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2383发布日期:2018-11-02 20:2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播种机构。



背景技术:

旱作农业区由于降水量少,降水时间分布与作物特别是夏粮的生长期错位,在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此,在旱作农业区进行农作物种植时,需要对地面进行旋耕施肥后,进行覆膜保湿保肥后,对膜卷使用土壤压住,最后再进行穴播,以达到最终的对种子保湿保肥的效果,减少干旱的影响。

而现有技术中,穴播机基本上都是在土壤上开沟后,进行穴播。也就是说,现有的穴播机在播种的过程中,肯定会对覆膜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种子的保湿保肥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播种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穴播,又能够保证不破坏覆盖的地膜,保证土壤的保湿保肥效果,就成了现有技术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播种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播种机构,包括主架、上种箱、排种管、播种轴、下种箱和排种机构;

所述上种箱固定设置在所述主架上;

所述上种箱包括储种腔和排种腔;

所述播种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主架上,且设置在所述储种腔和所述排种腔之间;

所述播种轴上设置有种槽,能够通过所述种槽将所述储种腔内的种子带入到所述排种腔内;

所述种管的一端与所述排种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下种箱连通;

所述下种箱转动设置在所述主架上;

所述排种机构设置在所述下种箱上,且多个排种机构沿所述下种箱的轴线均匀分布,能够将所述下种箱内的种子均匀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下种箱的一端设置有开口;

所述开口上设置有盖板;

所述盖板设置在主架上;

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进种孔;

所述排种管通过所述进种孔与所述下种箱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多根定位条;

多根所述定位条设置在所述主架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与所述下种箱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排种机构包括排种槽、挡板和复位装置;

所述下种箱的侧壁上设置有排种口;

所述排种槽的一端与所述排种口连通,另一端通过挡板进行封堵,能够避免下种箱内的种子排出;

所述挡板转动设置在所述下种箱的侧壁上,能够通过转动打开或关闭所述排种槽;

所述复位装置设置在所述挡板远离所述排种槽的一侧,能够给所述挡板始终封堵所述排种槽的力。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装置为压簧。

进一步的,所述储种腔与所述播种轴之间设置有挡刷;

所述挡刷固定设置在所述储种腔上,且与所述播种轴相抵,能够阻挡没有进入到所述种槽内的种子进入排种腔。

进一步的,所述主架上设置有定位环;

所述排种管穿过所述定位环连通所述上种箱和所述下种箱。

进一步的,所述播种轴的端部设置有驱动齿轮,用于与动力装置连接驱动所述播种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种箱上连接设置有多根排种管;

每根所述排种管的另一端均连接设置有一个所述下种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播种机构,通过上种箱、播种轴实现穴播的功能,通过下种箱和排种机构实现向地面上插孔的目的,通过排种管连接上种箱和下种箱,进而实现既能够实现又能够保证不破坏覆盖的地膜,保证土壤的保湿保肥效果;传统种植方式小粒作物种植密度大,田间间苗工作量大,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播种机构,可以不需要间苗,能够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播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播种机构的下种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播种机构的上种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种箱;2:播种轴;3:驱动齿轮;4:排种管;5:下种箱;6:主架;7:挡板;8:排种槽;9:盖板;10:复位装置;11:进种孔;12:定位条;13:储种腔;14:种槽;15:排种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播种机构,包括主架6、上种箱1、排种管4、播种轴2、下种箱5和排种机构;

所述上种箱1固定设置在所述主架6上;

所述上种箱1包括储种腔13和排种腔15;

所述播种轴2转动设置在所述主架6上,且设置在所述储种腔13和所述排种腔15之间;

所述播种轴2上设置有种槽14,能够通过所述种槽14将所述储种腔13内的种子带入到所述排种腔15内;

所述种管的一端与所述排种腔1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下种箱5连通;

所述下种箱5转动设置在所述主架6上;

所述排种机构设置在所述下种箱5上,且多个排种机构沿所述下种箱5的轴线均匀分布,能够将所述下种箱5内的种子均匀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种子放在上种箱1的储种腔13内,通过播种轴2的转动,将种槽14内的单粒种子从储种腔13带到排种腔15内,并通过排种管4传输到下种箱5内,再通过下种箱5侧壁上的排种机构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排种机构能够插入到地下,同时将种子输入到地下,实现播种功能。

由于排种机构是在下种箱5转动的过程中,插入地下的,并且当下种箱5继续转动时,排种机构上升,使得排种机构只是在地面上进行插孔,不会大面积破坏铺设的地膜,进而保证了播种后的土壤依然具有保湿保肥的功效。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下种箱5的一端设置有开口;

所述开口上设置有盖板9;

所述盖板9设置在主架6上;

所述盖板9上设置有进种孔11;

所述排种管4通过所述进种孔11与所述下种箱5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下种箱5转动设置在主架6上,且其转动轴为水平设置,在下种箱5的左右两端上,至少有一端设置有开口,并且在开口上设置有盖板9,并在盖板9上设置进种孔11,排种管4的下端通过进种孔11插入到下种箱5内,进而能够将种子输送到下种箱5内。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9与下种箱5可拆卸连接,且安装在下种箱5上后,为转动连接,进而能够在下种箱5转动的时候,盖板9不转动,保证了排种管4在进种孔11内的稳定性,也就保证了种子能够稳定的进入到下种箱5内。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盖板9上设置有多根定位条12;

多根所述定位条12设置在所述主架6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9上设置了两根定位条12,两根定位条12均设置在主架6与下种箱5连接的部分的上方,通过定位条12将盖板9卡住,使得盖板9不能跟随下种箱5进行转动,进而保证了盖板9的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条12为两根,但其不仅仅局限于两根,其还可以是更多根,如三根、四根等,其至少设置两根,进而能够实现对盖板9的转动方向的定位即可。

还需要指出的是,盖板9的固定方式可以是通过定位条12的结构,但是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结构,其还可以是使用其他结构进行固定,如还可以是通过螺栓将其固定设置在主架6上等,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将盖板9与主架6进行固定,防止盖板9跟随下种箱5一起转动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排种机构包括排种槽8、挡板7和复位装置10;

所述下种箱5的侧壁上设置有排种口;

所述排种槽8的一端与所述排种口连通,另一端通过挡板7进行封堵,能够避免下种箱5内的种子排出;

所述挡板7转动设置在所述下种箱5的侧壁上,能够通过转动打开或关闭所述排种槽8;

所述复位装置10设置在所述挡板7远离所述排种槽8的一侧,能够给所述挡板7始终封堵所述排种槽8的力。

在本实施例中,排种机构包括排种槽8、挡板7和复位装置10。

排种槽8为鸭舌结构,即槽壁为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边中,两个边分别与下种箱5和排种槽8槽底固定连接,另一个边与挡板7相抵。

在本实施例中,挡板7转动设置在下种箱5的外侧壁上,且挡板7的一侧与排种槽8相抵,另一侧与复位装置10连接。

排种槽8跟随下种箱5进行转动时,当转动到下种箱5的正下方时,其由于具有尖端,能够插入到土壤下方,下种箱5继续转动,由于排种槽8继续跟随转动,而此时的挡板7由于土壤的阻力而将被阻挡,不跟随下种箱5转动,进而使得排种槽8打开,使得下种箱5内的种子能够从排种槽8内排出,进入到排种槽8在土壤中插的孔内,当下种箱5继续转动时,挡板7在下种箱5的作用下,上升,并在复位装置10的作用下,挡板7复位,将排种槽8盖上。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复位装置10为压簧。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10为压簧,即压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下种箱5的外侧壁上,另一端与挡板7远离排种槽8的一侧相抵,能够给挡板7一个始终靠向排种槽8的力,使得排种槽8能够处于常闭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10为压簧,但其不仅仅局限于压簧,其还可以是拉簧、扭簧等结构,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给挡板7一个始终靠向排种槽8的力,使得排种槽8能够处于常闭状态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储种腔13与所述播种轴2之间设置有挡刷;

所述挡刷固定设置在所述储种腔13上,且与所述播种轴2相抵,能够阻挡没有进入到所述种槽14内的种子进入排种腔15。

在本实施例中,在储种腔13和播种轴2之间设置了挡刷,通过挡刷能够将高于种槽14的种子阻挡,使其不会跟随播种轴2的转动进入到排种腔15内,而只有进入到种槽14内的种子才会跟随播种轴2的转动进入到排种腔15内。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挡刷来阻挡没有进入到种槽14内的种子进入排种腔15,由于挡刷的柔软性,使得其能够保证不会对种子造成破坏,保证了种子的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使用挡刷阻挡种子进入到排种腔15内,但其不仅仅局限于挡刷这一结构,其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如还可以是挡板7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阻挡没有进入到种槽14内的种子进入排种腔15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主架6上设置有定位环;

所述排种管4穿过所述定位环连通所述上种箱1和所述下种箱5。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种箱1和下种箱5之间的主架6上设置有定位环,通过定位环对排种管4进行定位,进而能够避免由于排种管4过长而使得排种管4在播种过长中产生晃动,保证了种子能够稳定的进入到下种箱5内。

在本实施例中,每根排种管4上均设置有一个定位环。

需要指出的是,定位环的数量可以根据排种管4的长度进行设置,当长度较长时,可以多设置几个定位环,以确保种子能够稳定的进入到下种箱5内。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播种轴2的端部设置有驱动齿轮3,用于与动力装置连接驱动所述播种轴2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播种轴2的端部设置驱动齿轮3,能够通过驱动齿轮3与动力装置进行,进而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能够带动播种轴2进行转动,实现将种子从储种腔13带入到排种腔15内。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的传动方式是通过链条传动,因此在播种轴2的端部设置的结构为驱动齿轮3,但其不仅仅局限于链条一种方式,其还可以是皮带传动等,当传动方式为皮带时,播种轴2端部设置的结构为皮带轮,也就是说,只要能够通过传动结构,将动力传递给播种轴2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上种箱1上连接设置有多根排种管4;

每根所述排种管4的另一端均连接设置有一个所述下种箱5。

在本实施例中,上种箱1为一个整体,其下方设置有多个与播种轴2的种槽14连通的开孔,每个开孔下方对应一个排种腔15,每个排种腔15上连通设置一根排种管4,而每一根排种管4的下端再与一个下种箱5连通,进而实现在一个上种箱1内放置种子,而可以进行多行播种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播种机构,通过上种箱1、播种轴2实现穴播的功能,通过下种箱5和排种机构实现向地面上插孔的目的,通过排种管4连接上种箱1和下种箱5,进而实现既能够实现又能够保证不破坏覆盖的地膜,保证土壤的保湿保肥效果;传统种植方式小粒作物种植密度大,田间间苗工作量大,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播种机构,可以不需要间苗,能够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