脱粒筒21外部的前部侧板状部件45a附近的处理物受到螺旋叶片32供给的风和第二个送尘阀51b的输送引导,从前侧向后侧越过前部侧板状部件45a而朝脱粒筒21的后方顺畅地流动。伴随着该处理物流动,位于内部空间S2的处理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内部空间S2向外部流出,从前侧向后侧越过前部侧板状部件45a而朝脱粒筒21的后方流动。另外,位于脱粒筒21外部的邻接板状部件45b附近的处理物受到第三个送尘阀51c的输送引导,从前侧向后侧越过邻接板状部件45b而朝脱粒筒21的后方顺畅地流动。伴随着该处理物流动,位于内部空间S2的处理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内部空间S2向外部流出,从前侧向后侧越过邻接板状部件45b而朝脱粒筒21的后方流动。也就是说,位于脱粒筒21外部的处理物和流入脱粒筒21的内部空间S2的处理物都朝脱粒筒21的后方顺畅地流动。

如图3、图11所示,在顶板27中的、对除了脱粒室最前方侧的送尘阀50之外的六个送尘阀5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3附近的部位,设有对区别于送尘阀51的另外的送尘阀54进行安装的支承部55。在顶板27中的第一个送尘阀51a与第二个送尘阀51b之间的部位以及第二个送尘阀51b与第三个送尘阀51c之间的部位,设有对区别于送尘阀51的增设用送尘阀56进行安装的支承部57。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部55、57由安装连结螺栓的安装螺纹构成。作为支承部55、57,并不限于安装螺纹,也能够采用使用连结销等各种连结机构的支承构造。

如图12所示,可以安装输送引导角54K相比送尘阀51的输送引导角51K为较小倾斜角的另外的送尘阀54来代替六个送尘阀51。通过安装另外的送尘阀54来代替送尘阀51,能够使脱粒处理物以比利用送尘阀51输送引导时的移动速度低的移动速度朝脱粒室20后方移动并且进行脱粒处理。

如图3、图11所示,在代替第一个送尘阀51a而安装的另外的送尘阀54和代替第二个送尘阀51b而安装的另外的送尘阀54之间,可以安装输送引导角56K相比送尘阀51的输送引导角51K为较小倾斜角的增设用送尘阀56,在代替第二个送尘阀51b而安装的另外的送尘阀54和代替第三个送尘阀51c而安装的另外的送尘阀54之间,可以安装输送引导角56K相比送尘阀51的输送引导角51K为较小倾斜角的增设用送尘阀56。在代替第一个送尘阀51a、第二个送尘阀51b以及第三个送尘阀51c而安装另外的送尘阀54的情况下,在脱粒处理部40的前部上方,输送引导角54K为较小倾斜角的另外的送尘阀54彼此的间隔较宽,而通过安装增设用送尘阀56,能够在另外的送尘阀54彼此之间利用增设用送尘阀56补充输送引导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将另外的送尘阀54所具有的输送引导角54K和增设用送尘阀56所具有的输送引导角56K设定为相同值的角度。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输送引导角54K与输送引导角56K设定为不同值的角度。

对拨入部30进行说明。

如图2、图4、图15所示,拨入部30具有越靠脱粒筒21的前端侧则直径越小的基台部31和以从基台部31的外周部朝基台部31的外侧立起的状态设于基台部31的外周部的螺旋叶片32。具有两个螺旋叶片32。两个螺旋叶片32为在基台部3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双重螺旋状,从基台部31的后端部设置至前端部。在两个螺旋叶片32的输送面上,利用连结螺钉34以能够拆装地方式安装有沿着螺旋叶片32的螺旋状的且同时为板状的衬垫部件33。在螺旋叶片32的长度方向上的多处位置,横跨螺旋叶片32输送面的相反侧侧面和基台部31的外周部而设有支承部件32a。

基台部31由卷成圆锥台状的金属板部件构成。如图15所示,基台部31的后端部连结于前支承部件43,并经由前支承部件43支承于支承轴29。遍及基台部31的前端部与支承轴29地连结有圆盘状的支承部件35。基台部31的前端侧经由支承部件35支承于支承轴29。

基台部31被支承轴29经由支承部件35以及前支承部件43驱动,两个螺旋叶片32以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为旋转轴芯被旋转驱动。拨入部30将由供送装置5经由供给口22投入到脱粒室20的收割谷秆的从株根至穗尖的整个谷秆作为脱粒处理物,利用旋转的螺旋叶片32将其沿着引导底板36(参照图2)向脱粒筒21的后部侧拨入,并将其送入脱粒筒21的脱粒处理部40与筛网24之间的脱粒处理空间S1。

螺旋叶片32如图4、图14所示那样构成,螺旋叶片32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在脱粒筒径向上的距离L1,比螺旋叶片32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在脱粒筒径向上的距离L2小。在本实施例中,螺旋叶片32中的距离L1比距离L2小的终止端侧部的螺旋叶片32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SL是螺旋叶片32的全长SA的约1/2。另外,如图2、图14所示,在侧视观察拨入部30时,螺旋叶片32中的距离L1比距离L2小的终止端侧部的距离LL是整个螺旋叶片32的距离LA的约1/2。螺旋叶片32中的距离L1比距离L2小的终止端侧部的长度和距离能够设定为除本实施例以外的各种长度和距离。

衬垫部件33如图14、图15、图16所示那样构成,在将衬垫部件33安装于螺旋叶片32的状态下,衬垫部件33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在脱粒筒径向上的距离L3,比螺旋叶片32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在脱粒筒径向上的距离L2大,并且,从衬垫部件33的起始端侧部至衬垫部件33的终止端侧部,衬垫部件33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在脱粒筒径向上的距离L3相同。

在安装了衬垫部件33的状态下,螺旋叶片32在利用衬垫部件33补充螺旋叶片32的终止端侧部的输送面比起始端侧部的输送面窄的部分的状态下,将谷秆拨入并输送。

在拆除了衬垫部件33的状态下,由于螺旋叶片32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在脱粒筒径向上的距离L1比起始端侧部的该距离L2小,因此螺旋叶片32的终止端侧部处的螺旋叶片32与脱粒装置7的横壁部7k(参照图6)之间的间隙,比螺旋叶片32的起始端侧部处的螺旋叶片32与脱粒装置7的横壁部7k之间的间隙宽。

图5是表示螺旋叶片32的前端部32f以及安装于螺旋叶片32的衬垫部件33的前端部33f的主视图。螺旋叶片32的前端部32f如图4、图5所示那样构成,螺旋叶片32的前端缘32t以越是相对于基台部31的外周面31a向基台部31的径向外侧离开则越是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状态相对于外周面31a倾斜。

在衬垫部件33安装于螺旋叶片32的状态下,如图4、图5所示,成为如下状态:衬垫部件33的前端部33f从螺旋叶片32的前端缘32t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突出,并且,衬垫部件33的前端缘33t从外周面31a向基台部31的径向外侧立起,并且越是从外周面31a向基台部31的径向外侧离开,越是相对于螺旋叶片32的前端缘32t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在利用衬垫部件33的前端部33a拨入并导入收割谷秆时,相比于利用螺旋叶片32的前端部32f拨入并导入的情况,谷秆更难以从衬垫部件33的前端缘33t脱离。

对分选部7B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分选部7B设置有设于筛网24的下方的摆动分选装置60。通过使设置于摆动分选装置60的后端部的偏心凸轮式的驱动机构61进行工作,摆动分选装置60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此外,在摆动分选装置60的前下方配备有风选机62。风选机62利用在从左侧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送风体产生分选风。摆动分选装置60一边摆动一边将来自筛网24的处理物等接住,一边将接住的处理物作为分选对象处理物沿分选处理方向移送一边筛动分选,并且通过来自风选机62的分选风进行风力分选。

对回收部7C进行说明。

在回收部7C中,在摆动分选装置60的分选处理方向上游侧的下方形成有一次回收部63。此外,在摆动分选装置60的分选处理方向下游侧的下方形成有二次回收部64。一次回收部63在侧视时形成为底部变窄形状,将从摆动分选装置60的分选处理方向上游侧流下的单粒化谷粒作为一次物向底部进行流下引导。在一次回收部63的底部,以左右朝向配备有一次处理物搬出用的一次绞龙63a。一次绞龙63a将流下到一次回收部63的底部的一次物输送到与一次绞龙63a的右端部连通连接的扬送装置8a(参照图1)。二次回收部64在侧视时形成为下部变窄形状,将从摆动分选装置60的分选处理方向下游侧流下的带枝梗谷粒等作为二次物向底部进行流下引导。在二次回收部64的底部,以左右朝向配备有二次物搬出用的二次绞龙64a。二次绞龙64a将流下到二次回收部64的底部的二次物供给到与二次绞龙64a的右端部连通连接的二次回送装置65。二次回送装置65对来自二次绞龙64a的二次物进行扬送而将其回送到摆动分选装置60。

对切碎装置9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切碎装置9具有以车身左右方向的轴芯P3为旋转中心向旋转方向C旋转驱动的旋转支承轴70。在旋转支承轴70上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多个切刀71,该多个切刀71在沿着旋转支承轴70的旋转轴芯P3的方向和旋转支承轴7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如图7所示,多个切刀71中的位于旋转支承轴70的左半部的多个左切刀71L以排列成双重螺旋的螺旋状的状态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支承轴70。多个切刀71中的位于旋转支承轴70的右半部的多个右切刀71R以排列成双重螺旋的螺旋状的状态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支承轴70。

图8是表示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支承轴70的、对切刀71进行支承的托架72的立体图。如图7、图8所示,左切刀71L的螺旋方向和右切刀71R的螺旋方向成为相反方向的螺旋方向。左切刀71L的螺旋方向为具有将处理物以从旋转支承轴70的左端侧朝旋转支承轴70的中央部输送的右向输送方向HR输送的输送功能的螺旋方向。右切刀71R的螺旋方向为具有将处理物以从旋转支承轴70的右端侧朝旋转支承轴70的中央部输送的左向输送方向HL输送的输送功能的螺旋方向。

由于旋转支承轴70的左半部的左切刀71L将处理物朝旋转支承轴70的中央部输送,旋转支承轴70的右半部的右切刀71R将处理物朝旋转支承轴70的中央部输送,因此能够以容易在因切碎负荷和离心力而施加于旋转支承轴70的左端侧的负荷和施加于旋转支承轴70的右端侧的负荷之间取得平衡的状态驱动旋转支承轴70。

将各切刀71支承于旋转支承轴70的支承构造如图9、图10所示那样构成。在旋转支承轴70上固定有筒状的托架72。横跨托架72和切刀71中的位于托架72内部的基部71a而安装有连结螺栓73。连结螺栓73的头部73a进入托架72的螺栓孔72a。通过头部73a外周部的六边形形状和螺栓孔72a内周部的六边形形状将头部73a与托架7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卡合,阻止连结螺栓73转动。托架72设置有从旋转支承轴70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槽形的托架主体72b和将托架主体72b的槽开口关闭的板部件72c。

〔其他实施例〕

(1)图17是表示安装了具有其他实施构造的衬垫部件80的状态的拨入部30的主视图。如图17所示,在具有其他实施构造的衬垫部件80中,在安装于螺旋叶片32的状态下,衬垫部件80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在脱粒筒径向上的距离L4比衬垫部件80的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在脱粒筒径向上的距离L5小。

在安装了衬垫部件80的状态下,螺旋叶片32的终止端侧部处的螺旋叶片32与脱粒装置7的横壁部7k(参照图6)之间的间隙比螺旋叶片32的起始端侧部处的螺旋叶片32与脱粒装置7的横壁部7k之间的间隙宽。

衬垫部件80的前端部80f与螺旋叶片32的前端缘32t之间的关系以及衬垫部件80的前端缘80t与螺旋叶片32的前端缘32t之间的关系,与衬垫部件33与螺旋叶片32中的关系相同。

(2)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采用螺旋叶片32的终止端侧部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之间的距离L1比起始端侧部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之间的距离L2小的螺旋叶片32的例子,但也能够采用螺旋叶片32的外周部与脱粒筒21的旋转轴芯P2之间的距离从螺旋叶片32的起始端侧部至终止端侧部相同的螺旋叶片进行实施。

(3)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设置衬垫部件33或者80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衬垫部件33、80来实施。

(4)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在拨入部30的上方设有送尘阀50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拨入部30上方的送尘阀50来实施。

(5)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拨入部30设置有两个螺旋叶片32的例子,但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采用仅设置一个螺旋叶片32或者设置三个以上的螺旋叶片32的拨入部。

(6)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脱粒筒21的脱粒处理部40构成为棒型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在圆筒形的脱粒筒主体的外周面设有脱粒齿的鼓型的脱粒处理部40。

(7)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脱粒装置7的处理方向以沿着自行驶车的前后方向的方式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以脱粒装置7的处理方向沿着自行驶车的横向方向的方式构成并实施。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具有前车轮以及后车轮的联合收割机,还能够利用于代替前车轮以及后车轮而设置履带式行驶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或者设置将小型履带与行驶车轮组合而成的行驶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