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2114发布日期:2018-10-02 17:57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流生态研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



背景技术:

河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防洪、蓄水、灌溉、航运、发电、提供饮用水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流还可改善局部气候条件、丰富当地生态系统,对于维系流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开发力度空前高涨,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胁迫,尤其是水利工程、挖沙采矿等工程措施大量在河道上进行,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境多样性,造成河流沿岸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尤其是底栖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小和食物来源减少,种类不断减少,生物量不断下降,最终致使河流生物多样性降低,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流域生态功能退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其不仅能够实现在不同水期为河流底栖动物提供躲避场所,也为蜉蝣目底栖生物提供搭建巢穴基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鱼类栖息环境,同时兼顾护岸作用,可广泛应用于河流水体生态恢复。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包括:

支撑框,其通过软连接组件漂浮设置在河面上,且靠近河流岸边带处,以使得所述支撑框可随河面高度的升降同步升降;

多个支撑杆,其均匀间隔开设置在所述支撑框内,且所述多个支撑杆的两端固定至所述支撑框对应的两个边沿上,且多个支撑杆与河流的流向的夹角≤90度;以及

多个植物束,其为多根新鲜树枝折叠成束,所述多个植物束的一端均匀间隔开固定在所述多个支撑杆上,以使得所述多个植物束朝向河面以下延伸设置。

优选的是,软连接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组固定桩,其下端部分插入河流岸边带中;

多个软连接件,其与至少一组固定桩的数量相对应,且所述多个软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至少一组固定桩和所述支撑框的多个固定点上,多个固定点在所述支撑框上的位置两两不同;

浮球,其连接至所述支撑框上;以及

至少一组挡杆,其下端部分插入河流岸边带,且至少一组挡杆成排设置在所述支撑框和至少一组固定桩之间,裸露在河面以上的部分所述至少一组挡杆的高度至少为1m。

优选的是,还包括:套环,其套设在任一挡杆上,且所述套环的内直径大于任一挡杆的直径;以及

连接杆,其一端固定在所述套环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靠近河流岸边带的支撑框的边框上,且连接杆水平连接设置在所述套环和所述支撑框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至少一组挡杆为两根,且两根挡杆之间的距离≤支撑框的边框长度。

优选的是,支撑框的边框长度为2.5-4.5m;所述支撑框的边框为直径6-8cm的杨树树干、榆树树干或柳树树干;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为50-60cm。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植物束为新鲜杨树枝、新鲜榆树枝或新鲜柳树枝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任一植物束的一端的直径为6-8cm,长度为40-70cm,且同一支撑杆上相邻两植物束之间的距离为20-30cm。

优选的是,至少一组固定桩的下端部分插入河流岸边带的插入点Ⅰ与河面的水平距离至少为50cm;

至少一组挡杆插入河流靠近岸边带的插入点Ⅱ的水位高度为40-50cm。

优选的是,在当年的5-8月应用时,每间隔28-30天更换一次所述多个植物束。

优选的是,还包括两根金属丝,其相互交叉延伸设置在所述支撑框的对角线上。

优选的是,还包括:直角固定件,其扣设在所述支撑框的相邻两个边框的衔接处,且所述直角固定件的开口朝向支撑框的中心;

成对通孔,其设置在直角固定件上;

多个U形钉,其对应可拆卸的插入成对通孔内,并经成对通孔插入支撑框的边框内;以及

多个V形铰接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框的四个所述直角固定件上,且任一个V形铰接件的两端铰接设置在一个所述直角固定件上;任一根金属丝的一端连接至V形铰接件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河流中设置本实用新型,在不同水期为河流底栖动物提供了躲避场所,并且也为蜉蝣目底栖生物提供了搭建巢穴的基质,快速扩大了底栖动物的栖息地面积,此外,躲避装置上的植物碎屑和附着藻类为鱼类提供食物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鱼类的栖息环境,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根据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设置在河面上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根据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根据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设置在河面上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根据再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设置在河面上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度可调控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包括:

支撑框10,其通过软连接组件20漂浮设置在河面30上,且靠近河流岸边带40处,以使得所述支撑框可随河面高度的升降同步升降;多个支撑杆101,其均匀间隔开设置在所述支撑框内,且所述多个支撑杆的两端固定至所述支撑框对应的两个边沿上,且多个支撑杆与河流的流向的夹角≤90度;以及多个植物束102,其为多根新鲜树枝折叠成束,所述多个植物束的一端均匀间隔开固定在所述多个支撑杆上,以使得所述多个植物束朝向河面以下延伸设置。在本方案中,支撑框一般为木材质,比如树干,竹竿等,便于就地取材,且成本低,易于漂浮在河面上,并且由河面的升降调控其同步升降,软连接组件只是对支撑框起到一定的牵引固定作用,使其在小范围的河面漂浮,避免其随河流飘走;多个支撑杆固定在支撑框内,一方面加固了支撑框的结构,另一方面为植物束提供绑缚支撑结构,多个植物束需要插入水面以下,实现在不同水期为河流底栖动物提供躲避场所,也为蜉蝣目底栖生物提供搭建巢穴基质的河流底栖动物躲避装置;因此,需要采用铁丝将植物束的一端紧固在多个支撑杆上,避免其移动。新鲜树枝具有一定的韧性,一般不会被水流折断,并且其上的新鲜树叶逐渐腐烂后形成的植物碎屑以及附着藻类也能为鱼类提供食物来源。

如图3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软连接组件还包括:至少一组固定桩201,其下端部分插入河流岸边带中;其中,一组固定桩可以为1个、2个甚至3个,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水流速度及固定框的大小等确定需要设置的数量;多个软连接件202,其与至少一组固定桩的数量相对应,且所述多个软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至少一组固定桩和所述支撑框的多个固定点上,多个固定点在所述支撑框上的位置两两不同;多个软连接件可以是铁丝、钢丝或直径较粗的麻绳等;浮球,其连接至所述支撑框上,浮球可以通过软连接绳或者铁丝、钢丝等固定在支撑框的周围,辅助其始终漂浮在河面上;以及至少一组挡杆203,其下端部分插入河流岸边带,且至少一组挡杆成排设置在所述支撑框和至少一组固定桩之间,裸露在河面以上的部分所述至少一组挡杆的高度至少为1m。至少一组挡杆可以为1个、2个甚至3个,其成排设置在所述支撑框和至少一组固定桩之间,当年的5-8月应用期间,如遇洪水,水位在短时间内突然增高,使得躲避装置漂浮位置较高,有可能在河流冲击及软连接件的牵拉下靠近岸边带移动,当洪水退去,水位下降时,躲避装置内固定的植物束有可能直接接触到岸边带的泥面,进而导致躲避装置部分搁置河流岸边带上,影响使用效果,而设置了至少一组挡杆后,即便河流水位上升,至少一组挡杆也能够有效阻挡躲避装置,避免其过度靠近河流岸边带,进而有效避免躲避装置部分搁置河流岸边带上。

如图4、5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还包括:套环204,其套设在任一挡杆上,且所述套环的内直径大于任一挡杆直径;以及连接杆205,其一端固定在所述套环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靠近河流岸边带的支撑框的边框上,且连接杆水平连接设置在所述套环和所述支撑框之间。本方案中,设置套环和支撑杆用于将支撑框可活动的连接在挡杆上,以辅助挡杆阻挡躲避装置漂浮至过度靠近河流岸边带;套环的内直径大于挡杆的直径,可以满足躲避装置随水面的升降同步升降的需要,并且,为了更好的满足这一需要,挡杆可以选择竹竿或者表皮抛光处理的树干等,以减小套环与挡杆之间的摩擦力。图5中箭头为河流中的流水方向。

如图5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至少一组挡杆为两根,且两根挡杆之间的距离≤支撑框的边框长度。

如图3、5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支撑框的边框长度为2.5-4.5m;所述支撑框的边框为直径6-8cm的杨树树干、榆树树干或柳树树干;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为50-60cm。在本方案中,支撑框的边框长度可以为2.5m、3m、3.5m、4m或4.5m;所述支撑框的边框的直径可以为6cm、7cm或8cm的杨树树干、榆树树干或柳树树干;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可以为40cm、50cm、60cm或70cm。

如图1、3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多个植物束为新鲜杨树枝、新鲜榆树枝或新鲜柳树枝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任一植物束的一端的直径为6-8cm,长度为40-70cm,且同一支撑杆上相邻两植物束之间的距离为20-30cm。在本方案中,植物束为由新鲜树枝弯折捆绑后形成,由于新鲜树枝具有一定的韧性,在植物束的另一端可以形成一定弧度的弯折,进而在植物束的另一端形成一个较为膨大的宽松空间,其中,可以为河流底栖动物提供躲避场所,也为蜉蝣目底栖生物提供搭建巢穴基质,因此,植物束的捆绑端直径略小于另一端的直径,比如,植物束的一端为6cm、7cm或8cm时,其另一端可能为15cm、17cm甚至20cm;长度也因新鲜树枝的不规则性而有一定的差异,比如为60cm、63cm、68cm或者70cm等;在同一支撑杆上,相邻两个植物束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30cm;比如为20cm、24cm、26cm或者30cm等。

如图3、5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至少一组固定桩的下端部分插入河流岸边带的插入点Ⅰ与河面的水平距离至少为50cm;至少一组挡杆插入河流靠近岸边带的插入点Ⅱ的水位高度为40-50cm。在上述方案中,至少一组固定桩一般不浸没入水中,只是起到绑缚固定软连接件的作用,进而固定牵制支撑框的可活动范围,而至少一组挡杆则必须位于一定水位高度内,以满足阻挡支撑框过度靠近河流岸边带,因此,可在旱季,在河流水位高度为40-50cm处设置挡杆。而支撑筐可设置在靠近挡杆的河面一侧,但一般不设置在河流中央,而是靠近河流岸边带设置。

一个优选方案中,在当年的5-8月应用时,每间隔28-30天更换一次所述多个植物束。在实际应用中,多个植物束上的新鲜叶片在28-30天内因为河水冲刷、腐烂、食咬等基本消耗殆尽,因此,需要更换新的植物束,保证躲避装置的应用效果。

如图5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还包括两根金属丝103,其相互交叉延伸设置在所述支撑框的对角线上。两根金属丝用于对支撑框进行进一步固定,保证支撑框的结构稳定,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6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还包括:直角固定件104,其扣设在所述支撑框的相邻两个边框的衔接处,且所述直角固定件的开口朝向支撑框的中心;成对通孔1041,其设置在直角固定件上;多个U形钉1042,其对应可拆卸的插入成对通孔内,并经成对通孔插入支撑框的边框内;以及多个V形铰接件1043,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框的四个所述直角固定件上,且任一个V形铰接件的两端铰接设置在一个所述直角固定件上;任一根金属丝的一端连接至V形铰接件的中部。由于支撑框为木质,在河流内长时间浸泡后,容易腐烂变质,而在支撑框的边框的衔接部分则更容易损坏,因此在本方案中,设置直角固定件用于进一步对支撑框的衔接部分进行加固,并且设置了U形钉方便将直角固定件固定在支撑框上,而V形铰接件则为金属丝提供绑缚固定点,方便操作,且进一步保护支撑框。直角固定件可以为不锈钢材质或PVC材质等防腐材质。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